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2017级10月份地理检测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选项位置填涂。(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2012年1月23日,我国在欢庆龙年春节时,太阳发生了一系列爆发活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 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全球各地可见美丽极光 B. 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影响C. 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D. 促进地壳移动2. 下列需要密切关注太阳活动的人类活动是A. 煤炭采掘 B. 水产养殖 C. 航天发射 D. 道路施工【答案】1. B 2. C
2、【解析】1. 太阳风会使地球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A错误;耀斑爆发会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影响,B正确;太阳辐射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C错误;太阳活动不会促进地壳移动,D错误。故选B。2. 据上题分析可知,太阳活动发生时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因此对航天发射造成影响,故选C。3. 地球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是具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层,这主要是因为A. 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B. 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C. 日地距离适中 D. 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特点【答案】B【解析】地球存在大气层的原因是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产生适宜的引力吸引大气保围在地球周围。故选B。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4. 北半球
3、正值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5. 在地球的自转运动中,甲、乙两地A. 角速度甲大于乙 B. 线速度乙大于甲C. 角速度相等 D. 线速度相等【答案】4. B 5. C【解析】试题分析:4. 读图可知,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故为北半球的夏至日。5. 地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故甲乙两地角速度相等;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递减,甲纬度低,故甲的线速度大于乙。考点:该题考查节气判断及地球速度。2009年7月22日上午9时左右(北京时间),500年一遇的日全食自西向东扫过我国长江流域(如图阴影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6. 日全食发生当日,下列四城市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4、昼最长的是A. 北京 B. 上海 C. 武汉 D. 成都7. 当上海地区的人们观看日全食现象时,纽约时间(西五区)约是A. 7月22日22时 B. 7月21日14时C. 7月22日20时 D. 7月21日20时【答案】6. A 7. D【解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和时间问题计算。6. 该日为7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越往北昼越长。.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8.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点,这一天A. 江苏处于冬季 B.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C. 太阳黑子数目最多 D.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9.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点,这一天A. 南极圈出现极昼 B. 北极圈出现
5、极昼C. 南半球中高纬度昼长夜短 D. 北京昼夜平分10.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点,这一天A.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 地球公转速度最快C. 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D. 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答案】8. B 9. D 10. A【解析】试题分析:8.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B项正确;此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C项错误;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D错误。9.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时,即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且正向南移,判断为北半球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故D项正确。10.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即
6、表示北半球冬至日,地球公转正逐渐接近近日点(1月初),故A项正确。【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影响11. 下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A. 向斜 B. 背斜 C. 断层 D. 陡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图示甲初中间岩层向上拱起,故判断为背斜。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质构造判断的基本原理,本题还可结合图示背斜顶部缺失的原因分析设计试题。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2. 关于a、b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气压a地低于b地 B. 气温a地低于b地C. a地空气受热下降 D. b地空气冷却下降13. 甲处有大面积绿地。绿地对空气的作用是A. 净化、
7、增温 B. 净化、增湿C. 增温、增湿 D. 增温、减湿【答案】12. B 13. B【解析】12. 据图可知,近地面a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温低,形成高气压,b地盛行上升气流,气温高,形成高气压,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 据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a地形成高气压,b地形成低气压,风从a地吹向b地。若甲处有大面积绿地,则有增湿、降温、净化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选B。天安门广场升降旗时间与日出日落时间相同,以下是连续3天升降旗的时间资料。根据资料,回答下列各题14. 此时,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A. 昼长大于夜长 B. 昼长等于夜长C. 昼长小于夜长 D. 资料不全,无法判断15. 此时太
8、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的方向分别是A. 位于北半球,正向南移动 B. 位于北半球,正向北移动C. 位于南半球,正向南移动 D. 位于南半球,正向北移动【答案】14. A 15. B【解析】15. 据上题结论可知,天安门广场昼长大于夜长,且昼长在增加。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故选B。16. 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风化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沉积作用 D. 冰川侵蚀作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黄土高原地区黄土质地疏松,抗侵蚀能力差,再加上该地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所以流水侵蚀严重,地表沟壑万千。考点:考查外力作用及其地表形态。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
9、,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7. 常见的岩浆岩有A. 花岗岩、玄武岩 B. 砾岩、砂岩C. 石灰岩、大理岩 D. 花岗岩、石英岩18. 图中各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和变质作用的编号分别是A. 和 B. 和C. 和 D. 和19. 下列岩石都属于图中B类岩石的一组是A. 大理岩、片麻岩 B. 花岗岩、页岩 C. 板岩、玄武岩 D. 石灰岩、砂岩20. 关于该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岩石圈物质循环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B. 促进了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C. 改变了地表形态D.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答案】17. A 18. D 19. D 20. A【解析】17. 常见的岩浆
10、岩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砾岩、砂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故选A。18. 据图可知,由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即A为岩浆岩,为冷却凝固作用;则B为变质岩,沉积岩有外力作用形成,即为外力作用,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即为变质作用。故选D。19. 据上题分析可知,B为变质岩。大理岩、片麻岩、板岩属于变质岩,A正确;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页岩、石灰岩、砂岩属于沉积岩。故选A。20.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该循环促进了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改变了地表形态,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BCD正确。故选A。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2
11、1. 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A. B. C. D. 22. 表示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箭头是A. B. C. D. 【答案】21. D 22. C【解析】21. 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为地面吸收,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为大气逆辐射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故选D。22. 大气逆辐射把地面散失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故选C。读下列地表形态图,回答下列各题。23. 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 B. C. D. 24. 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 B. C. D. 25. 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 B. C. D. 26. 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距
12、理论上应该比南方宽,理由是A. 北方地形平坦开阔 B. 北方冬季白昼时间更长C. 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更小 D. 南方气候更温暖湿润【答案】23. D 24. C 25. B 26. C【解析】23. 据图可知,为沙丘,风力沉积作用形成,为冲积扇,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为火山喷发,为岩浆作用形成。其中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形成。故选D。24. 据上题分析可知,为沙丘,风力沉积作用形成,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所以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故选C。25. 据上题分析可知,为冲积扇,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故选B。26. 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距理论上应该比南方宽,主
13、要是因为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所以楼间距要大。故选C。下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7. 在a、b、c、d中,可能有生物遗体存在的是A. a B. b C. c D. d28. 08年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A. B. C. D. 【答案】27. C 28. C【解析】27. 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a为岩浆,b为岩浆岩,c为沉积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28. 本题考查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
14、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常见的变质岩有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花岗岩变质为片麻岩。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29. 下列各图中,表示12月22日日照情况的是A. B. C. D. 30. 若黄赤交角从2326变为30时,则地表各温度带面积A. 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扩大 B. 温带增大,寒带、热带面积缩小C. 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缩小 D. 温带、热带面积增大,寒带面积缩小【答案】29. A 30. A【解析】29. 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昼现象。
15、据图可知,A正确;B为夏至日,CD为二分日。故选A。30. 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范围。若黄赤交角从2326变为30时,在热带、寒带范围变大,而温带范围变小。故选A。二、判断题:判断各小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l0分)31. 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干扰地球大气层,易产生“磁暴”现象。【答案】错误【解析】耀斑和太阳风释放的辐射能,到达地球,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题目说法错误。32. 地球上的极昼极夜现象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答案】错误【解析】黑子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变化);耀
16、斑爆发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太阳风到达地球两极,产生极光。地球上的极昼极夜现象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而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形成的。考点: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的影响。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3. 地球自转的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答案】错误【解析】试题分析: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角速度除两极点外都相等。【考点定位】地球自转速度34. 地球上只有在春秋分日的时候昼半球和夜半球才是一样大的。【答案】错误【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
17、的一面,照亮的一面的称之为昼半球,未被照亮的一面称之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面积相等,不会因为太阳直射的位置改变而改变。所以本题叙述错误。35. 地壳物质循环中,三大类岩石之间都可以直接互相转化。【答案】错误【解析】三类岩石中,岩浆岩只有岩浆才可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不会直接形成岩浆岩。故本题叙述错误。36. 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地球上将没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的季节变化。【答案】正确【解析】若没有黄赤交角,则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则地球上将没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形成原因。37.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由坚硬的
18、岩石组成。【答案】正确【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故本题叙述正确。38.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答案】正确【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重力能等,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它将高山削平,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所以本题叙述正确
19、。39. 大气成分中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答案】正确【解析】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本题叙述正确。40. 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地区是低纬度地区。【答案】错误【解析】低纬度地区长夏无冬,高纬度地区常冬无夏,而四季明显的地区是中纬度地区。故本题叙述正确。三、综合题(3小题,共30分)41. 下图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岩层形态上看,图中A处为 构造, C处为 构造。(2)C处地形为 ,其成因是 。(3)B、C两处构造中,有利于储存石油的是 ,有利于储存地
20、下水的是 【答案】(1)断层 背斜 (2)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受到侵蚀 (3)C B【解析】(1)据图可知,A处沉积岩层发生错动位移,可判断为断层构造,C处沉积岩石发生弯曲,且岩层向上拱起,可判断为背斜构造。(2)据图可知,C处地形为谷地。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受到侵蚀形成谷地。(3)据图可知,B处沉积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为向斜部位,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C处为背斜部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42.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字母代表的作用过程: A , C ,D 。(2)图中字母 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3) 在晚秋和寒冬,霜冻多出
21、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图中字母 表示的作用弱(4)晴天温差比阴天 。(大或小)【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2)D (3)C (4)大【解析】(1)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A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地面辐射。(2)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据上题分析可知,D为地面辐射。(3)在晚秋和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出现霜冻。(4)晴天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阴天则昼夜温差小。【点睛】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读图分析能力。做题需注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的同时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
22、射的能量大气吸收,大气吸收升温的同时向外辐射能量,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把向下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把地面散射的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43.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甲地空气 (上升或下沉),其近地面气压 (高于或低于)乙地。(2)请在图中a、b线段上分别补画箭头,完成甲乙和甲丙之间的热力环流。(3)图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4)热力环流是由地面 不均形成的。【答案】(1)上升 低 (2)图略 (3)夜 (4)冷热【解析】(1)据图可知,甲地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乙地空气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2)热力环流箭头首尾相接。据图可知,a处盛行下沉气流,b处盛行下沉气流。(3)据图可知,近地面陆地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海洋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说明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应为夜间。(4)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