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命题点三分析综合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包括如下考点: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事件或所主张的观点归纳概括,理解分析。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文言文分析综合题呈现在高考试题中,可分为两种题型:一是筛选信息题,二是概括分析题(“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考向一筛选文中信息“筛选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
2、时间、地点、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筛选能力。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人物言行主张或品德形象等)的一组。此考点在浙江卷中虽未体现,但鉴于对文意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了解。一、掌握1个原则:三非一析解答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项代入原文比对,然后排除那些不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确定正确的一项。在比对、排除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原则:三非一析。所谓“三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时”。例1(2014天津卷)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3分)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
3、略好施与,矜然诺广义田以资通区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每闻盗则挺身出ABC D原文信息: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
4、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
5、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解析:是说徐谦尊的天资、读书习惯。说的不是徐谦尊的做法而是张公的做法。答案:D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科举生。徐君天资聪慧,读书明白大致就不再深究,仰慕古代侠义之士,乐善好施,持重守信。乡里之间有纠纷,一定登门追问是非曲直,徐君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家道败落之后,徐君屈身折节来奉养父亲,所以他
6、的父亲得以与几位老朋友在山水间歌啸二十余年。一切劳役都自己解决,不把它分摊给兄弟。徐君的哥哥性情刚烈,徐君侍奉他更加谨慎。徐君的弟弟读书,徐君不因为贫穷(就不管弟弟),竭力帮助弟弟。明末赋税劳役繁重,首倡其事的人往往使自家破败,徐君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叹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于是张公扩大公共的田地来资助全区(纳税),安置役田给各甲(出劳役)的人家,到现在还能够受益。崇祯末年,旱灾、蝗灾相继发生,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君拿出仓库的粮食来资助乡亲,又规劝有能力的人家(来帮助别人),靠他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妻子有一个年老而无子的兄弟,徐君独自赡养二十余年,死后埋葬,而且每年祭
7、祀。徐君有朋友黄某父子早早死去,留下两个寡妇一个女儿,徐君全心全意照顾她们,把黄某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侄子,所以黄氏终身不知道孤寡的苦楚。黄氏的某个姻亲喜欢做豪气的事,忽然遭遇大祸,徐君为营救他使家道破败。他教育孩子,把亲近贤能的人结交善良的人当作第一要务。改朝换代之初,州郡里的有名望的人和侠义之士多在邓尉山、太湖一带开垦土地,徐君替他们谋求住处、资助饮食不知疲倦,不再把利害猜疑放在心上。可是,乙酉丙戌年间,盗贼四起。徐君以身作则保卫一方,每听到盗贼来临,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的壮士守卫防御。盗贼很恨他,最后杀死徐君。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有人说:徐君是
8、古代游侠一样的人。我说:游侠士因为好义扰乱国家,徐君因为好义庇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盛世的时候,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加强治理,使在下的官吏受益,下级尽职尽责来为上级做事,上下和谐,盗贼就不能兴起。国家衰落的时候,大的官吏贪心放纵显示权威来督促他的部下,小吏剥削百姓,供养自己还要供养上级,老百姓无所依靠。此时,千户的乡村,百家的村落,如果有大户人家的杰出之士,好义轻财利,能缓解一方危难,那么穷苦百姓饥寒时有人资助,乱兵、强盗到来时有所依靠,那么他们就不会愿意失身成为盗贼。又有的人畏惧威势心念恩德,不敢为非作歹,也不忍心辜负杰出之士。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
9、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君这样的人,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了吧?唉,这不单是为徐君写的文章了。非其人高考古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命题者在设计错项时,故意“张冠李戴”,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在一起。做题时,首先要找出句子主语,即人物对象,把那个不是要筛选的人物对象的句子排除掉。 例2(2019天津卷)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3分)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A BC D原文信息: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先王之
10、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簿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
11、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
12、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选自于湖居士文集)【注】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教授:学官名。乾道:宋孝宗年号。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文章开头,属于作者的观点;是君臣重视学习的表现,是作者赞赏的做法;是不重视学习的人的言语,作者对其予以批判和否定;是衡州学校的名称与由来的介绍,不涉及观点或做法;的意思是战乱平息未必是因为学校,不是作者赞赏的观点;属于作者肯定的学习方法。由此可知答案为A
13、。答案:A先王执政的时候,把治学当作政务,为政之道从学习中来,好政策的施行是学习的结果,学习不需要特殊的习惯,为政也没有奇特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县,从郡县到天下每一个角落,推究本源,没有第二种情况。所以读书人不学习,就会有奇特荒诞的言行;为政之人不学习,就不会遵守准则和法度。君臣上下,对待自己的学问,就像农民对待自己的田地一样,早晨是这样,晚上还是这样,始终如一。没有耕耘,就不会得到粮食,就会有年终岁末的担忧。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统一风俗一致,只是因为这个缘故。后代人做学问的风气,大概比先王的时代更加兴盛。居住安定,饮食丰富,训教约束严格,先王的时代未必是这样;但是学习只
14、是学习,为政也只是为政,集中居住在一起,整天玩耍,他们自己喜欢的不过是能够通晓经书、收集编次文章,来取得科举等第,得到之后,就把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忘记了。一旦看到公文上规定期限要完成的政令,就说:“我将要治理政务,学习对这有什么用呢?”唉!后代谈论治理政务的人常常不敢期望像先王执政的时候,这就是将学问和政务分开了吧!国家建立的学校很完备,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有老师和学生,州县的官吏用办学效果来称说自己的政绩,凡此种种,哪里只是为了看到表面的美好而已?大概是想要回归先王过去的做法,从学问中求取为政之道吧。如果最后没有符合圣上的心意的做法,就是士大夫和学者的罪过了。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这个
15、书院由来已久,中途迁徙到城南,读书人认为不方便,于是又迁回到旧址,这是从前教授施鼎开始迁的。石鼓学院,在潇、湘两水的交汇处,拥有名山大川的胜景。迁徙的时候,新的屋舍还没有建好。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郑丙、知州事张松,都在乾道乙酉年到任,当时恰好发生战争,三人官职不同,但责任一样,虽然一天也没有空闲,但都知道学问是为政的基础,军事是小事,于是嘱咐教授苏总龟,让他前往整修学校。不久学校建成,战事也结束了,环顾他们三人管理的地方,到处都很太平。战事停止,天下太平,未必就是因为治学,但是我唯独要上表把这件事呈上,大概是高兴于这三人认识到先王治学的意图,在战乱不断的时候,仍然不敢忘记治学,学校建成,平
16、息战争也有功劳,治理地方也有政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所有衡州的读书人,懂得这三人的心意,那么居住在这所学校里,就不会只是专注于章句这样的小学问,而也要学习将来能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不仅仅只为取得科举等第,更要思考辅助君王、泽被百姓的业绩。让政务和学习合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第二年八月初一,历阳张某记。非其事要求筛选的人物多为传主,在文中叙述了有关他的许多细小事件,这些事件中,有的合乎筛选要求,有的不合乎筛选要求。做题时要排除掉不合乎筛选要求的事件。 例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所与交
17、游,皆一时长老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A BC D原文信息: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
18、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
19、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解析:说的是苏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是说苏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苏涣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说的是苏涣爱惜人才。都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答案:D我的伯
20、父名涣,早年字公群,晚年字文父。年轻时就聪慧过人,和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就考中,担任凤翔郡宝鸡县主簿。不久,改为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府,因为与章献太后是联姻的家族,依仗太后的势力傲慢专横。他了解苏公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都委托给他。苏公虽然因为职务的原因为他做事,却十分瞧不起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推荐苏公,并且给显要的官员写信,推荐苏公是可用的人才。苏公告诉京师办事处的官吏,摒弃了王蒙正的奏章,藏起他的书信。不久,王蒙正败落,士大夫因此都称赞苏公。苏公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服孝期满)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百姓有冤死狱中的,县令害怕
21、罪责,用病死来推托。知府委派官吏来处理这件事,经过多人也没有查清楚。等苏公一到,就为他洗雪冤屈。西夏人袭扰边境,知府要收购百姓的马来扩充骑兵,知府把这件事委托给苏公,马都如数购得而百姓不受骚扰。苏公到阆州做通判,虽然治理十分宽松,但使用刑律十分恰当,官吏百姓十分畏惧但十分安定。阆州人鲜于侁,年轻时就爱好学习行为端正,苏公对他厚礼相待,准备把他作为乡里选拔、推荐的人才,鲜于侁因此进入仕途。鲜于侁刚开始担任官职,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鲜于侁官至谏议大夫,被称为名臣。苏公被选为祥符知县。乡里的书吏张宗长期做非法谋取利益的事,害怕苏公,假托有病满一百天就离开了,却推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
22、说:“书吏按法律要用三等人,你是二等人,不能用。”张宗平时就侍奉权贵,向知府投诉。知府又把这个案子交给县令,苏公杖责他。不久皇上宠幸的近臣到了府上,传达圣上旨意,让张宗担任书吏,苏公依据法律不接受诏书。又一个皇上宠幸的近臣到了说:“一定要在法律之外让他担任书吏。”苏公对知府李绚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这样扰乱法令,知府也不用做了,您为何不用县令不答应的理由来力争呢?”李绚对苏公的话感到惭愧,第二天进宫汇报了这件事。皇上十分赞许,命令内侍者来查办这件事。因为张宗用贿赂请求于温成这样的大家族,就不再加以追究,杖责假传圣命的人,放逐了张宗,整个开封府都震惊了。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说:“您作为一个县
23、令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的官好多了!”提升为提点利州路刑狱,苏公到任满一年,弹劾城固县令一人随意杀人,整个州都震惊恐慌,于是再也无事发生。苏公去世二十七年后,他的儿子苏不危写下了苏公的遗事,把它交给我说:“我父亲已经去世,只有儿子活着,经常记下父亲的事情,时间长了就会散失,那就是大大的不孝了。”我年幼时侍奉伯父,听他说:“我年轻时读书,稍大开始写文章,每天都有进程,从不中途停止。在路上出游,行为符合礼法。回到家中,没有懒惰的样子。所以在那时,没有听说有错误的言行。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我害怕子弟一天天懈怠下去,所以记下自己所听到的来警示他们。非其时叙事类的选文,往
24、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横向的进程去叙写人物品格。命题者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后(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在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做题时要排除阶段错位的选项。 例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3分)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是以世称其忠平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A BC D原文信息: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
25、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
26、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
27、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解析:是世人对阴兴的评价,是阴兴向贵人陈说自己拒绝受封的原因,是明帝的话。都是侧面表现阴兴美德,而题干问的是“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答案:A阴兴,字君陵,是光武皇后的同母弟弟。建武二年,担任黄门侍郎,掌管率领武骑,跟随光武帝出征讨伐,平定了许多地方。阴兴每次跟随光武帝外出,常手撑着伞盖,为光武帝遮蔽风雨,自己脚踩道路的泥水,先于侍从官到达。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信任。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并不交好,但知道他们有
28、才能,同样称赞他们的长处而推荐他们做官;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浮华而缺少实际的才能,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替他们进言举荐。因此世人都赞扬他的忠诚公允。建武九年,改任侍中,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请阴兴,想封赏他,把印绶放在了他的面前,阴兴坚决推辞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的功劳,而一家数人都蒙恩受封,实在是很满足了。我蒙皇上和贵人的深恩,富贵已经到极点了,不能再加了,我诚恳地请求皇上不要加封。”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贵人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他说:“您没有读过书吗?您还记得吗?亢龙有悔(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因失败而后悔),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谦虚退让,嫁女就
29、要配侯王,娶妻就盼着得公主,我心实在不安。富贵总有个头,人应当知足,浮夸奢侈更为舆论所反对。”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建武十九年,担任卫尉,并辅导皇太子。建武二十年夏季,光武帝风眩病很重,光武帝后就以阴兴为侍中,阴兴在云台的广室里接受光武帝临终嘱托。很巧的是光武帝病好了,召见阴兴,想让他代替吴汉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泪,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生命,只是实在害怕损伤了圣德,不敢随便冒领高位。”语言真挚发自肺腑,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光武帝就答应了他。建武二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阴兴和堂兄阴嵩平时关系不和睦,不过敬重阴嵩的严肃有威望。阴兴病重了,光武帝亲
30、自看望,问他政事以及群臣胜任与否。阴兴叩头回答说:“我愚笨,不足以知道一切。不过我看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超过了公卿。”阴兴死后,光武帝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以谨慎勤敏受器重。明帝即位,任他为长乐卫尉,后升迁为执金吾。明帝永平元年诏书说:“已故侍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统领禁军,跟随先帝平定天下,应以军功显要受到封爵奖赏,同时各位舅父也应按惯例蒙受恩泽,阴兴都坚决推辞,安居在街巷之中。他曾辅导朕,体现了周昌般的正直;在家仁孝,也具备曾、闵等人的品行。不幸英年早逝,朕十分伤悼。贤人子孙,应给予优异的待遇。封阴兴的儿子阴庆为鲖阳侯,阴庆的
31、弟弟阴博为强侯。”阴庆去世,他的儿子阴琴继承爵位。阴琴去世,他的儿子阴万全继承爵位。阴万全去世,他的儿子阴桂继承爵位。一析所谓“一析”,就是分析是直接表现的还是间接表现的。题干未出现“直接表现”词语的,往往既包括直接的又包括间接的。 二、3步解答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题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孙承宗传孙承宗,高阳人。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扼塞,用是晓畅边事。熹宗即位,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天启元年,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御史方震孺请罢
32、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未几,大清兵逼广宁,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越数日,命以阁臣掌部务。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平大帅、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前哨已置连山大凌河,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
33、果出。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坤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其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连疏诋之,至比之王敦、李怀光。承宗乃杜门求罢。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注,围复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谥文忠。后叙宁远功,荫子锦衣世千户。(选自明史孙承宗传,有删改)【注】此城笑也,于法当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承宗有远见的一组是()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今天下当重将权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列上抚西部开
34、京东屯田数策承宗不与交一言承宗乃杜门求罢ABC D第一步读题干,明确筛选范围筛选谁的(或什么)信息?答:哪一方面的信息?答:题目有几处限制?答:【答案】 孙承宗;有远见;两处:“全都”“一组”。第二步读全文,寻找信息来源6个信息点分别在文章第几段?相关内容是什么?是否表现“有远见”?【答案】 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开头,写孙承宗担任日讲官,皇帝十分欣赏孙承宗的讲授。只能说明其博学善讲,不能表现“有远见”。信息在第二段中间,写孙承宗上疏,陈述边备。能表现“有远见”。信息在第二段末,仍是孙承宗上疏的内容,是说如何对待边境小胜小败。能表现“有远见”。信息在第二段末,由“因”字可以看出,前面是建议,后面是做
35、法。能表现“有远见”。信息在第三段末,是孙承宗对魏忠贤党羽的态度。只能表现其善恶分明,不能表现“有远见”。信息也在第三段末,写孙承宗对待被诋毁的做法,闭门不出,请求免官。不能表现其“有远见”。第三步研选项,正确筛选排除4个选项中有无应排除的?如果有,排除哪几个?答:【答案】 有应排除的。应排除的有:表明皇帝对孙承宗的讲论感到满意;表明孙承宗不与魏忠贤同流合污;是孙承宗无奈的举动。即A、B、D项应排除。故而答案为C项。孙承宗,高阳人。身材高大,相貌奇特,须髯张开如戟。跟人说话,声音震动墙壁。最初在边境郡县为县学的学生们讲授经文。他来往于飞狐、拒马之间,一直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欢向一
36、些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询问军事险要的地形和关隘,因此通晓边防事务。熹宗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日讲官。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经史,都说“心灵开悟”,所以对他的垂爱关注特别殷切。天启元年,沈阳、辽阳相继失守,满朝喧扰不安。御史方震孺请求罢免兵部尚书崔景荣,让孙承宗代替他。朝臣也都以为孙承宗懂军事,于是推举他为兵部新增设的侍郎,主持东边的战局。皇帝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两次上疏都不同意。不久,大清兵进逼广宁,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过了几天,命令他以阁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务。孙承宗上疏说:“近年来军队大多没有经过训练,军饷经常不能核实。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
37、斧钺(权力)交给他们,不要让文官凭借着粗浅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对于边防战争的小胜小败,都不值得去过问。”于是分条献上安抚西部、救济辽地难民、检阅京师部队、增设永平大帅、修筑蓟镇的堡垒、开辟京东地区的屯田等几条对策,皇帝嘉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时宁远城工程竣工,关外守卫用的战具都已齐备。孙承宗谋划大规模行动,上奏说:“先头部队已设置在连山、大凌河,尽快给我二十四万两军饷,就可以立即取得战功。”皇帝命令有关部门供给他。兵部和工部相互商量说:“军饷给足了,他就会马上妄自行动,不如答应他但不给他,靠公文往复来延缓他的行动。”孙承宗再次上疏催促,把实情详细地报告给皇帝。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
38、员,而军队最终果然没有出发。这个时候,魏忠贤更加擅权。因为孙承宗功劳高,想让他亲近依附自己,叫刘应坤等人去表明自己的意图。孙承宗不跟他说一句话,魏忠贤因此十分恨他。而后,魏忠贤的党徒李蕃、崔呈秀、徐大化接连上疏诋毁孙承宗,竟把他比作王敦、李怀光。孙承宗于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崇祯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在十一月九日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家族的人抵抗守卫。大清兵将要离开,围绕着城墙大声叫喊了三次,守城的人也回答了三次,清军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又一次包围了高阳城。第二天城池陷落,孙承宗被抓住。望着都城方向叩头后,上吊自杀,终年七十六岁。谥号文忠。后追叙宁远战役的功绩,荫封他
39、的儿子锦衣世袭千户。审清题干,明确方向;确定源头,分析选项。常见问题,如下八类:不是其人,不是其事;时间不对,地点不对。断章取义,品格错位;直接间接,颠倒搭配。借助原文,准确比对;方法技巧,排除为最。考向二概括分析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分开来。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在试卷中,表现为一个综合分析判断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每年必考。这类题常常以选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类型,进而掌握应对方法,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
40、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例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2019全国卷)原文信息: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T12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41、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答:答案: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不满。吴起做西河守,很有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自己(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
42、国),随即到楚国去了。比对添加内容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例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2017全国卷)原文信息: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T12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
43、;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答:答案: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知,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而不是“谢弘微”。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穷俭约,但嗣父产业很丰盈,他只接受了嗣父的数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为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起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常常用简要的话使他们信服,谢混特别敬重和珍视他,称他为微子。比对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
44、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某一时间、地点发生的事转换到另一时间、地点。例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2016天津卷)原文信息: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
45、感而为之传。T12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答:答案:本题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死后,在与丞相京公交谈中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宗质在乾道庚寅年担任洪州副郡守,当时我做奉新县的县令,多次拜访他,不知道他们母子间的事情。第二年,我到京师做官,宗质入朝,被授予台州知府。朝中人士说:“李台州,是曾觌的姻亲。曾觌没有儿子,把李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我见了宗质一次后,(从此)不敢再去见他,也不知道他的孝行
46、。十七年后,李台州去世以后,我与丞相京公一同为宰相属官。在交谈中,京公给我说了李台州母子间的事情。我出生八年,就失去了母亲,(因此)终身遗憾在心。听了这个事情后,痛哭不止,深为感动,便替他写了这篇传文。例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2018全国卷)原文信息: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T12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
47、留任。答:答案:本题从地点混乱的角度设误。由“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可知被侵占掠夺的是天水郡,不是蜀地。曹真去世后,宣帝接替曹真的职位,便任命鲁芝为参骠骑军事,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几年时间恢复了旧时边境。升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幼到皇宫上书,请求留下鲁芝。比对时间、地点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防止地点错误。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解释,
48、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例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2019江苏卷)原文信息: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T6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答:答案: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原文“不能办三月粮”中的“三月”是“三个月”的意思。汤先生和我相约同游具区灵岩、虎丘等山川,但不能置办三个月的干粮,犹豫中就耽搁了。但他自己不说穷,别人也不都知道他穷。汤公不正是信从自己内心的人吗?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乐意和向往的。比对关键词语
49、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或者把因果关系说成其他关系。例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2013全国卷)原文信息: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构求过失。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
50、T6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答:答案:本题从因果失当角度设误。“密令捏造吕的过失”,并不是因为“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原文中“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李揆担任丞相的时候,决断事务、进献策略、更替人事,虽然广博明辨,但因生性热衷于名利,深受众人的非议。并且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跟李揆一起做官的吕,虽然地位名望与李揆差很多,但在政务管理方面在李揆之上,(吕)被罢免相位,以太子宾客的身份任荆南节度使,名声很好。李揆害怕他再一次进入
51、朝廷,于是暗中让主管部门到吕管辖的区域内捏造吕的过失。吕暗中上疏为自己辩白,于是皇上把李揆贬为莱州长史同正员。例7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2015山东卷)原文信息:“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T12B.将军接受任
52、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答:答案:本题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原文意思是,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选项变成了并列关系。“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
53、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比对因果关系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强加因果关系,或者把因果关系说成其他关系。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例8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54、。(2019全国卷)原文信息: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T12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答:答案: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太子施以刑罚。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
55、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丢失的东西,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例9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2015重庆卷)原文信息: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T9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
56、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答:答案:本题从缩小范围、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原文中“终不一语加咎巫”的意思是“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选项说“很少受到谴责”,把“没有”说成“很少”,缩小了限制范围;“学者不愿行医”在原文中没有体现,原文中“学者日以怠”的意思是“学医的人一天天地懈怠”。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奏效不奏效,巫师总是受到上等的赏赐而医生总是在他之后。所以医生稍稍想要急于求利、取信于人,就一定要借助邪气魅惑的征兆来作为表
57、象(迷惑人),即使是大智之人也很少不被迷惑。更严重的是沅湘之地是用人来祭祀不该祭拜的鬼,求取好处,遭受严重的刑罚却不怨恨,因而巫术的祸害已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能解决了。从医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胜过巫术了,即使有好的医生也不能施展他的才能,来成就他的威名,而且学医的人一天天地懈怠,所以有时在几个郡的广大地区求取一个好医生都不能得到。比对范围、程度比对表范围或程度的词语,看是否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将顺序打乱。例10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信息: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
58、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T12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答:答案:本题从颠倒顺序的角度设误。选项中说申甫“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明显将“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与皇帝授予申甫官职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弄错了。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
59、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刘老先生出资让申甫到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诸位公卿大臣,常常不被信任接纳。愍帝即位后,北兵从大安口入侵,迅速逼近京城,京城九门白天都紧闭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先生、金声先生知道形势紧急,就向朝廷推荐了申甫。愍帝在便殿召见了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诏谕慰问他,申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殿前的台阶下面叩头谢恩,喊道:“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来报效皇恩。”于是皇帝立刻任命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凭借御史的身份做参军,而申甫做京营副总兵,然而实在没有士兵派给申甫,只能听任他自己招募士兵。比对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注
60、意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注意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欧阳守道,字公权,吉州人。少孤贫,无师,自力于学。里人聘为子弟师,主人其每食舍肉,密归遗母,为设二器驰送,乃肯肉食,邻媪儿无不叹息感动。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里有张某丧其父,小祥注,而舅氏讼以事,系之狱,使不得祭,邀其售己地以葬。守道闻之,叹曰:“吾惟痛斯子之不得一哭其父也,且其痛奈何?”明日告之邑令曰:“此非人心,滨祭而薄之,挠葬而夺之,舅如此,是自食其肉也。请任斯子出,祭而复狱。”令亟出之。其舅丑诬守道,守道亦不自辩。转运使包恢为请祠于朝。迁校书郎兼景宪府教授,迁秘书郎,转对,言:“欲
61、家给人足,必使中外臣庶无复前日言利之风而后可。风化惟反诸身。化之以俭,而彼不为俭,吾惟有卑宫室、菲饮食;化之以廉,而彼不兴廉,吾惟有不贵难得之货、不厚无益之藏。”以言罢。守道徒步出钱塘门,唯书两箧而已。理宗遗诏闻,守道与其徒相向哭踊,僮奴孺子各为悲哀。守道之兄之妻蚤丧,其子演五岁余,且多病,浚生甫数月,守道三十未有室,顾无能乳哺者,日夜抱二子泣,里巷怜之。演既长,出莫知所之,守道哭而求诸野,终不能得,三年不食肉,憔悴不释者终身。吉州有贤守而大家怨之,厚诬以赃者,下其事常平使者。会旱甚,祷云腾,守道曰:“无以祷也,云腾之神,唐郡守吴侯也。冤莫甚于前守,冤不直而吴侯于祷,侯有辞矣。匹妇藏冤,旱或三
62、年,冤在民牧,害岂其小。”反覆千余言,或迂笑之,守道不改,告来者不倦,守卒以得直。(选自宋史欧阳守道传,有删节)【注】小祥:一种祭祀。古代在父母死后一周年而祭祀,叫作小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守道谨守孝道,因德高受人敬仰。担任同乡孩子的老师时,每次吃饭都把肉省下悄悄送给母亲,乡邻深受感动,视之为“儒宗”。B欧阳守道推己及人,体谅人子的尽孝之心。同乡张某在准备父亲祭礼时,被其舅舅状告入狱,欧阳守道出于孝义,劝说县令暂放张某。C欧阳守道清廉忠贞,虽遭贬谪而忠心不改。因进言被罢官,只带了两箱书徒步出钱塘门,但听闻遗诏,欧阳守道和他的弟子还是相视痛哭。D欧阳守道重义
63、尽责,抚养兄长后代不遗余力。亡兄亡嫂留下的年幼多病的独子不幸失踪,欧阳守道倾力寻找未果,为此被痛苦折磨了一生。第一步审准题目,明确本题选“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第二步抓住选项,结合原文,看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A项对应的原文是第1段,从概括和分析来看,无错误点。B项对应的原文是第2段,从概括和分析来看,无错误点。C项对应的原文是第3段,概括语为“清廉忠贞”“忠心不改”,从本段所述事实看,无错误点。D项对应的原文是第4段,说欧阳守道“重义尽责,抚养兄长后代不遗余力”的概括准确,但分析事实时有误,原文“守道之兄之妻蚤丧,其子演五岁余,且多病,浚生甫数月”,可见是两个孩子,而不是“亡兄亡嫂留下
64、的年幼多病的独子”。第三步综合权衡比对,确认正确选项。【答案】 D欧阳守道,字公权,是吉州人。(欧阳守道)从小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他没有老师,在学问上自己很努力地学习。同乡的人请他担任自己孩子的老师,主人偷看到他每次吃饭时都不吃肉,而是秘密地带回家把肉送给母亲,主人就替他用两个容器装好肉赶紧送给他母亲,他才肯吃肉食,邻居妇女、儿童没有不为他叹息和感动的。欧阳守道不到三十岁,就凭借自己的德行成为乡里间儒者的宗师。乡里有位丧父的张某,在父亲死后一周年准备举行祭祀礼时,他的舅舅因事状告他,他被投到监狱里,使张某不能祭祀父亲,张某的舅舅想让他卖自己的土地埋葬父亲。欧阳守道听说这件事后,叹着气说:“我
65、只痛惜这个儿子不能去哭祭父亲啊,但只痛惜又能怎么样?”第二天(欧阳守道把这事)报告给县令说:“这不是人心所能想到的,在将要举行祭礼时而去逼迫他,阻挠安葬而剥夺他尽孝之义,舅舅这样,是在自己吃自己的肉。请让这个儿子出来,等他祭祀完父亲再回到狱中。”县令马上放出了张某。张某的舅舅诬陷欧阳守道,欧阳守道也不替自己申辩。转运使包恢替他向朝廷请求任祠禄之官。欧阳守道被升为校书郎兼景宪府教授,升为秘书郎,在百官轮次奏对时,他说:“陛下要想做到家家富裕,人人丰足,一定要让朝内外的群臣百姓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讲求利,然后才能达到目的。要改变只讲求利的风气,只能从自身做起。用勤俭教化群臣百姓,但他们不做勤俭的事,陛
66、下就只能不建高大的宫殿,在饮食上简单和平常;用廉洁教化群臣百姓,但他们不做廉洁的事,陛下就只有对那些难得到的东西不看重,不储藏那些没有好处的东西。”欧阳守道因进言而被罢官。欧阳守道徒步走出钱塘门,只带了两箱书而已。理宗的遗诏传来,欧阳守道和他的弟子们相视痛哭顿足,书童、仆人也都很悲哀。欧阳守道的哥哥和嫂子都死得早,他们的儿子欧阳演五岁多,而且常有病,欧阳浚生下才几个月,欧阳守道三十岁还没成家,周围没有能给孩子喂奶的人,他就日夜抱着两个孩子哭,邻里们都可怜他们。欧阳演长大后,出去不知到了什么地方,欧阳守道哭着四处寻找,始终没找到,因此他三年不吃肉,失去欧阳演的痛苦折磨他一生。吉州有位贤德的郡守,
67、但世家望族怨恨他,说了很多诬陷他贪污的话,郡守被交给常平使者处置。恰逢天大旱,人们祈雨,欧阳守道说:“不用祈祷了,雨神是唐代的郡守吴侯。冤屈没有比前任郡守大的,冤屈不伸,那么吴侯对祈雨的人也有话回答了。一个妇人有冤屈,或许还要大旱三年,郡守有冤屈,灾害也不能小啊。”(欧阳守道)反复讲了一千多句这种话,有的人就嘲笑他,欧阳守道仍然不动摇,不知疲倦地对来祈雨的人说,郡守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4分)(一)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1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的错误。原文: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
68、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指传主陶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选项: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比对:答案:张冠李戴。“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二)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序颠倒、地点暗换2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时序颠倒、地点暗换”的错误。(1)原文: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或至达旦。余戏举朱彝尊词云:“簸钱斗草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秋芙故饰词云:“君以我不能胜耶?请以所佩玉虎为赌。”下数十子,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狗儿搅乱棋势。选项:作者夫妻二人下棋时,秋芙常输,但她并不气馁,要与丈夫
69、再决胜负,在输了棋之后调皮地让小狗搅乱棋局。比对:答案:时间错位。原文中是“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狗儿搅乱棋势”,由此看出秋芙让小狗搅乱棋局是在将要输棋之时,并非输棋之后。(2)原文:(孙长卿)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选项:孙长卿临危不乱,又善于断案。担任河南府通判期间,孙长卿果断制止了一场兵变,并审理了一桩命案,最终将黑心哥
70、哥捉拿归案,他因此而名响一方。比对:答案:地点有误。审理案件是在担任和州知州时,非任“河南府通判”时。(三)比对细节,看有无词义曲解、文意曲解3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词义曲解、文意曲解”之处。原文:刘湛初入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绸缪。善论治道,并谙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每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左右及羽仪随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为常。及至晚节,驱煽义康,凌轹朝廷,上意虽内离,而接遇不改。选项: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早晚拉着他谈论政事,恩赏礼遇十分优厚。可是到了后期,他煽动刘义康,欺凌朝廷,皇上心中早已与他决裂,但表面上的礼遇仍然不改。比对:答案:曲解词义。刘湛
71、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委以重任,早晚接见,并非拉着他。“引接”是“接见”之意。(四)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4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于文无据(无中生有)”的错误。原文:禄山乱,擢太原少尹,佐李光弼,以功加刑部侍郎,迁兵部。太原将王无纵、张奉璋恃功,以缙儒者易之,不如律令,缙斩以徇,诸将股栗。选项:在太原少尹任上,王缙整肃纪律,将恃功自居不受约束的太原将王无纵、张奉璋等以军法处斩,全军将校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职守。比对:答案:无中生有。“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职守”于文无据,文中只有“诸将股栗”的说法。(五)比对因果,看是否因果不当或强加因果5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
72、概括有无“因果不当或强加因果”的错误。原文: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选项: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比对:答案:因果失当。余若水“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的原因,不是因为“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而是因为“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六)比对表范围或
73、程度的词语,看是否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6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的错误。原文: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吾能移之,使病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人莫见其方。居亡何,左手足挛不能用,乃喜曰:“可矣!”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火灭处斸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选项:钱乙医术高超。晚年他想出将病症转移到双脚来保全生命的奇招。他自制药液服用,使左侧手足出现挛缩症状,又派人挖来茯苓服用。此后身虽偏瘫,却气壮骨坚。比对:答案:以偏概全。“将病症转移到双脚”不正确,原文有“吾能移之,使病在末”是将疾病移到四肢,而不仅仅是“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