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769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6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一般人最早接触到的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十分单纯,像一个个色彩醒目的符号。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文学中的主角地位让位于另一个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意象大机器。大机器以“鹦鹉螺号”潜艇、机器岛和登月大炮的形象出现。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没有大机器出现的小说,地球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取代了人。同时,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

2、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转换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主流文学描写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说中的历史来自于作者想象中的世界。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的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1欢呼起来。“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

3、火要点燃的主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嗯,”主体2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短短二百字,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150亿年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又如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描述了人类从诞生直至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全过程。从百万年前原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到人类对近地空间和月球的探索,直到宇航员在土星探险的终点跨超时空之门进入宇宙深处,使文明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升华。作者笔端轻摇、纵横十亿年

4、时间和百亿光年的空间,使主流文学所描述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和人类。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取材于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材料二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三体问题本来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中就提到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想象中的三体世界以

5、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意味深长的碰撞。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这部作品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越。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但是时代在转变,未来世界中

6、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不可理解。科幻作品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取材于网络关于我国科幻文学调查研究课题的报告)材料三罗伯特索耶,这位加拿大“科幻教父”,曾包揽雨果奖、星云奖和坎贝尔奖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他出版了22部长篇科幻小说,包括“恐龙三部曲”、金羊毛、计算机中的上帝。与此同时,这位科幻大师还是政府机构、科研部门甚至跨国公司的座上宾。他常年担任“探索”频道加拿大版的评论

7、员,为科学和自然杂志撰写专栏,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甚至在谷歌、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咨询顾问。听起来,这些工作都和科幻创作不沾边。有一次,他为加拿大政府做法律方面的顾问,“未来医学可以通过DNA的读取来预测人们可能患上某些疾病,这涉及个人隐私。假如这个隐私触及到有基因疾病的人的丈夫、孩子们的知情权时,哪一方是需要保护的呢?这就是他们邀请我们帮忙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索耶看来,“科幻是现实的镜子”,科幻作家不应只是空想,而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事实上,这也是科幻界的传统。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关于生物科学的小说,第一次提及生物伦理学。如今,生物伦理

8、学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用索耶的话来说,“这个学科就是由科幻小说创造的”。见证科幻作家的远见卓识最终变为现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包括凡尔纳描写的月球之旅、潜水艇;英国作家威尔斯描写的立体空战、坦克等。1944年,美国科幻作家卡特米尔在生死界线里逼真地描述了原子弹的技术细节,发表后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他们以为当时秘密进行多年、连副总统都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密。阿瑟克拉克1945年就详细描述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今天卫星所在的轨道因此被称为“克拉克轨道”。还有阿西莫夫经常提及的人形机器人在今天的实验室中越来越常见。在索耶看来,科幻小说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让公众不被社会阴暗

9、面俘虏,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科幻小说培养公众长远的眼光,让人们学会思考未来。科幻不仅预测未来,亦可预防未来。科幻小说不仅关乎科学技术,也关乎理性和价值观。核武器、环境危机等诸多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人类头顶,许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也渲染末日降临的场景,其中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在我们周围悄然发生但是,尽管人类在前进过程中有曲折和失误,我们还是希望未来会像威廉福克纳所说的:“人类不仅会生存下去,而且终将获得胜利。”(取材于张渺、张莹政治家都该读科幻小说)1. 下列对“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中“大海”和“一滴水”对应关系的呈现,最准确的一项是A. 宇宙/人类B. 地球/大机器

10、C. 超级意识/微小意识D. 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2. 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作品题材理解的一项是A. 前沿科技B. 幻想中的自然C. 面对未来的人D. 不可理解的现实3. 根据“材料二”,不属于三体获得世界级认可原因的一项是A. 描述了不可思议的未来生存图景B. 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C. 解决了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D. 反省并超越了人类文明4. 根据“材料三”,没有体现罗伯特索耶“科幻是现实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 罗伯特索耶通过DNA来预测人类疾病B.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提及生物伦理学C. 卡特米尔生死界线描述原子弹的技术细节D. 阿瑟克拉克描述地球同步

11、通信卫星网络5.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亦可预防未来”中的“未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NA读取技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人形机器人在研究实验中越来越多核武战争毁灭地球环境危机导致人类末日A. B. C. D. 6. 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请在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一种对于“科幻小说”特征的理论描述,分析这篇小说被称为“科幻小说”的原因。【答案】1. A 2. D 3. C 4. A 5. C 6. 这篇小说是科幻小说,因为它关注了“面对未来”的人。作者想象在遥远的未来,假如地球上只剩下一

12、个人的时候,这个人会做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关注这最后一人的生存处境,故这篇小说是一个科幻小说。【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词语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词语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词语中有没有比喻修辞;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词语。本题所考查“大海”和“一滴水”的对应关系,首先就要结合上文找出“大海”和“一滴水”所指,然后结合选项确定答案。题干所给句子出现在材料一的结尾处,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应结合上文来理解。“大海”和“一滴水”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13、,结合上文“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和人类”就可确定,“大海”和“一滴水”的关系也就是宇宙和人类的关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由原文“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不可理解”可知,文章认为只有当人们不关注未来走向时,今天我们所在的现实才会变得不可理解,这不属于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作品题材

14、理解。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由材料二可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意味着中国科幻获得世界级的认可,也就是说“世界级认可”认可的是科幻小说作品,而小说中写的是想象的世界,牛顿提出的是科学问题,二者不是同一领域,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15、。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题干中“科幻是现实的镜子”意思是科幻应反映现实批判现实。A项,由“未来医学可以通过DNA的读取来预测人们可能患上某些疾病这涉及个人隐私丈夫、孩子们的知情权需要保护的呢?这就是他们邀请我们帮忙解决的问题之一”可知,索耶只负责帮助解决知情权或伦理学的问题,并不能预测疾病。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亦可预防未来”,预防的

16、应是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对人类不利的后果,所给句子中,“隐私泄露”“毁灭地球”“人类末日”都是恶果,应该预防;人形机器人在实验中增多不是恶果。另外,人形机器人在实验中增多已是事实,且使用得当就不会出现恶果。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理论描述”指任一来自三则材料的关于科幻小说的特征描述,可以从某一则材料中提取相关理论,也可以将几个理论融合成一个。“分析”作品,指结合这篇小说的内容和自己选定的科幻小说的一个特征来说明它是一篇科幻小说,注意一定要将对这篇小说的分析能与所引述的理论相结合且文字通顺。从材料一来看,科幻小说的特征包括:科幻小说关注人与自然的

17、关系,科幻小说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说中的历史来自于作者的想象,科幻小说扩大了文学的空间,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表现地球和人类。从材料二来看,科幻小说的特征有:科幻小说可以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现实性,是对人类文明的反省,也是超越;科幻小说关注“面对着未来”的人;科幻小说中“科学技术”这条线索会和“社会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索汇合。从材料三来看,科幻小说的特征有:科幻小说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科幻小说可以培养公众长远的眼光;科幻小说不仅预测未来,亦可预防未来。考生结合这些特点分析题干所给小说即可。注意表述准确。答案一:这篇小说是科幻小说,因为它“不仅预测未来,而且预防未来”为什么在遥远

18、的未来,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发生了什么,人类为何走到这一步,我们怎样避免末日危机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警示人们审视现实,预防悲剧性的未来,故这篇小说是一个科幻小说。答案二:这篇“最短的科幻小说”符合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小说特征的描述。比伦琴认为科幻小说的题材特征是“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而这篇“最短的科幻小说”中,首先写“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由于现在的人类数量远未达到只剩最后一个的程度,所以小说写的是“未来的人”;而最后一个人面对着“响起的敲门声”,由于现实中除了人类以外没有其他生物会敲门,所以这里写的是“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未

19、来”,故这篇小说是一个科幻小说。(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

20、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

21、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

22、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

23、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

24、,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

25、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7.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A. 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生命的多姿,作者从中获得了灵魂的皈依。B. 文中的地坛既是人文景观,也是作者的灵魂栖居地。作者写地坛,突出的是一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C.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一句中,“一个世界”指正常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另一个世界”指的

26、是不会和别人接触的地方。D. 文中作者多次描写地坛,在作者的笔下,地坛古老沧桑,沉静落寞,荒凉破败,是一座完全被人们遗忘和废弃的古园,处处充满着绝望的气息。8. 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9. 作者说,“我”与地坛之间有着“宿命味道”,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10. 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接着是肾病发展为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命运不断捉弄他,但他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D 8. 古老沧桑;沉静落寞;荒凉破败;富于生机。 9. (1)我家和地坛很近;(2)“园子”荒芜“我”

27、残废,“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解悟到生命的内涵。 10. 认同这种观点。苦难的确成就了史铁生。在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而绝望的他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里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之事,一个人更应该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和方式。走出心灵困境的史铁生,致力于写作,成就非凡。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更是以其作品给更多处在困境中的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指引。【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

28、择要求,如本题“错误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是一座完全被人们遗忘和废弃的古园,处处充满着绝望的气息”错误。只是“很少被人记起”,地坛虽“古老沧桑,沉静落寞,荒凉破败”,却是富于生机的。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然后浏览全文,找到文中写到地坛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注意文中的形容词,概括时应为其同义词。由第一段“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可提炼特点为“荒芜冷落”或“荒凉

29、破败”。由第二段“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可提炼特点为“历尽沧桑”或“古老沧桑”。由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和“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可提炼特点为“沉静落寞”。由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和“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可提炼其特点为“富于生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

30、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回到文章中去,结合全文体会句子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宿命的味道”是指“我”与地坛的关系,出现在文章中的第二段,且在第二段的结尾处,分析其含义要结合上文。(1)由第二段“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家和地坛很近。(2)由“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可知,“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是对“宿命味道”

31、的解释,结合第三段“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可知,“园子”荒芜破败,“我”残废,“我”与地坛的命运相似。(3)由“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和“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可知,我常在地坛思考生死,解悟到生命的内涵,地坛给了“我”“活”的勇气。【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

32、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属于向内挖掘,需要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学生应首先明确观点,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还可以辩证看待。不认同这种观点。苦难并非史铁生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疾病在他狂妄的年龄夺去他的双腿,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在极为需要人才的那个时代,史铁生同样可以有所作为。辩证理解。苦难本

33、身不是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等多种情况,它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34、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

35、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刈

36、:杀戮。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都B.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以至于C. 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D.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曾:曾经12.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B.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C.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D.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

37、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13.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洵六国论第一节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B. 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C. 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二薄秦的偏颇之论。D. 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14

3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5. 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1. D 12. B 13. D 14. (1)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2)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15. 苏洵的观点: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李桢的观点:

39、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注意平时课堂内外的积累,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D项,兵连祸结,曾无虚岁:战争连续不断,战祸竟然连年不绝。故“曾”翻译为:竟然,简直。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所以”属于古今异义词,按照古人的语言习惯,翻译为“的原因”,不能单独成句,排除A C;“而遂焉者”中,“而”为连词,表并列,应用在句首,在“而”前断开,排除D。原句翻译为:这样

40、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文意,把握结构思路,了解写作特色。本题涉及的多为理解词句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写作用意,结合文本细心揣摩即可。本题涉及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

41、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错误。由“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可知,李桢的六国论有对比论证的运用。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所得,所字结构,所得到的;其实百倍,省略句,补充为“其实(于战胜者)百倍”;亡,丢失;其实,那实际上;其实亦百倍,省略句,补充为“其实(于战败者)亦百倍”。(2)然则,这样那么;厌,通“餍”,满足;弥,更加;愈,更

42、加。【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然后回到文章中去,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圈定答题区间,注意首位段落,往往是重点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注意分人,分条作答。苏洵的观点:由“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可知,割地的国家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不割地的国家,因没有强大的后援灭亡,所以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割地贿赂秦国。李桢的观点:由“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可知,六国失败的原因是

43、,不行仁政,自取灭亡。【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

44、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

45、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

46、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

47、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他)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原因是只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护(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

48、、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从他说的话来看,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并没有什么错。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

49、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

50、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6.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

51、有先声夺人的效果。B. 相对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词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C.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D.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17. 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答案】16. A 17. 同:都是要用来衬托;异:苏词是要用周郎的年少有为来反衬自己的老大无功,戴词是用周郎破曹军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

52、事不振、国事衰颓。【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辨析,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错误。本词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用典手法的作用的鉴赏能力。明确题干要求,要分析“有何异同”,作答时既要有相同点也要有不同点,学生需分点作答。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通读全诗,结合具体诗歌内容对其作用进行分析概括,概括时如有手法

53、,点明手法,并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对手法进行解释分析,注意结合主旨。相同点:两首诗引用周郎故事,即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同时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来表达诗人情感。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年轻儒雅,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周瑜的意气风发年轻有为;用周瑜衬托对比出自己的“早生华发”“壮志难酬”;满江红赤壁怀古中用“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写出了周郎当时军事力量之强,衬托诗人当时国家国力之衰弱,抒发对国势衰颓的无奈忧伤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

54、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2)苏洵六国论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两句,告诫唐朝统治者要吸取秦人灭亡的教训,勿使后人再为此哀叹。(4)写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战败张皇南逃的句子是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 (1). 人间如梦 (2). 一尊还酹江月 (3).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4).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 赢得仓皇北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

55、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尊、酹、赢、鉴、赢。【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

56、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

57、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9.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比喻、夸张、比拟B. 比拟、比喻、借代C. 对偶、比喻、比拟D. 比喻、比拟、通感20. 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大致的轮廓)罢了。B. 但杨柳的丰姿(指美好的姿态),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C. 叶子底下是脉

58、脉(清澈的样子)的流水。D.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情态、样子)了。21. 请结合语境,简要赏析“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的含义。【答案】19. D 20. C 21. “满月朗照”好像“酣眠”,彻底、香甜;“淡云遮月”好像“小睡”,别有风味。这句话形象地强调了淡云遮月的朦胧之美。折射出作者的心境,淡淡的喜悦中有淡淡的忧愁。【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首先明确常见的修辞特点。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

59、修辞方式。比拟: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通感: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然后,学生应结合具体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辨别。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将“叶子”比作“舞女的裙”。比拟:“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

60、一片叶子和花上”中,将“月光”比拟成“流水”。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中,将人的嗅觉(清香)与听觉(歌声)相融通。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注意平时课堂内外的积累,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C项,“脉脉(清澈的样子)”错误。脉脉一般是用来形容人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运用拟人手法,“脉脉”在这里用以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的鉴赏能力。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

61、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学生应回到原文中去,关键要抓住中心词,结合具体文章上下文语境,对句子的表层和深层含义进行分析概括。由前文“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可知,“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是对前文的解释,结合“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可知,本句话运用比喻修辞,将“满月朗照”比作“酣眠”,将“淡云遮月”比作“小睡”。“别有风味”写出了淡云遮月也有一种别样的美。“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用通俗的比喻说明了一个景物在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的美丽。这正和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吻合,表现出了荷塘月色的朦胧、素淡、和谐,表达了作

62、者内心淡淡的喜悦。22.依据语段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 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 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 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 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

63、号了。”又向众人道:“以后都叫他作 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 _ _ _ _【答案】 (1). 李纨 (2). 探春 (3). 蕉下客 (4). 潇湘妃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此类试题多考查作者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要情节及主旨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的内容。诗社中人人都有别号:李纨为“稻香老农”,探春为“蕉

64、下客”,林黛玉为“潇湘妃子”。由“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可知,“居士”不好,应改为“梧桐芭蕉”。由“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可知,第二空为探春。23.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听到金钏投井而死的消息后,袭人不觉流下泪来 ,贾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 。两人都流泪,但蕴含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袭人伤感、同情:她们在贾府中身份、地位相似,素日交好、同命相怜。宝玉伤心、自责:宝玉因调笑金钏,认为金钏的死与自己有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注意平时课堂内外对名著的阅读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

65、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要情节及主旨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考查的是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的内容,这里说宝玉把得到的金麒麟赠送给湘云,黛玉知道后非常吃醋,大发脾气,宝玉哄了很久。宝玉在王夫人的房间里和金钏调笑,被王夫人打了一巴掌,骂金钏教坏了宝玉,大发雷霆,宝玉害怕逃走,金钏跳井自杀。据此分析,袭人“不觉流下泪来”,是因为她们在贾府中身份、地位相似,都是供人使唤的丫鬟,二人素日交好,金钏只是调笑几句,便被打骂,最终自尽,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因此“袭人不觉流下泪来”有伤感、同情之感。贾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是因为自觉是自己和金钏调笑,致使金钏被王夫人打

66、了一巴掌,并被骂,认为金钏的死有自己的原因,因此有伤心、自责。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陆蠡曾写道:“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一片绿色,给他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绿色”这个字眼,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回忆与遐想?请以“我心中的那一片绿色”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我心中的那一片绿色绿色是春天的使者,绿色是活力的象征,绿色更是生命的体现。而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总会保留一片绿,这片绿是永远无法被寒风、被落叶、被炎热所替代的。洁白的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

67、浮着,没有人知道,在这片无边无际的天空中,这朵云会飘向何方。我目送着它缓缓地向前移去,渐渐地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的思绪也随着它飘回过去 不久前,母亲因我做事走神而责怪了我。倔强的我和母亲争论了几句便处于冷战状态,互相不愿理睬。我的内心突然在质疑,妈妈是否还爱着我?是否还关心我?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渐渐的迈入了我们的生活,而我的鼻炎就像闹钟一样时时刻刻的提醒我去关注。我逞强故作没事,也不愿意将这一切告诉母亲。可是,事情终究纸包不住火,母亲知道了这一切。她着急又夹杂着自责的目光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母亲在家里四处找药,认认真真的翻着医嘱,仔仔细细的阅读这上面的每一个字,生怕出什么差错

68、。看到她为了我而忙碌的背影,我心头一颤,平静的心湖泛起了小小的涟漪。母亲急忙带着我去医院。一路上,风轻轻的吹抚着脸颊,也将她那微卷的秀发一并拂起坚定的步伐有节奏地响起,一步一步朝医院走去。她用那双饱经沧桑的手紧紧地握着我,却带给我一份安全感,一种踏实。是啊!这一幕好熟悉,每当我生病难受时,就是母亲不辞辛劳的陪在我身边。同样的眼神,同样的动作,让我怎能忘却?我喜欢被母亲搂在怀里,因为在她的怀中总有一股熟悉的味道,这味道名叫“温暖”,就像春日里的绿色,让我心情舒畅。一抬头,触及她的目光,我沉默了。鼻子一酸,总有一种东西堵喉咙里。没错,就是我身边的母亲为着一日三餐,为着家里的大事小事从早到晚,从春到

69、冬的操劳忙碌;就是我身边的母亲让我在她烹饪的可口饭菜下羽翼渐丰;就是我身边的母亲在我无助时,在我失落时,给我温暖的拥抱,心疼的眼神和涓涓细语的慰藉她用她的汗水为我打造出一片幸福的天空。就是母亲无时不刻的陪伴我左右,永远是她默默的支持我,用她的行动来证明,她是爱我的。母亲的爱就像沙漠里的绿洲,像春天里的绿叶,她的爱像默默无闻的空气,沉默地存在于我的生命中,却会让我在抬头的一瞬间潸然泪下我心底的那一片绿色永远属于你我的母亲。因为我拥有你对我无私的爱,让我知道了幸福的滋味,让我在踟蹰于夜路时,想起你那如繁星般的爱就不再畏惧。因为你的爱让我的生命像绿色一样生机盎然,不再失去色彩。你是我生命中永远无法缺

70、席的人,我的心底的绿,我最伟大的母亲。【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结合材料中对绿色含义的阐释,在构思时一定要打破一般认识,这里的“绿色”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如一株小草、一片绿叶、一盆绿色植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象征含义,如材料中说的“绿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所以绿色可以指自己心中的一种非常美好的期待,希望,美好的情感,

71、追求的梦想等,亲情,友情,人生的理想,都可以进入我们的写作范围。参考立意:(1)绿色我的希望;(2)我心中的那片“绿”;(3)“绿色”理想的象征;(4)“绿色”,精神品质体现。可用素材:(1)世界是多彩的,它由各种不同的色彩构建成,每一种颜色都向世人表达着不同的涵义。有显示纯洁的白色,由代表包容的黑色,还有略带点忧郁与哀伤的天蓝色每一种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不同的魅力,我最爱的是那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是多彩的,它由各种不同的色彩构建成,每一种颜色都向世人表达着不同的涵义。有显示纯洁的白色,由代表包容的黑色,还有略带点忧郁与哀伤的天蓝色每一种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不同的魅力,我最爱的是那生机

72、勃勃的绿色。(2)绿是生命的颜色,是希望的代表,绿也是一种心态,它是人在无论何时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的一种可贵的精神。我爱绿,不仅因为它清新的外表,更因为它内在的美丽。(3)这就是绿内在的美丽,看到绿,我总能笑对我的人生。此刻,在我的眼中,绿已不仅仅只是一种色彩,它更是人在一生中所需具备的意中精神,一种品质,同时也是我的老师,它教我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要勇敢地挑战困难,要不服输地面对挫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自甘堕落(4)假如人间没有了绿色,就会变得失去生机;假如人类没有了绿色,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将会无情的摧毁我们的家园。参考结构: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题目是我心中的那一片绿色。文章娓

73、娓而谈,作者围绕“心中”“绿色”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来写,文章开篇点名写作观点:“绿色是春天的使者,绿色是活力的象征,绿色更是生命的体现。而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总会保留一片绿,这片绿是永远无法被寒风、被落叶、被炎热所替代的。”文章主体部分叙述母亲因我做事走神而责怪了我。倔强的我和母亲争论了几句便处于冷战状态,互相不愿理睬的事件,最终得出母爱伟大的结论。文章结尾处不忘抒发情感:“我心底的那一片绿色永远属于你我的母亲。因为我拥有你对我无私的爱,让我知道了幸福的滋味,让我在踟蹰于夜路时,想起你那如繁星般的爱就不再畏惧。因为你的爱让我的生命像绿色一样生机盎然,不再失去色彩。你是我生命中永远无法缺席的人,我的心底的绿,我最伟大的母亲。”文章文笔细腻,文意连贯紧凑,确实是一篇不错的范文,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以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