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田县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共42分)和第卷(非选择题108分)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 选择题(36分)一、(24分,每题3分)1.AB浸渍(z)CC踟(ch)蹰 D禁(jn)不住2. B A寥廓 C不假思索 D九霄云外 3. D4. C5. D.6. D.7B 一挥而就:笔一挥就完成,形容文思敏捷或笔法娴熟。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教养的获得”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故用“一蹴而就”;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2、强调有些人对教养的修炼的不重视,应用“不以为意”;不齿: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不耻:不以为可耻。“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更有甚者放纵自我”,这些行为被人瞧不起,鄙视,故用“人所不齿”。8.C(A语序不当。递进分句的语序不当;B成分残缺。“随着使得”连用造成了主语残缺D结构混乱,暗换主语。把“研制了”改为“研制的”。)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 A 。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D项,“从而
3、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10. 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11. 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12D13C14B第卷(共108分)四、(23分)15.(1)还是芋头,而原来又香又甜的原因,不是烹饪方法有差别,是时间、地位改变了人啊( “犹是芋也”句式分,向、非、移,各1分 )(2)
4、 老人话还没说完,丞相肃然感谢道:“老人您是懂得道的人啊。”给了丰厚的礼物送他回家。(未毕、谢、知道、遣,各1分)16(1).AD(A 错在“奠定了全诗悲凉伤感的感情基调”,全诗并非一味悲凉伤感。D “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错误,陶醉于美景中的诗人应是为“远役”所“惊”。)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4分;多答不给分。)(2). 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 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 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7.(1)太子及宾客知
5、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5分)18.(3分)C “她心一横”不是动作描写 19.(6分)补充小说情节,为奶奶缴党费做铺垫;突出了奶奶对党忠诚和无私精神,从而丰富了奶奶形象;使小说的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每点2分) 20.(6分) 示例一:放在开头好。把收条放在开头,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先把故事的结局写出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什么奶奶的党费是“一锅高粱榆叶窝窝”呢?造成悬念,使读者迫切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更能突出奶奶作为共产党员忠于自己的信仰的崇高品质。示例二:放在结尾好。结构更谨严:收条放在最后出现,与前面
6、的故事情节相互照应,与开篇“缴党费没钱,实物也行”首尾呼应,结构圆合。人物更鲜明:更能突出奶奶作为共产党员忠于自己的信仰的崇高品质。 主题更突出:收条最后出现是对奶奶缴党费行为的一种证明和肯定,体现了艰难时期这份党费的珍贵和不易,深化了小说的主旨。达到感人肺腑的效果,能够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六、(10分)22. (4分)参考答案:习近平作(了)报告23 (6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吃人植物;但是也不应该武断地加以彻底否定。七、作文(60分)译文芋头老人,是慈水祝渡人。儿子做佣工外出了,独自和老太太住在渡口。一天,有个书生在(他家)屋檐下避雨,衣服衣袖都湿了(显得)很单薄,身影于是就看上去很消瘦
7、。老人请他进屋坐,(才)知道他是从县城参加童子考试后回家。老人略微有点文化,和他聊了很久,让老太太煮芋头给他吃。吃完了一钵,再来一钵又吃完了,(他的)肚子因此饱了。笑道:“日后不会忘记老人家的芋头的。”雨停了,告别离去。十多年后,(那)书生当了丞相,偶然让厨师做芋头来吃,(尝了尝)停下筷子叹气说道:“怎么原来祝渡的老人家的芋头就又香又甜呢!”让人寻访那对老夫妇,(并)用车接他们来家。地方的文、武官员听说了(这件事),认为老人和丞相有旧交,(便)邀请相见送上重礼亲密交往,(老人的)儿子便不再做佣工了。来到京城,丞相问候他们说:“不忘原来给芋头的人,今天仍要麻烦你家老太太再煮芋头啊。”后来老太太煮
8、了芋头给他吃,丞相还是尝了尝停下筷子说:“怎么原来的芋头就又香又甜呢!”老人说:“还是芋头,而原来又香又甜的原因,不是烹饪方法有差别,是时间、地位改变了人啊。丞相大人当年从县城走几十里路,被雨所困,饥不择食啊。如今堂上有精致的珍馐(美味),朝上(皇帝)赐予美食,排摆宴席列放大鼎,那里还会有这芋头甜味的感觉呢?本人还是喜欢丞相能保持尝芋头香甜的感觉。“我很老了,见闻实在很多。村南有一对贫穷相守的夫妇,纺织(粗布为衣)舂米(为食),辛勤劳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所幸成就功名,便宠幸妾小,抛弃他的(原配)夫人,(原配夫人)以至于郁闷死去:这芋头看来就是这妇女啊。城东有甲乙俩同学,共用一个砚台、
9、一盏灯、一扇窗户、一张床,早晨起床分不清彼此的衣服和鞋子。乙先中了举人,登上了做官的路,听说甲(生活)落魄,讥笑他并不管他,交往因此断绝:这芋头看来就是这(落魄的)学友啊。还听说谁家的孩子,读书的时候,说到他日(如果)得志,(必定)廉洁正直如古代某某,忠孝如古代某某,等到当上官,(就)因为贪污受贿不遵守法令被罢官:这芋头看来就是这学问啊。这还可以说得过去啊。我有个西边的邻居,听他的老师给弟子们讲前代的事,有将相、有高官,有省官有县官,(官印上)系的有的是黄有的是紫色丝绦,有的掀起车轿帷幔以示开明,(可)一旦国中动乱,外敌乘机侵诬,就赶忙屈膝叩首迎接,惟恐落在谁的后面,竟然将祖宗的宗庙、国家社稷、身家性命、民族气节,没有不等同于(这)芋头的啊。然而世上的以今天而忘记昨天的事,难道就只有这一筷子之间吗?”老人话还没说完,丞相肃然感谢道:“老人您是懂得道的人啊。”给了丰厚的礼物送他回家。于是老人的名声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