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6101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7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4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新情境激趣导航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一直被视为珍品。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在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斗牛图自此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请问:你认为画家戴嵩犯了什么哲学错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提示:1.画家戴嵩没有从实际出发,原因是没有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导致了自己的认识没能从实践中来。2这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认识既来源于实践,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能很好地指导实践活动。2 新知识预习探索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

2、展真理过程中的作用。3.感悟实践的重要性,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观念,提高积极投身实践的自觉性。新知预习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的_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1)凡是实践,都是以_为主体、以_为对象的_活动。(2)实践是一种_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客观世界物质性人客观事物物质性直接现实性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_、对象和_的客观性决定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_及其_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主体 手段客观事物运动规律

3、有目的有意识(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外在_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_的发展着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_的制约,是一定_的产物。一定社会关系历史历史条件历史条件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和_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在实际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_作为手段,同_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_。能动主体客体工具客观物质对象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_。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

4、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_,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_。需要认识工具认识能力主观世界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于_和_的交汇点上。(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_的存在变为_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_和实践所产生的_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主观客观观念现实认识结果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_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实践改造世界问题探索结合漫画,回答问题。1评一评: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提示:漫画中老者和农夫的观点都不全面。农夫的观点主要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说明我们要尊重实践、勤于实践,从实践中求真知,从实践中长才干。牛学会耕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如果离开了实践活动,它是永远不会耕田的。老者的观点主要强调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对耕田的正确认识能够对耕田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2想一想:漫画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启示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既要看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又要看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反对把认识与实践割裂开来,反对认识高于实践,认识可以脱

6、离实践而孤立存在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3 新课堂互动探究 要点一 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例如:愚公移山是实践活动,老鼠钻洞、蜘蛛织网就是动物的自然本能。(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是要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东西。2实践的特点(重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7、(主要指生产工具)。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2)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经有了确定的目标,并根据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制订计划,然后再付诸行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3)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

8、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3实践的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变革社会的实践,即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3)科学实验活动,即探索世界规律的实践,如探月工程等。它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实验,也包括改造社会关系的实验。特别提醒1如何从主体、对象、直接现实性、桥梁四个方面把握实践的概念?(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必须且只能是人的活动,但并非人的

9、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既不是主观世界,也不是整个世界。(3)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4)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如何把握实践的特点?(知识整合,系统把握)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人

10、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3.厘清几点认知。(1)不能认为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但同时,实践又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因此,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它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2)实践是社会性的

11、活动,但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是不存在的。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凡是人的实践,都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排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因为,无论是集体行动还是单个人行动都具有社会性,都既依赖于社会又影响着社会。因此,认为“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的观点是孤立地考察人的活动,是错误的。(3)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但盲目的实践是存在的。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从而导致实践的失误乃至失败,但没有意识支配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4如何认识实践的形式(1)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2)“基本”“

12、全部”。教材中介绍的是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全部”形式,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命题点1实践的含义【对点金题】下列对实践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 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 BC D【解析】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错误;说法错误;正确,选D。【答案】D命题点2 实践的能动性特征【对点金题】“中国梦”让人们把普

13、通的工作与伟大的事业、宏伟的目标相结合,劲往一处使,让“打酱油”的情绪不再蔓延。以建筑工人为例,心里装着“中国梦”,干活就不再无精打采,而是兴高采烈,心头洋溢着为新建筑添砖加瓦的豪情。梦想不同,工作状态就不一样。这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类的实践具有能动性 意识是对物质的如实反映 人的意识影响实践活动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什么样的梦想直接影响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状态,说明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并受到人的意识的影响,应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观点错误。故本题选C。【答案】C命题点3 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对点金题】下列对

14、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B是对立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来【解析】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能动性特征是统一的,所以A、B两项不选;C项承认二者是统一的,但并没有给出其中的原因,不能入选。故选D。【答案】D命题点4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对点金题】经过多部门、多方面多年的深入研究、反复论证,我国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

15、老保险制度改革,由此在我国存在了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将成为历史。这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有用性的标准 具有直接现实性 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具有社会历史性A BC D【解析】通过改革结束了养老金“双轨制”,这体现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故选;存在了20年的“双轨制”成为了历史,体现了。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答案】D命题点5 实践的基本形式【对点金题】2015年5月21日新华社报道,我国科学家从尿液提取干细胞培育出一颗新牙。这不仅为缺牙者带来了希望,还预示着人体其他器官的培育将成为现实。对我国科学家培育出新牙的认识正确的是()A处

16、理社会的实践B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C科学实验D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形式。题干材料讲的是科学实验,故选C;B是指生产实践,不符合题意;D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A与题意不符。【答案】C要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2)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17、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客观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3)如果有了正确

18、的认识,却脱离实践,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了这一道理。特别提醒1如何准确把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整合,系统把握)正确理解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把科学理论

19、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2.明确实践问题上的几个“唯一”。(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4)实践是获取认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但不是认识的唯一目的。3如何分清“来源”和“动力”?我们的认识怎么来的呢?就是从实践中来的。这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后,这种认识不一定就是完善的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慢慢发展我们的认识,这就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

20、的来源”前提是还没有这种认识,强调的是“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前提是已经有这种认识了,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由浅入深”。4厘清几点认知。(1)目的根本任务。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来源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实践,二是学习。5如何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知识整合,系统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

21、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的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其中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认识的反作用受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制约。而坚持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也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

22、认识世界的目的。由于客观实际是千差万别的,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命题探究命题点1实践决定认识【对点金题1】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 BC D【解析】错在“更可靠”上,亲身的实践经验也可能是错误的。材

23、料强调的是通过实践检验原有认识并得出新认识的过程,故在材料中未体现,说法符合题目要求,故选C。【答案】C【对点金题2】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宣布,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位于南极的BICEP2望远镜,对宇宙大爆炸的“余烬”彼波背景辐射进行观测,意外发现了比“预想的强烈得多”的“B模式偏振信号”,并确认它就是暴涨期间原初引力波穿越宇宙导致的。这意味着宇宙暴涨理论获得了迄今最有力的证据。这表明()只有在科学实验中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世界上根本没有人们观察不到的事物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工具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 BC D【解析】人们获得正确的认识,也可能是通过学习获得

24、的正确的间接经验,错误;特定时代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一定会存在尚未认识之物,错误;材料中“利用位于南极的BICEP2望远镜”与“宇宙暴涨理论获得了迄今最有力的证据”体现了。【答案】D命题点2 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对点金题】下列与“纸上得出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B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D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解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排除A;“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是强调获得认识的途径,而题干讲的是认识的来源,排除B;C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符合题目要求,应选;“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是强调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