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221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棉花在内地种植始于唐朝,在宋朝广泛种植。()提示:棉花在内地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广泛种植。2.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3.元朝时,我国开始出现纸币。()提示:北宋开始出现纸币。4.宋元时期,外贸税收成为国库最主要的财源。()提示:宋元时期,外贸税收成为两朝国库重要的财源。5.宋元时期,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二、选择题(共7题,每小题2分,共14分)题组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宋朝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移,稼则刈麦种禾

2、,一岁再熟”。这说明该地区在推行()A.铁犁牛耕 B.曲辕犁C.稻麦复种制 D.一年三熟制【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来看,该地区在推行稻麦复种制的一年两熟制。故答案为C。材料所述为耕作制度,排除A、B;稻麦复种为一年两熟制,排除D。2.(金榜原创题)“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黑色宝石)万车炭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使玉石闪光;使金铁成流)见精悍。”诗中反映的是 ()A.粉彩瓷烧制技术精湛 B.铁农具促进山林开发C.煤已经用作冶铁燃料 D.商业延伸到偏僻农村【解析】选C。根据材料“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黑色宝石)万车炭”可知材料中的炭指

3、的是煤;根据材料“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使玉石闪光;使金铁成流)见精悍”可知体现的是煤已经用作冶铁燃料,C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题组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3.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设置“榷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榷场”指()A.贸易场所 B.军事要塞 C.竞技场 D.基层市场【解析】选A。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北宋与辽、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故答案为A。4.宋元时期,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元朝时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的是()A.东京 B.杭州 C.大都 D.明州【解析】选B。临安人口

4、多,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到元朝时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故选B。题组三经济重心南移5.南宋有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其所指的地区是()A.江淮地区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C.洛阳盆地D.关中平原【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现状,该地区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因此B正确,A、C、D排除。6.下图显示的是1080年北宋人口和垦田数比例,运用此图可以说明的是()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B.南方商业超过了北方C.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D.南方文化领先于北方【解析】选A。户数和垦田数,反映的是农

5、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南方总体数据都超过了北方。示意图没有涉及商业和文化。北宋的政治中心仍在黄河流域。南方文化发展与江南经济发展相关,北宋时朝廷就采取南北分卷的办法进行科举考试。图示数据不能说明B、C、D。因此,正确答案选A。题组四社会的变化7.宋朝时,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婚姻择偶重视出身B.门第观念淡化C.等级差别已经消失D.科举制度确立【解析】选B。根据“不问家世”“不问阀阅”可知宋代社会门第观念淡化,不再过分注重家世出身,B正确,排除A;“差别已经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科举制的确立是在隋朝,排除D。三、非选择题(共11分)题组五城

6、市的繁荣8.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据左传所载,春秋时筑城原因不外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的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逐渐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材料二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

7、晓市,如州桥夜市。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兴起的原因,并说明古代城市在功能上有何变化。(4分)(2)材料二描述了北宋城市发展的哪些现象?(7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一“大小诸侯的国都是政治中心”“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可以得出主要因为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兴建。第二问,由材料一“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可以得出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第(2)题,材料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说明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材料二“城区有

8、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说明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材料二“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说明商品交易量很大;材料二“城市还有一种瓦子茶楼、酒馆”说明出现许多娱乐场所,有大量服务性行业;材料二“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说明出现大量流动人口。答案:(1)原因:主要是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兴建。变化: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2)现象: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品交易量很大;出现许多娱乐场所,有大量服务性行业;出现大量流动人口。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2021济南高一检测)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

9、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B.南宋时青花瓷销往海外广受好评C.南宋时青瓷和白瓷大量从海外进口D.南宋时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五大名窑【解析】选A。根据“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青瓷和白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传统瓷器,故选A;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代,排除B;青瓷和白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统瓷器,不可能从海外大量进口,排除C;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金榜原创题)宋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这段材料可用于研究宋朝()

10、A.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B.商人的地位提高C.城市文化生活丰富 D.节日的热闹景象【解析】选C。材料中描绘的是宋朝城市中的热闹景象,反映了宋朝都市文化生活丰富,故选C。3.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解析】选D。北方的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故D正确;A中“开始”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排除

11、B;材料也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的信息,排除C。4.(2021合肥高一检测)“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南北方分別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力求公平 B.政治中心南迁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文化教育重心的南移,因而出现政治家、文坛领袖等多出自南方,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的现象,D正确;科举力求公平是南北分卷中制度体现的原则,不是文化教育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排

12、除A;政治中心南移和文化重心南移均为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排除B;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重文轻武不是促进文化教育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排除C。5.(2021天津高一检测)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的关于宋代经济的文献资料。对表中内容解释合理的是()序号内容出处1“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苏轼东坡全集2“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3“货物之至中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范成大吴船录A.商品经济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废除C.民族交融加强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选A。据题意可知,宋代商品贸易频繁,规模较大,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故选A;B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

13、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雇佣关系,不能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排除D。6.(2021南昌高一检测)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旉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洛阳牡丹记等。这反映了宋代()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大量专业性农书的出现,说明宋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经济重心问题,故A错误;专业性农书不是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故C错误;没有其他史实对比,不能得出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水

14、平领先,故D错误。7.(2021南平高一检测)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衰微 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 D.源自于社会经济的变动【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国家财税依靠东南,经营海洋,代替了汉唐时期的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基础,经略草原的局面,D正确;游牧民族衰微的说法与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的事实不符,世界市场的出现始于明清时期(16世纪前后),两宋时期东南地区地狭人众的问题并不突出,A、B、C错误。8.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

15、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取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此材料说明宋朝()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土地契约普遍存在,到南宋时更加简化,A正确;土地契约与自耕农数量无关,B错误;完全放开的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材料未涉及庄园经济,D错误。9.(2021济南高一检测)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

16、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解析】选C。材料“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反映出地主如果对待佃户不周,他们就有可能跑到其他地主家中务农,说明随着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正确;材料不能得出租佃是主要经营方式,排除A;B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排除D。10.(金榜原创题)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

17、疏”的特点。这表明()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崇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了文化的发展水平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宋代的东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才子、才女最多,故C正确。11.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据此可知,宋代()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D.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解析】选B。“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

18、;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表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故B正确。12.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由此可知南宋时期()A.对外贸易讲求实际效益B.市舶之利成为主要财源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政府鼓励商人出海贸易【解析】选A。由材料“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可知,宋高宗认为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能获取经济利益,故A正确;南宋的主要财源还是农业,故B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基本国策,并未发生改变,故C排除;材料中说的是招揽外商,而不是鼓励商人出海贸易,故D排除。二、非选择题(共26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19、求。材料一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及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人口(户)及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西汉2 470 685户 19.8%9 985 785户 80.2%唐朝3 920 415户 43.2%5 148 529户 56.8%北宋11 224 760户 62.9%6 624 296户 37.1% 据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陆游集材料三(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即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12分

20、)(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14分)【解析】第(1)题要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第(2)题要全面分析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即南方从经济落后到经济繁荣,由此推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原因要从社会环境、人口、生产工具、技术、政策、气候等方面进行回答。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北方人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北方。材料二反映了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仰仗南方。材料三反映了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2)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原因:南方社会

21、相对安定;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政府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等。1.(3分)(社会情境)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一做法()A.遏制了政府部门的经济腐败 B.推动政府改变了抑商政策C.挤压了民营工商业发展空间D.增强了商品市场活跃程度【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政府不仅开放工商业领域,而且官府也直接参与工商业竞争,这必然增强商品市场的活跃程度,故选D;政府部门参与市场经济活

22、动,不等于经济腐败,排除A;材料现象说明政府放松了工商业限制,而不是改变了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现象说明民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扩大,空间得到拓展,而不是受到挤压,排除C。2.(12分)(史料史学探究题)13世纪,一位意大利人来到中国,记录下了他在泉州的观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上帝的保佑下我们来到了中国的领土,到达了刺桐城。这个地区,当地的人把它叫做泉州这一年是羊年当地人给年份取了动物的名字,如龙年、牛年、蛇年等江面上布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有大批其他国家的船只,装载着各种货物。就在我们抵达的那天,江面上至少有15 000艘船中国的商船有的有6层桅杆可以装载1 000多人。这些船不仅拥

23、有精确得近乎奇迹般的航线图,而且,还有那些熟练运用天然磁石的人,通过它,他们可以找到通往陆上世界尽头的路商人在此可以赚取巨额利润,作为自由国家的城市和港口,所有的商人均免除交纳各种贡赋和税收每个城门口都有市场,有水果市场、鲜花市场等。这里也不存在什么宵禁城中还有一个地方,叫做瓦市,那里有说书的、卖唱的人,至少有一百个剧团。摘自意德安科纳1271年的泉州一位欧洲商人的亲历记(1)材料中的哪些方面的记载可能是真实的?(2)指出材料中其中一处有违历史真实的记录,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据材料“这一年是羊年当地人给年份取了动物的名字,如龙年、牛年、蛇年等”“有大批其他国家的船只,装载着各种货物”

24、“有精确得近乎奇迹般的航线图运用天然磁石的人”“每个城门口都有市场,有水果市场、鲜花市场等”“叫做瓦市,那里有说书的、卖唱的人,至少有一百个剧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真实的记载,要注意概括归纳;第(2)题依据材料“江面上至少有15 000艘船”“所有的商人均免除交纳各种贡赋和税收”可得出不合理之处,理由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真实的记载:居民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习俗;海上贸易繁荣;航海技术先进;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市民娱乐活动丰富。(2)不真实的说法及理由:“江面上至少有15 000艘船”,数量之多违背常理;“所有的商人均免除交纳各种贡赋和税收”,据“1271年”可知,此时是南宋时期,其外贸税收是国库的重要财源。微点拨(1)素养考查:历史解释。(2)关键信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微点拨(1)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设问方式:考查对史料真伪的辨析。(3)关键信息:“这一年是羊年当地人给年份取了动物的名字,如龙年、牛年、蛇年等”“有大批其他国家的船只,装载着各种货物”“有精确得近乎奇迹般的航线图运用天然磁石的人”“每个城门口都有市场,有水果市场、鲜花市场等”“叫做瓦市,那里有说书的、卖唱的人,至少有一百个剧团”“江面上至少有15 000艘船”“所有商人均免除交纳各种贡赋和税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