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滑县六中2014级高二导学案(文科)扬州慢导学案(范围:唐宋诗词鉴赏)(一) 学习目标1、体味词中感慨昔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的意境。2、掌握词中对比、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一、知识回顾: 检查武陵春背诵。二、 检查预习:1.知作者姜夔(约1155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 ,号 ,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2.明背景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
2、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三、导入:一曲虞美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二百多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词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2.作者在扬州见到听到了什么?体现了现在扬州怎
3、样的特点? 3.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 4.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体现它们的不同特点? 5.是什么造成扬州城今昔巨大反差呢?从词中找出这句话并赏析。 6.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展示、点评:要求:大声,规范,清晰,迅速(黑板展示需在23分钟内书写完)六、 当堂检测:比较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 七、小结 八、 作业:1.背诵这首词。 2.预习下一课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