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 考 点 坚 持 发 展 的 观 点哲学常识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 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 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和 ;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运动变化变化和过程运动根本属性存在方式物质主体 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静止是一种 的运动,是运动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不显著特殊状态 2.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 运动,是 的产生和 的灭亡。世界上一切事物各有其产生
2、和发展的过程,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 ;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 ;要有 、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新事物旧事物过程阶段和地位创新精神 1.物质的根本属性就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特性”,指的是物质所特殊具有的属性,相比较的对象是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因此具有客观实在性。所谓“根本属性”,指的是决定物质是否存在、以什么方式存在的属性,相比较的对象是在物质范围内,所有物质的属性,物质除了具有运动的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无限性等其他属性,解析 但决定物
3、质是否存在的属性是运动,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因此运动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就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观点是错误的。2.运动是绝对的,因此静止是不存在的。()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物质都在运动,一切物质都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运动,运动是由物质内部的固有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简单地说,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一种不显著的变动状态,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解析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动
4、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因此,上述观点是割裂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3.变化就是发展,发展就是变化。()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决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上述观点是错误的。解析 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是不科学的。解析 5.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必定
5、带来发展。()(1)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因此我们看待事物就要有创新精神,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旧事物的灭亡,促成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实现事物的发展。解析 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发展。(2)创新能够带来发展。但是,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利用一定物质条件,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带来发展。1.(09江苏)“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
6、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C 该诗句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无条件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材料不涉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且错误。解析 2.(09广东)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A 甲的观点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乙的观点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丙的观点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忽视绝对运
7、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解析 3.(09广东)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定为当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这说明 ()A.新出现的事物总比旧事物优越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墨守成规 自主创新体现了发展的观点。解析D 4.(09安徽)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二(2)班的同学以“网络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国家工商、物价、卫生、农林等部门通过网 络与遍布全国各地的检测点相联,及时掌握信息,对大宗物资储备、
8、工农业产品价格波动、疾病防治 等实施监控。众多企业通过网络在国内外建立了技 术研发、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体系。当今,网络购物、网络教育、网络服务、刷卡消费 等已经走进百姓生活。据统计,2009年“五一”三天 假期里,某地居民跨行刷卡消费额达7.7亿元,比去 年同期增长45%。信息一网络与经济 公 民 可 以 通 过 网 络 发 帖 子、留 言、在线交流等方式,就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国计民生问题,向 各级政府决策部门进言献计,对各级政府及 其工作人员进行评议和监督。目前,各地政 府陆续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收集网络上 的社情民意,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或回答咨 询,这已成为继信访
9、、接访之外群众表达民 意的一种新时尚。信息二网络与政治 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网络的发展及其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探讨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注意设问要求是“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即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解析 答案:从联系观点看,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应当利用网络与社会生活广泛而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发挥网络便捷的功能。从发展观点看,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应当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新形式、新途径。5.(09福建)某校高二(1)班的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
10、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相关链接】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使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修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乙同学:今非昔比,我们不能一味地“萧规曹随”,应根据形势变化适时作出反应。当前我国已拥有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良好的体制和稳健的
11、市场潜力,具备了应对各种变化的实力。就应对金融危机而言,目前我国采取了有别于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措施,请看我收集整理的措施对照表(见下表)。我国应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措施对照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应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措施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发展消费信贷,支持居民购买住房和大件耐用消费品;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和文化等民生工程的投资;为汽车、钢铁、石化及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提供专项资金;请根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分析我国当前采取有别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措施的理由。紧密联系设问的知识范围,据此找到教材的理论依据就
12、不难阐述采取不同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的原因了。解析 答案: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破除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我国采取有别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是根据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的正确判断。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当前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措施就是根据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的新措施。6.(09全国)材料一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灾面积达1.57亿亩。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拨资
13、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显著成果。材料二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域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材料三 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漫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饭。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设问要求从材料中寻找在抗旱问题上应该坚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可以从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矛盾的特殊性,实践的观点,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等角度思考。解析 答案:坚持实事求是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抗旱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抗旱措施。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抗旱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并考虑抗旱活动对自然较近和较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