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复习方案》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作业手册(浙江专版)精讲:《论语》选段阅读(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228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方案》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作业手册(浙江专版)精讲:《论语》选段阅读(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复习方案》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作业手册(浙江专版)精讲:《论语》选段阅读(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复习方案》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作业手册(浙江专版)精讲:《论语》选段阅读(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复习方案》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作业手册(浙江专版)精讲:《论语》选段阅读(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复习方案》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作业手册(浙江专版)精讲:《论语》选段阅读(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考复习方案》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作业手册(浙江专版)精讲:《论语》选段阅读(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课时作业(二十)论语选段阅读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1)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答:_(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_2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

2、题。(5分)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1)“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2分)答:_(2)请谈谈中庸之道对现代社会的意义。(3分)答:_3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5分)甲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1)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待人的什么原则?(1分)答:_请简

3、要分析“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2分)答:_乙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君子”。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对“君子”的精神追求,对“君子”的道德水准,对“君子”的修养,都有具体的阐述,提出了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一系列的标准。如此多的标准,如此高的要求,显然不现实,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属于一个理想主义者。(2)上面的语段对孔子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答:_4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

4、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1)用原文说说评价一个人的好坏标准是什么?(2分)答:_(2)孔子所说的“乡原”指的是什么样的人?你如何评价这一类人?(3分)答:_5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问题。(5分)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

5、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注 久要:长久的困顿处境。要,困顿。(1)两则文字谈到了一个相同的问题,但角度有所不同。第一则文字是从_角度谈的。(2分)(2)从上述语段看,孔子培养人才的理想目标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评析一下这个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3分)答:_6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问题。(5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反映了孔子怎样

6、的观点?请联系上面两段对话回答。(2分)答:_(2)你认为这四句话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是否合适?为什么?(3分)答:_7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5分)甲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1分)答:_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2分)答:_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

7、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2)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答:_8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5分)甲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答:_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2分)答:_乙北宋末年,鼎州武陵人钟相在家乡利用宗教活动组织群众。凡加入他

8、的组织“乡社”的农民要交一点钱粮,社内实行互相共济,因此都能“田蚕兴旺,生理丰富”。他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代表了农民要求财富上平均、社会地位平等的政治主张。(2)钟相所谓“等贵贱,均贫富”的“均”跟孔子所谓“均无贫”中的“均”内涵是否一样?为什么?(2分)答:_9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3分)答:_(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2分)答:_10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点!尔何

9、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分)答:_(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请具体加以说明。(3分)答:_课时作业(二十)1(1)子欲善而民善。(2)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地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

10、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下和对特殊的人来说要用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所为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对待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2(1)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2)“中庸之道”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一方面它要求社会团体的和谐、平衡;另一方面它又要求人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和,根据客观实际来决定“合适恰当的程度”,从而既不触犯别人利益,又能维护自身利益,还能维持事物的平衡、包容状态。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制约平衡,这更是中庸之道的深层意义。3(1)忠

11、,即尽心待人的原则。(1分)“仁”是“礼”道德情感的依据和基础,“礼”是“仁”在制度和礼节上的表现形式。孔子提醒乐师注意脚下,向他介绍在座的人,这都是相师之道,是礼节。孔子帮助乐师,能做到言辞恳切,礼节周到,态度诚恳,是有仁爱之心的表现。(关系1分,结合材料1分)(2)正确。“君子”的标准很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君子”一词的确寄予了孔子的美好理想,从某个角度来讲,孔子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理想,才使人们有了追求的目标,有了奋斗的方向。(意思对即可得2分)4(1)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2)“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却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在大是

12、大非的原则问题上,我们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对“乡原”的行径特别痛恨。5(1)受教育者(或学生/弟子)的切身感受(2)目标:德才兼备、人格健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或具有“知”“不欲”“勇”“艺”而又能节之以礼、和之以乐的人。评析要点示例: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当下,我们需要纠正那种过分“功利化”“市场化”的倾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设。(意思对即可)6(1)孔子认为人的言谈举止必须有一个原则,即“礼”,只有约束才能使行为合乎礼,才能真正为仁。(2)示例一:合适。言行举止是一个人内心修养的表现,如彬彬有礼、重德内修、孝悌尊

13、长等,无不是礼在行为中的体现。礼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虽然它有固守等级不合现代社会的消极方面,但我们只要批判地继承就是合适的。示例二:不合适。礼作为当时的行为准则很好地稳固了统治者的统治,比如人际关系、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但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思想越来越多元化,行为准则也趋于多元化,以礼作为唯一僵化的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7(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1分,意思符合即可)一致。孔子认为义与利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孔子认为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

14、忘义。(2分,分析正确、阐述合理得分,有欠缺酌扣)(2)符合。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1分。意思符合即可)8(1)犯上作乱 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要表现在心中。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当今社会日趋老龄化,子女对父母尽孝,不仅应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讲究“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常与老人交流,关心老人心理,尊重老人权利。(2)不一样。钟相所谓“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

15、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9(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10(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

16、象。(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课时作业(二十一)1“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重负和压抑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的渲染和奇丽的想象,充分写出了秋晚江上归鸟低飞的疲惫状态。2夸张。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拟人。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对比。“头白”与“红颜”的强烈对比,突出“一瞬”的

17、短暂。3钟家的年画技艺能够代代相传,这就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下来,这是值得欣慰的地方;但是李家后人却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不得已只好传承给外姓人。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将来感到深深的忧虑。4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命,有人愿意传承,才是保护的关键。因为活态的生命保持在传承中,这就必需有传人。只要保住传人,就保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课时作业(二十二)1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诗人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十年前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运用对比。用十年前愉悦的心情与十年后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伤痛。2老当益壮的情感。“鬓华虽改心无改”,正说明诗

18、人年岁已老,但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不愿服老的情感溢于言表。抑郁、矛盾的心情。重听旧曲,却“犹似当年醉里声”,不难体会到词人豪放话语中的抑郁与矛盾:眼前虽然壮心不已但苦于无法施展。3尊卢沙是一个夸夸其谈、哗众取宠、爱说大话而无实际能力的人;他自以为是,要做楚王的老师;他发誓能使楚国强大,结果落得个被割鼻子的下场。4语言描写。本文为了突出尊卢沙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这一特点,多处描写他的口出狂言,以呈现其装腔作势之态和诳人的本质。言为心声,通过语言揭示人物的性格本质。5阳刚之美。阴柔之美。6先从听觉进行描写,侧重写水声之大,撼人心魄,如“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馀,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借水声之大来渲染水势,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接着,又从视觉的角度对山景进行描摹,极为精彩,且动静相间:“作人俯势”是动,“如大楹”是静;“两股相倚立”是动,“而其颠谽谺,犹蟹两鳌,时一动摇”则为静中之动。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对大龙湫进行侧面烘托之后就对瀑布进行直接描写。先极写瀑布之高,仿佛从天而降;再状写瀑布凌空之态;然后写它迸落深潭,发出如殷殷雷鸣般的震耳声音。视角自高而下,由仰视至俯视,极有层次地写出了眼前瀑布那种盘旋飞舞、轰然迸落的神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