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511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2、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2)基

2、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土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3)主要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和鞍钢三大工厂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三大改造农业: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通过“赎买”政策实现)(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中国基本

3、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

4、次成功探索,是良好开端;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年)(二)失误(“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被称为“三面红旗”)(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其中心即是强调“快”。(2)“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

5、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一大二公”特点)(4)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人祸”)的主要原因。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4)作出了把党和

6、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意义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它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含义(特

7、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经营权与使用权的适当分离。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农业集体化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4)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展开:1984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4)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5)主要内容:管理体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

8、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所有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6)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由“点”“线”“面”,由“沿海到内地”依次展开)(1)设立经济特区(“点”)1980年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为经济特区。(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线”)1984年

9、,进一步开放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面”)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格局及特点到90年代中期,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一、历史性跨越1、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时间:1992年春,邓小平到南方视

10、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3)内容: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三个是否“有利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点最根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对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中共十四大(1992)(1)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意义: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全会通过了关于

1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建立社会主义决定。这个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2、中共十五大(1997)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提出新的论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方法】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意义1、背景: 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2、建立过程:(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12、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3、特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3)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

13、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二、建国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调整):原因内容影响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新解放区还未土改,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阻生产力发展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工业化开辟道路;巩固了新政权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集体所有),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集体经营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1958年:人民公社化一些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

14、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建立“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体制弊端(过于集中经营管理、平均分配)使农业发展缓慢;安徽、四川包产到组、户的经验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民获得生产、分配自主权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基础练+测】1(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

15、业衰落【答案】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曲折一五计划(工业化)2(2015福建文综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答案】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3(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

16、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

17、源的例证,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源:学科网ZXXK42015海南单科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答案】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18、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村包产到户的探索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2015海南单科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

19、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考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6(2015天津文综8)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答案】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开放的目的7(2016届吉林松原油田高中高三上期三模(期末)历史卷)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

20、会议上谈到“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毛泽东意在强调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B揭示了私有制与国家工业化的矛盾C公有制对完成国家工业化的重要作用 D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唯一任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可知毛泽东是在强调要将国有制扩大,要将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从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

21、公有制与国家工业化的关系,排除AB;总路线的任务除了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外,还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排除D。所以答案选C。学科网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8(2016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1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据统计,1963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高频词汇有“调整、企业、国民经济、困难、农业生产”。对高频词汇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调整”的重点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B“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公私合营C“困难”的根源是“一边倒”方针D“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遭否定来源:Z#xx#k.Com【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

22、力。从“1963年”这个时间点可排除BC项;从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一直存在,C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调整”的重点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9(2016届吉林吉林大学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摸底历史试卷)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答案】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23、道路的实践农业合作化运动10(2016届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中甸改为香格里拉,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甚至有的地方为改名为“夜郎”而争吵。近年来更改地名的主要原因是A传承历史文化 B民族区域自治C市场经济发展 D还原历史真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改名之风并非是传承历史文化,而是适应形式变化,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主要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材料信息未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国内一些乡镇、街道

24、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和“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中甸改为香格里拉,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甚至有的地方为改名为夜郎而争吵”可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还原历史真貌,而是适应新的发展,故D项错误。学科网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影响11(2016届海南海口市海口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卷)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

25、。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答案】C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2(2016届江苏省镇江市镇江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王圣志在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26、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集约式的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C小岗村的合作社是退回到人民公社的老路D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入股符合国家土地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叙述正确但并非材料的主旨;小岗村发展合作社实行集约式的规模经营,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C项错误、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于国家所有,D项不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3(2016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下图反映了1980年6月,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

27、举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四川广汉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是农民自发改革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左”倾思想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改革具有艰巨性,在新旧观念激烈冲突中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A B C D 【答案】D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经济体制改革14(2016届浙江临海台州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统练历史试卷)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

28、有制并存体制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15(2016届吉林吉林大学附中高三上第四次摸底历史卷)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这说明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瓦解B目的是增强企业灵活性C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D现代企业制度开始确立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9、,这反映了该政策目的是增强企业灵活性,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学科网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特点16(2016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易中天中国梦说“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中国梦”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计划干预 加入WTO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中国梦”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30、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对外积极融入世界,如加入WTO(世贸组织),故C项正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排除,故A、B、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实现“中国梦”经济上采取的措施17(2016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三上期十二月检测历史卷)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所反映的时代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万里山河归人

31、民,五亿群众庆新生”A. B.C. D.【答案】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人民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18(2016届浙江建人高复学校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最能体现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A. B. C. D.【答案】D来源:Z|xx|k.Com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

32、到市场经济特点19(2016届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下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图片中“Banishing Maos Ghost”信息,意为打破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打破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伟大的历史转

33、折,因此1983年中国的热点问题是改革开放,故A项正确;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而不是“1983年9月”,故B项错误;1992年,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1983年9月”,故C项错误;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2016届辽宁大连八中高三12月考文综历史试卷)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

34、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答案】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改革21(2016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学生素质测试文综历史卷)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

35、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材料二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材料三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摘编自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36、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答案】(1)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科技创新滞后。(每点2分共6分)影响: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中国被迫开启近代化的进程。(2分)(2)表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加

37、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分,3分)认识: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社会转型;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要善于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社会转型。(言之成理即可,2分)学科网(2)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的主要方针和政策概括出表现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第二小问有利国际因素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第三小问属于认识类设问问题,所以认识一定是材料中能体现出的一些规律

38、性和理论性的结论,也可以从材料中总结出一些处理相关问题经验和教训。从“明清统治者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中概括出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社会转型;从中西方科技成果图中可以概括出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从材料三中我国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出要善于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小农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22(2016届陕西兴平高三上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市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

39、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日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材料二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来源:Zxxk.Com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材料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

40、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材料三的观点的?【答案】(1)特点: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装等服务设施;(6分,每点2分)(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变化: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3)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分) 来源:Z_xx_k.Com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历史性的跨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3(2016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42、*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43、)材料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3)根据材料三,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5)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答案】(1)问题: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低;工业布局不合理;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落后于发达国家。(4分)(2)道路:优先发展重T业。(1分)原因:加强国防的需求;旧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尝试的失败;苏联的不范作用。(3分)(3)变化:国家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分)(4)启示:遵循客观规律;适时地调整政策。(2分)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五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