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外 古 诗 词 诵 读人教陕西版 七年级下第 三 单 元答 案 呈 现习题链接112233445588776699101011111212温馨提示:点击进入讲评一、理解型默写1.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句子是:_,_。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写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句子是:_,_。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3.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句子是:_,_。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4.晚春一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_,_。草树知春不久归百
2、般红紫斗芳菲二、古诗鉴赏(一)竹里馆王 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5.这首诗中诗人在竹林里“_”,“弹琴”,“_”,内心的_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展现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独坐长啸淡定【点拨】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阅读题干可知,前两个空应填白天诗人在竹林里的活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诗人白天的活动及所处的环境。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三个词语,即“独坐、弹琴、长啸”。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第二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前两句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将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展现隐居生活的美
3、好情趣,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_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独特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了。【点拨】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题干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先理解诗句,把握修辞手法,然后再谈表达效果。“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思是: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人格化,使明月变成了知心的朋友。幽幽深林,可以无人,但有月光如友。心灵的静谧有这抹清辉足矣,显示出诗人新颖独特的想象力,融情于景,诗人的心境
4、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二)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7.有同学认为:“笛声”应该是飘扬的,所以应将“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散”改为“飘”。对此你怎么看?_示例:我不赞同。“飘”的意思是随风摇动或飞扬。“散”的意思是由聚集而分离。笛声“散入春风”,并随着春风传到各处,将没有方向、没有目的的笛声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无意间被诗人听见,由此激发出诗人的思乡情感。“散”为“满”预设,“满”为“散”演绎,二者联系紧密。所以我不赞同改为“飘”。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点拨】本题考
5、查分析诗人的情感。全诗描写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因此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本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三)逢入京使岑 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9.“双袖龙钟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_描绘了诗人因思念亲人而伤心落泪的神态。【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感悟能力。“龙钟”是沾湿的样子。这句诗的意思是: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
6、流泪的神态。10.“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你知道这两句诗妙在哪里吗?_示例:这两句诗直率真切,自然天成,脱口而出,字浅意深,以一颗急切的赤子之心表达了诗人出门在外对家园的强烈思念,意境沉郁,含蓄悠远。【点拨】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二、剖析诗句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诗是写作者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信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自然天成,脱口而出,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
7、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有开阔豪迈的胸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四)2023恩施晚 春韩 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1.前两句中“知”“斗”二字用得极妙,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_【点拨】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中的重点词。诗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知”和“斗”,赋予草树和鲜花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晚春的景色,使无情的花草树木变得极为有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据此理解赏析作答即
8、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草树”“鲜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晚春的景色,使无情的花草树木变得极为有情,生动活泼。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1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似,请你结合二者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_示例:“杨花榆荚”虽然少色无香,但不藏拙,不畏讥,敢于为晚春添色;如米小的“苔花”,也敢于像牡丹一样努力绽放。二者都表达了对它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之情。【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为晚春添色。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的,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赞赏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写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充满了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由此可见,“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两者都表达了对具有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价值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