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历史卷(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90分钟100分)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彻底划清了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界限,从根本上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使新中国走上了真正独立自主外交道路的外交战略是A.“和平共处” 原则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原则C.“另起炉灶” 原则D.“求同存异” 原则解析:“彻底划清了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界限”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外交,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之无关。答案:C2.1949年10月31日,新中国
2、首任驻外大使王稼祥一行乘专列抵达克鲁鲍特金巷十三号。在这里,王稼祥主持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异国升起,标志着新中国已走向世界。材料中“异国”是指A.朝鲜B.苏联C.缅甸D.日本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答案:B3.建国初期,不可能在两个超级大国中间奉行中立、不结盟的独立自主外交战略,使自己超脱于冷战之外。这表明选择“一边倒”战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政府的态度B.国内外客观形势C.人民的意愿D.中国的外交政策解析:“一边倒”外交方针是当时国际国内客观形势所决定的,是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的依据是B项。答案:B4.新中
3、国外交对象局限在苏联以及东欧几个少数国家。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我们一再宣称晚建交比早建交好,对他们主动地去做一些必要的争取工作。但在第一次建交高潮后一直到1954年10月,无一建树。这反映了“一边倒”外交政策A.使新中国在外交上陷入困境B.造成了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C.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是导致与西方国家对抗的主要因素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外交对象局限在”“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无一建树”,可知“一边倒”外交政策带来的外交格局的不平衡,B项正确;A、D两项中“困境”“主要因素”的表述不准确;C项与材料无关。答案:B5.“以最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它的提出,使我国关
4、于对外关系的方针、政策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完整和条理化。”这一评价中的“原则”A.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B.能够解决国际关系中所有问题C.使我国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支持D.为联合国宪章的制定提供了依据解析:由材料中的“概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对外关系的方针、政策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完整”可知,该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外交政策由“一边倒”到注重调整与周边不同社会制度邻国的关系,故A项符合题目设问要求;B项表述错误;C、D两项与设问无关。答案:A6.观察下面图片主题信息。由此可知,解决该问题的国际会议A.体现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作用B.成功解决了朝鲜半岛的和平问题C.使中国得到
5、了西方国家外交承认D.缓解了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解析:由图片文字信息可知该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而且中国在会议上体现出了大国应有的作用,故A项正确;B项“成功解决了朝鲜问题”的表述错误;C项本身错误;D项与该会议无关。答案:A7.美国说中国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即使不能阻止会议的召开,也要给会议制造种种难题使其“分裂而瓦解”。在这里,美国针对的是A.1953年底的中印会谈B.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C.1955年的万隆会议D.第26届“联大”会议解析:由材料中的“夺取亚非世界领导
6、权”“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可知这是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答案:C8.巴基斯坦总理苏拉瓦底事后对周总理说道:你出席万隆会议,你的合作态度改变了会议的整个气氛你使我们感觉到,中国真诚地和迫切地要同别的国家友好相处并且共同求得发展。“合作态度”是指周总理在会议上提出了A.讨论台湾问题B.独立自主外交方针C.尊重各国宗教信仰D.“求同存异”的方针解析:“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逐渐消除了与会国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的情绪,从而“改变了会议的整个气氛”,故D项正确,B、C两项与之无关;A项会加剧分歧。答案:D9.复旦大学教授苏长和在评价某一国际会议的意义时指出:“(它)号召亚非国家应该独立
7、自主、互相支持,改变国际关系的旧面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这一评价是基于该会议A.使亚非国家赢得了西方国家的支持B.把不结盟运动推向了高潮C.使亚非国家完全结束了殖民主义统治D.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解析:依据“亚非国家应该独立自主、互相支持”可以判断该会议是万隆会议,“改变国际关系的旧面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基于万隆会议开启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新篇章,故D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万隆会议召开时,不结盟运动尚未兴起,B项错误。答案:D10.下面是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3月1日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路线图。该外事活动的主要意义是A.践行了万隆会议的精神B.开始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
8、封锁C.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D.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非国家间的外事交往加强了中非了解与合作,这正是万隆精神的具体实践的表现,A项正确;B项“开始”表述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D项是指“一边倒”政策。答案:A11.1949年11月25日,出席第四届联大某代表团团长说,“给予这个所谓政府的冒牌代表的声明以某种重视,是与联合国的尊严不相容的。因为这个所谓政府的权力,如果不把那一小块微不足道的中国领土计算在内的话,已不复能达到中国。”这种说法A.实际是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B.表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作用重大C.实际上否定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及其成果D.是对
9、台湾当局积极履行联合国义务的赞扬解析:从材料看,“所谓政府”指蒋介石台湾当局,这个“所谓政府”的权力已经不能有效地统治国家领土和人民,这实际上是积极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行使联合国的权利,故A项正确;C、D两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答案:A12.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它的政府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决议中使用“恢复”措辞是因为A.中国政府一度退出联合国B.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被剥夺D.新中国政府一度退出联合国解析:中国不是“加入”联合国,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在酝酿与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做出了重要
10、贡献,所以,中国不存在“加入”联合国的问题,故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政权长期把持、占据着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存在一度退出的现象,其他三项错误。答案:B13.1971年10月24日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仅为64个。然而,1971年第2758号决议通过后,中国的外交舞台迅速扩大到了全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与我国发展关系。对我国重返联合国解读合理的是A.从根本上改变了东西方力量对比B.对冷战局势产生了根本影响C.为我国后来的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D.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解析:中国的开放是对全世界开放,我国重返联合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与我国发展关系,这就为我国后来的开放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
11、故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无关;1971年改革开放尚未启动,D项错误。答案:C14.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1969年春)苏联和中国军队在一条默默无闻的江上和冰封的西伯利亚冻土地带爆发冲突时一切朦胧不清都消失了,我们毫不犹豫地感觉到了世界外交的重大变化。”据此推断,这场冲突A.彻底动摇了两极格局B.使中美两国结为战略同盟C.使中国完全倒向西方D.为中美关系的解冻提供了契机解析:中苏两国爆发的武装冲突,使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成为中美两国共同的威胁,从而推动了中美两个大国关系走向缓和,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表述本身有误。答案:D15.下列这组图片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A.国际推动
12、B.以官带民C.官方交流D.以民促官解析:从图片看,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兵乓外交”,以小球带动大球,正是民间的这一交往打开了中美两国友谊之门,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答案:D16.1972年,尼克松总统在北京机场主动向周恩来总理伸出手,激动地说:“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其寓意是A.中美20多年对抗的结束B.中美经济合作前景光明C.中美政治制度分歧的消融D.太平洋与大西洋联系密切解析:“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是指尼克松访华破除了中美关系的坚冰,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故A项正确,而B、D两项不准确;C项本身错误。答案:A17.下图为19501979年中美贸易额发展情况。它
13、表明A.中国重返联合国直接推动中美贸易发展B.中美双边贸易增长平稳C.两国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影响重大D.“文革”期间,中美贸易已经中断解析:从图片看,中美贸易受朝鲜战争、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等政治活动关系重大,故C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并未改善,中美贸易发展从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不正确;B、D两项表述均不准确。答案:C18.从20世纪50年代起,周恩来意识到中日关系不是单纯的中国和日本两国的问题。据此分析,中日关系的实质性改善有赖于A.中美关系的松动B.日本与台湾关系C.两国民众的意愿D.中方领导人的态度解析:日本外交在二战后一直追随美国,中美关系对中日关系有相当大程度的影响,故A
14、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中的“不是单纯的中国和日本两国的问题”相背离。答案:A19.1972年2月,敌视中国的佐藤首相在观看某一电视实况转播时,仿佛在做一场恶梦。最终不加掩饰地说:“他(美国总统)自己不是说了吗?这是本世纪的伟大事业。他自己说了别人还说什么!”歪着嘴一声不吭地离去。佐藤首相是针对A.尼克松访华B.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发表C.中美建交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72年”,材料中的“他(美国总统)”赞扬这一事件,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尼克松,A项符合题意,而D项不符合事实;B、C两项发生于1978、1979年。答案:A20.1973年,
15、毛泽东会见基辛格时说:“中国实际上已经把日本视为反霸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的联合)。”这体现了中方与日建交的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共同应对A.美国B. 印度C.苏联D.英国解析:1973年,中美关系已经走向正常化,其对象不可能是美国;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美国、日本、西欧认为苏联对自己有威胁,故C项正确。答案:C21.对右列外交活动解读正确的是A.中美建交直接的推动B.改革开放的需要C.推动了中日关系健康发展D.是中日建交的标志解析: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改革开放战略开始于1978年12月,A、B、
16、D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表述正确。答案:C22.198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他们任何一方建立战略关系。提出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适应中国国内工作重点的转移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时时代主题C.和平力量增长,战争威胁消除D.中美建成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政策,A项是内因,外交是内政的外延,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是外因,且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A23.以下外交活动反映的是194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澳工会代表会议。1954年4月,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1986年,中国开始交纳有关维和行动的摊款
17、。2001年,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新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C.中国成为国际外交的主导者D.中国睦邻友好关系加强解析:从材料看,中国既注重加强与西方大国关系,也注重发展邻国关系,且涉足多边,故B项符合题意,而D项不准确;仅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项错误;C项本身表述有误。答案:B24.倡导新型的安全观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倡导新型的国家关系结伴而不结盟;倡导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共同倡导、安全先行和互利协作的国际组织是A.亚太经合组织B.联合国C.上海合作组织D.北约组织解析:从“裁军与合作”“结伴而不结盟”“安全先行”可知,这是上
18、海合作组织,A项侧重于经济;D项侧重于军事,均不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结伴而不结盟”的精神。答案:C25.外交“大智慧”是对高超的战略、策略思想的形象说法,也是对上乘外交斗争艺术的比喻。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他们都不乏“大智慧”。其中影响他们外交决策的最根本因素是A.时势变化B.斗争艺术C.国家制度D.国家利益解析:影响外交因素有很多因素,A、B两项是一般因素;C项是重要原因;D项是决定性因素。答案:D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法两国作为不同意识形态阵营里的
19、重要角色,于1964年宣布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建交不仅是国内政治及谋求独立自主大国地位的需要,亦是当时国际局势和环境影响下的必然选择。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摘编自李军、周小军等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材料二当时有位国际政论家说:“法国不管美国的公开威胁和抗议而承认中国,给了美国一记响亮的耳光。”我想,这个耳光一定很给力,说不定美国被打得“惨不忍睹”。 虽然美国在其中多次进行阻碍、干扰,但中法依旧克服困难成功建交。西方国家纷纷效法法国,改变孤立中国的立场,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人
20、民网文章美国阻挠中法建交内幕(1)结合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6分)(2)结合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6分)答案:(1)历史背景:两国均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中法建交最重要的政治基础;美国利用冷战政策加强对西欧的控制;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中苏关系破裂。(6分)(2)重大意义:中法建交,证明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确性,是我国外交的新胜利;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打破了美国对华的孤立政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等。(6分,言之有理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历史的原
21、因,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曾受到过中国旧政权的压制。在中国的和平诚意还没能得到这些国家充分理解的情况下,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却使一些周边国家产生了对中国是否会称霸一方的担忧。1956年11月4日,缅甸驻华大使吴拉茂在同毛泽东、周恩来谈话时还坦率地讲:“怕中国侵略,实在是有点怕。”周恩来传等材料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即命令美国第七舰队军事介入台海地区。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尚不具备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反击外来军事威胁的实力。中国理性地对待局势的变化,现实地进行战略调整,决定改变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将主要的军事力量向东北方向转移。1950年6月,美国主导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武装干涉朝鲜的
22、决议。在对待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美国的态度更趋明朗,坚决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出兵朝鲜是党中央做出的保卫国家安全的果敢决策,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但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之下,中国的正义之举无法得到当时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金朝晖朝鲜战争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1)鉴于材料一周边国家的“担忧”,用史实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4分)(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朝鲜战争对中国的不利影响。(8分)答案:(1)说明:调整“一边倒”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直接推动了中印、中缅关系的改善;强调“独立自主”,参加亚非会议。(4分)(2)不利影响:中国解放台湾的历史
23、进程被迫中断;加剧了中美的对立;延缓了中国的外交拓展;中国错过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有利时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被长期搁置。(8分,言之有理、符合史实即可)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与苏联结盟的目的。(4分)(2)比较材料一、二,提取有关中国外交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9分)答案:(1)目的:维护国家独立与安全,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和平;落实“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争取苏联援助,以恢复国民经济,实现
24、国家工业化。(4分)(2)答案示例1:信息:中国外交由奉行结盟到不结盟(结伴)。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政策;结盟政策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等等。答案示例2:信息:中国外交由重视意识形态到重视国家利益。说明:建国初期,受意识形态影响,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中苏结盟;两极格局终结后,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中俄在能源等经济领域合作突出。(9分,任答一个示例即可)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世纪末的大哲学家莱布尼茨就将中国知识在欧洲的传播称为“当代最大的事件”,认为人类由此会产生一次大的飞跃。当时处在启蒙时代的欧洲也确实掀起了新一
25、轮“中国热”。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则批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既不了解,也不喜爱,终日沉浸在自鸣得意之中,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和阻挠的态度。 1927年4月,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出现了一个穿着军装的中国人,他便是新崛起的军事强人蒋介石。到1945年时,蒋介石已先后7次登上时代封面。这表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对中国及其领导人进入一个吹捧期。20世纪50年代初,由西方媒体所构造出来的中国美好形象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从香格里拉变成了“人间地狱”,中国人成了6亿“蓝蚂蚁”,穿着同样的衣服,说同一种话,做同一件事。1972年以来,赞美中国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即便在精
26、神领域,中国也一跃而成为“道德理想国”。中国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最为集中和代表性的认识就是:中国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正在崛起并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在世界进入新世纪之时,众多外国人预测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摘编自世界新闻报文章: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及原因。(9分)(2)结合材料,分析指出影响中国在西方形象的主要因素。(4分)答案:(1)欧洲启蒙时代:西方对中国由赞美到批评。原因是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制度了解加深,看到了中国文明的封闭性。(2分)国民党统治时期特别是抗战结束后期:西方人吹捧、美化中国。原因是美中关系进入蜜月期、中国抗战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中国的形象、美国主流周刊刻意包装。(2分,任意答出一点原因即可)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敌视、诋毁中国。原因是中国与西方长期对立和隔绝等。(2分)1972年以来:西方赞美中国,认为中国将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中国国力提高等。(3分)(2)主要因素:中西方交往的密切度;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家的综合实力(国家败则形象差,国家兴则形象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