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249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5页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线上)考试试题(含解析)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

2、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现

3、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4、。”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

5、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这一晚,弗之夫妇

6、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

7、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中学联盟节选自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材料二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

8、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比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

9、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

10、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三诺尔曼格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

11、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

12、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看来您心情不大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里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

13、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

14、遇过于荒唐。”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着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

15、香皂。”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年轻人

16、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对了,丢了一块香皂。”(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B. “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17、。”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C. 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D. 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学子群像,可谓一部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2. 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B. 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

18、分。C.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D. 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3. 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气氛。B. 文章记叙庄无因与孟嵋图书馆对话这一情节,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孟嵋的爱国形象。C. 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

19、”,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父亲虽支持女儿从军但又难免不舍的复杂情绪。D. 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的赤子情怀。4. 下列关于材料三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涂染上了“黄昏”的具象而强烈的象征意义。B. 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入,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它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C. 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

20、”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D. 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价值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5. 根据上面的三则材料,有两篇为记叙文小说,根据文章内容说明,我们平时应该如果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呢?根据自身示例,说明理由。【答案】1. C 2. D 3. B 4. C 5. 阅读红楼梦,不能被动地反映和接受这一文学作品,要以用自己的经验积累构成的“审美期待视野”为基础,用自己的“理解”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运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挖掘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比如我在读红楼梦时,由于我处在一个

21、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的社会里,所以认为红楼梦中描绘的富丽堂皇的封建大家庭生活似乎无可厚非,而且认为其可以被当作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样本。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红楼梦基本上是意识形态的一个牺牲品,“文革”中被当做“极具小资情调”“妨害共产主义事业进程”的“禁书”对待,遭到了诋毁和批判。【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

22、“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错误。依据“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可知,李之薇的母亲开始是不同意的。而且“孟嵋”的父母虽未反对,但也不是“毫不犹豫”。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D项,“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错误,原文的表述是

23、“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不可能是只能是”不等于“不仅仅是而且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认真分析每一个选项,找出选项赏析的重点,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判断。B项,“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孟嵋的爱国形象”错误,庄无因没有孟嵋投身抗战的积极思想,认为应该好好读书,可以说其思想不积极,但不能其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

24、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不是欧亨利的典型风格。且本文也没有“幽默滑稽的效果”。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及个性化解读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问题指向,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个性化理解作答。本题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说明,我们平时应该如果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呢?根据自身示例,说明理由”,首先要概括文中对于如何阅读文章的观点。结合材料一中“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

25、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 ”这是在当时背景下对离骚的“创造性”解读,及材料二中的“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材料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它强调“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强调“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强调“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材料

26、三中写“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可见,“欺诈者”的成与败,其实很大程度上缘于“葛尔特茨比”的心理,也就是材料二中海德格尔提出的“前理解”。所以总结三则材料不难得出:阅读作品,我们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也要在其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再创造”,要按照当下的心理结构去理解作品,是文学作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最后结合自己阅读红楼梦的经验,阐明上述道理,

27、言之成理即可。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一)(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太和中,授武骑侍郎,因赐名登。世宗即位,寻除左右侍郎。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仓卒,未知所之也。忠进曰:“臣世蒙殊宠,乃心王室。臣父领军,付留守之重计,防遏有在,必无所虑。”(1)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严备,果如所量。世宗还宫,抚背曰:“卿差强人意。”赐帛五百匹。又曰:“先帝赐卿名登,诚为美称,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父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迁司空长史。于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详亲尊

28、权重,将作大匠王遇多随详所欲而给之。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宁,详亦惭谢。寻迁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忠曰:“人生于世,自有定分,若应死于王手,避亦不免;若其不尔,王不能杀。”详因忠表让之际,密劝世宗以忠为列卿,令解左右,听其让爵。于是诏停其封,优进太府卿。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其器能宜居其位 于是出授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复授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密遣中使诏曰:“自比股肱褫落,心膂无寄。方任虽重

29、,比此为轻。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2)神龟元年,忠薨,年五十七,谥武敬公。(节选自魏书于忠传,有删改)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B.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C.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D.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指男子二

30、十岁。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不强壮,故称“弱冠”。B. 车驾,一是指马驾的车,二是指天子所乘坐的车,也用作天子的代称。文中“车驾”指的是世宗。C. 迁在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文中指升迁,还有“拔”、“擢”、“陟”、“拜”都表示升迁之意。D. 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忠思虑周全,料事如神。元禧谋反之际,于忠料到父亲留守京城,定会有所防备,劝皇帝不必担心,最终果然如于忠所料,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赞赏。B. 于忠正直敢言,一心向公。他劝说北海王元

31、详不要趋炎附势,损公肥私。这让元详非常惭愧。C. 于忠正义凛然,胸怀坦荡。面对北海王元详的责备,他有理有据地回应道:人生自有定数,非人力可改。D. 于忠忠心耿耿,深受器重。世宗曾因听信高肇的话,将于忠调出京城,不久就后悔了,又将他召回京城,委以重任,还将他比作自己的股肱。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10. 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答案】6. C 7. C 8. B 9. 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获罪。 10. 世宗对于忠信任有加;于忠熟悉防务;谥号“武敬”是朝廷对于忠一生功业的肯定。

32、【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高肇忌其为人”,“高肇”是主语,“忌”是谓语,“其为人”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D;“称中山要镇”省略了主语“高肇”,“世宗”不是本句的主语,排除B。本句译为:高肇忌妒于忠的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挤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重

33、镇,捍卫它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能,适合担当此任。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拜都表示升迁之意”错误。“拜”指授予官职,没有升迁之意。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他劝说北海王元详”错误。结合

34、“忠于详前谓遇曰”分析,于忠是当着北海王元详的面劝说王遇,不是劝说元详。故选B。【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本句得分点:“峻”,严厉,苛刻;“左右”,身边的;“以”,介词,因为;“微谴”,轻微的罪过。【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本题要求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严备,果如所量”,

35、元禧谋反,世宗束手无策,于忠进言他的父亲统领军队,一直注重防备镇遏,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于是世宗派派遣于忠骑马疾行去观察,而于烈分派兵力严加防备,果然像于忠所估量的那样,本句可见世宗对于忠的信任,亦可见于忠对防务的了解。第二个句子“神龟元年,忠薨,年五十七,谥武敬公”,谥号是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或相对,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于忠死后朝廷给他的谥号是“武敬”,是朝廷对于忠一生功业的肯定。【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

36、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译文: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于忠二十岁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一职。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获罪。于忠为人朴实正直,话又少,终究没有过错。太和年间,于忠被授予武骑侍郎一职,因此被赐名为登。世宗

37、即位,不久(于忠)任左右郎将。元禧谋反之际,世宗在外面,(由于)事变发生得急促,世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忠进言说:“我世代蒙受特殊的恩宠,于是忠心于王室。我父亲统领军队,被托付留守的重任,一直在注重防备镇遏,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世宗立即派遣于忠骑马疾行去观察,而于烈分派兵力严加防备,果然像于忠所估量的那样。世宗回宫后,抚着于忠的脊背说:“你比较令人满意。”赐给他五百匹帛。(世宗)又说:“先帝赐给你名字为登,确实是好名字,我赞许你的忠诚,现在更改你的名字为忠。”于忠为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没过多久,又被起用恢复原职。升任司空长史。当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元详被(皇上)亲近敬重而权力大,将作大匠

38、王遇经常按照元详的要求供给他。后来因为处理公事,于忠在元详面前对王遇说:“殿下如国家的周公,所需要的器用,自然应当先取圣旨,何至于阿谀奉承依附权势,损害国家的利益而使私人获利。”王遇心中不安,元详也惭愧道歉。不久升任散骑常侍,兼任武卫将军。于忠经常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气度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怨恨,元详当面责备于忠说:“我担心先看到你死,而不担心你看到我死的时候。”于忠说:“人生在世,自然有预定的命运,如果我应当死在大王手里。逃避也不能幸免;如果天命不是这样,大王也不能杀死我。”元详趁着于忠上表辞让的时候,暗中劝世宗任命于忠为列卿,让世宗解除他进臣的职务,听任他辞让爵位。于是世宗下诏停止于忠的

39、封拜,优待晋升他为太府卿。高肇忌妒于忠的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挤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重镇,捍卫它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能,适合担当此任。于是世宗将于忠调出京城并任命他为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不久就后悔这样做了,再次任命他为卫尉卿,兼任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世宗)秘密派遣宫中的使者下达诏令说:“自从近来将你这位辅佐得力的大臣发落出去,我好比大腿和大臂被解下,心怀大计无人托付。地方的职责虽然很重要,与此相比是轻的。所以中止这一外任,把朝廷事务交付给你。你应当勤勉肃敬不要懈怠,符合我的寄托。”神龟元年,于忠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谥号武敬公。(二)(共7分)11.阅读下面三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

40、小题。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1)上述论语选段和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质”各指什么?(2)比较二者在“文”“质”关系上观点的异同。【答案】论语中“文”是文采与文饰,“质”为质朴;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与“质”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相同:都认为“文”与“质”应该是辩证统一

41、的。孔子和子贡都认为文质兼备,方为君子;刘勰认为文依附于质,质也依赖于文。不同:论语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孔子与子贡认为君子应该既讲究文采等外在修饰,又有内在的仁德,内外兼修,缺一不可。刘勰将孔子“质”与“文”的观念援引至文学,表达为“情”“采”,用来阐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与内容互为依存,密不可分。【解析】【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时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

42、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此题可以抓住孔子观点“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子贡观点,“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即“文饰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饰,二者同样重要”。论语中的“文”是文采与文饰,“质”为质朴。文心雕龙情采的观点,“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质待文也”,即“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的都称为文章,不是因为有文采,那是因为什么呢可见内在的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可知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与“质”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

43、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相同点都认为“文”与“质”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孔子和子贡都认为文质兼备,方为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质,他的表面是文,内心的本质是质,内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这个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刘勰认为文依附于质,质也依赖于文。“文附质也”“质待

44、文也”,即“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于内在的实质”“可见内在的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点,论语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孔子与子贡认为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当代人,要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刘勰将孔子“质”与“文”的观念援引至文学,表达为“情”“采”,用来阐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与内容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即“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的都称为文章,不是因为有文采,那是因为什么呢”【点睛】关于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

45、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参考译文: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论语雍也)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本质好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饰做什么?”子贡说:“可惜呀,先生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饰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饰,二者同样重要。(如果否定文饰,就像兽皮去掉毛色花纹,那么)虎豹之革如同犬羊之革。”(论语颜渊)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的都称为文章,不是因为有文采,那是因为什么呢?由于水性虚柔,才有波纹荡漾;由于树体坚实,才有花

46、朵开放,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于内在的实质。虎皮豹皮如果没有斑纹,那就跟狗皮羊皮一样了;犀兕虽然有皮,但制成铠甲还要靠涂上丹漆才有色彩,可见内在的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一)(共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杂诗四首(其四)王夫之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因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注】清军南下,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后受谗遭逐,流转湘西,本诗为该时期所作。匣中刀: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土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12. 下

47、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六句运用汉朝李广的典故,写出了将领有志抗清却不被征召、抗战受阻的现状。B. 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坚定了诗人的复国之心。C.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抗清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D. 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有叙事,苍劲悲凉,情意深沉,层次清楚,诗意进展顺畅自然。13. 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14. 根据文章内容,赏析“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内容。【答案】12. B 13. 深夜悲风怒吼,边马嘶鸣,鞘中之刀也发出风雨似的呼啸声,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

48、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然而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14.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表达诗人因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而抑郁失望的情感。【解析】【12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

49、答案。B项,“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理解错误,此二句描写的是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的是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本题,题干“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

50、明之”,“情境和谐”意思是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与诗人的感情相和谐,考生要从这个角度对诗句进行解读。诗歌前四句的大意是,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开头四句写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听见边马嘶叫,似乎苍天、大地、兵马都在怒吼,在呼唤着搏击奋进、征战杀伐;又仿佛听见匣中刀鸣,有如风雨之声。这些听觉形象的描绘,运用了传统的象征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诗人对战斗的渴望。这些声音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然而“北征”计划迟迟不能实现,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眼前的视觉形象萧条、凄清、迷茫,

51、诗人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本句意思是:祖国大地笼罩在迷茫的云雾里,到处是寒烟衰草一片凄清。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了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暗含诗人对现实的失望。【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

52、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三国英雄人物常常是诗人借以抒发情怀的对象。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表达了江山依旧,英雄早已不在的怅惘,杜甫蜀相“_,_”,抒发了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

53、苏轼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_,_”,借曹操这样的英雄也只是一时显赫,感叹人生短促无常。高考结束,你在班级毕业留言册上写下古诗“_,_”,劝慰同窗无惧路远水长,豁达面对离别。【答案】 (1). 千古江山 (2).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 出师未捷身先死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5). 固一世之雄也 (6). 而今安在哉 (7). 海内存知己 (8). 天涯若比邻(或: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54、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捷”“长”“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二)(共5分)16.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大家抽签饮酒,宝钗第一个抽得一签,“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隐含着宝钗怎样的个性特点?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答案】写出宝钗端庄持重、自矜自重却又美丽动人的特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任是无情也

55、动人”是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薛宝钗所抽花名签“牡丹”上的一句诗,出自唐代罗隐牡丹花,赞颂宝钗是书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 宝钗是一位仪态端庄的女子,也就是说不风流,不轻浮,所以是“无情”,这里“无情”是和“风流多情”相对立的,而不是通常大家所以为的“没有感情没有同情心”等等解释。但是即便她如此自矜自重、“端肃恭严”,从不对男子假以辞色,但是宝玉仍情不自禁为之神魂颠倒,可见她的美对异性吸引力多么强大,就算她本人严守礼仪。丝毫不越轨,也无法阻止他人为之心动神摇。所以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所谓“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突显了宝钗于书中作为

56、“群芳之冠”的王者地位,以及为拯救宝玉,甘愿牺牲自己尘世幸福的“动人”至爱!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这思考的窑洞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

57、作。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自党中央于1938年1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四处窑洞。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间歇中,拼命地读书写作

58、。所以更确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当我在窑洞前漫步时我无法掂量,是从这里发出的电报、文件作用大,还是从这里写出的文章、著作作用大。他的房子里只有一张旧木床和一杯苦茶。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这些文章的力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当时的文件、决定。四壁黄土,一盏油灯,这里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

59、是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了共产党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忍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他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着力量。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在一孔窑洞前的木牌上注明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论持久战。为写这篇文章,他在窑洞里伏案工作九个日夜,连炭火烧了棉鞋也全然不知。第九天早晨,当他推开窑门,让警卫员把稿子送往清凉山印刷厂时,我猜想他的心情就像罗斯福签署了原子弹生产批准书一样激动。以后战局的发展果然都在他的书本之中。伟人其实与我们最接近。一次,在延安雷电击死

60、一头毛驴,驴主人说:“老天无眼,咋不打死毛泽东?”有人要逮捕这个农民,消息传到窑洞里,毛泽东说骂必有因,一了解,是群众公粮负担太重,他下令每年由二十万担减到十六万担。毛泽东在这窑洞里领导了著名的延安整风,他的许多深刻的论述挽救了党,挽救了许多干部,但是当他知道有人被伤害时,就到党校礼堂作报告,说:“今天我是特意来向大家检讨错误的,向大家赔个礼!”并恭恭敬敬地把手举到帽檐下。1942年,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他刚在重庆吃过800元一桌的宴席,这时却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吃两毛钱的客饭,但他回去后写文章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一九四五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他看到边区的兴旺,想到以后的中国,问一个政权怎样才能永

61、葆活力。毛泽东说,办法就是讲民主,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我想他说这话时一定仰头环视了一下四周厚实的黄土。“七大”前后很多人主张提毛泽东思想,他坚决不同意。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智慧。”“我这个人思想是发展的,我也会犯错误。”作家萧三要为他写传,他说还是去多写群众。他是何等的清醒啊!胡宗南进犯,他搬出了曾工作9年的延安窑洞,到米脂县的另一孔窑洞里设了一个沙家店战役指挥部。古今中外有哪一孔窑洞配得上这份殊荣啊!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中外军事史上哪有这样的司令部?哪有这样的统帅?毛泽东三天两夜不

62、出屋,不睡觉,不停地抽烟、喝茶、吃茶叶、撒尿、签发电报,一仗俘敌6000余。他是有神助啊!这神就是默默的黄土,就是拱起高高的穹庐、瞪着眼睛思考的窑洞。大胜之后他别无奢求,推开窑门对警卫说,只要吃一碗红烧肉。 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中国革命的胜利实在是一种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那几篇文章的胜利。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考写作、展示才华的辉煌时期,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毛泽东在宝塔山下留下了这

63、一排永远思考的窑洞。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离我们渐走渐远,而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却离我们越来越近。(取材于梁衡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7. 对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酿造他的思想 酿造:在文中引申为形成B. 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计算C. 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 眼观六路:形容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D. 自古都是心胜于兵 心胜于兵:思想的力量超过武器的力量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段既点出了题目中的“窑洞”,又借助交代窑洞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原因引出下文对“伟

64、大的人”及其思想的具体展开。B. 第二段中“钉”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被眼前几排静静的窑洞吸引而仁立不动的状态,突出表现了伟人及其思想的巨大魅力。C. 第三段通过对毛泽东在弹火纷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泽东对人民最大的热忱和最谦虚的作风。D. 作者并不是单纯从仰视的角度去写伟人毛泽东,而是尝试用一种尊崇的态度和平视的角度追问并思考毛泽东思想的成因及力量。19.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与赏析。(1)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2)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

65、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20. 本文题目“这思考的窑洞”有怎样的意蕴和表达效果?请综观全文,简要回答。【答案】17. B 18. C 19. 答案示例:(1)此句运用了类比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的英雄形象既能及时化解眼前的危机,还能预先思考下一步的行动;表达了对毛泽东卓越的能力与智慧的赞美之情。(2)此句的句式整散结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了毛泽东居住的作为指挥部的窑洞环境极其简陋,衬托毛泽东的功绩之大,洋溢着对毛泽东朴实的生活作风的赞叹之情。 20. 答案示例:题目中近指代词“这”的使用,隐含了作者曾亲自来到“窑洞”参观的经历;“窑洞”既是实写,同时也借代曾

66、经在此居住的毛泽东;用“思考”来修饰“窑洞”,既隐含曾经居住在“窑洞”中的毛泽东善于思考的特点,也表达自己到此得到了深刻的启迪。“这”的使用,既拉近了“窑洞”和作者的距离,也拉近了“窑洞”和读者的距离;用“思考”这一定语则将“窑洞”拟人化,使题目新颖生动,能引发读者思考,并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

67、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B项,“运筹帷幄:帷幕之中计算”错误。根据语境,“运筹帷幄”这里意为筹划,指挥。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C项,“展现了毛泽东最大的热忱和最谦虚的作风”理解有误,展现的是毛泽东沉稳大气、处变不惊的领袖风范。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68、目,思路:找角度扣内容,析效果剖感情。常见角度:1.从表现手法(写景写人写物及抒情)、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4. 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1)“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运用了类比

69、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的英雄形象;“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意思是能及时化解眼前的危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意思是还能预先思考下一步的行动;表达了对毛泽东卓越的能力与智慧的赞美之情。(2)“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此句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代领袖的居住环境极其简陋,衬托毛泽东的功绩之大,洋溢着对毛泽东朴实的生活作风的赞叹之情;同时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散文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以先分析标题内容,再从题目的线索作用、抒情作用表现主旨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综合考虑得出答案。本题中,标题

70、是“这思考的窑洞”,理解它的意蕴和效果,首先要明确“这”的指代内容,理解两个关键词“窑洞”和“思考”的意蕴。结合文本可知,“这”是近指代词,指的是延安,隐含了作者曾亲自来到“窑洞”参观的经历;拉近了“窑洞”和作者的距离,也拉近了“窑洞”和读者的距离。结合文中“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可知,“窑洞”既是实写,同时也借代曾经在此居住的毛泽东;用“思考”来修饰“窑洞”,将“窑洞”拟人

71、化,使题目新颖生动,能引发读者思考,并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隐含曾经居住在“窑洞”中的毛泽东善于思考的特点,也表达自己到此得到了深刻的启迪。【点睛】散文标题的意蕴和表达效果,一般要先明确标题的含义,然后从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线索主要分析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语言基础运用(5分)21.语言基础运用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 。 。

72、 。 。故宫利用年轻人喜欢的现代话术去颠覆人们印象中威严古板的帝王形象,从而变得更加可爱亲民,让活在历史中的人物重新鲜活起来。(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这座见证了600年风风雨雨的伟大建筑的身上,时间仿佛从未动过,一旦你走近它,却又觉得恍若隔世。故宫以年轻时尚的姿态一直活跃在我们的身边,现在它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能玩、会玩、好玩的超级大“网红”。然而,不管多久,它依然还是那样的风华正茂。回首故宫的爆红之路,和它一开始积极转变自身形象、努力贴近年轻潮流文化是分不开的。A B C D(2)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有语病,请在保留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答案】(1)B(2)

73、故宫利用年轻人喜欢的现代话术去颠覆人们印象中威严古板的帝王形象,让活在历史中的人物重新鲜活起来,从而变得更加可爱亲民。【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意思,“瞻前顾后”,抓住一些关键词,如指示代词、关联词等。说的是历史的、古老的紫禁城,说的如今“年轻”的,变身“网红”的紫禁城,应当先后。中的“在这座见证了600年风风雨雨的伟大建筑的身上”与横线前的“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衔接紧密,因此先后;说故宫变成了年轻态的“网红”,总结它“爆红”的原因,应当先后。整个排序为。故选B。(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

74、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主要语病是语序不当,“让活在历史中的人物重新鲜活起来”内容上紧承“故宫利用年轻人喜欢的现代话术去颠覆人们印象中威严古板的帝王形象”,应当放在“从而变得更加可爱亲民”前面;“从而变得更加可爱亲民”是总结句,应当放在最后。【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

75、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微写作(10分)三选一作答22.微写作:有的同学觉得阅读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大部头”名著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读缩写本或连环画省时省力。对你此有什么看法?阐明你的观点。【答案】示例:(1)同意。“小人书”承载了“大部头”,我国传统连环画的创作者们都是本着尊重原著、尊重历史的原则和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态度来创作连环画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心血,在“大部头”文学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

76、“小人书”的艺术性,从而使得这一阅读载体在我国经久不衰,启蒙了一代代人。示例:(2)不同意。“小人书”阅读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虽然省时省力,但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因此,只有不受阅读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获得阅读的尊严和阅读的信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本题是议论式微写作。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中,主要问题集中在“读大部头名著太费时间和精力,读缩写本或连环画省时省力”,对你此有什么看法

77、?作答本题首先要阐明观点,如果同意题干的观点,就阐明阅读缩写本或连环画等“小人书”的优点,比如“小人书”除了节省阅读时间的优点之外还有尊重原著,具有艺术性等。如不同意题干的观点,可以从缩写本或连环画的缺点入手,或者更多的强调阅读原著的必要性入手,如阅读原著可以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等。要求学生观点鲜明,有理有据。23.学校举办“生活技能大赛”,同学们可展示烹饪、插花、做手工、修器具等技能。请你介绍一项自己擅长的生活技能。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答案】例文:将衣服叠成方块状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做法,这种叠法美观方便,实用有条理。具体折法就是大家所说的“三点一线”。找准衣领纵向线上的三点

78、,分别是衣领处一点,中间点以及衣角尾部点。一手捏着衣领的点,一手捏着中间的点,将衣领的点和尾部的点相重叠,将衣服拉起抖动整理,最后将露在外的袖子叠进去。学会“三点一线”的叠法,叠衣服只需三秒钟,快、准、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的题目虽然字数少,但考查考生快速成文的能力和文字水平,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本题要求“介绍一项自己擅长的生活技能”,那么文章应该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此外,所写内容必须是“生活技能”;最后要特别注意表达要语言简明、逻辑清晰,介绍的方法要具体、可操作。【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

79、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24.请为新冠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答案】例文:慢点,兄弟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见你来回穿梭病毒将众多人堵在家你却选择在外面奔忙读书十二年的我就为这一次高考而你,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赶考把一件件快递准确送往千家万户对着你前冲的背影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我只想对你说慢点,兄弟,保重因为家中也有疼你的爹娘或者爱你的妻儿【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用什么形式来承

80、载表达的内容;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本题要求给新冠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其他的题干没有做过多的要求,但其实这道题的难度较大,特别是现代诗的写法,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短小而富有哲理的现代诗,要会背诵,学习仿写。内容上,限定背景为“疫情期间”,人物为“快递小哥”,注意这里并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群体。可以描写快递小哥工作时的场景,突出他们工作的认真和辛苦;因为是一个群体,可以采用排比手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以展现这一群体的精神状态。作文(50 分)二选一作答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秋时期,齐国的

81、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

82、00字。【答案】例文:齐桓公的方寸内心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次发言机会,我发言的内容是“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更是之首,他是第一个霸主。但今天梳理他的功绩,似乎找不到一场淋漓痛快的胜利。牧野之战、垓下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就过历史的巨人。但齐桓公,似乎找不到一个“代表作”。所以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的功绩,靠的不是武力。孔子还有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孔子大概要披着发穿左衽的衣服了。披发左衽,这是当时中原人眼中“夷狄”的装扮,如此穿着,意味着华夏文明衰败了。

83、从孔子的话也能看出,齐桓公与管仲的尊王攘夷,功绩不在于刀光剑影、武功赫赫,而在于捍卫了文明。孔子相距齐桓公与管仲,隔了一百多年,提起他们,着眼点却是发型与衣服,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是文明的象征物,映照着华夏的延续。虽然孔子把功绩归美于管仲,但显然的,这是齐桓公与管仲共同成就的霸业。而且在我看来,齐桓公的故事更值得玩味。在关乎文明存续的重大历史进程里,起点或许就在于齐桓公的几次选择。须知,管仲最早是作为齐桓公的对手出现的,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他还射了齐桓公一箭,让桓公险些丧命。桓公继位后,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了原谅;不仅原谅,他还对管仲委以重任,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更张力度非常之大,对与他

84、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信任。我常想,在这些关口,齐桓公如果小心眼一点、多疑一点,心理状态发生点变化,历史会不会改写?孔子会不会就真的“披发左衽”了?华夏文明的进程,会由此产生什么走向?推而广之,是不是多少崇高、显赫、荣耀,挫折、失败、堕落,其根源都在个人的闪念之间,在一次内心纠结后的选择?大历史的画卷,点睛之笔与败笔,或许就在于些微点墨。从历史记载看,春秋五霸里,齐桓公不算有特点的:晋文公颠沛流离,大器晚成;勾践卧薪尝胆,心机尤深。倒是齐桓公,个人资质似乎平平无奇,也无甚出格举动,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信任管仲。但反过来想,为了信任管仲,他需要克服多少猜忌、忐忑、惶恐?他管控自己的“情绪成本”,

85、其意义未必小于横刀跃马、顾盼自雄。儒家经典大学从“正心”,一路推导到了“平天下”的高度,或许有它的道理。对于个体成功的实现、人类文明的书写,那心里的细微波动,往往都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

86、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命题方式:任务驱动作文审题要点:任务驱动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的主旨,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审题过程: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本次作文材料是叙事类,材料关涉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考题创设了相关写作情景班级读书会,规定了写作者身份和写作对象,要求谈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哪个感受最深,文体应是发言稿。今年这个考题,所创设情境贴近考生实际,作文材料考生熟悉

87、,有话可说;要求明确,不易偏题。选择哪一个人物来写都是可以的,应具体说出为什么对某一人物感触最深。比如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不计前嫌、唯才是用,所以能成就霸业;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公任用管仲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有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作文可以从他们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为出发点,分析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他们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尊重和学习,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立意】从齐桓公的角度:成就大业,需有过人的胸襟;只有不计前嫌,方能美美与共;从鲍叔的角度

88、:朋友之间就是要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为国家舍小家,无私;为国立公,甘居人下;从管仲的角度:在其位,谋其政;看重自我才华,绽放无限光采;【素材】发现人才,而后重用之,能兴国安邦,造福一个朝代。周文王就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人,他发现姜子牙有治国安邦之才,封姜子牙为专管军事的太师。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周文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周文王死后,姜子牙又辅佐周武王一举打败了商朝,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姜子牙之所以成为齐国的缔造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源于周文王有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当然,周文王在成就姜子牙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辉煌的帝业。这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发现者 ,万不可忽视每一个有益的细节,或

89、许一个小小的发现就能成就自己或成就他人,让一个“千里马”式的人物早日奔向成功的轨道。稳坐中国电影界“头把交椅”的张艺谋不但引领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向国际舞台,而且他所培养出来的电影演员也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闪耀巨星。提到“谋女郎”章子怡,人们都知道她是叱咤影坛的著名演员,曾担任英雄我的父亲母亲和十面埋伏的女主角。当她还是个小姑娘时,面貌清纯、可爱,还有一双会说话的明亮大眼睛,当她被导演张艺谋偶然发现后,便频频出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银幕之上。黄金被埋在土壤里,如果不被发掘,与土壤何异?章子怡自身潜藏着艺术能量,如果没有张艺谋的发现,这些能量就失去了大放异彩的机会,还何谈叱咤影坛?因此,只有勇敢地向前跨一步

90、,去展现自己,让那些炽热的能量像火山一样喷发而出,才能成就美丽的人生!【结构】例文从反面着手,举了大量的史实来证明“齐桓公似乎找不到一个代表作”,作者另辟蹊径,指出齐桓公的功绩不在于武力征服,而在于捍卫了文明。且这是齐桓公与管仲共同成就的霸业,并且摆出个人观点:齐桓公的故事更值得玩味:桓公继位后,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了原谅;不仅原谅,他还对管仲委以重任,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更张力度非常之大,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信任。而这些选择的关口,更在齐桓公的“一念之间”,进而推出大历史的画卷,点睛之笔与败笔,或许就在于些微点墨。最后以“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收束全文。例

91、文层层推进,结构严谨,立意不俗。【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

92、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山和山不相遇

93、,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共创同一世界的美好未来各位嘉宾:大家好!2020年,一场突发的新冠疫情让原本高度发达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仿佛一下子放慢了脚步。但是我相信:这根本阻挡不了全人类共谋发展的大趋势,更加阻挡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94、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我们仍将朝着人类美好未来的星辰大海继续努力地前进。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始终和世界保持着密切广泛的联系。有些联系有时甚至能够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在商周时代,很多来自两河流域的人类族群就曾迁徙到中国的腹地,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汉代时,张骞开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不仅带回来了很多植物的种子,还让凯撒穿上了来自中国的丝绸。唐代时以西域的风物为时尚;宋代时中国的海船走遍南洋。马可波罗在元代时来到中国,开启了欧洲对东方的向往。三宝太监的宝船多次下西洋,甚至到达了非洲沿岸。正是由于来自美洲的土豆和玉米,使清代的人口大幅增加,活人无数中国的历史说明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从人类

95、存在的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这一进程不可阻挡,更不能逆转,因为这是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世界是全人类的世界,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个人的。如果某些国家或个人因为一己的私利而剥削、欺诈、侵略、蹂躏其他国家或个人的话,那他们必将成为全人类的公敌,而受到全人类的唾弃。只有在“同一世界”的理念下,才能让经济落后的地区慢慢发展起来;才能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安居乐业;才能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就是要全人类共同进步,共同走向和谐幸福。尽管在新冠疫情下,我们不得不各自封闭了国门。但交通可以封闭,世界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联系却从未断绝。各国对中国的援助,我们牢记在心;我们也开始援助世界各国,世界人民的友谊

96、在礼尚往来中逐步加深。这时,我们离“同一世界”的梦便更近了!作为中国青年,我们有幸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全球一体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会继承历史的经验,运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先进的思路方法,和全世界的青年人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更加先进、更加幸福、更加和谐的“同一个世界”!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希望大家都能认同这一现实,一起携手,共创未来!“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审题立意及写作方法: 1、时事新闻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

97、,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

98、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审题】从材料来看,古今中外都有涉及,正好切合“同一世界”的主题;第一段,中国古代墨子是说: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这段话表达了天下大同的观念,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视世界为一体;而英国诗人的话,则表达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与世界休戚与共,即每个人都有对整个世界责任。这一段选择中外名人的言论,正好说明世界一体化是世界共同的意识。第二段,是中国接受其他国家援助,是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第三段,则是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援助和对整个世界的祝福;这两段材料有互动关系,体现出灾难之下命运与共,互帮互助的精神。这不仅

99、是“礼尚往来”,还有“情谊往来”,世界人民的情谊也在一来一往中加深,为缔造“同一世界”提供了感情基础。任务要求学生以“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表“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主题演讲,是写一篇演讲稿。这一主题要紧扣“青年”“同一世界”“未来”等词,既要体现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趋势,又要强调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要牢记自己“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以青年肩负责任,推进“同一世界”的发展,从而开创美好未来为基本立意。注意演讲稿的格式与语言要求。【立意】1.中国青年当仁不让。2. 中国一梦,世界大同。3.礼尚往来,互帮互助,缔结深情。4.青年携手,实现大同。5.

100、世界未来,由我们创造。6.青年要有共创未来的理想。【素材】1.天下为公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安全世界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别国面临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面对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共同繁荣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2.合则强,孤则弱。管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

101、的。)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汉崔骃达旨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古今贤文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清魏源(一个人往上托举重物是很难举起的,众人一起走路很容易走得快。)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全世界各种文明如果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那么人类社会就能和平有序、共同繁荣。)汉字“人”就是一个相互支撑的形状,“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梦想,始终是中国人心中不灭的灯火。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施皮特勒瑞士诗人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约翰多恩英国诗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102、。鲁迅且介亭杂文末集3.疫情爆发,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世界人民感同身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现在疫情已经跨越国界,需要全球担当。整个人类明白,面对疫情,每个国家不能置身事外。中国战胜疫情,世界才能更健康;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日本捐献口罩防护服,派出医疗队;韩国伸出援手,捐献物资;巴基斯坦,用军机向中国空运急需物资。这些国家人民与中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谱写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赞歌。4.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的互动和融合越来越深化,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防疫,我们面临全球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面临全球挑战。需众人携手努力、同舟共济。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协同

103、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迎接全球挑战,创建美好人类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5.今天时代的主角,仍旧是青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伟大的目标,年轻人“生逢其时,责任重大”;“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有志不在年高,英雄不问出处。青年有敏锐的眼光,创新的头脑,世界的未来将由我们创造!【结构】文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为立足点,先从历史上肯定了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世界一体化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意义,再从现实中否定了某些国家阻碍一体化进程的做法,并结合新冠疫情中,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帮助的实

104、情,证明“同一世界”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最后发出呼吁,请全世界青年携手共创未来。【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

105、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