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307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1 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精做10年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鉴赏评价D级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 (2004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阅读鉴赏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柳中庸为中唐诗人。诗题已告诉读者诗的类别和感情基调。全诗共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展开。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

2、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形象地表现,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_答案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考生极容易忽视“征人的戍边生活”这一要点。题干要求是“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不是要求结合诗题说明,审题应审清这一点。(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情感基调题干已给出,只要求“赏析”四句中“怨”的

3、内容(对象)。其中第一、四句概括难度大,应注意从“岁岁”这个叠字和“绕”字去体会征人怨的对象。拓展练习(1)开头两句中的“复”“与”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开头两句写唐代征人年年忽东忽西,马不停蹄,天天策马提刀,操练征战。其中的“复”“与”两字最能体现征人这种生活单调重复、无穷无尽的困苦情形,怨情自然透出,体现出征人孤独凄清的感受。(2)最后两句用什么方法表现了征人怎样的生活和心理?一个“绕”字有怎样的意蕴?答:_答案诗人将“白”“青”“黄”“黑”四种冷色调的颜色融入诗中,让“三春”“青冢”之间构成极不协调的关系,又用万古奔流的黄河反衬人生的短暂,不仅说明了唐代征

4、人的生活异常悲苦凄凉,而且表现了当时征人心灵深处的愁苦,蕴涵了一种抑郁难畅的“怨”气。一个“绕”字,蕴涵了当时征人如九曲黄河般的“怨”情的曲折、汹涌和无法断绝。2 (200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注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阅读鉴赏该年继续选中唐诗人作品,作者李益与苗发、司空曙同为“大历十才子”。不过,诗体变成了五律诗、怀人诗。该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之情。其实,该诗的艺术魅力不在于以情动人,而在于以巧取胜。全诗

5、构思巧妙,紧紧围绕“闻风”二字,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答:_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试题评点该题虽贯以“微风”一词而被归入鉴赏语言中的“一字(词)引领”题型,但实际上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的把握,属于整体把握题。“开头”“全篇”“具体说明”等题干用语标明了答案要以联为单位,说明其余三联中“微风”的活动,且答案中每句都要有“微风”一词

6、。(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_答案清冷、幽静的氛围。孤单、寂寞的心情。试题评点该题属局部细读,分两小问。第一问问的是“氛围”,实际上是考查意境特点题,在当年其他省市纷纷冠以“意境”一词来考查极为复杂的意境的背景时,江苏卷用“氛围”降低了考查难度,不过对答题的精准程度有较高的要求。考生极容易用两个近义形容词来概括意境“冷”“静”两方面。第二问考查的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实际上是概括景物描写中的情感。(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_答案为拂绿琴埃。试题评点该题带有考查表现手法“用典”的意图,不过,答案只要求写出那个“用典”

7、句,难度不大。解析鉴赏这首小诗要找准切入点。(1)诗歌标题可提示创作缘由、诗的主旨,此篇是触景生情之作,由眼前景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属怀友诗。(2)抓住诗中明示主旨的关键句。“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两句又是一把解诗的钥匙。(3)揣摩融情入景的含蓄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中清露、绿苔两帧小景,画面冷寂、幽静,渲染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暗扣诗题。拓展练习(1)全诗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2)请结合子期、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说说“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诗人暗用子期和伯牙的典故:子期不在了,伯牙摔琴断音。诗中是说,因为朋友不来,所以他的琴上

8、积满了尘埃,希望“风”将他的朋友带来,一抚尘埃,抚琴欢聚。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渴望,也反映出诗人孤寂的心情。(2006年江苏诗歌题因江苏考试说明连年未选入“样题”中,故此处也不选)3 (200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注彻:完。般:种。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离合”“悲欢”应为偏义复词,偏指“离”“悲”。阅读鉴赏这是江苏卷第二次考词(2006年第一次考词),而且是宋词大家辛弃疾的送别词。从词题及词内抒情语句,不难看出本词虽为

9、作者送人之作,但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词开篇即述离情,接着正话反说,表达自己的激愤之情,然后通过写景再抒离情。下片起三句用的是一个反问句,它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者作词送人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恨的事,显示该词的思想感情将有待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风波”才更令人畏、令人恨,它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至此,语虽含蓄,但情已淋漓。在众多的送别诗词中,该词以立意不俗、超出常境而著称。第(2)题对此专作考查。(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涵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_答案翘首远望,

10、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试题评点该题分两小问。第一问考查诗的感情,实际上仍同2005年第(2)题一样考查景中情。考生要抓住“送”“埋”两个关键词来深入、全面地答出其中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二问考查的是诗的表达技巧。值得注意的是题干用了“表现手法”这一术语,从后来的命题实践中可以看出江苏卷使用“表现手法”术语不同于其他省市较为宽泛的含义,而是专指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这两句虽用了对偶、拟人修辞手法,但它们不在“表现手法”之内。(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_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

11、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下片的思想内容,但从题干提示语及要求看,有比较该词在众多送别诗词上立意有何不同的意图。故答案暗含比较分析之意。解析起二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便觉伤感无限。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报国壮志难酬,被迫隐退,被迫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用笔却很浑厚。而且天边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

12、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下片前三句中“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欢”只取“悲”字义。作者用反问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惟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下文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还有比它更险恶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中的无形的“风波”。拓展练习(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描绘出一幅水天空阔、烟笼雾锁的色彩黯淡的画面。寓情于景,烘托词人与朋友分别之际

13、的黯淡与惆怅,为下文“江头未是风波恶”做铺垫。(2)整首词最主要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词中哪几句表明了这种情感?请列举出来。答:_答案壮志难酬的激愤。“功名馀事且加餐”“只应离合是悲欢”“别有人间行路难”。4 (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阅读鉴赏该年诗歌充分体现了选材不避名家经典的特点,虽说为七律,篇幅大了点,但该诗为多数考生所熟悉,故不影响考生的阅读答题。该诗既是一首怀古诗,又是一首登高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

14、一层,扣住“凤去台空”写登临所见:吴宫的废墟、晋代的古丘、空寂的凤凰台,凄凉冷落之景,吊古伤今之情,自然融为一体。隐含着诗人被排挤打击后的悲凉心情。后两联为第二层,从远景落笔,以三山迷雾、一水中分、浮云蔽日之景,曲折而形象地揭示了奸佞当道、排挤贤能的黑暗现实。结句以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遭受排挤后的愤懑之情和等待出仕的进取之心。作为登临吊古之作,该诗自有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时伤国之情,意旨尤为深远。(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_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

15、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试题评点该题立足于读懂诗歌,要求概括两联的内容及感慨,题型较新。从当年答题看,考生做得并不好,如要求是“概括”,有人写成了翻译。至于“感慨”,考生不会根据诗的内容和登临诗的一般感慨特点去答题。命题者充分认识到了读懂诗歌的重要性。因此后来经常在此方面命题,以纠正重欣赏而轻读懂的现象,强化考生先读懂后欣赏的答题意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试题评点该题仍沿用2007年第一题的命题思路:一题两问,一考手法,

16、二考情感。有变化的是手法由“表现手法”变为“修辞手法”,不再是分析景中情,而是从情语“愁”及修辞手法两方面全面答出尾联的丰富情感。解析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

17、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

18、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拓展练习(1)该诗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凭吊古迹(或“登临所见”),第二层写慨叹今事。(每处横线均不超过4个字)(2)“晋代衣冠成古丘”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答:_答案借代。用“衣冠”代指达官显贵。5 (200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

19、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阅读鉴赏今年虽说继续选登临诗词,但该词篇幅较大,设题多且难度大,但因它采用了散文化手法,拎出关键词,层次层意极为清楚。由“遥望中原”开篇,写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追忆。接着用“到而今”提起直至“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金人占领区铁蹄遍布,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惨痛情景,并与上文形成对比。然后用“何日”领起两句,写心头宿愿。最后用“却归来”领起,设想胜利

20、后的欢乐。该词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风格粗犷豪放。(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_答案“想当年”“到而今”两个句子领起。借代。试题评点该题两小问考查的都是表达技巧。第一问考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试题只要求写出领起对比的两个句子,降低了难度。第二问保持了2008年考查修辞手法的要求,连题干用语都大体相同,充分体现了命题延续性的特点。(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答:_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诗歌

21、信息准确提取的能力,或者说是对诗歌形象的考查。题干“风尘恶”不仅是筛选标准,也是答案组织的语言结构。从当年现场答案看,不少考生只写出了“铁骑”“士兵”等名词,未能达到答案的语言组织要求。(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答:_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词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从当年该题得分看,该题难度相当大,恐怕是近十年江苏卷考思想感情题难度最大的了。表现在:由过去(甚至后来

22、)考思想感情的丰富转为考思想感情的变化,题点的变化使考生一时难以适应,何况在“变化”中又有对“丰富”的考查。由局部思想感情的考查转为对全篇思想感情的把握。虽然此类考题后来未出现过,但就思想感情的考查角度看不失为一道经典题。解析这首词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守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领起,“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戴的首饰,这是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

23、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问自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却无辜被戮,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平静的。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目,表示今日“靖康

24、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头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信念与精神洋溢在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拓展练习(1)从本词语言及内容看,属豪放词(词派)。(2)本词上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赏析。答:_答案示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以“荒烟”中的城郭、布满郊畿的“铁骑”写出了现实中的荒芜残破,以“花遮柳护”“珠翠绕”“笙歌作”写出了昔日歌舞升平、富庶升平的景象,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先通过“荒烟”和破败的城郭,抒写了对国家

25、残破的伤悲;然后通过“花”“柳”“珠翠”“笙歌”等意象描绘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借此表达了对国土沦陷的痛惜;最后写敌人铁蹄践踏国土,含蓄地表达了对金人入侵的愤怒。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先写登楼遥望所见到的荒芜残缺的景象,然后笔锋一转,回忆昔日繁华升平的景象,最后想象京城附近金兵遍布的现状。整个上片,先实后虚,虚实结合,极大地拓宽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为下片做了铺垫。6 (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阅读鉴赏这是江苏卷时隔五年再选七绝,与2007年考送别诗词一脉相承。此诗作于王昌

26、龄被贬龙标尉时。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节,“香”暗示气氛温馨,“醉”暗示着酒深情深。次句表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引”与“入”两字相应,状秋风秋雨不疾不徐的特点,“凉”字一语双关,既是身体感觉又是心理感受。按常法,后两句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勾勒,从对面生情,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虚拟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诗境的朦胧,有助于表现惆怅惜别之情。“长”字作韵脚用在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答:_答案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

27、,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试题评点该题两小问。第一问侧重在读懂诗的内容,采取的是提取关键词的信息筛选方式,难度不大。第二问问得极为新鲜,表面上是考默写名句,但按命题人的说法,是在考审美的联想能力。不过,这种联想能力实在是在积累默写基础之上的。(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答:_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试题评点该题仍是考查对诗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不过,考查方式和要求较以前有了变化。一是要求把握的对象有变化,不再是一联或两句,而是两个词语,一为叙事词,一为写景语。二是要求有了变化,不再是以前的直接概括,而是在给出情感内涵后的重点分析。与2

28、009年考的情感题一样都属江苏卷的变化题型,非常态题型。(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答:_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试题评点该题相对江苏卷而言是一种新题型,叫诗话评析题。中国古代诗话浩如烟海,且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引用了大量诗(词)话,因此,题目虽新,但对学过唐诗宋词选读的考生来说是不陌生的。究其实质,它是在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对写法,不过,“对写法”是不大常见的(对考生而言),不适合直接考,故借助诗话来考查。答此题的关键有二:一是吃透诗话内容和实质,二是结合诗句作阐释。

29、解析此诗作于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时。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醉别江楼橘柚香”写送别魏二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在靠江的高楼上设饯宴,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眼前的景物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暗含离别后物是人非之意。这里叙事写景已暗含依依惜别之情。“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江风引雨入舟凉”,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

30、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里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吟咏。“忆君遥在潇湘月”,诗人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领起,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愁听清猿梦里长”,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长

31、”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拓展练习(1)试析“凉”字的丰富内涵。答:_答案从字面上看,“凉”是写秋风秋雨带来的凉意,属于身体方面的感受。但这是在酒后,是在醉不成欢惨将别之际,原来内心的凄苦与外在的风雨交替作用,使别者倍感凄凉。(2)试从虚实关系角度赏析该诗。答:_答案该诗第一、二两句为实写,实写分别时的时节、地点及景象;三、四句以“忆”字领起,为虚写,虚写出分别后旅夜孤寂的画面。虚实结合,不仅扩大了意境,而且深化了主题。7 (2011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

32、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阅读鉴赏选此诗入题,继续彰显选名家经典的选材特色,继续考考生熟悉的题材怀人。李、杜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表达了杜甫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赞诗亦即忆人,第三联转写离情,不过,是借写作者与李白各自所在之景表达出来的,且景中离情极深极浓,自然引出末联的热切希望:何时再聚而把酒论诗啊!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

33、回到诗,转折过渡,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答:_答案示例: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的风格,清新、俊逸。试题评点该题重在考查读懂诗歌,即写了什么内容。答题范围明确,答题要求及要点十分清晰。不过,暗藏的两小问恐怕会让考生只答一问。(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答:_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

34、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试题评点这是江苏卷诗歌题最稳定的题型,考查诗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从考点设置到试题用语甚至连答案都一如既往,令考生倍感亲切,难度不大。不过,该联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答成“虚实结合”,不过,从“多中取主”“大中取特”答题原则看,答“借景抒情”最为保险。(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_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试题评点该题考查诗的表达技巧,但落脚点在“艺术构思”(结构)上。这一小考点的变化让平时未作这方面训练的考生措手不及。不过,以前两题为台阶,再联系后面论述类文本的结构思路题,考生应该能答得不错的。解析

35、(1)首句总写李白诗歌举世无双,次句赞其思想卓尔不群,三、四句评价其诗风。(2)结合注释可知,“渭北”和“江东”是杜、李二人此刻所在,两个地名对举,意在表明彼此的牵挂,再结合诗题中的“忆”,便不难分析出作者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表现手法可以从情与景、虚与实的角度切入,也可以考虑联想、想象或象征、拟人、对偶手法的运用。(3)“构思脉络”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可结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并参考(1)(2)小题作答。拓展练习请将春日忆李白与杜甫另一首诗天末怀李白对比阅读,然后回答问题。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

36、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诗作时李白被流放之夜郎,途中遇赦还之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魑魅:传说中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1)从两诗的诗题“忆”“怀”来看,两诗在抒情上有什么异同?答:_答案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但春日忆李白重在表达作者对李白的钦佩,而天末怀李白通过“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一联表达了对李白的关注和作者的悲愤。(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两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其中春日忆李白中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思念之情;天末怀李白中的“凉风起天末”则渲染了秋天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李白处于

37、命运的秋天,正经历着颠沛流离的人生。8 (2012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阅读鉴赏该词属闺怨词,脂粉味重了些,但因属小令,短小精悍,语言通俗,对考生来说没有阅读障碍,可以节省阅读时间,便于集中精力鉴赏。可见命题人用心良苦。此词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的无情,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句句堪恨,句句堪伤。而远韵悠然,令人百诵不厌。此词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

38、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答:_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试题评点该题意在考查对诗歌情感内涵的把握。与以前的情感题相比,角度有了变化,不再是分析景中情,而是要求对“恨”这个情语作进一步理解,即要答出“什么恨”“为何恨”两个要点来。(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是江苏卷第一次在诗歌中考查人物形象。命题者不仅问得明白,而且连答题的范围都作了提

39、示,极具人文关怀。考生可以以“情境再现”为抓手,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答题模式为:情感性格身份。(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答:_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试题评点该题虽然意在考查表达技巧,但以“赏析语句”形式考查还是第一次,它属于表达技巧的暗考型。根据答案要点可知它实际上仍是对“借景抒情”手法按“指”(指出手法)、“析”(分析手法运用)、“点”(点出表达效果)三步答题。细心的考生会发现江苏卷考“借景抒情”已经三次了。应予以高度重视。解析本题以品味关键字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分析人物情感方面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从景与情的

40、关系方面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回答问题先要通读全词,明确大体意思。“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在天涯之人。“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意思是:山上的明月,却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天边的碧云,还是恣意地摇曳横斜。“山月”这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1)题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回答第(3)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承上两句写景而来。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

41、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9 (2013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簟(din):竹席。筌:捕鱼用的竹器。阅读鉴赏今年选诗一反过去选唐诗的习惯,改选宋代唐庚写的这首即事抒怀(或贬谪)的五言律诗。该诗外表平淡无奇,内中自具深意。该诗虽以“醉眠”为题,其实写的是一个“独酌醉眠梦醒”的完整过程。首联写作者在独酌中所见到的景象及内心感受:山静、日长。而“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分明是一个将醉未醉之人对时空

42、特有的感受。颔联写出一个陶然自得的饮者形象。“醉”字承上,“眠”字启下。颈联由户外写室内。“门掩”这一个本来很平常的动作,却陡起波澜。联系作者贬居岭南的处境,加之“掩”的是“世味”,且“常”掩,故可以体会其内心愤愤不平之气,实不能忘怀人世。竹席宜人,指明时令,与前面的“日长”“馀花”正相一致。转而道出了自己的恬淡心境。尾联写由眠至醒。梦游时的快意,一回到现实中便烟消云散,所得的佳句竟写不出来。语调中不乏自嘲意味。该诗通篇用白描手法写景叙事,事显而情隐。(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答:_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试题评点该题仍重在考查读懂诗歌内容,不再用概括、提取信息等形式,而

43、是理解句意。答题要关联“太古静”和“山静”两个要点。不过,用这个直白显豁的句子来设题,考生只要翻译一下就可得分,故该题是零难度。(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答:_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试题评点该题是江苏卷最常见的题型,考生较为熟悉。要答出作者心境:一要对“世味门常掩”结合注释所提供的写作背景作准确理解,二要对“时光簟已便”中的“簟”有个推断理解,从而体会到作者恬淡的心境。(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

44、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写作特点(诗作风格)的理解,题型采用的是2010年江苏卷用过的诗话分析题。答题必须答出“平淡”在何处,“藏”着什么样的激烈情感两个要点。不过,有人认为该诗“平淡”则平淡矣,却不见“芒焰”,见的是道家的处世哲学与庄子的人生态度,是旷达逍遥。再者,所给答案“幽愤不平之气”与“意味平淡深长”两个要点前后相悖。该题全省平均得分仅一分多一点。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诗句的含意及表达的感情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1)首句领起全诗,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太古”指远古、上古,也指一种寂静或荒凉

45、的原始氛围。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2)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联“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3)这首诗写环境、写生活都十分平淡,而在平淡的表面下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激烈情感,如“世味”仍时时侵扰,“拈笔忘筌”其实是难忘世事。拓展练习(1)请概括诗歌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答:_答案诗歌通过对抒情主人公独酌、醉眠、梦醒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厌弃官场

46、、隐居山林而怡然自得的饮者形象。(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理由。答:_答案“世味”。从首联中的“山静”“日长”等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寂寞;颈联中“门常掩”一词又透露出一种孤独之情;而“梦中频得句”的兴高采烈,则是一种心灵上的痛苦挣扎。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1 纵观江苏十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2006年卷未选入),你有何发现?试从选材、考查重点及答题等方面说明。(1)选材:从体裁上看,严格依照考试说明,以唐宋作品为主,诗选唐,词选宋,且诗为近体诗,词为小令、中调。只有两次例外,2006年卷选元词,2013年卷选宋诗。从题材上看,以送别怀友思亲为主,兼及咏史、边塞和即事抒怀诗,山水田

47、园诗、咏物诗未曾涉及。另外,所选诗词无论篇幅短还是长,都是内容浅显易懂、主题明确之作,体现了“浅显”要求。(2)考查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悟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技巧。如形象、语言则属轮换考点。把握诗歌内容,有解释题、信息筛选题、诗意概括题,注重概括能力的考查。领悟思想感情,这是江苏卷古诗词鉴赏的重中之重,较有难度。多要求直接说出情感,少数情况下要求分析;重点要求概括分析景中情。多为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理解、领悟,且理解求全求深;答题设置多点化、层面化。赏析表达技巧:所考的表达技巧为常见常用的,重点放在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采点的阅读区间小,通常只就一句或两句设题,不是就全篇设题。技巧角度较为明

48、确、单一。答案简洁、准确:通常不要求多答,只要求答出一种;通常不要求结合语句作分析,只要求准确判定所用手法。(3)答题要求。虽说从设题的角度看,切入口较小,命题指向都比较明确,且所给答案都比较简洁明了,总体难度不大,但每年的得分率都很低。2 江苏卷的命题特点对于你复习备考来说有什么启示?答案(1)读诗坚持基本读懂,整体把握。赏诗,先要懂诗,要明确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既是江苏卷的命题原则,又是实实在在的具体题目。另外,江苏卷命题角度较单一,设题的点往往放在某一词、某一句或某一联上,但思考作答时需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因此,阅读一首诗,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整体辨明类别(看其属

49、哪类题材),整体把握。(2)强化训练。训练重点一要放在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因为它们是江苏卷考查重点;二要放在书面表达上。考生经常面临“有话写不出”的苦恼,其原因在于“写”得少。为此,要强化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的微词,但从阅卷效果看,阅卷老师往往更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卷。书面表达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程式化、程式术语化。(3)力避误区。之所以把它单独列出说明,是因为考生容易掉进下面的误区,应该着力避免。误区一:重字词不重整体把握。很多同学习惯于在鉴赏诗歌时只注意从一词一义去理解,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词或典故,或者词序颠倒的

50、句子,只从字面上进行简单的附会性理解,不知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命题者常常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选项。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不应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注意抓住诗歌题目,做好诗歌情感归纳。比如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隐逸山水、参禅说理、人民疾苦等等。误区二:重做题不重考点归纳。很多同学在复习备考时,只注重做题,而不注重对各种题型、考点的归纳。复习时应注意对考点进行归纳和突破。总体上说,各种题型的考点都集中在语言、技巧、形象和思想情感四个方面。在复习备考

51、过程中要努力熟悉一些术语,如景物描写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术语: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复、设问、对偶、借代和叠词等。表现手法术语:衬托、反写、铺垫、渲染、想象、对比等。关于各种结合的术语: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各种感官结合等。此外还有术语如白描、细节描写等。误区三: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高考所选诗歌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这很容易导致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拔高原有主题。而命题者恰恰常在此点上命题。因此答题时应该围绕题干,仔细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题干,特别关注某些词语,如“从全诗看”“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请从写景的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等等。须知,只有吃透命题者意图,才能比较容易地找出正确答案,才不会盲目作答。(4)加强审美积累。诗不仅要来读,更要来赏。平时要积累古典诗歌知识,多读一读古典诗歌方面的鉴赏文章,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