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题第I卷(客观题 共48分)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图示为“先秦水利图”,春秋战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这一现象说明了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争霸战争有利于水利工程的修建C.农业发展受到多个国家重视 D.兴修水利是推动国家统一的关键2.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受罚。对因欠债而以劳动抵消债务的,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20天。据此可知,秦律A.细密而又严苛 B.解决了兵员补充和农业发展的矛盾C.重刑罚轻感化 D.注重保证发展农业所必需的劳动
2、力3.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朝,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4.下表摘编了一些古籍中关于三国时期东吴之地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当时东吴地区()出处内容吴志鲁肃传孙吴“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吴都赋建康(今南京)“富中之甿,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东吴之地“其田野畛畷无数,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吴书钟离牧传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平均每亩可达三斛。A成为全
3、国经济重心B经济得到开发C耕作技术全国领先D贫富差距缩小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 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 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6.宋神宗时四川九陇县茶税户党元吉等人“雇召人工趁时采造茶货”,石光义等茶户“雇召人工,每日雇钱六十文”。这反映了当时()A赋税征收以实物为主B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C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D饮茶渐成为社会风尚7.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说:“凡
4、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此炼钢法指的是()A高炉炼钢法B块炼法C渗碳炼钢法D灌钢法8.史载,很多晋商在国家危难之时,常常直接参与国家的军事行动,保家卫国,而且在创业经商积累一定财富之后也都会乐施好善,如购药治病、架桥修路、接济孤寡、扶持穷苦等。这种现象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下的被动选择B重义轻利指导商业经营过程C传统价值观之下的家国情怀D财富增长导致个人素养提升9.史学界认为近代某项运动,“主事者识见有限,缺乏全盘规划”“是一种由上而下、范围有限的改革”“并未触动中国传统社会与经济的根本”。该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清末新政10.据史料
5、记载,自19世纪50年代始,上海茶叶出口数量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845年增长了10余倍。19世纪6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有增无减,1867年中国供给了欧美国家茶叶消费总量的约90%。这表明中国()A茶叶物美价廉受欧美欢迎B当时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D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开始出现11.辛亥革命后,实业部规定,商人呈办厂矿企业,只要“资本实业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大有裨益”的,政府即予以批准,“力为保护”。这一规定A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B促使官僚资本逐渐膨胀C说明了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D有效地改善了国计民生12.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与外商注册的商标
6、比例为1:30,1928到1938年间,中外商标比例变为1:4,这反映出()A列强侵略的加剧B民族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的抵制D官僚资本的压榨13.民国初期的上海,一般摩登的青年和有钱的富翁,不但对于衣、食、住、行都崇尚欧化,即如起居一切、语言动作,也都仿效西式。如衣非西装不着,食非大菜不快,住非洋房不乐,行非汽车不走,还有屋里的装饰、身上的穿戴,都统统西式是求。材料表明了A.崇尚西洋风尚成为社会共识 B.社会风尚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C.主动破除陋俗追求理性生活 D.物质生活时尚从传统走向现代14.1902年7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在征婚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
7、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表明当时()A婚姻自主习俗成为社会主流B简约文明的结婚仪式受民众推崇C个性化的征婚方式开始出现D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15.中国从来没有进行五年计划建设的经验,1952年8月-1953年5月,中国派代表团赴苏联学习。代表团成员主要是由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李富春以及能源、冶金、国防工业部门和军队方面的领导组成。这说明中国A.重工业是国家战略重点 B.已经走上苏联式工业化道路C.全面移植了苏联的制度 D.计划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16.1959年4月,陈云提出必须对1958年城市多招收的1000多万工人认真加以精减,安置到农村去。1979年
8、后,大量农民工进城就业,得到政府鼓励。这种变化取决于()A国民经济比例的调整B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C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D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17.1985年1月,经济日报刊登了据 13 个省市自治区的商业、供销部门调查情况:吃的比重居高不下,穿的消费持续增长,用的比重逐年增大。由此可知,当时A生活用品供应日趋紧张 B市场经济刺激了需求增长C民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D对外开放改变了消费观念18.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的经济比例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
9、阶段B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C全面平反冤假错案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B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C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D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20.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但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等高了2倍多。这一变化()A导致世界贸易中心发生改变B巩固了西班牙的霸主地位C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D阻碍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2
10、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但它们的地位随后却被荷兰取代,17世纪被称为“荷兰世纪”,但荷兰的地位后来被英国取代,这说明()A经济体制是衡量国家是否先进的基本依据B军事实力是国家国际地位的根本C英国的经济代表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趋势D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22.长期以来英国实行敞田制由无数面积都不大的条形田地构成,所有者的土地分散到不同的地方,非常不便于耕作而圈地运动后采用新式的耕作方法如轮耕制,发展优良品种,用科学方法饲养耕牛,使用某些简单的农业机器。由此可见圈地运动A.通过暴力使农民与土地分离 B.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C.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D.大大提高了农
11、业生产力23.下表为17401800年间,英国的工业产值及出口额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时间英国工业产值出口额1740年2420万英镑630万英镑1770年3690万英镑1120万英镑1800年6820万英镑2350万英镑A英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D英国工业水平居于世界一流24.1850年法国铁路总里程从原先的3000多公里增加到16000公里。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政府把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的专利权限延长至99年,并对40多家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融合,合并为6家大的铁路公司。这些措施()A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
12、式C巩固了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D实现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251823年,苏格兰学者伯克贝克在伦敦创办第一家劳动技术学校伦敦技工所,对技术工人进行科学教育;此后各郡也纷纷成立技工所、夜校等工人教育机构。这反映了英国()A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备B工人地位的提高C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D工业革命的发展26.1848年7月,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幽默画报庞奇刊登了一幅名为肮脏的“泰晤士老爹”的漫画(见下图),将泰晤士河描绘成一个外表污秽的“流浪汉”。该漫画说明()A工业发展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B先污染后治理的文明历程不可以逆转C工业化必然伴随着环境破坏D作者对工业革命持否定态度27.下表为15001960年不同
13、交通工具运输速度的变化。据此推知()15001840年18501930年1950年1960年马车、帆船16公里/小时汽船、火车56104公里/小时螺旋飞机480640公里/小时喷气式飞机8001120公里/小时A科技逐步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B科技发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革C科技革命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D科学技术与生产逐渐实现了结合28.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规定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制造品的关税率,结果引起世界各国的反制报复,从1931年9月到1932年7月,就有48个主权国家增加关税,26个国家实行定额入口和公开禁运。这些做法()A极大危害了世界经济B缓解了各国的经济危机
14、C符合各国的民族利益D阻断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9.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一段关于赤字的名言:“每月两亿美元赤字,将再把美国推向萧条深渊;3亿美元赤字将使萧条维持在现有水平;4亿美元赤字将带来复兴”。据此可知,该经济学家意在强调,美国应()A发挥重商主义的优势B展拓对外贸易空间C扩大干预经济的力度D严控货币发行总量30.1933年,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 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一只脚踩的是闪电。蓝鹰运动旨在A缓和种族矛盾B完善能源结构 C复兴工业经济D消除劳资纠纷31.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和的英国政府对各大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进行私有
15、化,主要采取的形式包括整体出售、拆分售股给公同员工和上市三种;2010年,卡梅伦上台后,英国推动了所谓“二次私有化”进程,这些举措()A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B受到凯恩斯主义影响C降低了国家财政收入D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32.在经历了1983年以来的经济低速增长之后,从90年代起,美国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经济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特征,即高经济增长率、高生产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说明美国()A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C政府的职能重新得到加强D经济发展得益于冷战结束第卷(主观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52分
16、)3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0 年德国有铁路 18560 公里,1890 年增至 41818 公里,为西欧和中欧之冠。密密层层的铁路网把德国紧紧地箍在一起。18791880 年,俾斯麦实行普鲁士铁路国有化,至 1900 年前后国有铁路已占很大优势。摘自丁建弘德国通史材料二 1876 年,英国人在上海私自修筑吴淞铁路,清廷把铁路看作是奇技淫巧,担心它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以 28.5万两白银赎回后即行拆掉。1880年7月,唐山煤矿开始产煤,为了把煤运出,清政府准许修建了唐胥铁路。铁路开通后,起初为了避免火车震动陵寝,决定车厢由骡马牵引。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
17、或是直接侵占中国的筑路权益,或是通过贷款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铁路命脉。(至 1911 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 公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用于运输和邮电建设的投资为 90.1 亿元,其中铁道投资 59.2亿元。到 1957 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已达 29862 公里,比 1949 年增长 35.8%。五年内,新建铁路 33 条,恢复铁路 3 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和企业专用线共约10000 公里。在修建新铁路的同时,还加强和改造了现有铁路的技术设备,修建了许多复线,增加了通过能力。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 19
18、世纪末20世纪初中德两国铁路发展状况的差异。(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铁路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影响。(9 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展,不应该仅仅被视为欧洲的成就。更恰当地说,它们乃是世界发展过程的产物,而世界发展过程的空间焦点以前长期在东方徘徊,当时才开始向西方移动。真正关键的问题与其说是促成工业革命的“独特的”西方特征或因素是什么,不如说是为什么和如何发生了这种从东向西的转移。这种转移的原因应该在“东方的衰弱”和“西方的兴起
19、”这两个方面来寻找。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等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3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正德松江府志记有:“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绵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在制造织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最为有名,在专业化生产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除了满足当地人穿着外,大部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据吴承明先生
20、统计:江南棉布产量明代约15002000万匹,到1840年增加到4500万匹,占当时棉布总量的143%。 摘编自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 材料二 17世纪末,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印度以其精美的棉织品横扫了整个世界市场,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政府一方面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向印度学习,建立自己的棉织业与印染业。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棉纺织业成为英国纺织业当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部门。17851850年英国棉织品产量从4000万码骤增到20亿码,提高了大约350倍。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21、,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的原因。(6分) 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C.2.D.3.D.4.B5.B. 6.B7.D8.C9.B10.C11.A12.B13.B.14.D15.A.16.B17.C18.B19.C20.C21.D22.D.23.A24.A25D26.A27.C28.A29.C30.C31.A32.B二、非选择题,共52分。33. (25分)(1)差异:德国:发展迅速;铁路网密集;铁路国有化。(每点2分,答2点即可,
22、4分)中国:发展缓慢(曲折);零星分散;受外国资本控制。(每点2分,答2点即可,4分)(2)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技术力量薄弱;清政府腐朽;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每点2分,答4点即可,8分)(3)特点:自主建设;政府主持统一规划,投资大,发展快;新建与改造相结合。(每点2分,答2点即可,4分)影响:促进铁路沿线地区经贸发展与交流;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推动工业化建设;为新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奠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每点2分,答3点5分)34【答案】示例一:工业革命是“全球化”的产物。工业革命出现以前,欧洲通过“地理大发现”扩大了对世界的认知,开辟了通往东方的
23、商业通道,世界各地的联系开始日益紧密。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以及正当贸易的扩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近代的社会转型,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政治基础。同时,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和日益频繁的东西方贸易,也为欧洲商品提供了潜在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这也成为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在当时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下,东西方都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而,工业革命是“全球化”的产物。示例二:“东方的衰弱”和“西方的兴起”共同促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出现以前,东方国家政治上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经济上自然经济占据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和科学技术发展缓慢,逐渐丧失了世界领
24、先地位。东方的衰弱给西方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印度等部分东方国家甚至在西方殖民入侵之下逐渐丧失了政治经济独立,日益沦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西方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工业技术的发展,西方开始逐渐超过东方。综上所述,“东方的衰弱”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资本、原料产地和市场等要素,“西方的兴起”则提供了政治保障和技术积累,两者共同促成了工业革命。35.(1)特点:棉纺织业成为家庭副业;棉纺织业生产走向市场化;棉纺织业器具制作出现专业化;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棉制品的主要供应地。(每点2分,任意3点6分)成因:棉花种植得到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商品经济(或长途贩运)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推动;社会风尚的变化。(每点1分,任意3点3分) (2)英国海外殖民基地和市场扩大;政府对棉纺织业政策鼓励和支持;英国同印度棉纺织品竞争的需要;工业革命。(每点2分,任意3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