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栏目导航 时空定位线索归纳本单元讲述了从春秋战国至秦朝的思想演变,西汉至明清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确立、巩固与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具体可归纳出六条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冷落。2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2、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5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科技为主,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6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1)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2)中国文字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3)中国戏曲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相互融合的特点。高考回顾2016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情统计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百
3、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经济: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政治:分封制瓦解,宗法制衰落,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壮大并相互攻伐。井田制(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文化:学术下移,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的局面。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私学百家争鸣二、
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1)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思想:核心是“”,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政治: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仁有教无类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2)主张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性本恶”仁政(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5、。三、道家和法家、墨家1道家(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墨家: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以法治国学法点睛“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上出现大变革,学术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学法点睛 孔子思想体系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
6、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图解要点 道家辩证思想道家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能认为他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吸取了道家学派的思想。要点1 传统文化的奠基“百家争鸣”史料研读史料应用史料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
7、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思考:归纳“稷下学宫”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提示:特点:多种思想学说并存;办学规范化;具备官学私学双重身份;受政府重视;兼具学术中心和辅助齐国政治的多重功能。原因:“百家争鸣”的思想环境;诸侯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齐国政局相对安定;齐国势力相对强大。史论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
8、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教育和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2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要点2“争芳斗艳”的百家主张史料研读史料一史料应用史料一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9、荀子史料二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史料三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思考:以上三则史料分别体现了哪家学术流派的何种思想主张?提示:分别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严刑峻法主张,墨家“兼爱”主张。史论形成1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
10、避世,强调“超脱”。2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其时代性(1)儒家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适应封建统治的要求。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2)道家思想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
11、展潮流的。(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1(2018全国新课标卷)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
12、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A项错误;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B项错误;墨子中的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C项正确;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D项错误。答案:C2(2018北京海淀区模拟)左传载,楚昭王病,卜官认为是河神作祟,大臣建议祭祀,昭王拒绝。孔子对此赞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孔子下列言论与他这一评价一致的是()A“获罪于天,不可祷也”B“礼有五经,莫重于
13、祭”C“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D“不语怪、力、乱、神”解析:“获罪于天,不可祷也”反映了孔子的天命观,A项不合题意;“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反映了孔子重视祭祀祖先的思想,B项不合题意;“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强调继承先王的品德,C项不合题意;孔子对楚昭王有病后拒绝祭祀河神的行为大加赞赏,这与他的“敬鬼神而远之”思想相一致,D项正确。答案:D3(2018西藏拉萨月考)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A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B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孔子“作春秋”是通过春秋对
14、社会现实作出褒贬,反映出孔子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其他三项内容,A、C、D三项均可排除。答案:B4(2018山东宁阳月考)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解析: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A项错误;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C项错误;“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君主“循名责实,察法立威”,体
15、现出维护君权的法家思想,D项正确。答案:D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3思想:汉初道家“”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无为而治二、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和“天人感应”学说。3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三、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天人合一四、主流地位
16、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3)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太学正统概念辨析“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巧点妙拨 营造新儒学董仲舒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部分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图解要点 汉代
17、儒学的兴起要点1 董仲舒的儒学新主张史料应用史料“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春秋繁露思考:根据史料,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提示: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评价:神化君权,维护君主专制;规劝君主,缓和社会矛盾。史论形成1综合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背景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诸侯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形成:他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18、3)内容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在哲学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4)目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它为儒家思想跃居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地位奠定了基础。(5)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学说,带有神学倾向。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1)从内容看:先秦儒学强调“仁”“德”,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
19、典人文色彩;董仲舒新儒学强调“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外儒内法,具有专断性和神学色彩。(2)从地位看:先秦儒学是民间学说;董仲舒新儒学成为官方思想。要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料研读史料三史料应用史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思考:根据史料,论述董仲舒的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分析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提示:特征:强调大一统,兼收各学派思想。影响: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文化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长期束缚人民
20、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史论形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1)具体主张的影响“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从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风尚也有积极作用。“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
21、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2)对后世深远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2016全国新课标卷)
2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D项错误。答案:C2(2018安徽名校月考)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
23、,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A实行察举制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D兴办太学解析: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A项错误;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B项错误;“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C项错误;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D项正确。答案:D3(2018安徽宣城模拟)时代与著作仁义礼信诚忠孝敬西汉春秋繁露等10部971 1 790 1 612 1 237 359 574 918 522 东汉汉书等10部822 1 720 2 062 1 540 539 643 1 675 606 对上表著作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汉朝()A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孝处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D讲究礼义成为重要社会共识解析:材料中出现的关键词是有关儒家伦理道德的,没有涉及社会等级秩序,A项错误;材料主旨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也不能说明孝是核心,B、C两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很多方面,说明讲究礼义成为重要社会共识,D项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