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10 过 秦 论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平“语”近人习大大语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经典释义“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周易六十四别卦当中的第四十二卦,它的原文是“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说的其实
2、就是做人修身的道理,我们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人?那就是,你要看见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看见别人比自己更好的地方,那你就要向他学习。你向那些更好的东西靠拢,这叫“见善则迁”。那么当你发现自己有些事情做错了,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一定要改正,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做一个君子,在今天就是我们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更好的公民。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从这八个字中,我们可以分解出三层意思来:第一层,就是我们要保持着一颗永远向上、永不满足的心,要不断进步。不管是“见善则迁”还是“有过则改”,它说的都是要进步,要更好,要让自己变得更美好起来。第二层,
3、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苦练内省的功夫,儒家提倡“吾日三省吾身”。“省”其实就是自我检查,不断地内省才能够不断地进步。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第三层,就是“见善则迁”,当你发现比自己更好的人和事的时候,你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做到见贤思齐。所以我们看到的古代那些最优秀的读书人,他们能够把书读进生命里,读进血液里,把读到的道理化成自己的行为,并且作用于社会。古代那些最优秀的读书人,是非常善于自省的,是勇于改过的,是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磨砺自己,不断取得进步的。那么在科学技术上,在物质上,在知识上,我们可以傲视古人,我们也应当傲
4、视古人,我们应当比古人强。但是在精神上,古人所指示的这些进步的路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永远都不过时的。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国学经典大学经典名句解读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四章。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译文】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人民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赏析】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出一辙。居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作为
5、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推己及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能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诗海拾贝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赏析】这首诗的首联一个“悲”字,直贯篇末
6、,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诗人由衷地寻求知音,将那种抑郁无诉的心境刻画得十分真切。尾联表达出诗人对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融入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让人警醒。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资料链接一、作者档案【简历】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18 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文帝即位后,因吴公的推荐,任博士,掌文献典籍。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
7、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朝中权贵的不满、嫉妒、毁谤,他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经常悲泣自责,一年后也忧郁而死【作品】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辞赋吊屈原赋鸟赋【评价】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二、人物颂歌成于才学,失于才学贾谊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您就是这样的智者,您的思想意识过于超前,当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正陶醉于“安且治”的升平气象时,您却清醒地看到了已经存在的各种尖锐问题。您在陈政事疏中慷慨陈词
8、:“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您在痛哭,您在流涕,您在仰天长叹!这是您发自内心的呐喊,是一个政治先知的预先警示,是出于一个青年政治思想家对国事的深切焦虑!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于是您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的长沙。立于湘江边上,湘江之水滚滚而逝,更增添了您心中的忧郁之情,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觉在您脑海中浮现。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被流放该地,如今您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至长沙,境遇何其相似!您触景生情,感慨万分,吊屈原赋横空出世!您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您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大部分都已实行,这
9、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的。天公不作美,您因梁怀王的意外死亡忧郁而死。您的一生可用毛泽东的咏贾谊来概括: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这就是您,贾谊,成于才学,最终失于才学;这就是您,贾谊,成于年轻,最终失于年轻!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三、背景探寻贾谊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所谓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
10、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明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爆发。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四、相关知识1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
11、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2文化常识地名(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2)八荒:即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荒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4)山东:指崤山以东。(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6)江左:即长江以东。(7)江表:长江以南,指江
12、南。(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9)南京:又名建业、建康。(10)开封:又名大梁、汴京、东京。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一、认读字音(1)崤函(xio)(2)窥探(ku)(3)膏腴(o)(y)(4)肥饶(ro)(5)逡巡(qn)(6)遗镞(z)(7)漂橹(l)(8)鞭笞(ch)(9)藩篱(fn)(10)焚烧(fn)(11)黔首(qin)(12)隳名城(hu)(13)锋镝(d)(14)劲弩(n)(15)瓮牖(yu)(16)蹑足(ni)(17)钩戟长铩(sh)(18)谪戍(sh)(19)絜大(xi)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
13、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二、积累名句(一)课内名句1_,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 室,有 席 卷 天 下,_,_,_。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吞二周而亡诸侯,_,_,威振四海。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_;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4于是废先王之道,_,_;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_,铸以为金人十二,_。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
14、6蹑足行伍之间,_,率疲弊之卒,将 数 百 之 众,转 而 攻 秦;斩 木 为 兵,揭 竿 为 旗,_,_。7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而倔起阡陌之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二)相关名句贾谊名句1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2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新书)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4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
15、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一、诵读第 1、2 段,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 梳理基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如:“吊有忧
16、,贺有喜。”(勾践灭吴)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3)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_(4)课内:修守战之具_链接:茂林修竹_修短随化_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_(5)孝公既没_(6)蒙故业,因遗策_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7)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_(8)会盟而谋弱秦_(9)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_(10)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_(11)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17、_(1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_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明确(1)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2)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3)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4)课内:修:动词,修造。链接:形容词,高;形容词,长;动词,修养。(5)没:通“殁”,死。(6)蒙:继承;因:沿袭。(7)南、西、东、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8)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弱。(9)爱:古今异义词,吝惜;以致:来招纳;从:通“纵”。(10)爱人:古今异义词,爱护人民;离:使
18、动用法,使离散;衡:连衡。(11)延:迎接;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12)亡:动词用作名词,逃跑的人;橹:古今异义词,盾牌。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译文:(3)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译文: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4)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译文:(5)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
19、,逡巡而不敢进。译文:(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译文: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明确(1)怀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统一四海的意图,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野心。(2)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3)(他们)集会结盟,来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珠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彼此成为一体。(4)这四个人,都明达聪慧又忠诚守信,宽容仁厚又爱护人民,尊敬贤才又重视士人。(判断句)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20、(5)秦人打开函谷关门,迎接敌人,可是九国的军队(却)迟疑徘徊,不敢入关。(6)秦国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逃走的败兵,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漂起盾牌。(省略句)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环节二 分析文意3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B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C合从(从,通“纵”),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连衡,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也作“连横”。栏
21、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D四君,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明确 选 C。“合从”与“连衡”内容颠倒了。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4下列对这两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是指秦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
22、”)的条件。B诸侯国恐慌害怕,合纵反秦。他们不惜钱财、不惜土地招纳人才,集结上百万的军队在精锐将帅的带领下攻打秦国。结果是纵散约败,割地赂秦。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C以九国之小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大获全胜。这是为下文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D秦击溃九国之师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明确 选 C。C 项,“以九国之小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错,是以九国地大师众、来势凶猛来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
23、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二、诵读第 3 段,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 梳理基础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及至始皇_(2)课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_链接: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_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_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_(4)却匈奴七百余里_(5)士不敢弯弓而报怨_(6)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_(7)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_(8)临不测之渊,以为固_(9)课内:因河为池_链接:因以为号焉_因击沛公于坐_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
24、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明确(1)及至:等到。(2)课内: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履:名词用作动词,登上;制:动词,控制;鞭笞:名词用作动词,鞭打、抽打。链接:动词,统领、统率;名词,规模。(3)南:名词作状语,向南;以为:古今异义词,把作为。(4)却:使动用法,使退却。(5)弯:使动用法,使弯曲。(6)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7)金:古今异义词,金色的;弱:使动用法,使弱。(8)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方。(9)课内:因:介词,凭借、依仗。链接:于是,就;介词,趁机。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
25、论性散文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译文:(2)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译文:(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译文: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省 略 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予)手自笔录,计日以还。”(4)
26、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4)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文: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明确(1)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省略句)(2)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系着绳
27、子,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处置。(省略句)(3)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器,把它们铸成十二个金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省略句)(4)优秀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来巡查盘问过往行人。(宾语前置句)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环节二 分析文意7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C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
28、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D销锋镝:销毁兵器。锋,箭头;镝,兵刃。明确 选 D。锋:兵刃;镝:箭头。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8下面句子中属于阐述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的一组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A BCD明确 选 D。是秦始皇“攻”天下采取的措施,不是业绩。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9下面句子中表现秦始皇“守”天下采取的政策的一组是()于是废先王
29、之道 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以弱天下之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BCD明确 选 B。是施行措施的目的。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10下列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不仅消灭了各诸侯国,还吞并了东周、西周,然后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B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中国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在政治上、文化上、刑法上、防务上采取了一系列愚民、弱民、防民之策,秦王朝从此由攻势转入守势。C作者肯定了秦始皇创建的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的功业,但也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
30、始皇的暴虐无道。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D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是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明确 选 A。A 项,“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错,这里指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三、诵读第 4、5 段,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 梳理基础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2)才能不及中人_(3)而倔起阡陌之中_(4)
3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_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_(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_(8)然秦以区区之地_(9)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_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明确(1)瓮、绳:名词作状语,用瓮、用草绳做(2)中人:古今异义词,平常的人。(3)倔:通“崛”。(4)云、响、景:名词作状语,像云、回声、影子一样(5)山东:古今异义词,指崤山以东;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6)小、弱: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7)度
32、、絜:衡量。(8)区区:古今异义词,指很小或非常少。(9)序:名词用作动词,排列座次;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有:通“又”。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译文:(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译文:(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译文: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译文:(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33、也?译文: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为”表被动的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用“为”字表被动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动词性谓语前加“为”,组成“为动词”的形式。“为”字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在后面带上宾语名词或代词,用在动词前面。如:“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二是用“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再在动词前面加“所”字,组成“为所”的形式。这种被动的句式,在文言文中最常见。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栏目导引新知预
34、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明确(1)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户枢的贫家子弟,是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民夫。(判断句)(2)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3)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推翻了秦朝的统治。(4)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状语后置句)(5)(可是)一个戍卒发难,秦王朝就被毁掉了,(秦王子
35、婴)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被动句、省略句)(6)(这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环节二 分析文意13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B陶朱:春秋时越国的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C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D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
36、州、豫州、荆州、扬州、苏州,代指中国。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明确 选 D。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陈涉起义产生影响的一组是()才能不及中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ABCD明确 选 B。是陈涉的个人素质,是陈涉起义所用的武器。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37、 15下列对这两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四段写始皇余威,承上文先扬一笔,为下文蓄势,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B陈涉出身微贱,没有社会地位,才能平凡,也不富有,没有锋利的武器,起义人数不多。C作者在第四、五段进行了三方面力量的对比:秦国与东方九国实力的对比、秦国与秦朝实力对比、陈涉与九国实力对比。D弱小的陈涉推翻了强大的秦朝,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中心论点,贾谊以此启示当时的君主要“施仁政,行仁政”。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明确 选 C。C 项,是四方面力量的对比,还有陈涉的弱小与秦国的强大的对比
38、。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秦孝公据崤 函 之 固,拥 雍州之地,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 守 以窥 周室 ,有席卷天下,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 意,并吞八 荒 之 心。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句解:文章先点出秦国的地理形势及统一天下的野心,并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增添气势,实际 上只用其中一个就够了,但那样气势就大为减弱。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
39、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内立法 度10,务耕 织,修 守战 之具,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外 连衡 而 斗 诸侯。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国毫不费力地夺取了 西河 之 外。黄河以西的土地。句解:此处叙写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和取得的成果。“拱手”二字值得玩味,强调政策的效果。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注 秦孝公秦国的国君。他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下文的商君就是商鞅。据占据。崤(xio)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函谷关,
40、在今河南灵宝。固险固的地势,名词。雍州在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青海的东南部和宁夏一带地方。固牢固地。窥窥视。有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之心指(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指天下。佐辅佐。法度法规制度。务从事,致力于。修修造。具器械。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西河黄河以西。河,指黄河。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 蒙21故 业22,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
41、继承已有的基业,因23 遗策,南24取汉中,西举25 巴、蜀,东割膏腴26之地,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土地,北收27要害之郡28。向北占领重要的地区。句解: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空前增长。诸侯恐 惧,会 盟29而谋弱秦30,不 爱31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器 重宝 肥 饶之 地,以 致32天下珍奇贵重的器物、珠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之 士,合从33缔交,相 与34 为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句解:崤山以东诸侯国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当此之时,齐 有孟尝35,在
42、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赵 有平原36,楚 有春申37,魏 有信陵38。此四君者,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皆 明智 而 忠信,宽厚而爱 人,尊 贤 而重 士,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忠诚讲信义,宽容仁厚爱护人民,对贤能之士敬重,约 从 离39 衡,兼韩、魏、燕、楚、齐、他们相约为合纵,击破秦国的连衡策略,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 之 众。赵、宋、卫、中山的军队结成联军。句解:领袖人物具备应有的号召力。于是40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41为之 谋,在这时,六国士人有
43、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句解:交战的战略谋划很重要。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42 通 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乐毅等人沟通各国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廉颇、赵奢 之伦43制44其 兵。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句解:以上内容意在说明东方九国的力量远远 大于秦国,无论在人才上,还是在土地和军队上。尝45以十倍 之 地,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百万 之 众,叩46 关而 攻秦。上百万的
44、军队,前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句解:写九国地大师众,来 势凶猛,再次反衬秦之强盛和对敌之从容。秦人 开关延敌,秦人打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47之师,逡巡48 而不敢进49。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句解:此处写秦国采用“开关延敌”的作战方法,使得东方各诸侯国“逡巡而不敢进”,侧面表明秦国的强大与非凡的震慑力。秦 无 秦人没有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亡矢遗镞 之费,而天下诸侯已 困50 矣。于是 丢失一支箭的消耗,天下诸侯就已经困厄不堪了。这样一来,从散 约败 ,争 割地而 赂秦。合纵解散了,盟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45、。秦有余 力 而制其 弊51,追亡逐 北52,秦国有富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赶逃走的败兵,伏尸 百 万,流血 漂 橹53;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因54 利 乘便,宰割天下,分 裂山 河。(秦人)趁着这种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句解:此处写秦国大败其他诸侯国,合纵解体,秦国乘胜掠夺各国,一统局面初步形成。强强大的 国 请服,弱55 国 入 朝56。国家主动表示屈服,弱小的国家(按时)入秦朝拜。延及孝文王57、庄襄王58 ,享 国 之 日 浅,延续到孝文王、
46、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国家无 事59。秦国没有什么战事。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注 既已经。没死。惠文、武、昭襄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21 蒙继承。22故业指已有的基业。23 因动词,沿袭。24 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与下文“西”“东”“北”用法相同。25 举攻取。26 膏腴肥沃。27 收占领。28 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29 会盟诸侯集会结盟。30 弱秦削弱秦国。31 爱吝惜。32 致招纳。33 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
47、略。从(zn),通“纵”。34 相与共同、一道。35 孟尝即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36 平原即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37 春申即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38 信陵即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39 离使动用法,使离散。40 于是在这时。41 之属这一类人。之,指示代词,这。属,类。42 之徒这一类人。43 之伦这一类人。44 制统领、统率。45 尝曾经。46 叩击,攻打。47 九国就是上文的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48 逡巡(qn xn)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49 进前进,入关
48、。50 困困厄。51 弊弱点,毛病。52 追亡逐北追逐逃走的败兵。北,溃败(的军队)。53 橹盾牌。54 因趁着。55 弱形容词,弱小的。56 入朝指向秦称臣。57 孝文王昭襄王的儿子,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58 庄襄王孝文王的儿子,在位三年。59 事战事。秦汉时“事”多指战事。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及至60始皇,奋61 六世62 之余烈,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振63长策64而御65 宇内,吞 二周66 而亡 诸侯,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吞并了东周和西周,消灭了诸侯,履 至尊67而 制六合68,执 敲扑69
49、 而鞭笞70天下,登上皇帝的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 振 四海。威风震慑四海。句解:极写秦始皇威势之盛和骄横至极。南 取向南攻取百越71之 地,以 为桂林、象 郡72;百越之君,百越的土地,把它设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俯 首系 颈73,委命 下吏74 。低着头,颈上系着绳子,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乃 使 蒙恬 北 筑长城而守藩篱75,却76匈奴七百于是(始皇)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余里;胡人 不敢 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
50、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句解:前句写百越君主臣服,后句写胡人不敢入侵复仇,概括交代秦国当时国内外的政治军事环境。于是 废 先 王之 道,焚 百家之言77,接着就废除了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以愚黔首78;隳79 名城,杀 豪 杰;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 天下之兵,聚 之咸阳,销锋 镝80,铸以为 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器,用来铸造成金人十二,以 弱天下 之民。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国内百姓(的反抗力量)。句解:焚书坑儒,实行愚民 政策;“销锋镝,铸金人”,推行弱民政策。然后 践81华 为 城,这样以后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
51、城,因 河为 池,据亿丈 之 城82,临不 测 之渊83,以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上有华山,下临黄河,以为 固。良 将 劲弩 守 要害 之处,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优秀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信 臣84 精 卒 陈 利 兵而 谁 何85。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句解:用夸张和想象写出了秦国势力强大和秦始皇的骄纵不可一世。天下已定,始皇之心,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心里自以为 关中之固 ,金城86千里,子孙帝王自以为有关中险固的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万世之 业也。万代
52、做帝王的基业。句解:点明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自以为”三字讽刺了秦始皇的妄想。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注 60 及至等到。61 奋发展。62 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63 振举起。64 策马鞭子。65 御驾驭,统治。66 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nn)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67 履至尊登帝位。68 制六合控制天下。六合,天地四方。69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70 鞭笞奴役。71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
53、称百越。也叫百粤。72 桂林、象郡在今广西一带。73 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74 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75 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76 却击退。77 百家之言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78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79 隳(hu)毁坏。80 销锋镝销毁兵器。锋,兵刃。镝,箭头。81 践踏。82 亿丈之城指华山。83 不测之渊指黄河。84 信臣可靠的大臣。85 谁何缉查盘问。86 金城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始皇既 没,余威 震于 殊俗87。始
54、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的地方。句解:承上先扬一笔,为下文急转蓄势。然 陈涉 瓮 牖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绳 枢88之 子,氓隶89之人,而迁徙之徒90也;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层人民,又是被征发的人;才能 不及 中人91,非有仲尼、墨翟 之贤,陶朱、猗顿92他的才能不如平常的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贤能,也没有陶朱、猗顿之 富;那样富有;句解:写陈涉出身卑微,没有社会地位;德才平凡,并不富有。意在说明他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的能力。蹑足93 行伍之 间,而倔起94阡陌之中,率 疲弊95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率领着疲惫无力的之 卒,将数百之 众,转
55、 而 攻秦;斩 木 为兵,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揭 竿 为旗,举起竹竿当旗帜,句解: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起义人数不多,武器简陋,不堪一击。天下 云 集 响应,赢96粮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而景97 从。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句解:陈涉起义,顺应民心。反衬秦朝倒行逆施,民怨沸腾。天下响应,秦朝 灭亡。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山 东98 豪俊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遂 并起 而亡 秦 族矣。于是一齐起事,推翻了秦
56、朝的统治。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注 87 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88 瓮牖(yu)绳枢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形容家里穷。牖,窗户。枢,门扇开关的枢轴。89 氓(mn)隶下层人民。氓,民。隶,奴隶。90 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91 中人平常的人。92 陶朱、猗(y)顿陶朱,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l)。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临猗)南部,积累
57、了很多财物。93 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94 倔起突然兴起。95 疲弊疲惫。96 赢担负。97 景古“影”字。98 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且夫 天下 非 小弱99也,雍州之 地,况且秦王朝的天下并不是变小变弱了,雍州的地势,崤 函 之 固,自若 也。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句解:秦朝灭亡,并非由于力量弱小。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100,非铦101于钩戟长铩102也;的国君更尊
58、贵;农具、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谪 戍103 之 众,非抗104于九国之师 也;那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的士卒(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和九国军队匹敌;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 及 向时105之 士也。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然而 成败 异变,功业 相反,何也?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句解:从领袖的地位、军队的装备和素质、指挥作战的能力、行军用兵的策略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59、”。试使106山东之国与陈涉 度长絜107大,比 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量力,则不可 同年 而语108矣。然秦以区区109之地,权势力量,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致 万乘110 之势,序111八州112而 朝同列113,而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来朝见,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百有 余年 矣;然后以六合为家 ,崤 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 为 宫;一夫 作难114而 七庙115隳,身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秦王朝就被毁掉了,(秦
60、王子婴)自己死 人 手116,为117 天下 笑者,何 也?仁义不施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不施行仁义,而 攻守 之势异 也。导致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句解:最后总结秦能战胜远强于自己的各诸侯国,却为一个“才能 不及中人”且被征发戍边的陈涉所灭的原因:仁义不施,攻守势异。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注 99 小弱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100 锄櫌(yu)棘矜(qn)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棘矜,用酸枣木做的棍子。棘,酸枣木。101 铦锋利。102 钩戟长铩(sh)钩,短兵器,似剑而曲。戟,以戈和矛合
61、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铩,长矛。103 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104 抗匹敌,相当。105 向时先前。106 试使假使,假设连词,与“则”搭配,相当于“如果那么”。107 絜(xi)衡量。108 同年而语即相提并论。109 区区形容非常小。110 万乘(shn)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111 序排列座次。112 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113 同列指六国诸侯。114 作难起事、首事。115 七庙天子的宗庙。116 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117 为被。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
62、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辨识使动用法本课出现了一些很典型的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活用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这种活用知识,具备辨识这种词类活用的能力。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一、理解相关知识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等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
63、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二、掌握常见类型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止:使停止(使愚公止)。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
64、潭记)凄、寒:使神、骨凄、寒。三、区别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表示“使”的意思。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表示“以为”的意思。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考题印证】(四川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
65、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题目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会襄樊之师日急B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C卒赎以完D
66、其子后贵解析 选 C。A 项,日:名词作状语,一天比一天。B 项,起:起用,任用。C 项,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团圆。D项,贵: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显贵。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的意念。然而他自己身怀经世济民的策略,也不忍心马上舍弃救世之心。正赶上襄樊的军队一天天告急,宋朝官兵却袖手旁观不敢营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军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军从海路直逼燕、蓟等地,这样,襄樊的敌军,就不用攻打而自行退走。而且履祥详细叙述了海路船舶的具体线路,经过的所有州郡县邑,以及大洋小岛,途中
67、的困难与便利,以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指点)来前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到后来朱瑄、张清进言海运的便利,他们经过的海路,都是比照履祥先前的上书来的,没有丝毫差异,此后人们很佩服履祥的精确。德祐初年,(宋朝)起用履祥为迪功郎、史馆编校,(结果)他推辞没有就职。宋朝即将灭亡,履祥居住的地方盗贼四起,履祥于是退隐到金华山中。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教导启迪后辈学子,谆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谆
68、教导,严格不倦,尤其看重分辨道义。有个老朋友的儿子因事获罪,母子二人被发配做了奴隶,彼此不了解已有十年,履祥倾尽钱财营救,最终把他们赎身出来使他们团圆;后来那个孩子变得显贵,履祥始终没有说过这件事,见面时只是问候辛苦而已。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例 证 法【课内挖掘】本文通篇采用事实上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五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
69、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多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震四海,却亡于率疲弊之卒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技巧指导】例证法就是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一、注意事项首先,论据要为论点而设,要确实能证明观点。每个材料最能证明的那一“点”是什么,这应是我们思考研究的。其次,论据要准确可靠。文章
70、所用论据,如是事实论据,应确凿无误;如果是道理论据,应该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引用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最后,论据要典型。所谓典型,是指那些有代表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二、掌握论据运用的要求叙述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材料往往是多义的,或者说材料的主旨总是由多个意义点构成的,这样的材料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那么我们用它论证观点时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从材料中找出切入点,把事例与论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使材料与观点粘在一起,使之高度统一。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
71、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三、论据的来源古今中外,他人与自己,书刊与实践。1在我的生活范围内寻找。2从历史人物那里寻找。3从当代的新闻人物中寻找。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四、例证的使用方法1单个材料的使用:剪裁取舍,概括叙述。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例如:的确,语言是伟大的,它能如阳光般把人与人之间那座沟通的冰山融化;它能如和谐的音符般把冷漠孤寂的心唤醒;它能如湿润的春雨般滋
72、润人们之间的感情,让它更加坚固,更加深厚。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钱钟书教授曾这样婉约地拒绝一个很想跟他见面的记者:“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味道很好,你会想去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吗?”这是一句多么巧妙的语言,它既不失幽默又表达出了自己拒绝来访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没有使钱教授与那位记者的沟通陷入僵硬与冷漠的气氛之中,相反它使那位记者更加敬重这位渊博的老人了。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德兰修女莱丝一生中曾挽救过很多处在绝望与痛苦中的人,当人们惊奇于为何她能通过个人这么小的力量挽救了那
73、么多人时,她只说了一句话:“我并没有做什么,我只是不断地用语言向他们表达我的关心,我的祝福。”就这样,凭着关爱的语言,莱丝打破了一道又一道沟通的铜墙,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她凭着语言去安慰那些受伤的心灵,让他们从痛苦中走出来;在瘟疫泛滥的年代,她凭着语言去鼓励那些与病魔斗争的人们,让他们拥有勇气去战胜困难。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著有人性的弱点一书的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也是这样,他注重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沟通,鼓励人们用语言打破隔阂,同时,他自身也不停地给别人以鼓励以自信。(广东考生作文语言是风,沟通是帆)2多个材料的使用:列举排比,简短有力。
74、采用列举的方式,一口气铺陈若干个事例,形成流泻奔腾的气势,这也是论证常用的手法。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例如:忙是省略号。四季在有规律地进行着冷暖交替,大自然就一直按照这样的规律不停地忙,为目标而不停地忙,让这种忙一直忙下去,当目标已达成,那么再找一个目标,继续这种忙。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见牛顿在忙着他的实验;爱迪生在忙着思考;徐霞客在忙着记载游玩;李时珍在忙着编写本草纲目忙是省略号,确定了一个目标,那么就一直忙下去吧!这样的忙一定会忙出生命的色彩。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75、忙是感叹号。世界上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蜜蜂以蜂蜜为回报,那么人呢?居里夫人的忙,以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而得到了圆满的休止符;爱因斯坦的忙,以相对论的问世而画上了感叹号;李白的忙,以那豪放的诗歌而有了很大的成功;张衡的忙,因为那地动仪的出世而让世人仰慕。每个人都应该有效率地忙,而不是整天碌碌无为地白忙。人生是有限的、短暂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人生的精彩篇章。3一材多用:多角度、多层面发掘。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五、具体运用步骤不论运用哪种方法,都需要这样运用:提出论点一段话的中心观点(文章的分论点);引述句在论点与论据
76、之间,设置一句过渡性的话,把论据引出来;叙述事例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叙述事例;分析事例对事例进行分析评述;回扣观点阐明事例与论点间的关系,使事例与观点水乳相融。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针对训练】1以“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为观点,运用例证法论述。答: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参考示例: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观点)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得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77、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道理,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事例)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而成为一代名君。假如当初唐太宗非但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而且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分析事例,回扣观点)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2以“学会珍惜”为观点,运用例证法,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答:参考示例:人生不容错过,世上不容后悔,当面对机会,要学会抓紧和珍惜。(观点)也许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懂,但遗憾的是,现实中不懂珍
78、惜,任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最终饮恨收场的事例却不胜枚举。(阐释句)当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却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等来了渡船的时候,如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果他肯就此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逃走,也许“卷土重来未可知”也不会只是后人的慨叹(事例一:紧扣观点,边叙边议);当岳飞在抗金前线将敌人打得节节败退,收复大片失地的时候,如果南宋朝廷能够抓紧这个难得的战机,让岳飞乘胜追击,也许“封狼居胥”也不会只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黄粱美梦了(事例二:紧扣观点,边叙边议);当明王朝的郑和七下西洋,在航海技术上领先同时期其他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
79、年的时候,如果统治者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发展航海,那么数百年后中华民族的那场劫难还会发生吗?(事例三:紧扣观点,边叙边议)(排比事例强调突出)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课内挖掘】秦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周室名存实亡,群龙无首,诸侯残杀,是谓得天时也;秦国占据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势,与东方诸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获得了安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秦军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谓得地利也;君臣固守反映了君臣关系的和睦,有商君辅佐孝公,以及后来的张仪、李斯等谋士,为秦出谋划策,是谓得人和也。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
80、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外连横而斗诸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国。利用利益关系使六国自相残杀,从而蚕食六国。正确的谋略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如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始皇,他们以取得天下作为目标,奋发图强。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律,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东方贵族的强烈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仁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
81、,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国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适用话题 策略、仁爱、攻与守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运用范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西汉,贾谊,一句话,秦之过。秦始皇站在自己宏伟的宫殿前,看着坚固的城墙倒塌的一瞬间,他会怎么想?是悲哀自己的帝业,还是悲哀自己未施仁义?一切无从知晓。霸业的毁灭,国人的辱骂,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的暴政。可这真的怨他吗?栏目
82、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从“南取百越之地”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从“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到“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到“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他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秦王朝的安定?难道不是为了秦国几百万百姓安居乐业吗?是的,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事实却是这样。如果始皇不这么做,那么秦国就不会强大;如果秦国不强大,那么这几百万的百姓只能遭遇战乱,每日受流离失所、失去亲人之苦。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虽然始皇的“履至尊而制
83、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让国人怨声载道,但我们设想,如果没有始皇的统一全国,人民在战乱中苟且偷生,他们的怨声会比这小吗?我想,不会。秦始皇是爱自己的子民的,只是他用错了方式罢了。颁布法令,按亩征税;统一法律、货币、车轨、度量衡和文字;修驰道,筑长城,击匈奴,定百越,戍五岭。这一切的一切皆是他所为,到底是功,还是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以一句话论始皇的功与过,似乎太过于绝对。秦之过,究竟谁之过?始皇吗?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遥望贾谊彭晓玲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
84、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的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中,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85、。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情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时,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
86、地在脑海浮现。一百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到长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亲眼看见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在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件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
87、哀伤。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以什么方式。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于梁怀王的逝去,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
88、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情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摘自人民日报,原文有删改)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佳作赏析】对贾谊,人们有太多的评论。惜其才华,哀其夭亡者有之;感其遭遇,思其得明君者有之。而这篇文章的立论则有所不同,作者在
89、简述了贾谊的短暂人生之后,宕开一笔,谈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悲凉色彩,给人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逆境,对生活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写作借鉴】1学渲染开头从贾谊祠堂沧桑的景物写起,渲染苍凉凝重的氛围。选取的意象比较典型,如青瓦、大门、门环、墙面、石阶、地砖等,使用修饰语恰当,如“苍苍”“厚重”“斑驳”等。本段文字为下文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2学联想第 2 段由古老的街道和建筑联想到久远的时间,从自己“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联想到“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表达生动,内涵深刻,并由此过渡到下文对
90、贾谊的追叙。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3学对比第 4 段联系屈原写贾谊的贬谪境遇,突出贾谊命运的悲剧性;又将二人的心态对比,突出贾谊坚强乐观的品格。文字中包含着作者对贾谊的同情和赞美。4学比拟第 5 段“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一句运用比拟,把抽象的心灵拟作具体的植物,用植物枯萎状态摹写生命衰弱状态,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5.学细节第 7 段用泪水“滚滚而下”的细节表现贾谊内心的无边愁苦,写出了贾谊长期压抑后猛然释放的情景,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
91、处”。6学拓展第 9 段由贾谊拓展到流放湘江之滨的其他文化人,谈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悲凉色彩,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中华文明蕴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努力完成这些目标,需要从中华文明中挖掘有益资源。“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意味着这些价值不仅适用于一个国家或一部分国家,而且适用于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的共同价
92、值不仅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制度形态的国家共同追求的价值,也是各个国家、各种文明处理好相互关系的价值准绳。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基本价值的世界化是一个老问题。民主与自由是 20 世纪西方国家特别重视的价值,但这些价值只被其运用于国内,而没有被运用于国际,甚至在其国内也没有真正得到贯彻,所以并不是所谓的“普世”。在处理国际关系和世界事务时,西方国家真正崇尚的是强权主义、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习近平主席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诉求,蕴含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大意义。栏目
93、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这使我们想起了 20世纪 90年代中期的“世界伦理”运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公认的世界伦理金律,这一思想在18 世纪末曾被写入法国的人权宣言,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它是“最纯粹的道德准则”,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座右铭”。这一思想还被国际社会誉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大厅的墙上。可以说,它是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同时也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具有深厚的伦理基础
94、。总体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六大理念的伦理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认识和处理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道德关系的智慧,它要求我们不能把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也不能把自己喜欢、信仰和追求的东西强加给别人,而要设身处地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多为对方着想。在当今全球治理中,应大力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及其人民平等互助、合作共进,为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贡献智慧和力量。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分而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公平”的基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95、达而达人”是“发展”的基础;“和而不同”倡导宽容、多元的对话,是“民主”的基础;“以德服人”“协和万邦”是“和平”的基础;“天下为公”要求不以谋取私利为处世原则,是“正义”的基础。这五个方面不仅指向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并成为这些价值背后的深层理念,其本身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应该具有的基础性道德价值,由此彰显了中华文明价值理念的普遍意义。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事实上,这五个方面都包含在儒家“仁”的原理中,可以看作儒家思想中的“仁道”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贡献。孟子说:“仁也者,人也。”礼记作“仁者,人也”,与孟子一致。“仁者,人也”是儒学的重要论题。在历史上,对“仁者,人也”有过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仁”的本质的不同理解。今天,面对人们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考,我们可以对“仁者,人也”给出当今时代的诠释,即“仁”集中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