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四十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12月月考试题(选考班,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 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A. 物质是否依赖于意识的问题B.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C. 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D.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D:“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符合题意。ABC:试题考查的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2、的问题,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 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 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B. 是否承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C. 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D. 是否承认人们能认识和改造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A:“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属于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标准范畴,A不符合题意。BD: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BD均不符合题意。C: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C正确。故本题选C。3.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
3、”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写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上述说法同属于( )A. 唯心主义观点B. 科学的物质观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答案】C【解析】【详解】C:“水是万物的始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都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都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符合题意。A:题中观点均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而不属于唯心主义观点,A不符合题意。B:题中观点均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错误。D:辩证唯物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D排除。故本题选C。4. 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生活中
4、萌发的( )A.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B.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C. 唯物主义思想D. 唯心主义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C:将水、火、木、金、土等物质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C符合题意。ABD:五行说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5. 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_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A. 思维和存在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 世界观和方法论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答案】A【解析】【详解】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A正确。
5、BCD: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也不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BCD排除。故本题选A。6. 科学家具有天生好奇的品质,这种优秀的品质使得他们善于(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从事物的个性中发现共性创造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内在联系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科学家具有天生好奇的品质,他们试图去发现、去研究许多观察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他们善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从事物的个性中发现共性,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内在联系,正确。: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不能被创造的,错误。故本
6、题选B。7.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A.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B.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答案】D【解析】【详解】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能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唯物论,又能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辩证法,D符合题意。A: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体现唯物论,没有涉及辩证法,A排除。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强调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唯物论,但没有涉及辩证法,B排除。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联系的观点,体现辩证法,但没有涉及唯物论,C排除。故本题选D。8. 漫画中的做法没有正确认识到(
7、 )A. 规律是我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觉到的B. 规律并非都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C. 认识规律才能改造规律D.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规律隐藏在现象的背后,是我们的感官直接感觉不到的,A错误。B: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B错误。C: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改造规律说法错误,排除C。D:漫画中的做法没有正确认识到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9.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和周围的事物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要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理念和学
8、生情况之间的关系,医生要考虑处方和病情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上归纳,就是要处理好(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C.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D.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B:“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学理念和学生情况之间的关系”、“处方和病情之间的关系”都反映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B符合题意。ACD:材料未涉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也未涉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ACD排除。故本题选B。10. 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有时只在举手之劳间;换用节能灯、使用再生纸、自带购物袋我们能否逃脱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
9、灾难?答案由你我的行动决定!”这段话启示我们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必须重视局部作用,推动整体的发展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说法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符合题意,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这说明必须重视局部作用,推动整体的发展,同时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故选C。11. 中医认为感冒是风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大体可以分为风热型和风寒型。风热型风寒型症状发热重、恶寒轻。表现为头胀痛、咽痛、咳吐黄痰等发热轻、恶
10、寒重。表现为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等用药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颗粒等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等治疗感冒需要对症下药,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A. 矛盾具有普遍性B. 矛盾具有特殊性C. 矛盾具有同一性D. 矛盾具有斗争性【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B:材料针对不同的症状,使用不同的药进行治疗,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B符合题意。A:材料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未体现矛盾的普遍性,故A不符合题意。CD:材料并没有涉及矛盾双方的关系,故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2. 下图漫画中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并不少见。这启示我们A. 要重视精神力量,坚持不懈B
11、. 要关注事物量变,防微杜渐C. 应从事物的共性中发现个性D. 要善于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答案】D【解析】【详解】ABC不符合题意D正确,漫画中,关掉水龙头就可以解决治理问题。因此这启示我们要善于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故选:D。【点睛】漫画型选择题总体设计新颖别致、构思精巧,全面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会给出一幅或一组漫画,有的还会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解题一般分成以下几步:首先,要读懂漫画(含漫画标题)。漫画本身包含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命题者是想针贬时弊,揭露问题还是想弘扬正气,展示成就。我们可以通过漫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言语和其他
12、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漫画标题等去揣摩,把握。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是我们做好这种题目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要仔细揣摩,要透过漫画中事物的表面现象,特征去抓住其内在的本质,深层次的道理。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还必须把漫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反对不读漫画,不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不去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单纯看题肢本身正确与否的错误做法。其次,要读懂题目的选择要求。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还是哲学的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
13、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13. 人们经常引用老话儿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有些老话儿之间似乎也有冲突,如“好马不吃回头草”与“浪子回头金不换”,“退一步海阔天空”与“狭路相逢勇者胜”,等等。这些看似相互冲突的老话儿( )各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不应被机械地照搬套用其正确性无法被检验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这些看似相互冲突的老话儿说明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故不应被机械地照搬套用,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错误。: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我们只要把握适
14、用的条件和范围,就不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错误。故本题选A。14. 借景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独特手法。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让诗人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借“明湖一碧,青山四围”,营造出“六桥锁烟水”的诗情画意。据此推断,中国园林“借景”艺术的奥妙在于师法自然,“化他人之物为我物”因势而为,“收无限于有限之中”构园无格,搭建园中“景”与园外“景”的主观联系借景有因,使不同景物在虚与实、远与近中相互呼应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让诗人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
15、古名句;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借“明湖一碧,青山四围”,营造出“六桥锁烟水”的诗情画意。据此推断,中国园林“借景”艺术的奥妙在于师法自然,“化他人之物为我物”,因势而为,“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借景有因,使不同景物在虚与实、远与近中相互呼应,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错误,错在“主观联系”。故选B。15. 海绵城市体现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清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开释”并加以使用,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用和削减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从哲学角度看,建设海绵城市( )
16、A. 可改变水循环规律更好造福人类B. 需抛弃以往城市建设的所有做法C. 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 要把人的主观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答案】C【解析】【详解】A:“改变水循环规律”说法错误。B:“抛弃所有做法”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C:海绵城市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用和削减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符合题意。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错误。故本题选C。16. 实行走班制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方向和教师,安排自己的课堂学习。“走班制”体现了A. 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观点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C. 外因对内因的决
17、定作用D. 部分大于整体的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没有涉及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B符合题意,走班制教学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方向和教师,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C说法错误,外因不决定内因;D说法错误,应该是整体大于部分。故选B。【点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作用: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健。17.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都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
18、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答案】A【解析】【详解】A:“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意思是士大夫(因自恃身份)始终不愿深夜停船在峭壁下(探索石钟山的名字由来),因此没有人能够得知;至于渔夫,水手等人虽然(因为亲耳听过钟声)明白山名的由来,但(因为文化水平所限)无法表达出来,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正确且符合题意。B:材料不涉及认识的发展,也就不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不符合题意
19、。C:材料未涉及认识的运用问题,也就不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符合题意。D:材料未涉及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8.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在“选课走班”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们有了新的体验。下面是三位同学对“选课走班”的体会。从哲学上看,“选课走班”( )同学甲 选课走班使我能够去选择喜欢的课程,使学习与我的兴趣和个人发展有机结合,学习的劲头更足同学乙 走班给我带来的意外收获是社交能力的提高。选课走班让我接触了更多的同学,感觉自己变得更开朗了。同学丙 走班让我更加自律。走班时我必须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具、规划好时间,我的规划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做到了
2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进学生自省自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交往能力,主动创造了事物的客观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选课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人发展需求,说明“选课走班”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符合题意。:走班促使学生更加自律,提前做好准备,做好相关规划,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自省自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符合题意。: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建立具体联系,但不能创造事物的客观联系,错误。:“选课走班”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人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增强学生自律与规划能力,这说明“
21、选课走班”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获得感”“幸福感”“美丽城市”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A.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 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材料中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体现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A正确。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讲社
22、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同步,有时候先于社会存在,有时候落后于社会存在,根据材料信息,显然没有这种意图表达。B排除。C:说法错误。语言不能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C不选。D:根据材料信息,本题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而没有任何关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排除。故本题选A。20. 2019年9月29日,党和国家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于敏等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叶培建等28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接受党和人民的最高礼赞!礼赞功勋、嘉奖英雄旨在( )弘扬英雄模范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学习英雄,
23、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强调个人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推动全社会学习英雄,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符合题意。:受表彰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题意。: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错误。故本题选A。21. 宋代画家郭熙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立了“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24、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同样都是“远”,意境却不同,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A. 共性与个性相统一B. 外因对内因起决定作用C. 真理与谬误无界限D. 想象可以直接变为现实【答案】A【解析】【详解】A:同样都“远”即共性,意境却不同即“三远”各有其个性,所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A符合题意。B:内因才是根本性的因素,内因起决定作用,B错误。C: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C错误。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想象”要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D错误。故本题选A。22.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
25、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从哲学上看,强调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因为A. 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B. 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C. 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D.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材料中“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说明,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C适合题意;一切工作都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A是错误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B是错
26、误的;D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强调扣好第一粒扣子,强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而不是强调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排除;故本题选C。23. 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我们之所以需要弘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因为(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人的精神力量决定人的行动的成败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因而要弘扬胡杨
27、树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C正确。AD: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意识的反作用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均在强调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题干不能构成因果关系,AD排除。B:“决定”夸大了精神的作用,B错误。故本题选C。24. 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 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 A. 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B. 认识是具有生动和具体的特性C. 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D. 认识
28、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答案】C【解析】【详解】A: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即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通过知识的学习、传递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是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真知,A说法错误。B:选项表述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B排除。C:小鱼脑海里的奶牛的形象是由它自己想像完成的,当然也听了青蛙的描述。这个故事说明人的认识的形成是要受到主观认知和客观实际制约的,C符合题意。D:题意主旨不涉及“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强调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5. 哲学课上,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以上四个图形,哪一个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特征不同?请说明理由。四位
29、同学发言如下:甲:圆形,因为圆形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乙:三角形,因为它是唯一全部由直线构成的。丙:半圆形,因为它是唯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丁:第四个图形,因为它是唯一的不是轴对称的图形。这则材料表明A. 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会有许多真理B. 事物是丰富多彩的,其性质根本无法确定C.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会不同D. 价值判断是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答案】C【解析】【详解】C:材料中的四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四个图形,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体现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会不同,C入选。A:说法错误,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A不选。B:说法
30、错误,事物是丰富多彩的,但它的性质是可以确定的,是可知的,B不选。D:说法错误,正确的价值判断的衡量标准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D不选。故本题选C。26. 记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下图为高二某同学的笔记本,“记录区”用来在上课时快速记录,“整理区”用来课后归纳重点、补充疑问,“提示区”用来写下整个笔记的提纲或延伸说明。原始的记录逻辑的整理 关键的提示,这一方法体现的哲理主要是A.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B.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C.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D. 必然与偶然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该同学的笔记本是一个系统,由“记录区”
31、“整理区”和“提示区”等要素构成,这一方法体现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B项正确;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但材料未涉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相关内容,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但材料未涉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相关内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也未体现必然与偶然的关系的相关内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27.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
32、的斗争精神,而且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诗句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人生价值的高低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精神贡献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B: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符合题意,B入选。A:说法错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自我价值也得到了满足,有价值的人生也会涉及到个人利益,A不选。C
33、、D: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这个贡献既包括物质贡献,也包括精神贡献,说法不全面,CD不选。故本题选B。28. 读下图,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 认识处于无限发展之中C. 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D. 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C:鸟和青蛙所处的位置不同,看见的现象也截然不同,鸟看到的是半截笔直的木棒,青蛙看到的是半截弯曲的木棒,这说明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C入选。A:漫画体现的是对事物的认识,没涉及到实践,A与题意不符。B:漫画体现了由于时空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认识,而不是强调认识的无限性,B不选。D:漫画体现了认识受时空的限
34、制,而不是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29. 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增广贤文有言:“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有 遵守规则,不必去改变已有现状 严守底线,做到有所有所不为明辨是非,生活中不应见利忘义 适可而止,要防止出现过犹不及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错误,“不必去改变已有现状”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只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长久,而且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许多忧愁和悲伤,让快乐的心情永远占据自己思维的空间,从而尽享人生的乐趣。启示
35、我们要严守底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题意,“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意思是知足的人就常能感到满足,一辈子都不会被欲望所控制而辱没自己;做事有分寸的人就常能有所节制,于是一辈子都不会因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而蒙受羞耻。这启示我们要明辨是非,生活中不应见利忘义。符合题意,“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意思是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机收手,会有收获。这启示我们要适可而止,要防止出现过犹不及。故选:D。30.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下,互联网公益让“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动动手指,就能在荒漠种上防沙绿植;念段文字,就能为失明人群贡献有声读物;迈开脚步,就能为需要帮助者
36、募集善款”这表明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互联网+微公益汇集了越来越多的正能量当今时代人们奉献爱心的形式更加多样公益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符合题意,“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下,互联网公益让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表明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表明互联网+微公益汇集了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也表明当今时代人们奉献爱心的形式更加多样;说法错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的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并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故选A。31.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
37、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精神( )A.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B. 是人生走向光明的向导C.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D.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答案】A【解析】【详解】A: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劳动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A符合题意。B:正确的价值观是人生走向光明的向导,B错误。C:劳动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不是智力支持,C不合题意。D: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D不合题意。
38、故本题选A。32. 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阅读了解到世界的变换,文化的昌荣,历史的演变。阅读是一个主体对文本进行直接现实性改造的过程不断排除主观因素进而把握文本原意的过程主体获取文化信息,不断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主观对文本进行加工、再创造的扬弃性反映过程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阅读不是实践活动,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表述错误。:阅读过程不会排除主观因素,错误。:阅读是一个主体获取文化信息,不断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主观对文本进行加工、再创造的扬弃性反映过程,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3. 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为
39、了写好有关英国劳工法的20多页文字,把大英博物馆里载有英国与苏格兰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都阅读了一遍。这告诉我们( )要实事求是,通过调查研究来把握规律 要发挥能动性,把认识作为实践的目的要剖析现实,充分借鉴以往的间接经验要改造社会,用社会意识支配社会存在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马克思为了写好有关英国劳工法的文字,把相关的调查报告都阅读了一遍,说明要发挥好意识的作用,必须实事求是,通过调查研究来把握规律,剖析现实,充分借鉴以往的间接经验,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说法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34. 歌以咏志,诗以咏言。唐诗
40、中“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比兴不同”是由于( )A. 人的认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B.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C. 诗人对蝉的各种认识源于不同的世界观D. 联系是多样的,诗人善于建立事物新的联系【答案】A【解析】【详解】A:不同诗人咏蝉的角度是各不相同的,说明了人的认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A正确。B:本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诗人对蝉的各种认识源于不同的实践,而不是世界观,C错误。D:本项与材料无关,D排除,本题选A项。35. 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秉
41、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整理和保护修复石窟资料、研究弘扬敦煌文化艺术,让莫高窟在戈壁中焕发光彩、熠熠生辉。这体现了( )A.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B. 坚持正确价值观指导,才能实现人生价值C. 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社会历史性D.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答案】B【解析】【详解】A:材料没涉及人是价值的享受者,A与题意无关。B:材料反映,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秉承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整理和保护修复石窟资料、研究弘扬敦煌文化艺术,让莫高窟在戈壁中焕发光彩、熠熠生辉,这体现了在正确的价值观指
42、导下,实现人生价值,B符合题意。C:材料没涉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C与题意无关。D:材料的主旨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D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B。36. 据媒体报道,科学家研制出有史以来最黑的材料,该材料由碳纳米管(CNT)阵列制成,可捕获99.995%的入射光。研究人员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新材料为何会如此,但他们怀疑这可能与有点发黑的蚀刻铝与碳纳米管相结合有关,他们计划进一步研究,以厘清新材料为何这么黑。上述材料表明( )在怀疑中推动真理不断推翻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相行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那些经
43、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向前发展,错误。:研究人员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新材料为何这么黑,这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谬误,也就未体现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相行,排除。:科学家研制出有史以来最黑的材料,这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37. 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有矛盾的斗争性决定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排除。: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错误。:潜能因对手而发掘,速度因对手而
44、提升,这强调“我”和对手作为矛盾的双方,就对立又统一,二者相互吸引、相互联结,正是因为对手的存在,激发了“我”的潜能,提升了我的速度,这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正确。故本题选D。【点睛】理解矛盾基本属性的关系和作用: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区别含义不同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特点不同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特征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作用不同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面相互利用、吸取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
45、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联系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38. 读资料卡。资料卡1945年,弗莱明在发现青霉素17年后,与另两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2017年,霍尔等三人在发现人体“生物钟”原理33年后才获奖。追溯至20世纪,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后的10年,获奖者平均年龄仅56岁
46、。近10年,该奖项得主的平均年龄为67岁。人们发现科学家获诺贝尔奖所需等待的时间似乎越来越长,获奖得主年龄也越来越大。这是因为,通常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会严谨地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部分研究成果有时甚至需要经过数十年的评估,才能确定研究价值,这也是诺贝尔奖能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评委会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 )不同认识主体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要在发展中被不断颠覆复杂问题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人们对复杂问题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不同认识主体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过于绝对,排除。:真理永远不
47、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错误。:通常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会严谨地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部分研究成果有时甚至需要经过数十年的评估,才能确定研究价值,这也是诺贝尔奖能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评委会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9.39. 中国建筑概念最强调的是“巧”,像巧夺天工,小巧玲珑等。中国古建筑不像西方建筑重数学几何与逻辑概念。在一定观赏距离内,中国古建筑借助周边环境烘托
48、出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感觉。走近细看,才能品味出工匠师们那独具匠心的技术表现力与巧妙的塑造力。中国建筑的“巧”是( )A. “人工”适应“天工”,二者既相互对立,又协同互补B. “人工”巧夺“天工”,在山水间营造出自在联系的雅趣C. 工匠师们利用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所进行的精致加工D. 工匠师们发挥意识能动性,将自然环境模仿得惟妙惟肖【答案】A【解析】【详解】A:在一定观赏距离内,中国古建筑借助周边环境烘托出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感觉。走近细看,才能品味出工匠师们那独具匠心的技术表现力与巧妙的塑造力。中国建筑的“巧”是“人工”适应“天工”,二者既相互对立,又协同互补,完美结合,A符合题意。B:中国
49、建筑的“巧”是根据自在事物的联系,在山水间营造出人为联系的雅趣,排除B。C:工匠师们根据周边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的精致加工,不是改造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排除C。D:工匠师们发挥意识能动性,根据自然环境进行创作,不是模仿得惟妙惟肖,排除D。故本题选A。40. 某大学的一些学生发现饭卡中多出几百元,十分诧异。原来,学校依托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刷饭卡情况,比对困难生库,并结合学生综合表现,对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低于平均值8元的学生进行“隐形”资助,网友纷纷评价“好暖”。这一做法 依托大数据实现了思想和技术创新 利用了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提高助困效率和维护贫困生尊严之间实
50、现了平衡 改变了资助困难生的方式,实现了从斗争性到同一性的转化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以某大学依托大数据帮助困难学生为背景,考查经济和哲学综合知识。该学校的做法并非思想创新,排除;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该大学通过学生消费情况分析收入情况,通过资助困难生促进消费,正确;学校的“隐形”资助,在提高助困效率同时维护了贫困生尊严,正确;材料未涉及斗争性到同一性的转化,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第二部分 主观题二、问答题 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本大题共7小题,共40分。41.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
51、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段话强调了价值观是人生的_。【答案】向导【解析】【详解】本题为填空题,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价值观的知识可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段话强调了价值观是人生的向导。42. 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富有晳理的名言警句。按照要求,完成下表。名言辩证法观点示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答案】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古代的名言警句为背景材料,从哲学生活角度设题,主要考查了发展的相关知识。【详解】本题为填空题,属于体现类试题,解答本题的
52、关键是准确把握题中古语的意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跬步”和“小流”是量变,“千里”和“江海”是质变,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点睛】准确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与联系:量变质变区别性质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特点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呈现状态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结果事物还是其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事物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了另一事物联系辩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
53、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4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有一匹年轻的千里马等待着伯乐来发现它。商人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商人驮运货物呢?”士兵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普通士兵效力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天,钦差大臣奉命来到民间寻找千里马。千里马找到钦差大臣,说:“我就是你要找的千里马啊!”钦差大臣
54、问:“你熟悉我们国家的路线吗?”马摇了摇头。又问:“你上过战场,有作战经验吗?”马摇了摇头。钦差大臣说:“那我要你有什么用呢?”说完,钦差大臣转身离去。钦差大臣对千里马有价值判断,千里马对自己也有价值判断,两者产生差别的哲学道理是什么?【答案】价值判断的标准不同,立场、需要不同,人们的的价值观不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解析】【分析】本题以千里马的寓言故事设置情境,考查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详解】根据材料的内容,钦差大臣认为千里马不熟悉国家路线,没有上过战场,没有作战的经验,认为它没有价值;千里马认为自己是千
55、里马,不应该驮运东西,跟着普通的士兵;钦差大人对千里马与千里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同,两者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立场与需要的不同。【点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依据和标准:(1)是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44. 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一定能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创新要聆听时代声音,伟大的理论创新必将引领时代发展。从“实践与认识关系”角度,分析“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创新必将引领时代发展”的理由。【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产生新问题、新要求,需要理论作出解答。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
56、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实践的指南。伟大的理论创新会扩展、深化人的认识,增强人们实践的自觉性。【解析】【分析】本题以理论创新设置情境,考查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详解】本题要求从“实践与认识关系”角度,分析“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创新必将引领时代发展”的理由。可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说明社会实践产生新问题、新要求,需要理论作出解答,所以“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说明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实践的指南。伟大的理论创新会扩展、深化人的认识,增强人们实践的
57、自觉性,所以“伟大的理论创新必将引领时代发展”。【点睛】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
58、物。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阻碍作用。方 法 论: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45. 中国人到欧美一些城市旅游,当地人会骄傲地说:“看,这里的建筑和200年前一样,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外国人到中国一些历史名城旅游,当地人会骄傲地说:“看,这里都是新建筑,20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样都是介绍当地建筑,同样都是发自内心的骄傲,但为什么骄傲的内容却有很大不同?请从哲学角度解释
59、这一现象。【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人们需求不同,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不同,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解析】【分析】本题以中外对当地建筑的不同看法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本题要求考生从哲学角度解释“同样都是介绍当地建筑,同样都是发自内心的骄傲,但为什么骄傲的内容却有很大不同”这一现象。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社会
60、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结合试题材料分析: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人们需求不同,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不同,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结合试题材料分析: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点睛】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并确认)。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
61、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46. 我爱你,中国!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在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后,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踏上了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新的伟大征程。中国梦与个人息息相关。你的小目标可以聚成国家的大信心,你的奋斗姿态可能就是国家最美风景线,你的关注可能就是国家前进的方向。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以“中国梦我和我的祖国”为题,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述合理,联系生活实际。【答案】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哪个人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个
62、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国家由个人构成,没有个人就没有国家;个人也离不开国家,离开国家的个人就会失去原来存在的意义。当然,国家不是每个人的简单相加,优化的系统的国家大于每个人的总和。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奋斗,每一个人的梦想得以实现,国家的梦想就会实现。【解析】【分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在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后,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踏上了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新的伟大征程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详解】本题要求考生从哲学生活的角度撰
63、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此类题目的答案往往是融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价值性等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能运用普遍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哲理,阐释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要求哲理选用准确,紧扣主题展开论述,逻辑清晰,联系生活实际即可。【点睛】非选择题书写答案要点: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47. 北京是历史名城,是新
64、中国首都。北京正在展开发展新蓝图。【探寻城市定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进行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其中在城市定位上具有代表性的是:时间规划文件城市定位1958年北京市委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向中央的报告北京不只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而且还应迅速地把它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基地和科学的技术中心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200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
65、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1)依据上述材料,谈谈北京城市定位变化给我们的哲学启示。【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一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指出:“中心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有序推动核心区内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疏解,并带动其他非首都功能疏解。”2018年始,北京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将陆续迁往城市副中心,并带动40万人向外疏解。有关机关迁出后,原有办公空间如何处置?社会上出现几种意见。意见一:如果腾出的办公地点由其
66、他单位迁入,中心城区疏解人口的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应该抓住机遇,痛下决心,坚决拆除原址(属于文物保护单位除外),改建成绿地、公园,让总体规划提出的“森林进入城市”蓝图早日变为现实。意见二:疏解腾退空间应优先用于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缓解办公空间紧张问题,履行总体规划提出“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的职责,提升首都功能。意见三:疏解腾退空间继续由原单位保留和使用,这样可以方便首都群众办事,履行总体规划提出“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职责。(2)如何处置原有办公空间是一个复杂和棘手的问题。请你就上述一条意见,结合首都城市战略新定位,从眼前与长远或舍与得的角度加以分析。要求:分析具体,有理有据。【
67、答案】(1)可从以下任一角度分析,其他角度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认识会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因此,认识具有反复性,需要不断发展。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2)答案示例:舍:拆除办公原址,短期来看造成资源浪费。得:疏解非首都功能,控制人口规模,优化政务和人居环境,长远看有利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解析】【分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进行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为话题,考查生活与哲学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
68、物、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第一步:明确设问指向。本题共两问,设问(1)答题类型属于启示类答题,设问(2)答题类型属于开放类答题。第二步:提取关键信息,联系政治理论,逐层展开。设问(1):信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进行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每次规划对城市的定位都有区别。可联系知识点:可联系认识具有反复性,需要不断发展;认识会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回答此问题要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教材知识逐层分析,做到教材知识和试题情境的
69、有机统一,并适当扩展。设问(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围绕中心词,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具体示例如下:答案示例:舍:拆除办公原址,短期来看造成资源浪费。得:疏解非首都功能,控制人口规模,优化政务和人居环境,长远看有利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点睛】启示类主观题答题技巧1、题型特点:此类题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2、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3、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