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084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习目标导航课 标 解 读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2搜集“三省六部制”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唐代成熟的中枢政务机构的运作及作用。3梳理赋税制度的变革线索,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演变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时 空 坐 标知识点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1)创立:曹魏时期。(2)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沿革: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4)影响将评议人物的权力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

2、了中央集权。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科举制(隋唐)(1)背景:随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历程创立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发展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影响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的三省体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中

3、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沿用。(2)运行机制机构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4)政事堂职能: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意义: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5)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点三赋税制度 1. 魏晋至唐朝前期:租(庸)调制(1)概况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孝文改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

4、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初期: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唐朝后期:两税法(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意义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选官制度的演变及标准唐书所截830名进

5、士的出身分布比例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唐代科举制的特点。提示:兼顾多个阶层利益,但并不完善。笔记:三省六部的分工流程唐朝三省位置图提取材料信息,据此回答:中书省、门下省与尚书省的位置反映出各部门的职能有何不同?提示: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列皇宫左右,尚书省稍远,分别体现其决策和执行职能。唐代税制两税法是按照量入制出的原则征税,而不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随着唐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大,国家在两税之外又增加了其他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也越来越沉重。泽被后世日益成熟的隋唐政治制度情境探究1获取信息科举制存在的合理性材料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

6、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册)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概括科举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提示: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2论证观点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权力制衡材料从两汉到明清,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一直在相互较量。同样是“寓分权于分工”,两汉和宋元时期注重对相权职责的分工,隋唐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相权分散到三省

7、,更兼中书门下相互制约,皇权得到加强。同时三省都是从宫廷独立出来而成为真正的政府部门,宰相由个人变成了集体,反倒更有力量制衡皇权。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君臣共治的理想得以提出和实践,并延续到两宋。根据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整理根据材料说明易中天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观点,并据此阐述三省六部制的影响。提示:观点:注重权力制衡;分散相权;集体议政;形成体系。影响:加强了皇权;对皇权进行了制衡。素养形成多角度理解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中央。允许自由报考。以成绩定取舍。(2)影响对中国: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

8、扩大了统治基础;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为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人群体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仕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消极: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 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忽视了科技; 科举制走向僵化,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仿中国举行科举。近代欧美国家受科举制启发,建立了文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

9、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情境探究1获取信息实行两税法的意义材料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规定“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分夏秋两次征收,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两税法”颁布以后,到

10、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年间末期,就有了1 300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3 000余万贯。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行的意义。提示: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2论证观点有关两税法存在问题的争论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

11、,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摘自白居易集卷2重赋简述白居易对两税法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其分析。提示:观点:政府连年增税、钱重物轻;吏治昏庸,加重了人民负担。分析:白居易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两税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素养形成两税法的影响(1)积极影响统一各种税制,只征收户税和地税,简化了税收名目。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适应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据财产的多寡划分户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没有土地的贫苦农民的负担。两税法规定除了少数的税种仍以谷物缴纳外,其他税种的税款均以货币缴

12、纳,这样的征税方式方便了征收工作,在货币稳定的情况下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征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有利于国家放松对农民人身的控制。(2)消极影响农税的评定标准是土地数量而不是土地质量,所以持有良田的富户和持有瘦田的农户纳税总额相等,加剧贫富差距。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导致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农民贱卖绢帛、谷物等产品交换货币,增加农民负担。两税制下土地买卖合法,加剧土地兼并。地主把新加的田税负担强加到佃农身上,农民的实际处境没有多少变化。长期不调整户等,且以前朝最多的年份作为征税的定额,增加了社会的赋税负担。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联系(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

13、的依据。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授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同样,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2)由于唐代均田制未能保证授田,土地买卖之风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均田制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3)两税法按照土地财产多少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征税标准已不再以人丁为主。1(2020德州高一检测)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选官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C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选C项。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

14、,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排除A、B、D三项。2(2020北京朝阳区高一检测)与白居易诗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描述相符的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C均田制 D科举制D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诗中描绘的是西安大雁塔进士题名处,与其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D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均田制是土地制度,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3(2020福建学业水平考试)下图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D由图中“童生”“ 秀才”“举人”“进士”等可知,图片反映的选官制度是科

15、举制,故选D项。4(2020泰安高一检测)古代中国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是在()A魏晋时期 B隋文帝时期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B项正确。5(2020海南学业水平考试)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A提高了宰相地位 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C削弱了君主专制 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B频繁地轮换秉笔的宰相,是为了防止某一宰相专权,这不会使宰相的地位提高,反而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A、C两项错误;题干所述与地方权力无关,排除D项。6(2020潍坊高一检测)唐中期出现了“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朝政府实行了()A租庸调制 B两税法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B“恣行吞并”说明土地兼并严重, “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说明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大量失去土地,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在此情况下,780年唐朝实行改革,采用两税法,故选B项;租庸调制是唐初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 C、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