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五中学(即墨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观点作者、出处“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A诸侯推举启为帝 B禹直接传位于启C启最终继王位 D益最终被启所杀2.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
2、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3.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4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5“姓氏寻根”“族谱编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6魏晋时期,人们对悲情的音乐、诗歌情有
3、独钟。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满载了古人悲政、悲志、悲思、悲离等浮生若寄、韶华易逝的伤感与悲痛。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创作主体的转变B儒学地位的动摇C佛教影响的扩大D社会形势的影响7.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8“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4、镇的功能变化反映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9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10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11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
5、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12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防止出现地方割据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13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
6、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14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15经过龙场悟道,王阳明对朱嘉“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改变:“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这个定义本出自孟子.离
7、娄上的“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这反映出王阳明A对君主专制下君心不正的不满B反对将价值和知识融为一体C纠正朱嘉忽视“正君心”的缺陷D对“格物”解释遵循经典根据16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写道,“(戏剧)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情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材料表明古代戏剧是()A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维护专制的主要工具C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D以宣传儒家道德为目的17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
8、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18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19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已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A地区性分工扩大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9、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20下表为某学者整理的宋、明两代经济状况比较表(部分)据如表可知,与宋代比较,明代前期、中期的江南地区A政局动荡促使钱币大幅贬值B民众收入减少导致生活困苦C商业贸易发展相对缺乏活力D白银大量流入影响经济秩序21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22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
10、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23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24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
11、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25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6图1、图2、图3分别是汉代、宋代、明代丝绸之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
12、指出图1丝绸之路形成的背景。(2)从图1到图2,“丝绸之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3)图3中“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但很快归于沉寂。对其原因进行简要解析。27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据注(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根据材料一
1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2分)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2)阅读上图,归纳三条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依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与唐朝相比在边疆管理上有何不同。 材料三 清朝眈(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韁城(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
14、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要回答清朝“开疆拓土”的意义绝密启用前2020-2021学年度期中模块检测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观点作者、出处“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A诸侯推举启为帝 B禹直接传位于启C启最终继王位 D益最终被启所杀2.文献
15、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3.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4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5“姓氏寻根”“族谱编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
16、科举制6魏晋时期,人们对悲情的音乐、诗歌情有独钟。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满载了古人悲政、悲志、悲思、悲离等浮生若寄、韶华易逝的伤感与悲痛。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创作主体的转变B儒学地位的动摇C佛教影响的扩大D社会形势的影响7.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8“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
17、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9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10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
18、监察制度11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12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防止出现地方割据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13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
19、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14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15经过龙场悟道,王阳明对朱嘉“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改变:“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
20、正之谓也。”这个定义本出自孟子.离娄上的“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这反映出王阳明A对君主专制下君心不正的不满B反对将价值和知识融为一体C纠正朱嘉忽视“正君心”的缺陷D对“格物”解释遵循经典根据16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写道,“(戏剧)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情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材料表明古代戏剧是()A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维护专制的主要工具C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D以宣传儒家道德为目的17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
21、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18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19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已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A地区性分工扩大B
22、手工业生产力提高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20下表为某学者整理的宋、明两代经济状况比较表(部分)据如表可知,与宋代比较,明代前期、中期的江南地区A政局动荡促使钱币大幅贬值B民众收入减少导致生活困苦C商业贸易发展相对缺乏活力D白银大量流入影响经济秩序21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22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
23、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23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24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
24、“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25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6图1、图2、图3分别是汉代、宋代、明代的丝绸之路示意图。阅读材
25、料,回答问题。(1)指出图1丝绸之路形成的背景。(2)从图1到图2,“丝绸之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3)图3中“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但很快归于沉寂。对其原因进行简要解析。26(1)背景: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西汉实现“大一统”,国力强盛,多次大败匈奴,扫清了障碍;西汉经济繁荣,纺织业、制瓷业等手工业发达;西汉开放的对外政策。 (8分)(2)变化: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2分)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冲击了陆路交通,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政府采取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南方政局相对稳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陆运输具有省时快速、运输量
26、大等优势。(12分)(3)盛极一时原因: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海外贸易发达;明初专制集权高度强化,明成祖的大力支持。(6分)沉寂原因:郑和下西洋以宣扬国威和炫耀富强为目的,以赠与和朝贡贸易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海外贸易缺乏经济动力,难以为继;明前期以来实行的海禁政策,阻碍了海上贸易的发展。(8分)8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
27、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据注(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2分) (1)从“和亲”(或:和)(1分)到反击战争(或:战;北击匈奴)(1分)。(只答一半不给分)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2)阅读上图,归纳三条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依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与唐朝相比在边疆管理上有何不同。 【答
28、案】疆域信息:元朝疆域北抵北冰洋,南达南海,西逾葱岭,东北至库页岛;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元朝在吐蕃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物;在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3分)不同:唐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建立行省制度,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2分)材料三 清朝眈(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韁城(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7分)(3)举例:清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设台湾府,隶属福建;改土归流。(3分)意义:统一(或: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或:奠定了中国的疆域);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