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10 课外文言文阅读的一般问题面对从未读过的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下面我们介绍一下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常用方法。课外文言文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细看文后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给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细看题目有助于同学们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如:“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这一题目本身就已经概括了文章大意。所以,阅读课外文言文,首先应该细看文章后的题目,以获取对理解文章有用的信息。 第二步:分析文章标题有的课外文言文会给出文章标题,我们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章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言默
2、戒,言:说,默:沉默,戒:告诫,题意是告诫人们什么时候该说和什么时候不该说; “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答案已经隐含其中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课外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有些注释暗示了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经历,遇到熟悉的作家,也就是课内曾学过其作品的作家,就应该联系课内所学的有关知识,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
3、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习题训练1.(2021嘉定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清白吏子孙陈子庄先生曰:“先大父居官,清谨自持。道光元年,摄泗州事。州地处下游,每年春秋之间,城处半成泽国,例请赈恤 , 然当赈恤之地,民皆转徙,无可稽核。悉以虚册报销,故皖省有南漕北赈之谣,公独不肯办,触怒上官,几致参劾,遂解州事。人皆以为愚,公但笑应之而已。尝谓余兄弟曰:“我虽不得此钱,以清白吏子孙五字贻尔等,不亦厚与?”此事通州白小山尚书载入公墓志中。前年余代理新阳县事,吏胥有请少报熟田多征米者,余曰:“祖不吃赈,孙顾吃荒,可乎?”一笑谢之。(注)大父:对去世祖父的尊称。赈恤:以钱物救济贫苦或受灾的人。南漕
4、北赈:意思是南粮北富。吏胥: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官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先大父居官_故皖省有南漕北赈之谣_(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祖父傻,但是祖父笑着回应、承认而已。B.别人都认为祖父傻,祖父也只是笑着应和、接受而已。C.别人都认为祖父傻,但是祖父笑着回应、承认而已。D.有人认为祖父傻,祖父也只是笑着应和、接受而已。(3)文章详细记叙了陈子庄的先大父_的事件,表现出其为官“_”的形象;陈子庄引用先大父之言,表现其对先大父_的情感;“可乎”和“一笑谢之”,则表示其对对先大父_的态度。 2.(2021青岛一模)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宗泽,字
5、汝霖,婺州义乌人。母刘,梦天大雷电,光烛其身,翌日而泽生。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
6、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注释)婺(w)州:今浙江金华。薨(hng):死亡。(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考官恶直,置末甲。_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_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_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泽自幼豪爽有大志。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3)通读全
7、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3.(2021青岛一模)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
8、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
9、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1)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或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司业、博士为之师A.撰长书以为贽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天子为动D.可以为师矣(2)下列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0、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常手抄借来的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敬,态度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D.处服饰华美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4)下列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赠序并非一般意义的序言,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B.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勉励后辈努力学习,情感恳切,语重心长。C.作者以一个长者
11、身份,虽有板起面孔的说教,更多的是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殷切希望,寓于其中。D.善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文的结论就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更鲜明,更有说服力。4.(2021上海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
12、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本文选自_一书,该书由西汉_编订而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皆以美于徐公。(3)“善”表明齐威王从邹忌进谏之语中认识到了_,“下令”的目的在于_。(用自己的话回答)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门庭若市”印证了邹忌进谏的正确性。B.“战胜于朝廷”体现了纳谏做法的实效性。C.邹忌是一位敢于冒死直谏的忠勇之臣。D.齐威王是一位知错能改的贤明君王。5.(2021奉贤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智伯欲伐卫智伯欲伐
13、卫,遗卫君野马四,白璧一。卫君大悦。群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卫君曰:“大国大欢,而子有忧色何?”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 , 不可不察也。野马四,白璧一,此小国之礼也,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卫君以其言告边境。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注)智伯:名瑶,晋国四卿之一。南文子:战国时贤士,卫国大夫。无力之礼:不费力气就得到礼物。致之:把礼物送给我们。(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遗卫君野马四百_先知吾谋也_(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果然发动军队偷袭卫国,到了边境改变主意了。B.智伯果断发动军队偷袭卫国,到了边境改变主意了。C.智伯果断发
14、动军队偷袭卫国,到了边境又返回去了。D.智伯果然发动军队偷袭卫国,到了边境又返回去了。(3)从文中看,智伯的“谋”具体是指_(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从南文子的表现“_”和智伯的评价“_”中可以看出南文子是个有深谋远虑的治国良才。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 (1)处于,处在(某种地位);所以(2)B(3)拒绝虚册造假报销(拒不吃“赈”);多次被弹劾遭罢免;清谨自持;敬慕、敬佩效仿、追随 【解析】【分析】(1)注意:居,古今异义词,处在某种地位;居官,做官。故,一词多义,所以。 (2)注意重点词的解释:皆,都;但,只,只是。该句翻译为:别人都认为祖父傻,祖父也只是笑着应和、接受而已。故选B。 (3)
15、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本文主要叙事了陈子庄先生介绍先祖父在世为官时清谨自持的事情。根据“州地处下游,每年春秋之间,城处半成泽国,例请赈恤,然当赈恤之地,民皆转徙,无可稽核。悉以虚册报销,故皖省有南漕北赈之谣,公独不肯办,触怒上官,几致参劾,遂解州事”概括先祖父为官事件。即,在赈恤时,先祖父独不肯以“虚册报销”,多次被弹劾,于是辞官不做。这件事表现了先祖父“清谨自持”的品质。陈子庄在拒绝“吃荒”时引用先祖父的话,体现了他对先祖父的崇敬和仰慕之情,由“可乎”和“一笑谢之”表示他以拒绝“吃荒”来效仿先祖父的态度。 故答案为:(1)处于,处在(某种地位)、所以 (2)B
16、 (3)拒绝虚册造假报销(拒不吃“赈”)、多次被弹劾遭罢免、清谨自持、敬慕、敬佩效仿、追随【点评】(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3)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注意用自己的话或者原文概括。2.【答案】 (1)厌恶;全、都,全部;推测、估计、考虑;遗憾(2)宗泽从小性格豪爽,
17、有远大的志向。今天,前进和后退同样是死,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宗泽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只是连着呼喊“过河”三声而去世。(3)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战、忠君爱国。(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恶”是“厌恶”;“恨”是古今异义词,“遗憾”的意思。 (2)句中的“自(从)、大志(远大的志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句中的“进(前进)、等(同样,一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句中的“及(到)、家事(自己家的事情)、但(只)、薨(死)”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文章中对人物的评价概括作答。“泽自幼豪爽有大志”“考官恶直”豪爽有大志、性格耿直;“食禄而避难,
18、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有责任、有担当;“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治理有方;“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忠君爱国。据此分析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1)厌恶、全、都,全部、推测、估计、考虑、遗憾 (2)宗泽从小性格豪爽,有远大的志向。今天,前进和后退同样是死,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宗泽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只是连着呼喊“过河”三声而去世。 (3)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战、忠君爱国。(意对即可)【点评】(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
19、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3)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注意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译文】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母亲刘氏,梦见天空出现猛烈雷电,光照其身,第二天宗泽便出生。宗泽从小就豪爽有大志,元祐六年考中进士。在朝廷应对时极力指陈时弊,考官讨厌他的耿直,把他放在第三甲录取。当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
20、任职的官员全都借故推诿不肯前往。宗泽说:“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国难,这不行啊。”当天就独自骑马赴任,使十多个瘦弱的士兵跟从。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后,百姓都逃跑搬家了,国库与粮仓空虚。宗泽到任后,修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募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打算。上奏说:“邢、洺、磁、赵、相五州各存蓄精锐士兵两万人,敌军攻打州时,其他四州都响应帮助,这样一州的兵力就常有十万之多。”皇上看后嘉奖了他。任命他为河北义兵都总管。金兵攻破真定,率军向南攻打庆源,从李固渡渡黄河,由于担心宗泽带兵从后面追踪,就调遣几千骑兵直奔磁州城。宗泽披甲登上城楼,命令将士用神臂弓射箭,使金兵逃跑,又打开城门
21、追击敌军,杀敌数百人。所缴获的羊马金帛等物品,全部犒劳赏赐给士兵。宗泽前后共上奏二十多次请求皇上回京,多次被黄潜善等人所扣留,宗泽忧愤成疾,背上长了疽。各位将领入府问病,宗泽急切地说:“我是因为二帝蒙难而积愤变成这样。你们如果能歼灭敌人,那么我就死而无憾了。”众将军都流着泪说:“怎么敢不尽力杀敌!各位将军退出后,宗泽叹气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二天,天色阴沉风雨交加。宗泽关于家事没说一句话,只是连呼三声“过河”而死。京城里的人哀痛号哭。3.【答案】 (1)D(2)B(3)D(4)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中的“为”是动词,“做、当”的
22、意思。A.为:介词,作为; B.为:动词,求,做; C.为:副词,被; D.为:动词,做,当; 故选D。 (2)B.所谓省略句,就是指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应为“又患无硕师名人与(吾)游”。故选B。 (3)D.略无慕艳意:一点没有羡慕的意思。理解为“虽然羡慕”有误,故选D。 (4)C.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要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理解为“虽有板起面孔的说教”有误。故
23、选C。 故答案为:(1)D (2)B (3)D (4)C【点评】(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2)文言句式的判断,首先可以把句子翻译下来,然后按照现代汉语习惯,看看省略了什么内容,句子成分之间的顺序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3)内容的解释与分析的把握,一定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词,结合每一个选项仔细比对。 (4)本题考察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种题目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
24、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将提取的内容与选项进行比对,从而得出答案。【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
25、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
26、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27、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4.【答案】 (1)战国策;刘向(2)(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3)被蒙蔽很深(为政的
28、言路不畅);纳言除弊(广开言路,革除弊政)(采纳群言,修明政治)(4)C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战国策,该书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订,共33篇,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2)重点字词:皆:全部,都;以:以为,认为;于:比。 (3)联系上文“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一个“善”字即是齐王认识到了其为政言路不畅也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从文中齐王下令纳谏的举措“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书谏寡人者”“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可以看出其“下令”的目的在于广开言路,革除弊政,后文又通过“令初下”
29、“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纳谏的效果。 (4)C.邹忌在讽谏齐王时,先以身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以家事来引出国事,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用设喻和类比方法,委婉的规劝齐王。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敢于劝谏且善于劝谏的良臣,选项中“冒死直谏”表述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1)战国策、刘向 (2)(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3)被蒙蔽很深(为政的言路不畅)、纳言除弊(广开言路,革除弊政)(采纳群言,修明政治) (4)C【点评】(1)作家作品和题目等文学常识属于识记部分,考生要结合课下注释认真阅
30、读,熟练背诵,尤其不能出现错别字。 (2)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3)内容的分析理解,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和诗句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注意用自己的话或者原文概括。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
31、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
32、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5.【答案】 (1)赠送;知道(2)D(3)送厚礼给卫国,使卫国麻痹大意,趁机攻打卫国;有忧色;贤 【解析】【分析】(1)遗,一词多义,赠送。知,一词多义,知道。 (2)果,果然。反,同“返”,返回。故译为:智伯果然发动军队偷袭卫国,到了边境又返回去了。故选D。 (3)第一空:根据文子的分析“野马四,白璧一,此小国之礼也,而大国致之”和“智伯果起兵而袭卫”,可知智伯的计谋是给卫国送厚礼,让他们麻痹大意,然后派兵偷袭卫国。第二空:根据“南文子有忧色”可知当南文子觉察出智伯阴谋时的反应是:有忧色。第三空:“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意思是卫国一定有贤能的人,预先知道了我的
33、计谋。其中的贤人指的就是“南文子”。智伯对他的评价是“贤”。 故答案为:(1)赠送、知道 (2)D (3)送厚礼给卫国,使卫国麻痹大意,趁机攻打卫国、有忧色、贤【点评】(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2)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3)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注意用自己的话或者用原文句子概括。【参考译文】(晋国国王)智伯想讨伐卫国,就给卫国国君送去野马四匹、白璧一块。卫国国君十分高兴,朝臣们也都向他祝贺,只有大夫南文子面现忧色。卫国国君说:“大国与我们交欢,是一件好事,而你却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南文子说:“无功而受赏,没有出力而得到礼遇,这是不能不察其本意的。四匹野马和一块璧玉,是小国向大国进献礼品的规格,而晋国这个大国却给我们送来这种规格的礼品,大王你要防备他呀!”卫国君就把南文子的话告诉了边境上的部队。以后,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到了卫国边境,见其已有准备,就返了回去,并说:“卫国一定有贤能的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10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