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目标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后果。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特点及重大意义。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小题精练1(2016徐州高三10月调研)1919年,俄国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或工业品短缺问题。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2/3是这些人解决的。这说明()A“背口袋”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B苏俄政府支持这种交换活动C“背口袋”暂时填补了市场的缺失D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弊端显露2(2016盐城高三第二学期期末)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按照共产主义
2、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B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2016无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列宁所述“失败”的根源在于()A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B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C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的国情D苏俄国内出现了严峻的政治形势4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
3、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5“使国家面临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政权得以巩固;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一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其突出特点是()A由落后的帝国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B借助资本主义发展要素恢复和发展经济C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D借助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挽救经济大危
4、机6(2017洛阳模拟)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俄)()A加快工业化进程B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所有制结构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7粮食税实施初期,农民对政府并不信任,农村中有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运粮食到城市销售由于城市粮食缺口严重且供给很不平衡,“黑市”粮价不断抬高,为此苏维埃政府()A实施余粮收集制B实行实物配给制C恢复自由贸易D推行农业集体化8(2016宿迁高三第一学期期末)1921年,列宁说道:“我们苏维埃政权和共产党已经实行了多么急遽的转变,采取了一种被叫作新的经济政策,所
5、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有着更多的旧东西。”材料中的“旧东西”实质是指()A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国民经济退回到私有制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大题优练9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
6、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回答下列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答案精析1C1919年的俄国处于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进而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货币和自由贸易,不存在“正常的市场秩序”,故A项
7、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是余粮收集制,“背口袋活动”显然与此不符,故B项错误;因为战时需要而取消自由贸易,可是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必要的补充,该活动满足了人民的需要,故C项正确;工农业发展失衡是斯大林时期的现象,故D项错误。2B在列宁时代没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故A项错误;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和分配,而最终又以失败告终的就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并不是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故C项错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D项错误。3B从“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可知失败是指在较为落
8、后的俄国用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放弃”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无法直接实行社会主义,故失败的根源是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B项正确;失败是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不能说明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俄国国情,故C项错误;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害,与问题中失败的根源不符,故D项错误。4A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5B根据材料“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政权得以巩固;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等信息可以判断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
9、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正确;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模式应该是指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计划经济模式是斯大林时期,且主要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不是强调挽救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6B“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可以促进工业化发展,但不能促进工业化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中“固定的粮食税”“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苏俄经济结构仍以公有制为主,故C项错误;措施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但不能说牢固,故D项错误。7C材料中提到实行粮食税,应该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实施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实行实物配给
10、制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黑市”粮价不断抬高,粮价高低与市场贸易有关,为此,苏维埃政府恢复了自由贸易,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故D项错误。8C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1年”得知,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题目中问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而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只是措施和表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只是前提,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9(1)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