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质量检测高二地理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共40题,总计60分)【答案】1.C【解析】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A正确。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B正确。区域都有一定的界线,行政区的界线一般是明确的,自然区一般没有明确界线,C错。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D正确。【考点】区域的特征。【答案】2.D【解析】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划分指标不同,其结果可能不同;区域划分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各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考点】:区域概念及特征【答案】3.D【解析】因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面积小
2、,机械化水平低 ,耕地破碎,粮仓地位逐渐被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取代,故选D项。【考点】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答案】4.C【解析】松嫩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一年一熟,不适合棉花种植;北方河流稀少;西部草原分布广,发展了畜牧业。所以正确的是C项。【考点】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答案】5.B【解析】甲属于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季节分布均匀,A错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热量不足,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周围经济发展,适合发展乳畜业,C错误;乙为我国的东北平原,该地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B正确。【考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案】6. B 7.
3、C【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湖北、山东、北京、吉林的纬度不断升高,热量条件变差,收割开始时间会相应延后,吉林省因为纬度最高,热量条件最差,因此,收割时间最晚。【考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作用【答案】8.B 9.C【解析】本题考查遥感的关键装置。中国风云四号卫星拍摄的最新气象云图利用的是遥感技术,关键装置是传感器,B对,ACD错。故选B。本题考查遥感技术的优点。中国风云四号拍摄的云图利用的是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得信息快、成本低、效益高的优势,对;卫星拍摄受天气等的限制,错。综上可知,C对,ABD错。故选C。【考点】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
4、用【答案】10.A 11.C【解析】本题考查无人超市出现的条件。无人超市的出现,直接用手机淘宝或者支付宝扫码进店,结账没有收银员,直接在大门识别商品,支付宝自动扣款,整个流程均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高科技有关。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对GIS技术的认知和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地理数据的储存、分析和管理。提供遥感影像和图像是RS的主要功能;查询地理信息是GIS的主要功能;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在无人超市的选址过程中,需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查询和分析,属GIS系统。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考点】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答案】12.A 13
5、.C【解析】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读材料分析可知,人口热力图就是利用获取的手机数据,定位该区域的用户数量,通过用户数量渲染地图颜色,实时展示该地区人的密度。由此判断,该过程是基于手机定位来统计数据的,定位需要GPS系统,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分析所需技术为GIS技术,A正确,BCD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由材料可知,热力图便于观察一个地方的人口密集数量及实时的人流量情况。因此可知通过某区域的人口流动量,来评估区域商业价值A能;将地震前后的热力图进行对比,可以快速找到哪些地方受地震破坏严重的程度,为地震应急救援提供最及时的分析和决策依据,B能;同时也能够检测交通流
6、量,助力交通部门决策,D能;但是景区的承载量主要是由环境来决定的,不能通过热力图来核定,C不能。故选C。【考点】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答案】14.A 15.D【解析】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技术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了基础,数字地球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科技、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考点】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答案】16.C 17.B【解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
7、不当等,气候干旱及植被稀少属于自然原因。防治荒漠化的措施要针对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等。增加草场载畜量可能导致过度放牧,破坏草场导致荒漠化形成。【考点】荒漠化的防治【答案】18.D 19.A 20.B【解析】由题干可知,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之一是水分蒸发旺盛,而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国家灌溉面积较大,说明这些地区气候是干旱半干旱的地区,D正确;A选项高寒地区不符合蒸发旺盛的条件,B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不符合题意,C选项耕地分布地区也不符合题意,
8、ABC错误。故18.选D。地中海沿岸的国家气候类型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到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高温干燥,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出现土壤的盐渍化。我国的华北平原春季气温回暖,蒸发强烈,农业需水量较大,也容易出现土地的盐渍化。A正确,BCD错误。故19.选A。印度的气候类型大部分受南亚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不易出现土壤的盐渍化。而土库曼斯坦深入内陆受大陆气团的影响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易于出现土壤的盐渍化。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降水丰富。B正确,ACD错误。故20.选B。【考点】荒漠化的防治等综合知识考查【答案】21.D 22.C 23.C【解析】根据题中图文资料可知,
9、黑河为内流河,夏季水量最大,位于祁连山北麓,图示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补给水源主要是祁连山冰雪融水,D对,ABC错。故21题选D。由图中信息可知,黑河是我国内流河,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黑河下游地区草原退化、生态恶化主要人为原因是其上游水资源利用不当,水库拦截蓄水导致,陡坡开荒种地导致水土流失,该地工业不发达,全球气候变暖为自然原因,ABD错。故22题选C。恢复黑河下游地区往日的生态,中游建设河流防渗工程,减少水资源流失,对;全流域用水统一管理,进行水资源统一调配,对;扩大农业规模会加剧水资源短缺,上游修建水库导致下游河流断流,错。综上可知,C对,ABD错。故23题选C。【考点】荒漠化的防治综
10、合知识应用【答案】24.C 25.B【解析】由题干知,“红色荒漠”是我国南方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比较强烈,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而强烈的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退化的现象。因此,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砍伐森林,C对,ABD错。故24题选C。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植被破坏。因此,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恢复植被,合理开发土地。大力开荒种田,破坏了地表植被,A错误。因地制宜的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发展立体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石漠化,B正确。南方地区不适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C错误
11、。江西省人多地少,彻底退耕还林不现实,D错误。故25题选B。【考点】荒漠化的防治综合知识应用【答案】26.B 27.B28.A【解析】26.雨林的分布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具有地带性规律,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其分布也受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在大陆的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赤道穿过的陆地并非都有雨林分布,如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地区为热带草原。第27题,由图不难发现枯枝落叶源于植物体a,a的养分来自b土壤,d表示雨水淋溶作用造成的养分损失情况,c表示供给养分。第28题,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多雨的气候使淋溶作用强,养
12、分易流失。【考点】热带雨林的分布及其生态的脆弱性【答案】29.A30.D【解析】目前造成森林资源被毁的主要原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旱涝灾害能够影响到森林的生长状况,不是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采育结合能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开发利用,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考点】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答案】31.A 32.D【解析】31题,四个选项都是该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为获得更多的粮食,依靠扩大耕地的途径实现粮食增收,由此造成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粮食单产不高,粮食不足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32
13、题,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可以利用当地的气候、地形优势发展立体农业。缓坡地可开辟为梯田,即扩大耕地,又保持水土。陡坡的地方不宜修建梯田,在保证粮食需求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全面封山育林不科学,不能实现山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答案】33.D 34.D【解析】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重要的水源地,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若尔盖湿地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又是鸟类的栖息地,因此生态意义在于提供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最好的方法是设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考点】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答案】35.D36.B37.B【解析】
14、35.燃煤发电会消耗大量水资源,加重山西省水资源短缺,A错;煤炭发电产生大气污染,会加重山西本地环境污染,B错;煤炭转化为电力,延长了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C错;煤炭转为电力,减少了煤炭的外运量,从而减轻铁路运输压力,D对。故35题选D。 36题,对比两个方案可知,方案煤炭开采后输出煤炭和煤炭发电,产业链短,煤炭的利用率较低,对当地环境污染较小,AC错;方案煤炭开采后发展电力、冶金工业、煤化工业,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增加了水资源消耗,工业耗水量增加,加剧了山西水资源短缺,B对,D错。故36题选B。37.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河流流量小,以陆路运输为主,高速公路不是
15、煤炭的主要运输方式,由于煤炭运量大且运输途中容易造成污染,输送原煤的经济价值又小,因此,选择B。【考点】能源资源的开发【答案】38.B【解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市场广阔,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增;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因此,选B。【考点】能源开发条件【答案】39.B40.D【解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济结构过于单一,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甚至枯竭,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能耗少、污染小、投资少
16、、效益高的产业,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如果因地制宜,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会获得成功转型,如果转型不成功,会导致经济下滑,但经济转型成功也不一定会导致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也可能是延长产业链,第二产业获得大发展,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了第一产业。因此,39题选B,40题选D。【考点】能源的综合利用二、综合题(共3题,共40分)41.【答案】(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2分),蒸发量大(1分)等。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活动(2分)等。(2)M地降水量小,N地降水量大(2分)。原因:M地处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2分);N地处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2
17、分)。(3)措施:退耕还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2分)。理由:良好的植被覆盖能减少风沙灾害,增加土壤水分,防治土地荒漠化(1分);合理的载畜量有利于草场的持续利用,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分)。【解析】(1)荒漠化严重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要分别进行表述;根据图示可知,120E经线穿过的地区等温线发生了弯曲,凸向温度高处,按照“凸高为低”的等值线判断原则可知,该处为山地,N地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M地则处于背风坡;该地位于西北地区的东部,草场质量较好,主要发展畜牧业,存在过度放牧问题,因此治理措施应确定合理的载畜量,理由从植被的生态作用入手分析,同时,合理的载畜量有利于草场资源
18、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考点】荒漠化的防治42.【答案】(1)剥离表土及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及水土流失(2分);地下采空导致地面塌陷(1分);堆放矿石,占用大量土地(1分);污染环境(1分)。 (2)造成当地大气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4分)(3)实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每个要点2分,任意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解析】(1)内蒙古东部降水较少,气候较为干旱,在开发媒炭的过程中,开挖地表,破坏植被,容易导致荒漠化加剧,降水时则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挖矿会出现地面空洞区而可能发生地面塌陷,挖出来的矿石和废矿渣会堆放在地面而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
19、、水源而产生环境污染。(2)利用媒炭发电,燃烧时主要产生大气污染,还会导致本来比较缺水的内蒙古地区水资源更加短缺。(3)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生态保护和减少环境污染,因此,针对开挖地面导致生态破坏,需要土地复垦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减少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建立循环经济模式,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生态效益,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考点】能源资源的开发综合43.【答案】(1)亚马孙流域雨林面积大,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1分);地处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1分);生物循环旺盛,蒸腾作用强(1分)
20、。(2)人口的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1分);过度的焚耕开垦或迁移农业(1分);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1分);商业性伐木(1分);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1分)等。(3)对雨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提供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雨林的保护和管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的机会。(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4分)【解析】(1)热带雨林具有全球环境效应,雨林起到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并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又重新返还大气中,形成云雨。(2)雨林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人口的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过度的焚耕开垦或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伐木;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等。其中当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是雨林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3)对雨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提供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雨林的保护和管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的机会。【考点】森林的开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