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集序学案2编写人: 审核:【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学习过程】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二、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讨论第二段内容1、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与: 俯仰: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或: 晤言: 因: 放浪: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1)趣: (2)曾: (3)老之将至: 之: 系: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向: 俯仰: 犹:之: 况: 修短: 期:第五、六句:得出死生
2、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3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4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三、讨论第三段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1指名学生朗读。2、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若合一契: 不能喻之于怀: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固: 一死生: (3)齐彭殇: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由: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述: 所以: 致:3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四、深化迁移 1、文章思路(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