收藏 分享(赏)

【2012语文优化方案 精品练习】 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知能优化演练(鲁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3751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语文优化方案 精品练习】 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知能优化演练(鲁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语文优化方案 精品练习】 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知能优化演练(鲁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语文优化方案 精品练习】 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知能优化演练(鲁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语文优化方案 精品练习】 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知能优化演练(鲁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语文优化方案 精品练习】 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知能优化演练(鲁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2语文优化方案 精品练习】 第一单元 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知能优化演练(鲁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学生用书P26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下

2、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B夫夷以近 夷:铲平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解析:选C。A.“叹”是“感慨”的意思。B.“夷”是“平坦”的意思。D.“孰”是“谁”的意思。2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与相同,与也相同B与相同,与不相同C与不相同,与相同D与不相同,与也不相同解析:选D。中“之”为代词,他;中“之”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中“以”为连词,表修饰,不译;中的“以”为介词,因此,由此。3下列句中“者”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

3、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解析:选A。A项中的“者”在句中起停顿作用。B、C、D三项都是“的人”。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文:_(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译文:_答案:(1)古代的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因为他们探索思考问题深入,而且随时随地都很注意。(2)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二、语言运用5请根据句意补充完整。苏东坡与王安石在朝廷之上常常坚持各自的政见,激烈争吵,但两人都是北宋大文学家,在内心深处都相互敬重各自的人品和

4、文采。他们之间也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如两人经常作诗调侃对方。一次,两人来到一片碑林,发现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便说:“此碑东坡想歪!”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讥讽一点也不含糊,当即反唇相讥道:“_。”答案:当初安石不正6仿照画线句子,另外写两句话,要求与前面的句子语意连贯,构成排比句。大凡,一些名人去过留下过诗文的地方,几乎都跟着出了名。陶渊明写了一篇桃花源记,常德桃花源便家喻户晓;_;_。答案:欧阳修写了一篇醉翁亭记,滁州琅琊山便出了名;范仲淹写了一篇岳阳楼记,岳阳的岳阳楼便名满天下。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褒禅(chn)仆道(p)有穴(xu) 咎(ji)B昏惑(hu)

5、 罕至(hn)窈然(yo) 瑰怪(u)C庐冢(zhn) 音谬(mi)君圭(u) 慧褒(bo)D漫灭(mn) 深父(f)怠而欲出(di) 无物以相之(xin)解析:选D。“父”应读“f”。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有碑仆道仆:倒褒之庐冢也 庐冢:庐,屋舍;冢,坟墓B其文漫灭 文:碑上残存的文字有穴窈然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C有怠而欲出者 怠:穷困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D夫夷以近 夷:铲平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解析:选A。B项,文:碑文。C项,怠:懈怠。D项,夷:平坦。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C。C项均为连词,而。A.代词,代后洞;结构助

6、词,的。B.代词,那里,代险远之处;助词,不译。D.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则其至又加少矣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选B。B项,止:停止,未活用。A项,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C项,至: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D项,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5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此余之所得也所谓“前洞”也遂与之俱出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B/C/ D/解析:选B。省略句,“有碑仆(于)道”,“(余)遂与之俱出”,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7、。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8、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B无物以相之 相:搀扶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解析:选C。A.“叹”是“感慨”的意思。B.“相”是“辅助”的意思。D.“孰”是“谁”的意思。7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与相同,与也相同B与相同,与不相同C与不相同,与相同D与不相同,与也不相同解析:选D。中“之”为代词;中“之”为结构助词,放在句子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中“以”为连词,而且,表并列;中“以”为介词,因,由于,因为。8对选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B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

9、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D路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解析:选C。“很惋惜”错,文中没有表现出来。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译文:_(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译文:_答案:(1)因此,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2)这就是今天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采用的缘故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

10、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11、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注】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某:作者自称。游处:交游相处。所操之术:所执持的政治主张。强聒:指勉强解说。上报:写回信。反覆:指书信来往。名实:名,事物的名称、概念。实,事实,名称、概念之实际所指。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的变法的弊端。侵官,指添设新机构,侵夺原来机构的职权。生事,制造事端

12、。征利,指设法生财,与民急利。拒谏,拒绝接受反对者的意见。修:修正。难壬(rn)人:驳斥巧辩的小人。壬人,佞人、巧言之人。汹汹:喧扰、争吵。盘庚之迁: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今河南商丘),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今河南偃师),改国号为殷。见尚书盘庚。胥(x):相互,都。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旧时书信结尾客套语。不任,不胜。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持B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C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义:正义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解析:选C。“义”通“宜”,适宜。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13、B.C.D.解析:选D。D项,均为“对于”的意思。A项,或许/有的人;B项,事物的名称、概念/称说,说出;C项,是/残存。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译文:_(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译文:_(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译文:_答案:(1)至于怨恨、诽谤的人很多,是我本来以前就知道它会这样的。(2)士大夫们大多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好事。(3)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迁都)适宜然后行动。参考译文: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

14、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说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君实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假如)名称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掌握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

15、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至于怨恨、诽谤的人很多,是我本来以前就知道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好事。于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而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

16、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迁都)适宜然后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罢了,那么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得很。三、语用创新13(原创)将给出的四个句子,按恰当语序填入文段横线处。(只填序号)北行六七公里,

17、突然间一大片水色从丛林里冲出,迎面扑来。此刻微雨已敛,水面涌动弥弥浅浪,横空低沉层层云霄,随风吹过,带来一股水气特有的淡淡腥膻。_,_,_,_。绿色的玉带环绕整个水面,远远的一二村落混杂在绿树清波间。水面上点缀着七八个大小不一绿色的岛渚偶尔二三鲤鱼逐浪跳跃间杂三五小舟随波漂浮左右放眼远眺答案:14(2011年高考安徽卷)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多么华美,_;_,_;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解析:仿写后,前后分句必须构成“我不想知道我只想知道”的并列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结构搭配也要一致,前后分句的联系要合乎情理,文意要畅通。仿写时可重复使用的词有“我不想知道你的”“多么”“我只想知道”“是不是你”等。答案:(示例)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