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代史伶官传序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长鸣的警钟一个时代过去了,历史的烟尘消散在岁月的风中。曾经的铁与血早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悄悄溜走,不留痕迹。但总有目光敏锐的智者,在落满灰尘的如海史书中打捞出沉睡的史料,用深刻的思想从中解读出铁与血的教训,再一次敲响沉寂的警钟,给一个看似强盛实则虚弱的王朝以振聋发聩的警醒!同时,为我们敲响了人生之路上的警钟,阐释了“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不变的真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文化传承与理解文 学 常 识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
2、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是北宋中叶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在史学方面,也
3、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假如给我一个选择,让我生活在古代的话,我会选择宋代,更是北宋那个有你欧阳修的时代。真想跨越千年的时光与你对饮,尽管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你不会介意,因为你有宽广的胸怀。你政治上不得意时,被贬为滁州太守。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好一般豁达。你曾号“六一居士”。写 作 背 景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所以,本文的写作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
4、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相 关 知 识序序,是
5、文体的一种,有书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主要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序文可放在诗文的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序有作者自己写的,也有请别人写的。前者如呐喊自序,后者如邹海滨请孙中山写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和序的原意不尽相同。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五代史伶官传序既不同于一般的序言,也不同于赠序,它和六国论一样都属于史论,通过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相 关 知 识欧阳修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
6、更为新声断。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关于忧患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人生识字忧患始。苏东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的泊秦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业时间:20分钟一、自学预习(一)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人事.原.矢.与.其.乃.庙.从事.少牢.人的作为。推其根本。箭。赐给。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你的。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
7、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用一猪一羊祭祀。2翻译下列句子。(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译文:_(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译文:_(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译文:_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赐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3思考:第一段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答:_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还是在于人的所作所为)。4找出第二段有关箭的动词,这样写有何用意?得天下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又是为了什么?答案:明确:受、藏、请、盛、负、纳,从
8、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说明得天下之不易和付出的艰辛。(二)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系.组.函.仇雠.岂.抑.本.迹.缚。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匣子。此处用作动词,用匣子装。仇雠(chu):仇人。雠,与“仇”同义。难道。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考察,探究。事迹,道理。书.逸豫.举.忽微.溺.也哉.尚书。安乐。指李存勖喜好音律,宠用伶人,以至自傅粉墨,与伶人共戏于庭。全,整个。极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沉湎、无节制。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2翻译下列句子。(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
9、然之理也。译文:_ _(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_ _忧思劳苦可以使国家兴旺,贪图安乐会导致自身灭亡,这是客观的规律。祸患常常在微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的人却往往被他溺爱的人或物所困扰,难道仅仅是宠信伶人(才如此)吗?3思考:第三段分别写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在得天下的过程中,写了哪几件事?答案: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4912年庄宗“系燕父子以组”,一仇已报;923年“函梁君臣之首”,再加916年打败耶律阿保机,三仇已报,建立后唐,当了皇帝,君临天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可以说是盛极一时,那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盛的气势?答案: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
10、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5庄宗926年身死国灭,仅仅三年国家就灭亡了,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庄宗亡国的?答案: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6欧阳修得出了哪些历史教训,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答案:教训: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启示:略。chulnghungxyjnpi兴盛 装 旺盛强盛围困 困扰告诉 祭告 禀告一寸的百万分之一悄悄地为隐藏身份而改装如果没有副词,一定。语气词,表程度,多么。代词,
11、他。大概,表揣测语气。3古今异义(1)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_今义:_(2)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_今义:_(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_今义:_相当于“以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a.人情事理;b.人员的升调任免等事宜。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a.做;投身到(事业)中去;b.按某种办法处理。(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_今义:_(5)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古义:_今义:_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a.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b.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4词类活用(1)负而前
12、驱_(2)而告以成功_(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_(4)乱者四应_(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_(6)仓皇东出_(7)一夫夜呼_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动词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使动用法,使兴;使亡。形容词用作动词,作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才智勇气。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5文言句式(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_(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_(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_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思维发展与提升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中的“天命”“人事”的意思各指什么?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13、答案:“天命”指古人把天当作神,称天神的旨意为天命。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人事”指与“天命”相对,政治上的得失。这里作者没有否定天命,但更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此乃全文的论点,起统领全文的作用。2参照李存勖的人生履历表,思考:李存勖灭敌建国用了十五年时间,而由盛到衰只用了三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原因是什么?李存勖履历表年代年龄事件公元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承父志公元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公元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公元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简要分析本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论点:“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14、开宗明义)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尚书中的一句话“满招损,谦得益。”论证方法:正反对比、引证法。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天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4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答案:本文采用对比论证,使阐述的道理更确凿可信,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论述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不仅突出了中心论点,使阐述的道理更加深刻透彻,而
15、且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更具有说服力。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这样积累满招损 谦受益读五代史伶官传序有感一声“呜呼”,感叹于眨眼间的兴衰;曲终人散,结束了后唐王朝的家国梦;忧劳兴国,敲响繁华盛世的警钟;五代史伶官传序,谱写下那句至理名言满招损,谦受益。遥想李存勖当年,是何等的雄姿英发,自从在24岁袭得晋王之位先后攻燕国,破幽州,灭梁国。甚至于,“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是何等的壮阔,甚至于,“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但是,他没有继续忧劳,反而自满得意。于是骄奢不检宠爱伶人,导致最后被数十伶人围困,中流矢而亡,可见死得是多么的凄惨。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们尽了全力去做了,我们就成
16、功了。另外,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过于沉迷,因为那样会使我们变得困惑,愚钝。忧劳不一定可以兴国,但逸豫一定可以亡身,所以,切记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过于放纵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满招损,谦得益。走过历史的长廊,多少英雄因为过早的骄傲,最后虽剑在鞘却不能快一步拔出,孤军深入,却已遭四面埋伏,八面围攻;多少学士功成名就后弃书如草芥,官场奔波,戏场流连,再也不能言百姓之疾苦,从此遭天下人唾骂。日升日落,溪水总是潺潺地流着,不论从山间跌入山谷,还是从石缝挤向石礁,它始终和着前进的步伐;而自满,就正是当溪水不再流动时,那一切静止不动的景象,如同一湾死水,臭臭的,满满的,了无生趣。当追求的脚步骤然
17、停止,人生便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就像流水一样,停止不前,终会失去原来的色彩。溪水应该有无穷的动力,而人生的意义就是永不放弃!五代史伶官传序里的庄宗李存勖沉迷伶人飘飘欲仙的乐曲里,他始终未料到亡国之音来得那么突然。如果说自满是人生旅途中的陷阱,是表面平静如镜,深处动荡不定的漩涡;那么谦虚则是通向希望城堡的捷径,是祸害来临时拯救自身的避风港湾。居里夫人在艰难的科学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去静静品尝丰收的硕果。当她发现了第一克镭时,巨大的成就已使她闻名于世,她将获得很多很多,名利钱财或许将滚滚而来。可她依然没有走出实验室,依旧注视着分离镭的仪器,注视着那永不停歇的时钟。直到死神来临,她默默地倒下了。她用
18、毕生精力发现了三克镭,燃烧了自己,温暖了人们。满招损,谦受益。让我们都记住这一至理名言吧。读五代史伶官传序,用一颗清醒的心来面对一切,这或许就是五代史伶官传序给我们最大的收益吧。谈“玩物丧志”读五代史伶官传序有感浙江杭州市高级中学 金哲凡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的一篇政论小文,讲的是后唐主李存勖,初登基时为报父仇,励精图治,终于手刃敌酋。一时间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举天下之豪杰,未有与之抗者”。可这位大英雄却耽于逸豫,宠信伶人,最后只落得个国破家亡、死于非命的下场。悲哉,李存勖,九泉之下如遇夫差先生,当相对一哭矣!此二君皆玩物丧志者之典范也。一个玩伶人,一个玩美人,只玩得废寝忘食,“走火入魔”,
19、把雄才大略、冲天之志都玩到了九霄云外,最后只玩出个国破身亡的结局。历代君王中玩物丧志者数不胜数,而普通人里玩物丧志者也比比皆是。玩赌博的丧家财,丧人格;沉湎于脂粉的丧豪气,丧志向;就是小孩子,也有贪玩把功课丢了的。可见“玩物”可以使人沉迷,沉迷而后“忘志”,“忘”得久了,即便要找怕也难了,实所谓“玩物丧志”。可见,“丧志”多因“玩物”。那么,“玩物”是否就一定“丧志”呢?爱因斯坦曾说过:“拉琴于我思考大有裨益。”这哪里是“玩物丧志”?“玩物得志”差不多!怪哉,同为“玩物”,结果怎么大不相同呢?这得从“志”说起。这个“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某种目标,二是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如李存勖、夫差之辈,在达到了某种目标之后,在外物的引诱下,就放弃了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没有树起新的目标,因此“丧志”。而爱因斯坦则相反,他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并靠着他不断建立起新的奋斗目标,虽玩物,不丧志。可见,玩物只是外因,关键在于“志”是否坚定纯洁。志向坚定纯洁,则玩物可以有助奋进;志向不坚定,则难免落得玩物丧志的下场。古今成败之事,都不违反这个规律。所以,我们批判“玩物丧志”,不仅是要约束“玩物”,更重要的是要坚定志向。有了坚定的志向,则无往而不胜,一点小小的“玩物”又能奈我何呢?一句话,坚定志向,就不怕“玩物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