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一)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致云雀/雪莱1反复朗读这四首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语言建构与运用2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艺术风格,借助意象、意境体会其不同的思想感情。审美鉴赏与创造诗是完整的生命形式,一首诗的诞生就是一个生命的诞生。让我们走进这四首诗歌营造的不同意境,体会诗歌的不同思想内涵以及诗人对生命、自然的不同感情,从而认识四首诗歌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生平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
2、,号尚武,四川乐山人。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诗,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1914年,他怀着报国济民改革社会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考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受到西方及日本进步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世界观倾向于泛神论。“五四”时期,郭沫若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了“创造社”。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思想逐步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飞跃。1928年到1937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撰写自传、散文和历史小说等。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归国请缨,为抗
3、日救国奔走呼号,并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借古讽今的笔法写了屈原等六部历史剧,紧密配合了现实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了国家政治和科学文化机关的领导职务。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有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评价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越,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2背景解读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
4、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郭沫若写下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夯实基础1.音形识记(1)读准字音hoyng壮状涛淘蹈稻l2词语辨析(1)壮丽富丽辨词“壮丽”着重指雄壮而美丽,色彩庄重,常形容城市或山河的景象;也形容诗文画面和歌曲的气势。“富丽”着重指建筑物宏伟美丽,常形容陈设;也形容光彩夺目,气势盛大。选词70年的艰苦奋斗,铸造成新时代一座座_的楼宇;70年的峥嵘岁月,谱写成新时代一首首_诗篇。富丽壮丽(2)毁坏破坏辨词“毁坏”和“破坏”都有“事物因受某种因素的影响改变了正常的状态”的意思,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毁坏”强调后果的严重性,如“毁坏古迹”“毁坏
5、他人名誉”;“破坏”强调行为实施者的主观因素,如“破坏建筑设施”“破坏精神文明建设”。选词_通信设施,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开发旅游风景区,不应该_天然景色。毁坏破坏解释:挟山超海: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此处望文生义。解释:狂犬吠日:指疯狗对着太阳乱叫,比喻坏人自不量力地叫嚣或坏人诋毁好人。解释: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使用对象错误。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1新诗与自由诗“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
6、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文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为群众所接受。“自由诗”是一种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体,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创始人为美国诗人惠特曼。我国“五四”以来十分流行这种诗体。2律吕(1)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作“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作“吕”,合称“律吕”。后亦用以指乐律或音律。如马融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翁洮和方干题李频庄诗:“犹凭律吕传
7、心曲,岂虑星霜到鬓根。”(2)比喻准则、标准。如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至于臣者,自知最为浅陋,顾贪恩待,趋以就事,丛杂乖戾,律吕失次。”黄中黄(章士钊笔名)大革命家孙逸仙:“其人诚亚东之珍宝,其言诚革命之律吕哉。”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任务活动一整体把握,理清结构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明确:第一部分:海天汹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第二部分:诗人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发出对“力”的呼告与赞美。任务活动二抓住意象,品画面美思考1:全诗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意象特点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宏大、阔远、壮丽、雄奇、气势磅礴思考2: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
8、画面。明确: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任务活动三品鉴修辞,感悟化境思考1:分析诗歌开头三句运用的修辞?明确:运用拟人手法,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通过“怒”“推倒”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
9、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思考2:“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诗人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思考3: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是如何赞美“力”的?明确:诗歌结尾从不同角度设喻,讴歌赞美“力”。“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任务活动四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思考1: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明确:诗中描绘的滚滚
10、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思考2:“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明确: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思考3: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力”字?明确: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11、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思考4: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总结:诗歌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概,想象一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
12、任务活动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阅读并思考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思考:通过对比鉴赏,概括出再别康桥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艺术特色上的区别。明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节奏紧凑,更加自由,想象奇特,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再别康桥:节奏舒缓,情意缠绵,讲究韵律美,抒情更加含蓄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