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金榜原创题)如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解析】选B。从图中“石斧”“骨耜”可以看出是磨制的工具,因此可以推断处于新石器时代,B正确。2.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王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 ()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
2、制度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商代附属国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诸侯对周王有规定的义务;据此可知,西周在继承商代内服制基础上,加强了对直辖区以外的控制,故A错误,B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错误。西周诸侯国世袭统治,可再行分封,周王间接控制诸侯国,D错误。3.(2021青岛高一检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 ()A.诸侯纷争 B.中原文
3、化中心地位C.百家争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解析】选D。材料中“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说明这些区域文化既凸显出多方位的格局,又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文化的多元性,并不是诸侯纷争和百家争鸣,A和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原文化居于中心地位,B错误。4.(2021天津高一检测)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D.推动了战国变法【解析】选C。周边诸族群(戎、狄、蛮、夷)与诸夏交错杂居,促进了华夏认同、民族交
4、融,故选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分封制崩溃,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B;称雄天下的欲望直接推动各国国君变法,排除D。5.(2021沈阳高一检测)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不能推断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的发展 B.冶铸业的发展C.商业的发展 D.各国市场走向统一【解析】选D。不同形制的货币说明当时各国市场各自独立,尚未走向统一,D符合题意;货币形制与生产工具相似,能够说明当时农业的发展,A不符合题意,排除;金属货币的出现说明当时冶铸业有所发展,B不符合题意,排除;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不符合题意,排除。6.(2021大连
5、高一检测)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二者思想都 ()A.主张顺从自然 B.倡导战胜自然C.蕴含和谐理念 D.提出仁者爱人【解析】选C。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老子崇尚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孔子主张“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二者都蕴含和谐理念,C正确;A是道家观点,与题意不符;倡导战胜自然的是荀子,B与题意不符;D是孔子观点,与题意不符。7.秦朝时,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即上计制度。该制度 ()A.意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保证了秦朝的长治久安C.调动了
6、地方生产积极性D.增加了秦朝的赋税收入【解析】选A。上计制度中,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这样有助于中央掌握地方情况,加强对地方的掌控。8.(2021北京高一检测)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解析】选A。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打击儒家和其他学派,因此儒生借陈胜、吴广起义之机,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
7、抗,故答案为A。儒生是因为遭到镇压而反抗,不是为争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排除B;材料是包括儒家士人在内的一大批知识分子,不能说明所有儒家士人均具有反抗精神,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拓展延伸】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1)“轻罪重罚”的苛政暴政。商鞅之法的特点,就是“轻罪重罚”,但刚从长期的战乱状态中挣脱出来的人们,难以适用严苛的法令。(2)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负担。从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到修筑长城、大兴土木,赋税加徭役,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3)政治腐败。在秦始皇时代,朝政还比较肃整。秦二世的无能和腐化,专擅朝政,致使君臣上下相欺,相互残杀。9.“亭长(刘邦)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
8、消一勺清冷水,冷却秦锅百沸汤。”诗中的“清冷水”喻指汉初的 ()A.休养生息政策 B.汉承秦制策略C.布衣将相格局 D.郡国并行之举【解析】选A。“清冷水”主要是针对秦朝暴政而言,与此相对应的是休养生息政策。10.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 ()A.“推恩令”的颁布 B.边疆地区得到巩固C.“丝绸之路”开通 D.儒家学说受到重视【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因为钻研春秋,出身贫寒、40多岁的公孙弘
9、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这说明了汉武帝极为重视儒学,故D正确;“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故A错误;提升公孙弘和边疆地区得到巩固、“丝绸之路”开通无关,故B、C错误。11.(金榜原创题)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解析】选A。材料“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说明光武帝度田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难以实
10、行,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度田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故B错误;当时没有实行均田制,故C错误;度田也不会推动田庄经济迅速发展,故D错误。12.下图为中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目录的部分内容。该著作 ()目录卷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卷五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热病脉证并治第八湿病脉证并治第九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B.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C.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D.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著作【解析】选C。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提及的古代医学著作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温、伤暑、热、湿病有不同的治法,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方法,C正确;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是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
11、内经,该书“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故A、B错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24分)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10分)(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
12、主张有何意义。(14分)【解析】第(1)题不同态度:据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可知,荀子认为能使圣人尊贵的能统一天下,而能使贤者尊贵的能称霸诸侯,故荀子主张敬“贤”、贵“贤”;据材料一“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知,慎子认为确立君主而尊贵贤人,会造成社会动乱,故慎子反对敬“贤”、贵“贤”。相同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第(2)题意义:据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和材料二“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墨子和李悝都主张选贤任能,结合所学可知,二者主张的共同作用是都
13、有力地打击了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强化了人才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14.(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初建朝廷后不久,丞相王绾等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因此“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则认为“置诸侯不便”,秦始皇当即予以肯
14、定。他指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论(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与汉朝初期选择地方统治制度的不同及其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制之得”作出合理的解释。(14分)【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其推行的原因主要有郡县制有利于中央
15、集权的强化;吸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对秦国设县及商鞅变法的沿革等。汉朝初期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其原因主要有刘邦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郡国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治,是汉初给予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政策。第(2)题,根据材料二“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汉初王国作乱及郡县制的意义进行分析。答案:(1)秦朝:郡县制。原因: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吸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对秦国设县及商鞅变法的沿革等。汉朝初期:郡国并行制;原因:刘邦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郡国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治,是汉初给予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政策。(2)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有叛国而无叛郡,分封制不如郡县制对于地方的掌控强,体现了秦制之得是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加强,巩固地方统治。且郡县制是秦朝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掌控,稳固了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