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361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请以战喻:请你 王无罪岁:犯罪B.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假舟楫者:借助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爱 收天下之兵:军队D.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家族 君子不齿:并列、排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A项,两个解释都不对。请,请允许我;罪,名词做动词,怪罪。C项,两个解释都不对。爱,吝惜;兵,兵器。D项,第一个解释不

2、对,族,类。B项全都正确。故选B。【点睛】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1、语境分析法2、结构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联想推断法5、邻字帮助法6、成语对应法7、古今比照法8、字形推断法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斧斤以时入山林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B. 寡人之于国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C. 青,取之于蓝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D. 顺风而呼 则群聚而笑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以”,第一个是介词,按照;第二个是目的连词,来。B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对于

3、;第二个是介词,比。C项,“之”,第一个是代词,它,指靛青这种颜色;第二个是代词,这,这些。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翻译。故选D。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上食埃土B. 外连横而斗诸侯C. 席卷天下D. 赢粮而景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细比对。A项,上,名词作状语,向上;B项,斗,使动用法,使互相争斗;C项,席,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D项,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故选B。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B.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本题例句是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未有之也。A项状语后置,“于”字作标志;B项,没有特殊句式;C项,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D项,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故选D。5.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理解: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理解: 君子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C.

5、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理解:承继先前的基业,由于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理解: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C项,“因”应该解释为“沿袭”。整个句子翻译是: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

6、蜀。故选C。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白居易,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刘禹锡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刘白”。B. 贾谊,西汉文学家,世称贾生。其散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C. 韩愈,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D. 海明威,美国作家。他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本题A项,号“青莲居士”的是李白

7、,而不是白居易;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是元稹,号称“元白”。故选A。二、名篇名句默写7.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_。(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3)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蟹六跪而二螯,_,用心躁也。(5)_,枯松倒挂倚绝壁。(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7)寒衣处处催刀尺,_。(8)一去紫台连朔漠,_。(9)_,不尽长江滚滚来。(10)_,百年多病独登台。(11)_,犹抱琵琶半遮面。(12)大弦嘈嘈如急雨,_。(13)_,此时无声胜有声。(14)庄生晓梦迷蝴蝶,_。(15)此情可待成追忆,_。(16)_,当时七夕笑牵牛。(17)彼童子之师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18)位卑则足羞,_。(19)斩木为兵,_,天下云集响应。(20)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答案】 (1).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 连峰去天不盈尺 (6). 猿猱欲度愁攀援 (7). 白帝城高急暮砧 (8). 独留青冢向黄昏 (9). 无边落木萧萧下 (10). 万里悲秋常作客 (11). 千呼万唤始出来 (12). 小弦切切如私语 (13). 别有幽愁暗恨生 (14). 望帝春心托杜鹃 (15). 只是当时已惘然 (16). 此日六军同驻马 (17).

9、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8). 官盛则近谀 (19). 揭竿为旗 (20).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熟读并背诵高考背诵篇目,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注意“憾、颁、鳝、猱、砧、冢、萧、作、始、语、幽、惘、谀、竿”等字。三、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霑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

10、尝新任转蓬。注 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B. “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C. “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D. “万颗匀圆讶许同” 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

11、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9. 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答案】8. C 9. “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解析】【8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

12、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数回细写愁仍破”,“愁”是说为樱桃碰破而担心,表现了西蜀樱桃的鲜嫩,“弱点”的说法不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喜悦的,并非“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注释、背景及诗人生平思想等全面解读。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攀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回忆,抒写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尝新”指“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诗人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此日尝新”勾起了回忆,“忆昨赐

13、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 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次日”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转蓬”是诗人以蓬草自比,辗转漂泊如蓬草般居无定所,“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一)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

14、朝饮其羊;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君义伸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昭王曰:“善!”若夫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宜,事变得应,言必当

15、理,事必当务,君子之所长也。(取材于群书治要儒效)(二)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鲁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取材于孔子家语)【注释】孙卿子:荀子。朝饮其羊:卖羊前先让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 罔不分:捕来的鱼虾或猎物不按出力多少分配。 讙:喧哗。白:显赫。不封:不建高大的坟墓。厥:它们的。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

16、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儒者法先王,隆礼义 隆:尊崇B.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 当:担任C. 制为养生送死之节 节:制度D. 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则:效法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儒无益于人之国 通于四海B. 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若夫论德而定次C. 虽隐于穷阎漏屋 虽天下可乎D. 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此之谓也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君主尊贵B. 其为人上也,广大矣 儒者居高位时,作用就更大了C. 远者竭蹶而趋之 远方之人不辞辛劳地投奔他D. 能不能皆得其官 是否都能够得到他们的官职13. 请用

17、斜线(/)给孔子家语中画线的部分断句。14. 作者为什么认为儒者可以为人师?根据群书治要儒效第二段内容概括作答。15. 仿照下列语段中句形式,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群书治要儒效中的很多观点能够在孔子家语中得到印证,如:孔子在做中都宰时依据人们能力的强弱分配不同的职位,可以证明儒者能够“量能而授官”;_;_【答案】10. B 11. C 12. D 13. 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14. 儒者在做王公时,以仁义、礼法修朝施政,使君义达于百姓、通于四海,取得人心归服、天下一家的效果。 15. (1). 孔子制定了让

18、百姓生有所养、死得安葬的制度,可证明荀子所说的“儒者法先王、隆礼义”; (2). 孔子把土地按照性质分类,使各种作物都得到很好的生长,证明了“万物得宜乃君子(儒者)所长”的观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本题B项, 当:符合。译文为:说话一定符合道理,做事一定符合要求。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C项两个都是副词,

19、表假设,即使。A项,介词,对;介词,向;B项,连词,递进关系;连词,顺承关系;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D项,能不能:有才能和没才能的。译文为:有才能和没才能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官职。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

20、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解答本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译文为: 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司空。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五类,各种作物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犯法的人。“定公以为司空”为完整主谓宾结构,前后停顿;“而”连词,前面停顿;“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表述的官职变化,前后停顿;“无奸民”动宾结构,前面停顿;其他结合句意判断。

21、答案为: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14题详解】此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题干要求筛选出“儒者可以为人师”的理由,可以结合“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此君义伸乎人矣”“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加以概括。【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辨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题干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用自己的话可以概括。群书治要儒效中的很多观点能够在孔子家语中得到印证。可以先分析孔子家语中的事件,再对应群书治要儒效中的观点。概括时要仿照“孔子在做中都宰时依据人们能力

22、的强弱分配不同的职位,可以证明儒者能够量能而授官”的格式。【点睛】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一)秦昭王问孙卿子:“儒者对治理国家没

23、有什么好处吧?”孙卿子答道:“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即使处境艰难,受冻挨饿,也不会用歪门邪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使穷困得)没有安身之处,也能深明维护国家的大义。(如果)地位在人之上,就是王公的资质;地位在人之下,就是国家的重臣,君主的珍宝。即使隐居在穷巷陋屋,也没有人会不尊重他,因为治国之道确实掌握在他们手中。(听说)孔子将要担任鲁国的司寇,沈犹氏就不敢再在早晨让自己的羊喝饱水了;孔子住在阙党的时候,阙党子弟将捕获的猎物进行分配时,有父母亲的子弟就多得一些,这是因为孔子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感化了他们。儒者位居人下时就是这样啊。”秦昭王问:“那么,儒者

24、地位在人之上时,又怎样呢?”孙卿答道:“儒者地位在人之上时,作用就更大了!他意志坚定,用礼义修治朝廷,用规章制度整顿官员,使百姓之中,忠诚、信实、仁爱、利他的美德蔚然成风。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却能取得天下,他也不干。这种做君主的道义被人民接受,传遍了四面八方,那么天下的人就会齐声响应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贵的名声显赫,天下得到了治理的缘故。所以,近处的人歌颂他、欢迎他,远方的人也会不辞辛劳去投奔他。四海之内如同一家,凡是交通能够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这就是为人楷模。诗经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归服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处在人之下是那个样子,处在人之上是这个样子

25、,怎么能说他们对于治理国家没有好处呢?”秦昭王说:“讲得好!”至于比较德行来确定次序,衡量才能来授予官职,使有德与无德的都能得到合适的位置,有才能和没才能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官职,万物都能得到恰当的安置,各种突发变化都得到得体的处理,说话一定符合道理,做事一定符合要求,这些都是君子所善长的。(二)孔子刚开始做官的时候,担任中都邑的长官,制定出了让百姓生有所养、死得安葬的制度。让年长的和年幼的吃不同的食物,对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有不同的任用,男女分路而走,路上没有人拾取别人落下的东西,器皿上没有多余的雕饰。制造四寸厚的棺材,五寸厚的外椁;顺着丘陵造坟,不建高大的坟墓,不种树。实施了一年,西边的诸侯都学

26、他的做法。鲁定公听说后问孔子说:“学你的这种方法来治理鲁国,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即使用来治理天下都可以,岂只鲁国啊!” 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司空。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犯法的人。四、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

27、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

28、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 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

29、,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

30、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

31、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 后寄去。”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16.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 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B. 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

32、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C. 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D.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E. 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17.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18.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

33、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答案】(1)答E给3分,答C给2分(2)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以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3)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 ,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谊;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不恰当,这是对

34、马兰花的一种关心和提醒,属于人之常情。B项,“世故圆滑、反复无常”不正确,马兰花丈夫的行为是小市民普遍会有的。D项,“精明”在文中并没有明确体现。(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对文章的两条线索及其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要紧紧围绕六百元钱展开。仔细阅读文章可知,马兰花和丈夫因为这六百元借款屡次产生冲突,这是文章的明线;而暗线则要着眼于另外的人物麻婶母女一方。而对于明线暗线的作用,则可以从展现人物品质、表现作品主题、丰富小说情节等方面思考。点睛:一般小说都有“情节发展的双线结构”,即“明线”和“暗线”。明线一般就事论事,暗线喻深层含意。 本题中,通读全文

35、,不难看出:小说明写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与丈夫引发冲突,暗着却又伴着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至于明线和暗线的作用,应考虑从主题和情节两方面加以分析即可。(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对马兰花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找出对她进行描写的内容,重点分析其言行,如她听到麻婶住院的消息后的反应;她去看麻婶却没有提钱的事;她与丈夫因为六百元钱的事情屡次争吵;她忍让丈夫,但也会据理力争;等等。然后进行分点作答。【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五、文学名著阅读19.下列对红楼梦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黛玉和宝玉在沁芳桥偷读西厢记,读后被深深打动;但这种描写自由爱情的作品当时被认

36、为是不正经的杂书,因此黛玉被宝钗发现读过此书后深感羞愤,对宝钗更加不喜。B. 宝玉挨贾政责打后卧床将养,王夫人问袭人宝玉身体情况,谈及宝玉挨打原因,袭人认为宝玉让老爷教训教训才好,并趁机向王夫人提出应该找个理由,让宝玉搬出大观园居住。C. 凤姐为秦可卿送葬住宿在铁槛寺,寺里的老尼静虚求凤姐出面摆平张家和守备家的争端,凤姐就让贾琏给长安节度使修书一封,使守备家不得不忍气退婚,而凤姐夫妇安享三千两。D. 宝钗扑一对玉色蝴蝶玩耍,一路跟到滴翠亭,忽然听到亭内有人交谈,原来是宝玉房里的丫鬟麝月和坠儿,宝钗觉得此二人刁钻古怪,为少生事端,谎称在找林黛玉,骗过二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名

37、著的阅读。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本题A项,“黛玉被宝钗发现读过此书后深感羞愤,对宝钗更加不喜”错,原文情节是: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宴会上众人玩起了行酒令,林黛玉不小心说出了西厢记中的句子,即“良辰美景奈何天”。宴会上,薛宝钗向林黛玉看了两眼,但并没戳破林黛玉看杂书。只是在宴会之后,薛宝钗私下审问林黛玉,并且劝说林黛玉什么书可读,什么书不可读。宝钗所作所为,都是为林黛玉讲,更何况林黛玉也在此刻感谢写宝钗没有在宴会上直接审问自己,也是自此以后,林黛玉开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薛宝钗。C项,“凤姐就让贾琏给长安节度使修书

38、一封”错,原文:凤姐便命悄悄将昨日老尼之事,说与来旺儿。来旺儿心中俱已明白,急忙进城找着主文的相公,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连夜往长安县来,不过百里路程,两日工夫俱已妥协。D项,“宝钗觉得此二人刁钻古怪”错,原文:芒种节当日,宝钗与迎春探春等在大观园中玩耍。宝钗往潇湘馆寻黛玉,见宝玉进去,抽身便回,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宝钗取出扇子扑之,一直跟到滴翠亭上,却忽然听到亭里有人说话。原来是坠儿因从贾芸处得了小红的绢子,正与小红调侃如何答谢贾芸。宝钗听见这话,害怕小红生事,便使出“金蝉脱壳”之计,故意放重脚步,假装向二人问及黛玉的行踪。二人信以为真。故选B。20.红楼梦

39、中的诗词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是能体现出人物身份、性格、气质等特征,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列对红楼梦中的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句诗作者是林黛玉,借悲叹落花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感伤。B.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句诗的作者是史湘云,借咏白海棠表达对高洁品性的赞美。C.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这句诗的作者是贾宝玉,以对比来抒发对逝者的哀思。D.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这句诗的作者是薛宝钗,借咏菊花抒发了思妇怀远的情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

40、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本题考查诗句与人物的匹配。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与诗句的内涵分析。B项,“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句诗的作者是薛宝钗,不是史湘云。故选B。21.下列对红楼梦中相关情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宝钗生日宴会当天,宝玉到黛玉房中找黛玉,问黛玉喜欢哪一出戏,自己好点,黛玉却冷笑道,“你犯不着借着光问着我”,可见黛玉对贾母特意为宝钗过生日还是微有芥蒂的。B. 贾母命人将唱戏的小旦和小丑带进来,凤姐笑着说小旦很像一个人,众人都点头不说,史湘云却接口道,“像林姐姐的模样儿”,宝玉忙瞅了湘云一眼,表示对湘云取笑黛玉的不满。C. “元妃省亲”前,贾

41、政命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贾政称其为“孽障”;“宝玉挨打”中,王夫人为宝玉求情时,贾政斥宝玉为“孽障”,这两处都表达了贾政强烈的痛惜之情。D. 黛玉临终前命雪雁笼上火盆,将题诗的手帕和她的诗稿都焚毁。手帕和诗稿是大观园内众人建诗社,作诗联诗等活动的见证,黛玉此举蕴含着对消逝的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与不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本题B项,“表示对湘云取笑黛玉的不满”错,是担心史湘云率直的话惹恼了黛玉。C项“这两处都表达了贾政强烈的痛惜之情”错,“元妃省亲”前,贾政

42、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D项,“黛玉此举蕴含着对消逝的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与不舍”错,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是超越了世俗的,更像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既然贾宝玉要与薛宝钗成亲,开始世俗意义的婚姻生活,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关系就结束了。焚稿,是她斩断对贾宝玉的痴情。泪尽,是她已然报答了前一世里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两个再无瓜葛的人,自然不想留下什么信物(遗迹)睹物伤神或留人笑柄,更不会盼什么生生世世。故选A。22.下列关于红楼梦中“探春”的解说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贾母因贾赦强娶鸳鸯的事当众责怪王夫人,薛姨妈、李纨、凤姐等人皆不作声,只有

43、探春出头为王夫人申辩,让贾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探春为人圆滑,只要有机会就想着讨好王夫人。B. 王熙凤身体亏虚,王夫人命探春和李纨、宝钗理事。适逢赵姨娘的兄弟去世,李纨想依袭人母亲之例给四十两,却被探春驳回,只给了二十两,可见探春不承认赵姨娘为生身之母,为人凉薄。C. 探春理家之初就发现贾府账目中存在重复支取的现象,如贾环贾兰上家学的银子,姑娘们的脂粉银子等,她蠲免了这些银子,节省了贾府开支,却也得罪了一直理家的王熙凤。D. 抄检秋爽斋时,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以为探春恼凤姐,本想作势献好,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结果探春登时大怒,打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却得了凤姐微妙的赞许。【答案】D【解

44、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A项,“可见探春为人圆滑,只要有机会就想着讨好王夫人”错,这段情节表现的是探春的才智和胆识。B项,“可见探春不承认赵姨娘为生身之母,为人凉薄”错,这个情节表现探春治家理财的能力,表现她不徇私情,公事公办。C项,“却也得罪了一直理家的王熙凤”错,应该是赢得了王熙凤的赞赏。在对平儿连声叫了三下好来赞美探春的胆识之后,凤姐说:“如今她既有这(兴利除弊)主意,正该和他协同,大家做个膀臂,我也不孤不独了。咱们有她这个人帮着,咱们也省些心,于太太的事也有些益。”故选D

45、。23.下列对边城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茶峒船家人为二老傩送取了一个诨名为“岳云”,因为大家从戏台上的小生岳云得来一个相近的印象,觉得两人有着同样的勇敢豪迈。B. 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时,傩送欺辱翠翠,翠翠就骂了傩送。当她从傩送家里的伙计那里得知傩送的身份后,非常后悔,沉默了一个夜晚。C. 端午节,翠翠同祖父到城边河街看划船,为了避雨,走到顺顺的吊脚楼。顺顺夸翠翠,问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人家,祖父很开心,但翠翠却有些怏怏。D. 翠翠和爷爷应二老之邀一起去吊脚楼看赛龙舟,竞渡开始后不久,一个熟人就拉着爷爷去看中寨王团总家的新碾坊,意欲让爷爷知道团总想让二老做女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

46、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边城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A项,“勇敢豪迈”错,原文“傩送美丽得很,茶峒船家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只知道为他取出一个诨名为岳云。虽无什么人亲眼看到过岳云,一般的印象,却从戏台上小生岳云,得来一个相近的神气”可见是因为傩送“美丽”才叫他岳云。B项,“傩送欺辱翠翠”“得知傩送的身份后,非常后悔,沉默了一个夜晚”错,两年前,翠翠随祖父进城看赛龙舟,祖父被人拉去喝酒,天晚了还没来接她。二老傩送要她到他家里去等她爷爷来找她。翠翠误会了他的好意,出口骂了他。傩送派人连夜送翠翠回家,这件小事搅动了翠翠的心湖,使她沉

47、默了一个晚上 。D项,“意欲让爷爷知道团总想让二老做女婿”错,这个人并不知道翠翠和傩送的事,谈不上故意让爷爷知道团总想让二老做女婿。故选C。24.下列对边城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A. 二老傩送在过溪时,同老船夫说话,第一句话就说“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老船夫用微笑鼓励这心直口快的青年人。青年走后,老船夫又愁又喜,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适宜照料翠翠,不知道翠翠是不是愿意。B. 当天保和傩送发现两人都爱上了撑渡船的外孙女时,两人决定去碧溪岨唱歌。十四晚上,兄弟二人来到碧溪岨,不让人知道是兄弟两个,二人轮流唱歌,轮到大老时也仍然由二老代替,全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C. 翠翠梦中听到一种美妙的歌声,她

48、被这歌声浮起来,轻轻地飘着,去摘虎耳草。早晨翠翠赶忙跟跟祖父说起梦里的歌声。祖父没有告诉她事实,心想“做梦一辈子更好”。因为祖父知道翠翠与二老的婚事是不可能的。D. 中寨人到河街顺顺家探口风,想明白二老的心意。探口风的人回中寨报命,到碧溪岨过渡时见到了老船夫。他告诉老船夫顺顺很愿意同中寨人结亲家,二老也决定不要渡船,要碾坊。老船夫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病倒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边城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A项,“二老傩送”错,应是天保大老。B项,“二人轮流唱歌,轮到大老时也仍然由二老代替”错,月

49、圆之夜,这两兄弟同时到碧溪岨,因为哥哥天宝请媒人提亲在先,为了公平,无论如何也不肯再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便全是傩送唱的。C项,“因为祖父知道翠翠与二老的婚事是不可能的”错, 祖父心里想:“做梦一辈子更好,还有人在梦里作宰相中状元咧。”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老。故选D。25.下列关于边城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边城中,中寨人以碾坊为嫁妆这一情节为故事的发展平添了波澜,二老在渡船和碾坊之间犹豫不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还是选择了渡船。B. 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然

50、后又回到当前的端午节,将过去与现在交叉起来,形成独特的叙事结构。C. 边城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青年男女月夜对歌,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端午节赛龙舟,表现了湘西的生活习俗;崇拜“傩神”,表现了湘西人的宗教习俗。D. 边城中,沈从文重在“显美”,展现了边城山民的自然人性和传统美德,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寄托了作者重塑民族精神的理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边城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本题A项,“二老在渡船和碾坊之间犹豫不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还是选择了渡船”错,他对父亲说,“爸爸,你

51、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还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此处看出傩送心里只愿意要翠翠。故选A。26.下列对老人与海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老人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为了帮助他,男孩偷了些新鲜的鱼饵给老人,还帮老人生火,做晚饭。B. 因为长时间紧拉钓线,老人的左手抽起筋来。这时大鱼露出了水面,开始奋力逃脱,老人感到一阵恐慌。C. 圣地亚哥曾经与黑人掰手腕比手劲,取得胜利后被众人称为“冠军”。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去做,就能打败任何人。D. 老人带着鱼骨,驾驶小船回到小港

52、时,大家都上床歇息了,只有男孩帮像以前一样,帮他拿着钓线、鱼钩等一起回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老人与海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A项,“偷了些新鲜的鱼饵给老人”错,原文是:“你不是偷来的吧?” “我倒是想,”男孩说,“不过这些是我买的”。B项,“老人感到一阵恐慌”错,原文:过了一会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他吃了几片金枪鱼肉好增加点力气来对付那条大鱼。看不出“恐慌”之意。D项,“只有男孩帮像以前一样,帮他拿着钓线、鱼钩等一起回家”错,小男孩是第二天来看他的。故选C。27.下列对老人与

53、海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捕鱼时体会到大马林鱼仿佛也是他的朋友和兄弟,不过为了渔夫的尊严必须杀死它。这一矛盾具有扣人心弦的张力。B. 老人与海中,虽然桑地亚哥最终未能将大鱼完好地带回海边,但他仍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精神上具有非凡的人格力量,他是精神上的强者。C. 老人与海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作者这样安排目的是以狮子反衬老人屡遭厄运、孤独贫困的处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心酸。D. 海明威说自己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可以看出在桑地亚哥与曼诺林的身上,作者都同样寄寓了追寻理想信念的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

54、考查老人与海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本题C项,“以狮子反衬老人屡遭厄运、孤独贫困的处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心酸”错,狮子为百兽之王,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攻,他已经成了老人的精神寄托,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的作用。故选C。六、写作2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将自己的书贴上特定标签或写上几句话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地铁或公园内的长凳上无偿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这就是“漂流书活动”。每一位主人都希望自己的书被人带走,想

55、象着它进入另一些人的世界和他们发生各种奇妙的联结。这样,一本流动起来的书,便有了它的故事书的生命或人的生命,都可能由此变得不再平淡。请根据上面的提示语,发挥想象,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有形象,有情节,有创意。【答案】漂流书的故事我是沉默的大多数。我有一个哥哥,叫2017,教你玩转中国股市,还有一个妹妹,叫那年夏天遇见你。为了满足更多人的胃口,主人把我们仨订成了一本书,我被放在最前面,摆在地铁的流动书架上。我以为日子会平淡地过去。毕竟,我是社会文艺,有深度有思想,是阳春白雪。他们两个,一个是不靠谱的成功学,一个是酸死人的言情小说,和我比起来,都是下里巴人。第一个带

56、走我们的,是一个满面愁容的中年人。他直接跳过了我和妹妹,开始钻研中国股市。他在地铁上看得津津有味,一副捡到宝的样子,差点坐过了站。我想他只是随便翻翻,很快就会来我这里汲取思想。没想到,他居然把我哥哥粗暴地撕了下来,把我和妹妹扔在一边的长椅上,扬长而去。我惊呆了,他满面愁容,是因为如此“求钱若渴”吗?第二个带走我和妹妹,是个可爱的初中女生。她一定是来向我学习精神文化的,我自豪地想。没想到,她也跳过了我。她把书带回家,夜里打着手电看小说里少男少女的感情纠葛,两只眼睛哭肿得像桃子一样。我有些不解,她怎么会被一本如此没有营养的小说吸引至深呢?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她居然在语文课上看起了小说。语文老师放下

57、手中的出师表,怒气冲冲地抽走了她手里的书。因为我在最前面,他只看到了我的封面,怒气登时消了大半:“下次别在课上看书。”女孩如释重负。 “研究”完了那年夏天遇见你,女孩把我们放在了一家格调雅致的咖啡馆里。我十分期待,来这里读书的人想必都是有文化、懂文艺的,他们一定会被我吸引的。这时,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穿灰色毛衣的年轻人拿起了我。他看起来非常文艺。我内心狂喜。然而,他挑了一个光线好的桌子,把我和他的咖啡放在一起拍照!拍一张封面,拍一张扉页,再拿着我自拍一张。总算拍完了,可以看看我了吧?没想到,他放下我,开始给刚才拍的照片修图,配字,发朋友圈。我心灰意冷,世界上的人,都不愿意读我吗?几天后,我和哥

58、哥、妹妹又在公园的长椅上不期而遇。哥哥身上已被荧光笔画满了记号,书角卷曲,妹妹也被弄脏了不少,只有我,还洁白如新。我心里不禁掠过一丝悲凉。这时,一只手拿起了我,开始读我。我的故事,似乎要开启新的篇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作文,材料分两个部分,一是对“漂流书活动”的介绍,二是对“漂流书的故事”的阐述。题干要求“根据上面的提示语,发挥想象,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要围绕“书”的漂流,确定主题,或歌颂赞美或针砭时弊,再设计故事情节,注意故事的波澜起伏,在叙述的过程中注意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要运用各种描写以及艺术手法。做到情节丰富,人物丰满,主题鲜明。创意

59、方面可以考虑以“书”的口吻拟人化来写。注意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参考立意:1、通过书的故事,歌颂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主题2、通过书的故事,反应社会上存在的不爱读书的现象,通过正面人物的塑造,引领正确的读书风气3、通过书的故事,反应社会价值观的复杂多元,表达要有自己的立场,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主题可用素材:1、那本带有盲文的书是这个男子所写,他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作者,没有书店肯卖他的书,他便自己放在长凳上,传递温暖并实现梦想。可他从未想到,会因此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个女子放下那本书,摸索着将树上挂着的那根绳子扯下,扔到草丛中,微笑着离开了。一本流动起来的书,有了它

60、的故事,他的生命和她的生命,都因此变得不再平淡。2、很快,我被一个蹦蹦跳跳的小学生捡起。他用稚嫩的双手翻阅着我,尽管许多地方他读不懂,但是,当他读到书里描绘的璀璨星辰下平静的大海,一头鲸鱼忽然从海面腾起,溅起层层浪花时,他眼里顿时绽起渴望的光芒。他一遍遍地翻着书里描绘的美丽的大自然,仿佛拥有了全世界。到结尾处,书又戛然而止,他不解地翻来翻去,忽然看到了那行字。“当然是第一个故事了!第一个故事那么美好!”他笑着将我放在凳子上,开心地跑开了。或许他并没有完全看懂这个故事,但是他却收获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生活中的乐观,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我第一次高兴于自己的残缺。3、一个三十七岁的日本人坐在波音747客

61、机上一遍遍翻阅自己手头上的这本小说。他轻轻摩挲着微皱的页脚,胸中依然为书中的主人公渡边,直子和绿子三人的经历充斥着哀愁之气。旋开头灯,他用娟秀的笔迹在扉页上写下一句话:死非生的对立面,死作为生的一部分与我们永存。飞机落地,他轻轻地把书放在机场里一个偏僻的候机椅上。参考结构:拟人化写法。我是老人与海,作为一本“漂流书”开启我的传奇旅程。一个拿到“我”的是一个颓废的年轻人,他学习成绩不好,备受打击,灰心丧气,通过“我”的激励,让他重新恢复了信心。第二个拿到“我”的是一个时髦的女子,她不屑于看“我”这样的书,认为是无用的心灵鸡汤,她只崇尚金钱。后来当她被人欺骗,几乎身无分文的时候想起了“我”,通过“我”的激励,让她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得到的钱财才最踏实可靠。第三个拿到“我”的是一个垂暮的老人,他疾病缠身,子女又不在身边,晚年生活无聊至极,通过读“我”,让老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他准备和老朋友们一起去旅行,过一个有意义的晚年。“我”继续漂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