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4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时期,古老的中华文明呈现出繁荣与危机并存的特征。(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中国古代封建政治走向迟滞。(2)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前列;“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
2、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思想文化: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未形成近代科技;儒家思想活跃,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化兴起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新的成就1.政治:专制主义君主集权制度空前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明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2.经济:(1)农业
3、: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世界领先,水稻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朝引进,棉花广泛种植。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普及全国。赋税制度实行“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2)手工业:明朝焦炭冶铁流行;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棉纺织业发展,明朝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大批工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中国是世界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4、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3.思想文化:方面突出特点内容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科技传统科技仍居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文艺空前繁荣,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俗文学形式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现。戏剧繁荣,明昆曲,清道光年间产生“国粹”京剧。绘画艺术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化的创造,出现平民化和世俗化倾向串联总结数字法认识明清时期的历史一大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一个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两
5、个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两大机构|内阁与军机处两次赋税改革|“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三大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三大科技巨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四大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考向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一、明清地方管理体制1.明朝:(1)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帝对地方的直接控制。(2)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
6、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3)改土归流。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土司即原少数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委派。改土归流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2.清朝:清初在内地设18省;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但其长官称知府、知县。清代边疆地区管理因地制宜,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二、“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
7、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前期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三、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2.城乡商业繁荣:集市广泛分布,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工商业市镇兴起。3.各地商帮活跃:明清时期,不仅经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商
8、人群体即商帮。4.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减弱: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改变。5.生产关系变化: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资本参与生产过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6.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拓展延伸】长期领先世界的古代中国手工业并没有引起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1)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对手工业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制约了技术的革新。(2)水平较高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改造的动力不足。(3)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发展较快,但抑制工商的政策、行业技术垄断等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应用。1.(视角1:君主专制强化)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蹇义
9、,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解析】选D。据材料“绳愆纠缪”,意思为“改正过失,纠正错误”;联系材料“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可知,明代仁宗皇帝是要求他们四人帮助皇帝来监督官员,以纠正官员的错误及过失,由此判断D正确;据所学可知,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是掌握实权的行政机关,而不是皇帝顾问机构,A错误;据所学可知早在秦朝就已经设立了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户、兵
10、、刑、工等部门,更没有体现各部权力制衡,C错误。2.(视角2: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据统计,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这反映了()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社会动荡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有一定发展【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结合所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材料数据说明闭关锁国下外贸仍有一
11、定发展,故D正确。【备选习题】1.(视角1:君主专制)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重大机密事务,具有封闭性,而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种权力分工()A.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B.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C.加剧了清代吏治的腐败D.使军机处成为法定机构【解析】选B。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B;军机处具有封闭性,内阁处理公开性政务,无法体现制衡,排除A;军机处和内阁都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未体现对吏治的影响,排除C;军机处是皇帝设置的,无法体现法定,排除D。2.(视角2:古代的经济政策)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农衣绸、纱、绢、布,商贾
12、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到明朝中期(正德年间),政府又强调“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材料表明明朝() A.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政府依然延续传统的经济政策 C.商人的社会身份处于社会底层 D.官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有所提升【解析】选B。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朝中期(正德年间),政府一直对商人的服饰穿着实行歧视性政策,说明明朝仍然延续传统的抑商政策,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A错误;“商人的社会身份处于社会底层”与材料主旨不符,C错误;“官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有所提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考向二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变化一、承
13、古萌新的明清文化1.“承古”:(1)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之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2)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2.“萌新”: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孕育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文化交流上西学东
14、渐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1.特点:(1)从科技内容上看,应用性强,重实用,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缺乏理论探索。(2)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3)从科技使用上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4)从科技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5)从成
15、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世界。2.衰落的原因:(1)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2)政治方面: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3)文化方面: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及文化专制政策,使中国古代科技人才十分缺乏。(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重要因素。3.(视角1: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16、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自己成为判断是非的准绳B.动摇了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C.继承了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解析】选A。材料说明王阳明主张自己成为判断是非的准绳,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故A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B错误;李贽是明末思想家,王阳明是明中期思想家,王阳明不可能继承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排除C;材料信息与“知行合一”无关,排除D。4.(视角2:明清小说的特点)明末清初,金圣叹择取历史上各体文学之精粹,选出“六才子书”,即“一庄子、二离骚、三史记、四杜甫、五水浒、六西厢”。李贽也有“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之说,与上述吻合的有史记、杜甫、水浒
17、。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这些著作真实地记录了历史B.文人们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C.世俗文学登上大雅之堂D.商品经济下文学观念逐渐开放【解析】选D。从材料“明末清初”“李贽也有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之说,与上述吻合的有史记、杜甫、水浒”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改变了以往雅俗文体的传统界定,将水浒传与所谓的雅文学一视同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文学观念的改变,故D正确;A错误,水浒传是文学作品,不可能真实地记录历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文人的批判意识,故B排除;C包含在B之中。考向三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一、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的比较中国西方政治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资产
18、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经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达,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思想文化具有早期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产生,但没有成为主流,传统的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强调统治者以仁义道德为施政准则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不断发展,强调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对外态度海禁、闭关锁国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
19、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4.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备选要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两面性及历史背景1.两面性:明清时期,一方面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并且维护这种制度的经济、思想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进步因素。2.历史背景:(1)经济:一方面,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小
20、农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政治:一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尖锐;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3)思想:一方面,在思想文化专制下,思想界僵化腐朽;另一方面,出现批判封建礼教与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的思想。5.(视角1:白银货币化的影响)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这一现象说明()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C.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D.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解析】选B
21、。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符合史实,但材料说的是明朝白银大量使用的原因,故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故B正确;税制改革有助于推动白银普遍化,但不是材料主要体现的,故C错误;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朝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强化了,故D错误。6.(视角2:近代科技落后的因素)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A.儒学强调人与自然
22、和谐相处B.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C.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解析】选C。儒家思想注重人伦关系,材料中“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说明传统的儒家思想重视人伦轻视自然不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推广,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于自然科学影响,不是强调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八股取士对科技的影响,故B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儒家思想对于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忽视,故D错误。江苏高考新高考(2020年)2020年2019年2018年山东等级考海南等级考明清时期的政治(3年0考)明清时期的经济(3年3考)T5T5T5T1
23、6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3年0考)T5T5;T6考查特点(1)命题思路: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创设情境,进行考查,同时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既有古代某一主题的纵向联系,又有同一时期中西之间的横向对比。(2)素养考查:充分利用史料,从多个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体现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与迟滞,突出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2020全国卷T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24、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素养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情境载体以明朝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为情境解题关键关键信息:明神宗的要求被张居正拒绝,表明了明朝内阁职权的变化价值导向关注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解析】选A。结合题意可知材料呈现的两件事,都集中体现出在明朝政府运行过程中内阁权力的膨胀,A正确。从历史发展的轨迹分析,明朝的专制皇权比唐宋有所加强,皇帝旨意在具体实施中虽有所驳正,但并未受到严重制约,B错误,排除;题中并未含有“经济凋敝”的内容,C与材料无关,排除;明初已废除宰相,内阁首辅不属于宰相,D错误,排除。1.(2017全国卷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
25、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选A。题干叙述了明代从朱元璋时期的不许宦官读书识字到中后期宦官读书制度化的这种变化,说明明代中后期宦官参与中枢决策的历史事实,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宦官逐渐读书识字,故A正确。B史实性错误,明代是皇权强化的典型时期。C与史实不符,伴随着明代皇权的不断加强,内阁议政功能也是在逐渐加强的,这是皇权加强的产物。D表述错误,决策权属于皇帝。2.(2016全国卷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
26、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选B。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可知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地方权力,提高效率,故B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和削弱六部的权限,故A、C错误;明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设立巡抚无法体现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错误。【备选真题】(2016全国卷T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
27、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解析】选B。由材料中信息可知乾隆年间已入台的福建裔移民回乡请祖先牌位的现象骤然增多,表明当时移居台湾的福建人很多;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宗法情结浓厚,敬祖祭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正确;A说法本身有误,移民问题并不是族谱编修的原因,编修族谱是中国人宗法观念的体现;C说法过于绝对;D材料中并未涉及,而且从移民增多可知两岸居民交往频繁。考点二明清时期的经济(2020江苏高考T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
28、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素养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情境载体以潘允端日记为情境解题关键关键信息:“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价值导向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解析】选D。根据潘允端的日记内容可知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生产的产品除自用外还有一部分投入市场,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并不局限于一种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D正确;潘允端的日记中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说明存在雇佣关系,但雇佣劳动基本普及的说法过于夸
29、张,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情况,看不出剥削程度是否减轻,排除B;材料仅反映了潘允端家庭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无法据此说明当时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排除C。3.(2020全国卷T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解析】选D。题干材料体现了明代官府向官营手工业者从征收实物到直接向匠户征银的变化,并且征银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故选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明朝货币发展变
30、革的信息,故A错误。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雇佣劳动发生变化的信息,况且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匠户与官府的关系不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故B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排除C。4.(2019全国卷T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租佃经济很普遍,佃农是一种自己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小农生产形式,故C正确;土地所有权
31、属于地主,只是使用权归佃户,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故B错误;佃农经济也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一部分,且材料没有说明农产品是否流入市场成为商品,故D错误。【备选真题】1.(2019全国卷T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解析】选C。题干材料说明清代商人的资本大幅度增加。清朝商人资本较明朝大幅增加,说明经营规模扩大,故选C。A“根本性改变”说法错误;清朝仍厉行重农抑商
32、政策,B错误;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是在明朝,D错误。2.(2017全国卷T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选B。严格的规定在明后期不被遵守,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政权难以过多干预生活问题,不能说君主专制统治加强了还是削弱了,故A错误;明代后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B正确;市民阶层兴起于宋代,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奢靡风气,故D错误。考点三明清时期的思想
33、文化(2020全国卷T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素养考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情境载体以宗谱的纂修为情境解题关键关键信息“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反映了宗谱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价值导向关注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解析】选B。儒家思想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伦理道德,在清代宗谱的纂修中,都得到了体现,故选B;科举制不强调血缘,排除A;“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34、而士族只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排除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确立,排除D。5.(2020山东等级考T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解析】选B。黄宗羲生活于明清之际,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材料中信息体现了他的意图是论证工商皆本替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合理性,B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排
35、除A;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排除D。6.(2018全国卷T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选B。A的重心体现在了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这与题干主旨不符,且结合中国古代绘画的相关知识可知,明代以前的中国传
36、统绘画中已出现了动物类题材;从题干可以看出,朝臣用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来解释朝贡的奇珍异兽,“麒麟”体现了中国文化观念,就是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B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时期为防止东南沿海一带百姓与倭寇相勾结,继续实行海禁政策,故C说法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的结论,排除D。7.(2018全国卷T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
37、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解析】选D。从题干中可提取的信息包括:“官腔”“雅乐”“盛世元音”“高雅”等,由这些词汇可以看出D正确。A题干没有涉及陆王心学的传播情况;京剧的形成晚于昆曲,B错误;明清时期,社会等级观念有所弱化,但从昆曲的演出场所和观众群体来看,昆曲的流行没有突破阶层限制,因此题干与选项构不成因果关系,C错误。【备选真题】(2018全国卷T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
38、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解析】选D。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崇尚文化的社会氛围浓厚,故D正确;依据“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可知,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错误;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当时士人的地位是否提高,故B错误;“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与题干材料无关,故C错误。【情境】明清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小说三国演义受中国封建儒家思想及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小说中无时不反映出忠君、孝父、仁政的思想倾向。与三
39、国演义同一时期创作的水浒传,其忠义思想较三国演义体现得更为鲜明,“全忠仗义”“替天行道”就是梁山义军的宗旨和纲领。明清时期的部分优秀小说作品,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黑暗统治,写出了人民的苦难。这表明该时期的小说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的时代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明清小说的价值取向”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论题,注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考查要求: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与创新性考查要求。(2)情境载体:以明清时期的小说为载体,以明清小说体现的不同价值取向为切入点。(1)主要体现的核心素养类型:“历史解释”“唯物史观”。(2)体现
40、考查核心素养水平要求: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出现的原因并加以评析。参考示例示例一 论题:明清小说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说明: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思想文化专制的不断强化;传统儒学中的“仁”“孝”等理念具有合理的因素。示例二 论题:明清小说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的价值取向。说明: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封建制度日渐衰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作为官方哲学的理学日渐僵化。(其他论题及说明言之成理,与史实相符亦可)专题能力提升练四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35分钟60
41、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0徐州二模)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臣备员禁近,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驳再三,或径自改窜,或持回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亦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B.宦官职掌裁决权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D.丞相制度被废除【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内阁的地位、性质与宦官专权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宦官没有裁决权,裁决权属于皇帝,故B错误;宦官专权是皇帝专制皇权至上的产物,故C正确;丞相制度被废除与宦官专权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C。2.下表是“明朝部分官员
42、的职权及品级表” 官员 职权 品级 六部尚书 各部最高长官,掌各部事务 正二品 内阁大学士 批答奏章,商承政务 正五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 巡按州县,考察官员 正七品 知府 掌一府之政 正四品 这反映了明朝政治特点是()A.文官集团内部制约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监察体系日趋完备D.机构设置叠床架屋【解析】选A。内阁大学士职权高于六部尚书,但品级较低,监察御史职权高于知府,品级亦较低,可知文官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机制,故选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代设立军机处,排除B;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明代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级,与监察体系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明代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级,而不是机构设置,排除D。
43、3.清初,顺治帝命人翻译洪武宝训,以满汉文字颁行天下;康熙帝在位期间两次登临泰山祭祀,并撰文论证“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其意在()A.承继中原制度B.树立王朝正统C.彰显文教治国D.加强思想控制【解析】选B。由材料“翻译洪武宝训”“两次登临泰山祭祀,并撰文论证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可知,清政府意在通过一系列封建仪式以强化满族统治中原的合法性,在人们心中树立清朝是王朝正统的观念,故选B;承继中原制度的目的也在于王朝正统观念的塑造,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清朝文教治国的内容,排除C;登临泰山祭祀是一种政治仪式,它不是一种思想专制的手段,排除D。4.(2020烟台一模)邓之诚谈军机处载,“军机处所用苏拉(
44、即听差),照例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之人,称为小幺儿”,“从前京师士大夫的风习,达官多喜延接宾客,有往谒者无不答拜(回访);惟军机大臣,例不向拜,人亦不以倨傲目之”。由此说明军机处()A.注重廉政建设B.重视人员素质C.强化保密意识D.杜绝官场旧习【解析】选C。军机处所用苏拉(即听差),照例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之人,以防泄露机密,说明军机处具有保密性强的特点,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军机处选用十五岁以下不识字之人听差,无法体现重视人员素质,排除B;D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5.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理藩院则例钦定西藏章程回疆则例苗例等,因俗而治。这些
45、法规()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C.体现了天朝上国意识D.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交融【解析】选A。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因俗而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A;仅仅从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无法体现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B;材料信息与天朝上国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与民族间的交流交融无关,排除D。6.明初,城隍庙是封建精神统治的重要象征,被赋予护城安民、祛灾除害职能,其位置紧临城市交通干道;明中期后,随着江南地区民间信仰逐渐加强,庙会盛行,
46、则是城隍庙影响着城市干道。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信仰内容产生变化B.城市规划水平提高C.市民文化兴起发展D.江南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D。明朝初年的城隍庙紧临城市交通干道是为了方便人民朝拜,明朝中期后由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就成为商贩云集、客商汇聚之地,因此城市干道都与城隍庙相连接,方便经济的交流,故选D;根据材料可知明初和明中期信仰内容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市民文化发展,C错误。7.(2020镇江二模)明朝缪宗周咏景德镇兀然亭:“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由此不能说明景德镇()A.制瓷业享有盛誉B.有优越
47、的自然条件C.制瓷工匠技术精湛D.雇佣关系已经出现【解析】选D。由诗中的“舟帆日日蔽江来”可知当时瓷器贸易兴盛和水运发达,故A、B正确;由“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判断C正确;D在诗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故选D。【加固训练】(2020潍坊一模)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联合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解析】选D。根据材料,明朝时期实行海禁,这导致了沿海人民生存困难,从而
48、和倭寇勾结,在戚继光等人平倭后,政府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从而使沿海形势逐渐稳定,这种海禁政策的放松促成了倭患问题的解决,D符合题意;东南沿海的私商不是倭寇主力,A错误;明朝时期还有官方的对外贸易,B表述错误,排除;根据所学,“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明朝政府并未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排除C。8.明朝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清初规定“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出海”。此类法规()A.明清两朝任何时期都得到了严格执行B.禁绝了包括外贸在内的一切对外交往C.断送了自汉唐以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D.滞缓了中国
49、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正常交往和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和文化,滞缓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故选D;A中“任何时期”不妥,例如“隆庆开关”时就有有限的开放,排除A;B中“禁绝”太过绝对,应该是限制,排除B;“断送”一词不妥,大船等远洋船只受影响,但内河船只技术还是有继承和发展的,排除C。9.王夫之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王夫之将“天下”与“中国”相对而称。他说:“故吾所知者,中国之天下。”王夫之的这一观点()A.颠覆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B.推动了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D.体
50、现了经世致用的实学之风【解析】选D。材料中王夫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体现了其对传统“华夏中心论”的反思,是其反对主观臆断,根据经世致用原则得出的结论,故选D;王夫之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但并未颠覆,排除A;王夫之的观点并未被明清之际的主流社会接受,未能推动社会转型,排除B;王夫之代表的是封建知识分子阶层,其观点并不直接反映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排除C。【拓展延伸】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脆弱,使进步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10.清初
51、洪昇的长生殿,描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与杨玉环的情感纠葛。但它不同于一般人视杨贵妃为“祸水”,也不局限于表达改朝换代的“黍离之悲”,而是在揭示杨、李“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同时,对杨玉环追求爱情的专一给予深切同情。这说明()A.追求婚姻自由成为民众共识B.文学写作创新意识有所增强C.批判封建礼教成为大势所趋D.教化百姓是戏曲的主要功能【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清初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中的人物评价都出现了很大变化和创新,故B正确;清初婚姻自由不可能成为共识,故A错误,排除;清初尚未体现出较多的批判封建礼教的现象,故C错误,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文艺创作中人物评价定位的转变,未提及教化功能,故D不符合题意
52、,排除。【加固训练】明初,大明律提倡演出“劝人为善”的戏剧,凡“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同时,富含世俗情趣的市民戏剧演出日盛。这表明()A.明初的戏剧社会功能趋于多元B.明朝戏剧创作摆脱理学束缚C.政治导向决定戏剧发展潮流D.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日臻成熟【解析】选A。根据材料“劝人为善”可知明朝提倡用戏剧演出劝人向善;根据材料“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可知亲王前往其封地时,皇上把一千多册词曲赐给他,试图以戏曲声色消弭亲王的政治野心,以达到稳固中央政权的目的;同时戏曲还能给市民带来娱乐情趣,表明明初的戏剧社会功能多元化,故选A;明朝理学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必然影响着戏剧创作,B错
53、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戏剧发展潮流,C错误;元朝戏剧日臻成熟,D错误。11.明清时期,面对传染病流行朝廷会减免税粮赋役、发帑赈济以减缓灾情;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也不避疫气施医送药,践行“不为将相,便为良医”的美德;不少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更是主动出资出力,救民济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A.救灾防灾成为社会共识B.疫情有助于消解阶级对立C.儒家思想影响国民行为D.明清的防疫体系趋于完善【解析】选C。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时,除朝廷采取措施减缓灾情外, “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等“主动出资出力,救民济困”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儒家思想影响国民行为,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救
54、灾防灾成为社会共识”,A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疫情有助于消解阶级对立”,B错误;材料并未介绍明清的“防疫体系”,D错误。12.水浒传被一些官员咒为“诲盗之书”;清代俞万春作荡寇志,以108位好汉都被杀死作结;清政府曾三禁水浒传。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A.反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B.启蒙思想借助艺术方式传播C.传统文化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D.政治立场影响人们解读文学【解析】选D。题干主要描述了清朝时期,一些官员咒水浒传是“诲盗之书”,即引诱别人做坏事的书,俞万春作荡寇志,通过丑化和污蔑农民起义英雄达到“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清政府曾三次把水浒传列为禁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
55、水浒传主要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位绿林好汉的反抗精神,不同的人或不同的阶级,出于其不同的政治立场,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会出现不同的解读,故选D;题干中的人物或阶级都主张维护封建礼教,而不是反对,排除A;水浒传所宣扬的是一种“官逼民反”的反抗精神,其本身不是启蒙思想,排除B;题干中所述及的“一些官员”“清代俞万春”“清政府”的一些行为不是民众生活,并且他们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排除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12分,14题12分,共24分)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
56、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就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版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版。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材料二明代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
57、。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广阔,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1703年和1736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2)根
58、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一“早在原始社会后期”说明出现早;据材料一“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可得自发产生并主要集中于手工业领域;春秋时期的标记,三国的杜康,宋代白兔商标的出现都说明商标的功能多,形式多样。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从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维权,生产力水平,政府监管方面作答。第(2)题,据材料二“(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说明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据材料二“皆天下第一”“品牌有织花绒布等”说明技术领先,品牌较多
59、;据材料二“销路十分广阔,利润可观”说明纺织业发展迅速,获利丰厚;据材料二“假冒品牌与商标”“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说明存在一定的非法侵权行为。第(3)题,从商标出现的原因,政府的政策,商人的诚信等方面思考。答案:(1)特点:起源较早;自发产生并集中于手工业领域;功能日益增多(表明归属,兼具广告宣传功能);商标形式逐渐多样化。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人维权意识的提升;政府一定程度的管理与保护。(6分)(2)表现:纺织业发展迅速,获利丰厚;技术领先,品牌较多;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非法侵权行为。(4分)(3)看法:商标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政府应加强对商标权
60、的立法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商人的诚信意识。(2分)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两千多年政治的集权与分权:秦至西汉时期皇权集中,对地方不断打压东汉至魏晋时期皇权衰弱。贵族、豪强、地方割据尾大不掉隋至唐代前中期权力集中,国家统一唐安史之乱至五代分权于地方,藩镇割据,四分五裂宋元时期两宋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元朝疆域广阔,不可避免地分权明朝前期重新集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权更加强化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富人阶层分离、朝廷党派林立,权力分散清朝至民国清初集权统治,登峰造极;清末至民国军阀混战,权力分散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简表中
61、相互关联的事件中提取一个观点并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提取观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反映了秦朝至民国,中国两千多年政治的集权与分权的内容,因此可得出观点坚持集权、适度分权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或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任选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观点:坚持集权、适度分权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2分)论述: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组基本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如郡县制
62、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西汉“承秦制”出现封建社会第一个强盛时期。地方权力过于分散极易导致国家分裂,如唐朝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明清的权力过于集中结果政治腐败,地方缺乏灵活性,影响社会进步。(8分)结论:集权分权要适度,既要有利于发挥中央的领导力,又要保持地方的活力,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分)示例二:观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2分)论述:明代朱元璋鉴于丞相权重,威胁君权,废除了丞相制度,并且不允许以后再设丞相一职;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并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这些都是明清最高统治者为防范大臣权力膨胀而采取的措施,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高度强化,并发展到顶峰。(8分)结论: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开始,皇帝与丞相之间的权势不断重演此消彼长的状态,到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采取措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2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