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 课 时 间 2017年 9 月 18 日 编写人:上 课 时 间第 周 周 月 日班级 节次 课题 兰亭集序 2 王羲之 总课时数第 节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教学重难点1、学生自主预习、诵读,初步感知文意。2、课堂上强化翻译,完成相关字词句的积累,同时重视诵读,为下一步深味文意及写法打下基础。教学参考同步训练 教学参考书授课方法诵读法 点拨法教学辅助手段多 媒 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集体背诵第一段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二、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讨论第二段内容1、讲析第
2、二段:(死生)之痛。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与:结交,交往 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或:有的人 晤言:对面交谈 因:就着 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趣:通趋,往,追求 曾:竟,乃 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之:往,到达 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向:以前 俯仰:时间很短 犹:尚且 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况:何况 修短:寿命长短 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
3、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3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3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
4、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4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
5、的沉痛感慨。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或放浪形骸之外(躁)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三、讨论第三段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1指名学生朗读。2、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固:本来 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
6、: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述:陈述,创作 所以:的原因 致:情趣五、课堂小结4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四、深化迁移 1、文章思路(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课外作业熟读全文,并背诵重点语句教 学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