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由朗读课文,体会优美语句导入。二、继续赏析文章结构:形散神聚,景人合一 鉴赏1、提问: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学生讨论 、发言并具体谈意见。)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语文,既要运用“求同思维”,也应学会“求异思维”。大家想 想看,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呢?明确: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的,既不是时间、 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2、提问: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又是怎样体现出“清、静、 悲凉”的特点的呢?(学生讨论 、发言
2、)明确: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1) 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 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2) 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 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悲凉呢?5(3) 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 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4) 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3、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运用联想,把文
3、章中的景物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表述形象、贴切,还运用了美学知识来品评。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用“清、静、悲凉”的 共同点把五幅画面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板书:形散神聚) 4、过渡: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 悲凉”的景物来写呢?(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了。(2)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 文字”,这样
4、看来,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不起怪了。(3)郁达夫个性忧郁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5、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而不写别的景物,我们所取的角度是从作者的主观方面来考虑的;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客观上讲,这些景物是不是真是的? 明确:这些景物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北平的秋天的自然景观。作者并没有因 为自己的主观感情而将自然景物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而是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逼真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这就说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作者选什么 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6、引导:大家知道,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剑人合一”,道家最高境界是“ 天人合一
5、”, 那么散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明确: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或者就称为“物我合一”。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美交融。 郁达夫先生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板书:景人合一) 三、以上分析的是11 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明确:主要在和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2、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
6、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的特点, 前者在第自然段,后者在第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3、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和自然段相呼应,假如、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 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明确:第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 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 和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4、最后来看第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 用?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 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
7、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四、由内到外,生发点染 迁移1、过渡: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散文不仅要“形散神聚”,还应做到“景人合一”。下面 我们来做一点阅读训练。读下面的文段,请你谈谈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文段(1)秋天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风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般 羞羞答答。点拨:这是一个宁静、清新,让人倍感温馨的秋天,读着它,你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 秋梦中。这里的秋天然人感觉朦胧羞涩,就像一棵含羞草。文段(2)相思树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池边摇曳。在群雁南归的时节, 老农忙着在秋日
8、下暴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点拨: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就是个丰收的秋天,一切成熟了,人们收获着谷粒, 也收获着喜悦。文段(3)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酔?总是离人泪。点拨: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景,这里的秋让人悲伤、凄楚,是颗颗离人泪联缀而成的。伤感至 极,“离人泪”变成了“霜染”的样子,这哪里是离人泪,简直是在流血。怎一个“染”字 了得!2、转接:同学们能以自己的心去体会文章的情,那么我们所学的故都的秋是赞秋呢, 还是悲秋?(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作者是在颂秋,但全文的基调的确有点悲凉。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郁达夫先生是在用自己的心去品味故都的秋味,真是“一物一景总关情”。(板书:颂秋)五、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升华1、做法当堂做。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写好后,教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朗读,大家 一起来分析和学习。2、要求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 200300 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