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达标检测卷(九)教师备用题库(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分别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主张。A项是在甲午战争之前,B项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答案:C2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
2、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解析: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既不同于半殖民地,也不同于殖民地,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故C项正确。答案:C320世纪初,清政府曾颁发谕旨:“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由此可推出()A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商政策B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的富强C清政府将实行振兴工商业的政策D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清政府认为将工商业视为末业,不
3、利于国计民生。由此,可以推断出清政府实行振兴工商业的政策,故选C项。答案:C4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在探索近代化过程中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解析:B项是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共同点,C项是洋务派的指导方针,D项既不符合洋务派,也不符合维新派。洋务派主张维持传统政治体制,维新派则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故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5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
4、()A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B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C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D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解析:材料中梁启超称王安石为“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是在当时的国内背景下希望从历史当中寻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故A项正确。答案:A6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解析:材料说明,维新
5、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急躁冒进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故B项为最佳答案。答案:B7“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该材料()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解析:题干材料指出了维新派缺少政治经验,急于求成而造成了混乱状况,说明变法配套措施不完善。答案:D8在戊戌变法过程中,康有为建议光绪帝:不必尽撤守旧大臣,维持他们的高官厚禄,同时破格
6、提拔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由他们办理新政。这主要说明()A变法思想动摇B反封建的软弱性C与封建势力关系密切D目光长远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康有为不敢与封建守旧势力彻底决裂,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答案:B9戊戌变法是在 “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B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解析:“仓促上阵”“明显的植入性”,说明戊戌变法是在缺乏内在条件的情况
7、下仓促向西方学习的行动,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10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解析: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对近代化含义的理解。A项是当时的积极影响,B项是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D项表述与本题不符。答案:C11戊戌变法虽然最终是失败的,但是,这次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主要是由于其()A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B进行了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C由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而失败D新政措施中除京师大学堂外都被废除解析:根据“
8、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可以推断出其力图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答案:B12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等人所请的是()A裁汰冗员B裁撤旧军队C废除八股取士D设立京师大学堂解析:由材料“1898年”及会试举人对梁启超“所请”的反应判断,其应与科举制有关,A、B、D也是戊戌变法的措施,但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答案:C13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中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场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著即行停罢。”与这
9、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解析:“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场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著即行停罢”,说明戊戌变法的措施被废除,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戊戌政变,故B项正确。答案:B14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解析:A项时
10、间不符合题意,且内容不是自我拯救而是自我束缚;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未能完成自救,排除B项;D项开始的时间为1915年,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清朝光绪帝参与的维新变法运动,涉及君主立宪等政治制度层面,故C项正确。答案:C15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解析:思想解放应从引进或宣传维新思想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方面去思考,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答案
11、:C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8年,(一系列)挫折激发了雄心勃勃但过早夭折的百日维新。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得现代化工业社会。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梁为“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地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有为通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实现近代中国“
12、巨变进行辩护”的原因。其做法与百日维新“过早夭折”有何内在联系?(6分)解析:第(1)问该问中“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地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维新思想的核心,要求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分析,一方面注意其策略性,意图减少阻力,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其阶级局限性;第二小问要求分析这种做法和变法失败的联系,维新派未能与封建因素(势力)彻底决裂,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从中总结即可。 答案:(1)核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2)原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联系:维新派
13、未能与封建因素(势力)彻底决裂,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在时务学堂讲学)所讲的都是民权思想,又经常言及清代掌故、抨击科举失政,大力提倡革命直到年关放假,学生们回家,把课堂讲义出示给亲友们看,整个湖南瞬间哗然。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材料二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但当妙选通才以备顾问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三戊戌年以前,国家多灾多难,慈禧专政,圣上没有权力,所以人人都不知道圣上的英明;我也是觉得上层的人没什么可指望的,所以政治主张专以救四万万同胞为主,保中国不保大清。于是东奔西
14、走,开强学会、保国会,打算建立议院,掌控民权以救中国但是,后来我见到了皇上,才知道皇上实在是圣明英勇1901年康有为致赵曰生书(1)根据材料一,分析“整个湖南瞬间哗然”的原因。从材料三中为梁启超的观点找出佐证。(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2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梁思想转变的轨迹,指出康、梁思想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所讲的都是民权思想大力提倡革命”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政治主张专以救四万万同胞为主,保中国不保大清”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概括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一主张革命到
15、材料二、三主张变法回答,直接原因从光绪帝对康、梁的赏识回答。答案:(1)原因: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提倡革命,引发震动。佐证:康有为在戊戌年以前曾主张“保中国不保大清”,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2)主张:以君权治天下,依靠皇帝变法。理由:中国风气未开;皇上圣明英勇。(3)轨迹:从主张革命到依靠皇权自上而下变法。直接原因:光绪皇帝的赏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
16、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梁启超传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光绪大事汇鉴(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
17、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得出改革家威望不足等。第(2)问,结合所学,从注重宣传、变法要迅速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评析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导致政变发生。(2)梁启超的认识:注重思想宣传,舆论鼓动;变法要迅速推行。(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评析: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
18、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态,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2)指出材料二、三所反映的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局限性。解析:回答第(1)问应从“皇上则为元首军机号为政府”方面着手归纳其政治主张。回答第(2)问要注意材料中“洋教”的含义;“借”的含义是“利用”。回答第(3)问应联系所学知识。答案:(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2)利用变法来遏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