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6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温馨寄语实用类文本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写法,阅读起来相对容易,但答题要求高、精。试题源于原文,其答案要点在原文中或隐或显,或聚或散,故要有对文本的精准理解和深入挖掘能力,不能满足浅层次的理解。读懂是做题的根本,切记!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要根据其文体特征,通读全文,重点弄清四个问题:文本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阐述什么道理?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态度是什么?全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行文中使用了哪些手段(论证方法)和材料?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无论是理解句子、词语含意(义)还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答案基本上来自原文,要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增强针对性。只要细心挖掘,定然会有所收获。
2、做选择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是否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宋词、元曲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吗?为什么它们可以成为一代之文学,而我国当下的流行歌曲不可以?就深度介入民众生活进而影响大众精神而言,三者是相同的,但当下流行歌曲所处的文化生态,与前两者又有明显不同。宋词、元曲所处的年代,并无明确的文化工业概念,而流行歌曲的制作,遵循文化产业的生产标准。以价值规律为基本法则的商业运作是大众文化的巨大牵引力,商业运作必然以
3、迎合大众口味、制造流行、创造利润为根本目的,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流行音乐产品大量地模仿,标准化生产,以满足粗鄙人的品位为法则,同时宣判精英主义为思想犯。在音乐选择上,则最大限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一些嗲声嗲气的爱情歌曲或一些粗制滥造的网络歌曲,甚至将通俗演变为庸俗和低俗。宋词、元曲经典地位的确立,虽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运作的结果,但整个过程来自于历史上具有文化公信力的学者的推崇与发现。而今天的流行歌曲的广为人知,背后少不了传媒的推波助澜。媒体越来越渗入生活的每个角落,大众的思维越来越依靠媒体并终究无法逃离被卷入其中的命运。这可以解释娱乐选秀节目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星光大道为何异常火爆,因为缺乏必要媒体素
4、养的大众事实上接受了媒体霸权的奴役。全球的情况如出一辙,最重要的传媒平台为固定文化人群所掌握,大众文化传播的内容亦由特定人群所掌控,大众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能学会阅读、批评和抵制媒体的操纵,与占主导地位的媒体与文化打交道的人只是少数精英。若大众不能提高面对媒体文化时的自主能力,不能拥有更多驾驭文化环境的力量及创造新文化形式的教养,传媒垄断思想与信仰、塑造大众价值观的作用还将长久存在下去,流行歌曲也必将作为一道文化景观长久地存在下去。资本与传媒的联姻也是造成流行歌曲不能成为“一代之文学”的原因。庞大的娱乐集团受商业驱动,通过文化从业者迎合大众的艺术趣味,将流行歌曲刻画为当代生活中一种即时的、无
5、所不在的生活方式,不按这种方式生活的人被描述成古板僵化守旧,同一首歌和超级女声等节目大获成功固然能满足文化娱乐需求、为草根提供上升通道,它们所引发的全民狂热却与资本、传媒不遗余力地塑造底层无知有莫大关系。在底层狂热与底层无知的背景下,艺术轻易地被商业僭越,其内涵被掏空,成为贴金的符号和标签。流行歌曲不会成为“一代之文学”,理由还在于,流行歌曲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中国流行歌曲是全球文化产业或全球流行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流行歌曲在中国成为“一代之文学”,全世界的文学史是不是都要改写?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选自书屋,有删改)1关于“流行歌曲”,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流行歌曲因为能够深入影响大
6、众的精神而深度影响大众的生活。B流行歌曲均以满足粗鄙人的品位为法则,将通俗演变为庸俗和低俗。C流行歌曲只要能摆脱媒体的操纵,就能作为文化景观长久地存在。D流行歌曲往往会被刻画为当代生活中一种即时的、无所不在的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A项应该是“深度影响大众的生活进而影响大众的精神”。B项“均以”的表述过于绝对。C项“只要就”的表述与文意不符。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种通过商业运作模式生产出来的流行音乐以迎合大众口味、制造流行、创造利润为根本目的。B超级女声星光大道等娱乐选秀节目异常火爆的根源在于各种媒体的推波助澜。C那种不按照商业模式或娱乐模式创作流行歌曲的人往往会被看
7、成古板僵化、思想守旧。D当下的流行歌曲成为不了“一代之文学”并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答案B解析该项中的“根源在于各种媒体的推波助澜”的表述不准确,通读全文可知,媒体的推波助澜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受众的文化教养才是关键所在。3请简要概括当下的流行歌曲不能成为“一代之文学”的原因。答:_答案现代流行歌曲实行了产业化,缺乏有文化公信力的学者的推崇与发现,资本与传媒的联姻。解析作答本题时,一是要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归纳每层的大意;二是要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对其进行归纳概括。本文主要采用了“总分”的结构,且在分述时,每个部分的开头都有总括性的语句,考生只要抓住
8、其中的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怎样读中国书余英时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
9、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需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
10、博览都无例外。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什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
11、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
12、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选自悦读,2013年第9期,有删改)4“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
13、“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答案C解析A项“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是作者的体会。B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D项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
14、的言论。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前,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
15、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答案A解析“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作者认为“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6请根据文意,理解概括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答:_答案方法:“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态度: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而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