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3.35MB ,
资源ID:67509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7509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五中学(即墨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五中学(即墨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1、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五中学(即墨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观点作者、出处“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A诸侯推举启为帝 B禹直接传位于启C启最终继王位 D益最终被启所杀2.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

2、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3.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4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5“姓氏寻根”“族谱编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6魏晋时期,人们对悲情的音乐、诗歌情有

3、独钟。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满载了古人悲政、悲志、悲思、悲离等浮生若寄、韶华易逝的伤感与悲痛。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创作主体的转变B儒学地位的动摇C佛教影响的扩大D社会形势的影响7.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8“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4、镇的功能变化反映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9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10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11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

5、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12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防止出现地方割据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13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

6、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14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15经过龙场悟道,王阳明对朱嘉“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改变:“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这个定义本出自孟子.离

7、娄上的“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这反映出王阳明A对君主专制下君心不正的不满B反对将价值和知识融为一体C纠正朱嘉忽视“正君心”的缺陷D对“格物”解释遵循经典根据16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写道,“(戏剧)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情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材料表明古代戏剧是()A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维护专制的主要工具C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D以宣传儒家道德为目的17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

8、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18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19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已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A地区性分工扩大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9、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20下表为某学者整理的宋、明两代经济状况比较表(部分)据如表可知,与宋代比较,明代前期、中期的江南地区A政局动荡促使钱币大幅贬值B民众收入减少导致生活困苦C商业贸易发展相对缺乏活力D白银大量流入影响经济秩序21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22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

10、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23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24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

11、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25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6图1、图2、图3分别是汉代、宋代、明代丝绸之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

12、指出图1丝绸之路形成的背景。(2)从图1到图2,“丝绸之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3)图3中“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但很快归于沉寂。对其原因进行简要解析。27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据注(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根据材料一

1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2分)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2)阅读上图,归纳三条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依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与唐朝相比在边疆管理上有何不同。 材料三 清朝眈(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韁城(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

14、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要回答清朝“开疆拓土”的意义绝密启用前2020-2021学年度期中模块检测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观点作者、出处“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A诸侯推举启为帝 B禹直接传位于启C启最终继王位 D益最终被启所杀2.文献

15、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3.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4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5“姓氏寻根”“族谱编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

16、科举制6魏晋时期,人们对悲情的音乐、诗歌情有独钟。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满载了古人悲政、悲志、悲思、悲离等浮生若寄、韶华易逝的伤感与悲痛。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创作主体的转变B儒学地位的动摇C佛教影响的扩大D社会形势的影响7.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8“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

17、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9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10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

18、监察制度11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12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防止出现地方割据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13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

19、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14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15经过龙场悟道,王阳明对朱嘉“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改变:“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

20、正之谓也。”这个定义本出自孟子.离娄上的“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这反映出王阳明A对君主专制下君心不正的不满B反对将价值和知识融为一体C纠正朱嘉忽视“正君心”的缺陷D对“格物”解释遵循经典根据16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写道,“(戏剧)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情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材料表明古代戏剧是()A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维护专制的主要工具C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D以宣传儒家道德为目的17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

21、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18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19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已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A地区性分工扩大B

22、手工业生产力提高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20下表为某学者整理的宋、明两代经济状况比较表(部分)据如表可知,与宋代比较,明代前期、中期的江南地区A政局动荡促使钱币大幅贬值B民众收入减少导致生活困苦C商业贸易发展相对缺乏活力D白银大量流入影响经济秩序21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22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

23、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23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24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

24、“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25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6图1、图2、图3分别是汉代、宋代、明代的丝绸之路示意图。阅读材

25、料,回答问题。(1)指出图1丝绸之路形成的背景。(2)从图1到图2,“丝绸之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3)图3中“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但很快归于沉寂。对其原因进行简要解析。26(1)背景: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西汉实现“大一统”,国力强盛,多次大败匈奴,扫清了障碍;西汉经济繁荣,纺织业、制瓷业等手工业发达;西汉开放的对外政策。 (8分)(2)变化: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2分)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冲击了陆路交通,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政府采取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南方政局相对稳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陆运输具有省时快速、运输量

26、大等优势。(12分)(3)盛极一时原因: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海外贸易发达;明初专制集权高度强化,明成祖的大力支持。(6分)沉寂原因:郑和下西洋以宣扬国威和炫耀富强为目的,以赠与和朝贡贸易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海外贸易缺乏经济动力,难以为继;明前期以来实行的海禁政策,阻碍了海上贸易的发展。(8分)8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

27、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据注(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2分) (1)从“和亲”(或:和)(1分)到反击战争(或:战;北击匈奴)(1分)。(只答一半不给分)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2)阅读上图,归纳三条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依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与唐朝相比在边疆管理上有何不同。 【答

28、案】疆域信息:元朝疆域北抵北冰洋,南达南海,西逾葱岭,东北至库页岛;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元朝在吐蕃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物;在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3分)不同:唐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建立行省制度,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2分)材料三 清朝眈(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韁城(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7分)(3)举例:清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设台湾府,隶属福建;改土归流。(3分)意义:统一(或: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或:奠定了中国的疆域);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4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