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1063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9单元 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8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主干梳理 认知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权。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

2、形成过程(1)实行工业化改革原因:苏联仍是落后的农业国;资本主义国家敌视苏联。目的:给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确立方针:1925年12月,俄共(布)十四大。工业化建设(2)农业全盘集体化原因:农业落后不适应工业化需要。目的:保证工业化需要;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完成: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制约了农业发展;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别国提供了经验教训。3确立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3、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赫鲁晓夫改革后期出现混乱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及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措施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4、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评价结(果)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消极: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目标脱离实际;急躁冒进,造成混乱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开始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问题探究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吗?提示: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

5、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牛刀小试 试图示新经济政策。参考:问题探究2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了吗?提示:否。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下的,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知识拓展 苏联取得工业化建设成就的原因(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原料、资金等便利条件。(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教材拾遗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

6、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家国情怀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与灵魂苏(俄)联在20世纪2030年代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探索。尤其是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严重缺陷,且日益僵化。表明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创新是保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灵魂。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一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

7、崛起解说词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史料解读上述史料都与新经济政策有关,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如史料一中“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史料二中“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等,从中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的一些特点。精研探究上述史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答:提示:由史料一中可知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由史料二中可知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新经济

8、政策的特点(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微解2苏联改革的不足一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9541960年,先后开垦4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三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9、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史料解读史料一前三句反映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成效,后两句则反映出其改革的不足;史料二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军备竞赛严重影响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史料三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后果,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三人改革的一些缺陷。精研探究上述史料反映出二战后苏联改革有何不足之处?答:提示:史料一中表明由于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没有彻底解决粮食问题。史料二中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军事工业上,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史料三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

10、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了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政策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物资匮乏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主要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11、分配实物配给制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特点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单一公有制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评价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符合俄国国情相同都是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都是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例1“贸易商人设立摊位,跳蚤市场蓬勃发展,农民将食品运到城镇。因有新法律的许可,私人的咖啡馆、商店、餐馆、夜总会、妓院、医院、诊所、信用社甚至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该现象最有可能盛行于()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C斯大林工业化初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答案D解析根据

12、材料可知,此时期商品贸易、自由市场及私人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没有允许私人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不允许私人贸易和私人经济存在,故B项错误;斯大林工业化初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情况,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私人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要点二“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和教训1特点(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

13、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2影响(1)这一模式在工业化初期和战争时期以及在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建立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3)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4)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并僵化地实施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3教训(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3)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4)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5)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6)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例2(2019山东淄博一模)如图为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单位:%)。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A推动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B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C实

15、行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D汲取西方经济危机的教训答案B解析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与“一五”计划期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率有所下降、农业由负增长到54%、轻工业由90%到100%,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故选B项。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增长率相差较大,产业结构并未均衡发展,排除A项;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建立,排除C、D两项。要点三二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及苏联改革的启示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改革异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

16、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模式,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同(1)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2)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从苏联改革中我们得到的启示(1)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受挫,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2)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3)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艰苦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4)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7、同时,努力建设政治文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例320世纪70年代,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自斯大林模式形成以来,工农业发展极不均衡,以致1985年美国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故A项正确。B、C两

18、项夸大了石油的作用,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1(2019全国卷,35)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1970年,苏联的实际钢产量和煤产量都比计划要低,而肉和蔬菜与瓜类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远远低于计划任务,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

19、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2(2017全国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将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由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并在一些集

20、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的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但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2016全国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

21、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正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国人关注苏联,故B项正确。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不会关注集体化和公有制,故C、D两项错误。4(2015全国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

22、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正值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出口粮食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这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故A项正确。粮食虽然减产,但出口增加,不能说明粮食供不应求,排除B项;此时期苏联工业化迅速发展,且粮食出口量增加,支援了工业建设,排除C项;D项只能说明粮食减产问题,不能完整反映材料,排除。1(2019福建三明二模)19131932年沙俄、苏俄、苏联经济数据表类别 数据 年份1913年192

23、0年1925年1928年1932年工业总产值(亿卢布)102.5114.177.39158368钢(十万吨)42019186.8425.1592.7粮食(百万吨)144.452.5113.3123.3111.6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A社会制度的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B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D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答案B解析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成功探索是新经济政策,从表格中定位1920年、1925年两个年份,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钢产量、粮食产量都大幅度提升,故选B项。沙俄到苏俄的社会制度转型,定位1913年、1

24、920年,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钢、粮食产量都处于下降状态,排除A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的,定位1928年、1932年,可以看出粮食产量处于下降状态,排除C项;苏俄是19171922年,表格中缺乏足够的数据说明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排除D项。2“一五”期间,苏联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从西方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二五”期间,苏联政府则注意大力发展本国机器制造业,到193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需求量的0.9%。这一变化表明苏联()A工业自主生产能力的迅速增强B调整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承受了西方更大经济封锁压力D逐渐陷入计划经济体制的困境答案A

2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机器设备经历了从引进到基本自主生产的过程,说明其生产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故A项正确。从“一五”计划开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一直未变,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对工业化建设的积极影响,D项说法错误,排除。3(2019山东济南一中周周清)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答案D解析从赫鲁晓夫的政策上来看,前期的政策与后期的政策矛盾,而且经常改变,说明他对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步子过大的问题,反而是改革不够坚决和彻底,A项错误;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