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60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作为一种跨文化、_的媒介形态。记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是 _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有效途径。纪录片中国的宝藏推出后,既提供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自信。这一纪录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文化融于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让观众领略到中国艺术_的境界,展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汇融合的立体中国。同时,作为一部国际合拍的纪录片,中国的宝藏由英国知名节目主持人讲述,他的全球化视角更有利于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传播。节目也在 _中回
2、望了两国的历史和现在,分享发展经验。( ),但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它的基本精神在于在合作中实现了平等的沟通和对话。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跨时空 促使 集思广益 不知不觉B跨地域 促使 集思广益 浑然不觉C跨地域 推动 博采众长 浑然不觉D跨时空 推动 博采众长 不知不觉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提供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也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B因为提供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所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自信。C既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提供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
3、D因为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所以提供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A该片的缺点是没有凸显本国文明的独树一帜,这是很多人的看法B没有凸显本国文明的独树一帜作为该片的缺点,被很多人批评C该片没有凸显本国文明的独树一帜,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D没有凸显本国文明的独树一帜是该片的缺点,很多人都这么认为4请分条概括本次考古发掘的关键信息,每条不超过12个字。6月1日,记者从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获悉,石门坎古墓葬群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共发掘各类遗迹863个。这是南京近年来发掘墓葬数量最多的单个考古项目。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推测,墓葬
4、年代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分布密集的各类遗迹较全面地反映了石门坎地区历史演变的全过程。在此次考古发掘的墓葬中,近80%为宋代墓葬,出土了陶、瓷、石、琉璃、银、金、铜、铁、木等质地的大量遗物。考古工作者表示,与以往南京市宋代墓葬相比,此次石门坎古墓葬群发掘出的宋代墓葬数量和密度都非常大。从墓葬结构、随葬品等方面推断,这些墓葬大多属于平民墓葬,部分排列有序的可能是家族墓葬。墓葬遗物真实反映了宋代南京普通百姓的经济状况和生活习俗,为宋代经济史和南京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材料。 5.小说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雨果说:“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
5、请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为例加以说明。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初到黄州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注释)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
6、“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伤感之情,溢于言表。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D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7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两句是“_,_”。(2)高适在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
7、的两句是“_,_”。(3)杜甫在蜀相中用“_,_”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耿耿忠心,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仰慕。【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士人的担当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所谓“士农工商”,农是庄稼人,工是手艺人,商是生意人,士是读书人。要求最严的时候,士人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外,不能从事别的行业。当然,躬耕于陇亩,是可以的。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耕读为本,是因为国家重农;诗书传家,才是命脉所系。亲自到地里耕种,带有“体验生活”的性质。所以,士人可以不耕,不能不读。开作坊,做生意,就更不行了。读书做官,则理所当然。做官以后,也还要读书
8、,有的还写写诗,做做学问。这就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其中的“优”是优裕的意思,即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治学精力过剩,就当当官员。这是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这样的人,今天恐怕不多。今天受过高等教育者,即广义的知识分子,其实未必都读书。教科书当然是要读的,但那叫“学习”或“上课”,不叫“读书”。毕业以后,也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读书,则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因此,我们很难从职业、身份,来认定谁属于士,谁不属于士。实际上,士或士人在古代,既是一种“职业身份”,又是一种“文化精神”。狭义的知识分子,则是士人精神的再传承。因此,这里所说的士人,也包括
9、其他,都是指某种精神类型、气质类型或人格类型,甚至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梅兰芳,职业虽是艺人,却不但成就极高,更在抗战时期,表现出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因此,文化界普遍视他为士人,尊称为梅先生。士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是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有风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是为有气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是为有担当。担当是广义的,包括“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有此一条,即可无愧为“士”。但严格意义上的“士”,还得有“天下之担当”。这种担当,古之士人,一般都有。但如果是“国士”,则“必须有”。刘备寄居刘表时,就曾当面痛斥一个
10、名叫许汜的人,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却居然“求田问舍,言无可采”,真是徒有国士之名,当为士林不齿。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国士,必须能够“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至于“无双国士”,则恐怕只有像诸葛亮那样才行。可惜这样一位难得的士人,却被三国演义歪曲为自命清高、忸怩作态的酸腐文人,做够了秀才出山,实在让人忍无可忍。诗人和学人,则可以不必有此担当。真正的诗人,当然也都是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人民的心声。但这是“反映”,不是“担当”。同样,学人也可以撰写时评,发表政见,以天下为己任。但这时,他已经是士人了。或者说,是具有士人精神的学人。纯粹的学人,完全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正如纯
11、粹的诗人,天下和国家,是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只要为社会和人类,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就是真正的学人和诗人。(选自易中天斯文:帮忙、帮闲、帮腔、帮凶及其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代士人读书做官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做官以后,也还是读书,有的还要写诗作赋,做做学问,这就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B.士人可以不耕,但不能不读,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亲自到地里耕种,带有“体验生活”的性质,读书传家,才是其命脉所系。C.古代的士人原本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他们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之外,除躬耕外绝不能从事别的行业。D.古代士
12、人的最佳状态是如果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如果治学精力过剩,就做做官员,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2.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符合“士人的担当”的一项是( )(3分)A.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自南阳出山之后,南征北战,终其一生,为辅佐蜀主刘备、后主刘禅父子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乐享闲适隐逸的生活,创作的大量质朴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歌。C.刘备寄居刘表时,当面痛斥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却居然“求田问舍,言不可采”,徒有国士之名。D.武松得知千方百计杀害自己的蒋门神和张都监之后,就直奔张府,怒杀狗官,蘸血在墙
13、上写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业以后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读书只是他们业余爱好,很难认定谁属于士,谁不属于士。B.梅兰芳作为一名职业艺人,凭借艺术上的极高成就和在抗战时期传统士大夫精神气质的表现,被文化界普遍视为士人,备受尊重。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始终仁以为己任,这就是士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D.真正的诗人和纯粹的学人应该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其诗歌创作和时评撰写,都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作品。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14、。法行荀子公输不能加于绳墨,圣人不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己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刑己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诗曰:涓涓源水,不雝不塞。毂已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曾子病,曾元持足,曾子曰:“元!志之!吾语汝。夫鱼鳖鼋鼍犹以渊为浅而堀其中,鹰鸢犹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饵。故君子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
15、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
16、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注)雝,通“壅”,阻塞。檃栝(yn gu),矫正竹木的工具。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B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C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D子贡曰/
17、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法家代表,唯物主义思想家,主张“性恶论”。B公输,在文中指公输盘。复姓公输,名盘,鲁国人,能造奇巧器械,民间称鲁班。C诗,指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在文中指孔子。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法行”就是值得效法的行为准则,遵循“礼制”,不超越“礼制”,全文引用几位圣人的言论来论证这个
18、观点。B文中引用曾子的言论来论述做事要合乎常理,务求根本,早作准备;不贪财害义;要加强主观修养,不怨天尤人。C文中借南郭惠子与子贡的对话来论述君子只要做到身心端正,就不怕求学的人身份多么混杂和学习时的来去自由。D文中引用孔子的言论来论述君子要像珍视宝玉那样重视道德修养,明白恕道,并提出三种思考:要早学习,早育人,早施舍。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已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8请简要概括孔子提出的三种恕道及意义。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第160练)【基础训练】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
19、和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第一处,“跨时空”,意思是跨越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跨地域”,指横向跨越地理区域的,是指空间这个维度。语境第二段:这一纪录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文化融于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让观众领略到中国艺术的境界,展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汇融合的立体中国。这显然是时间的维度来讲,所以用“跨地域”一词不符合这段偏向历史角度的评述,即本处选“跨时空”。第二处,“促使”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推动对方使之行动。“推动”指使事物前进;使工作展开。这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因此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从习惯搭配等角度进行推敲。从语境看“促使”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搭配,习惯上“促使”的宾语应该有一定
20、的主观能动性;而“推动”的主体往往是人,这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构成动宾的配,故选“推动”。第三处,“博采众长”指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集思广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重在想办法、出主意。而语境是说纪录片中国的宝藏让观众领略到中国艺术开放包容的境界和博采众家之长的气度,所以选“博采众长”。第四处,“浑然不觉”,意思是完全未察觉,其主体多是人。“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语境的主体指“节目”,用“不知不觉”更符合语境。故选D。2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A项,纪录片中国的宝藏一经推出,首先彰显的是中国
21、的文化自信,然后才提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所以“既也”关联词后面所带的内容要对调,属于语序不当。B项,强加因果,不合逻辑,根据语境应该是并列关系;其次,语序不当,首先彰显的是中国的文化自信,然后才提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D项,搭配不当,“丰富”和“文化自信”不搭配,应将“丰富”改为“彰显”;同时,该句不合逻辑,应将“因为所以”,替换为“既又”。故选C。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句衔接的能力。括号前的语境是讲中国的宝藏这个纪录片回望了两国的历史和现在,分享发展经验,这是它的优点,括号后的语境是“但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可以推知括号里的内容是有
22、人认为该片存在不足之处。B项、D项,陈述的主体不是“该片”,使得上文不衔接,故排除。而A项的表述“该片的缺点是没有凸显本国文明的独树一帜,这是很多人的看法”与后文不够衔接,只侧重于“很多人的观点”这个角度了,其实作者对这种观点的评价是“这不是缺点”,恰巧是该片的“特点”。故选C。4单项发掘墓葬数近年最多;墓葬年代跨度大;宋墓居多,多属平民墓葬。5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的时候,勇敢地解救了她。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正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使她遭受了绞刑。6B项“伤感之情”错
23、,应是喜悦之情,是描述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憧憬。7难言的伤感。开篇两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初到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8(1)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2)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综合训练】1.C【解析】C项,以偏概全,“绝不能从事别的行业”
24、表述不当,原文是“要求最严格的时候,士人不能从事别的行业”。2.B【解析】依据概念判断,陶渊明创造的诗歌只是他的隐逸生活的“反映”,并不是“担当”。3D 【解析】张冠李戴,原文为“诗人和学人,则可以不必有此担当。”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人民的心声,但这是“反映”,而不是“担当”。纯粹的学人,完全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4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欲来者不距”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距欲来者”,“欲来者”为“不距”的宾语,且与后句“欲去者不止”结构相同,所以应在“欲来者”前断句,排除A、D;“病人”为“多”的宾语,所以应在“病人”后断句,排除C。本句的意思
25、是:子贡说:“君子身心端正,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况且,就像良医的门前多病人,矫形器的旁边多弯曲的木头一样,所以夫子的弟子才这么杂啊。”故选B。5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先秦法家代表”理解有误,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故选A。6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三种思考:要早学习,早育人,早施舍”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可知,这三种思考应为“少年时早学习,老年时教育人,富足时施舍人”。故选D。7怪怨别人就会陷入困厄,怪怨上天说明自己没有见识。过失在于自己
26、却去责备别人,这不是太迂腐了吗?因此君子年少时就考虑到长大后的事,就会努力学习;老年考虑到死后,就会教育后人;富有的时候考虑到贫穷,就会施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穷”,形容词用作动词,陷入困厄;“反”,回击、指责、责备;“岂哉”,固定句式,难道吗。(2)“是故”,因此、所以;“思”,考虑;“长”,形容词用作名词,长大后的事。8恕道:侍奉君主报答父母尊重兄长。意义:明白和掌握了三种恕道的做法,身心就可以端正了。参考译文:公输班不能超越墨线的规则,圣人不能超越礼制。礼制,众人遵循它,却不明白它,圣人遵循它,而且能理解它。曾子说:“不要不亲近家人而亲近外人,不要自己不好
27、而怨恨别人,不要遭受刑罚才呼喊上天。不亲近家人而亲近外人,这不是违背常理吗?自己不好而怨恨别人,不是舍近求远了吗?遭受到刑罚时才呼喊上天,不是后悔已经晚了吗?诗经上说:细流的水源,不加堵塞就不断绝。车毂已经全破碎,才加上大车辐。事情已经失败了,这才深深长叹。这样做有什么用呢?”曾子病得很严重,他的儿子曾元抱着他的脚。曾子说:“元,你记住!我告诉你。鱼鳖鼋鼍以为深潭还太浅,就在那里面打洞安身;鹰鸢以为山岭太低,就在那上面筑巢栖息;但是,它们还是被人捕获,这一定是为诱饵所诱。所以,如果君子能不贪财害义,那么就不会有什么耻辱了。”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珍视宝玉而轻视珉石呢?因为宝玉少而珉石多吗?”
28、孔子说:“唉!赐啊!这是什么话啊!君子怎么会因为多了就轻视它,少了就重视它呢?宝玉,君子用来比拟人的德操。玉温润而有光泽,好比君子的仁;它坚硬而有条纹,好比君子的智慧;它刚强而不屈,好比君子的义,它有棱角而不伤人,好比君子的行为;它即使被折断也不弯曲,好比君子的勇;它的美丽与瑕疵表露在外面,好比君子的诚实;敲击它,声音清越远扬,戛然而止,好比君子的言辞。所以,即使珉石带着彩色花纹,也比不上宝玉那样洁白明亮。诗经上说:我真想念君子,性情温和得就像宝玉。说的就是这道理。曾子说:“与人交游,却不被对方所喜爱,这必定是由于自己缺乏仁爱;与人交往而不被对方所尊敬,这必定是由于自己不忠厚;接近财物,而不被
29、对方所信任,这必定是由于自己没有信用。这三者的原因都在自己身上,怎么能怪怨别人?自己不努力,只会怪怨别人就会陷入困厄;怪怨上天,说明自己没有见识。过失在于自己却反而去责备别人,这不是太不迂腐了吗?”南郭惠子问子贡说:“先生的弟子,人员怎么那样混杂呢?”子贡说:“君子身心端正,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况且,就像良医的门前多病人,矫形器的旁边多弯曲的木头一样,所以夫子的弟子才这么杂啊。”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种恕道:有了君主不能去侍奉,有了臣子却要他们听使唤,这不能宽恕;有了父母不能好好报答,有了子女却要求他们孝顺,这不能宽恕,有了哥哥不能尊重,有了弟弟却要求他们听话,这不能宽恕。读书人明白了这三种恕道,身心就可以端正了。”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考,是不可以不考虑的:少年时候不学习,长大了就没有才能,老年时候不能教育人,死后就没人思念;富足的时候不施舍,贫穷了就没有人帮助。因此君子年少时就考虑到长大后的事,就会努力学习,老年考虑到死后,就会教育后人,富有的时候考虑到贫穷,就会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