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海淀区重点中学2016年2月高三历史备考 隋唐时期 检测卷A卷一、选择题1.下列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三省之间既有分工与合作,又相互牵制、互相监督B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C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削弱了皇权,加强了相权D隋唐以后的王朝,基本上沿袭了三省六部制2.唐朝时负责租庸调和两税管理与征收的中央部门是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3.隋唐创立的科举制是我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其作用有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 “学而优则仕”得到了落实 加强了中央集权 统治阶级有效地笼络了人才A B C D4.我国古代科举取士与察举制的区别是 A.地方官推荐,方可参加考试B.自愿参加
2、考试,以成绩决定取舍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D.以血缘远近关系,决定官位高低5.隋唐时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是A邸店 B店肆 C货栈 D柜坊6.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进行管辖是在A西北边疆 B东北边疆 C西南边疆 D东南边疆二、非选择题7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封建王朝的上层建筑发生了什么重大变革?请结合有关史实概括评述。8.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有重要价值的思想。阅读以下材料:唐太宗:“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夫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 唐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
3、、学识为本。”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政要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怎样实践这些思想的?北京市海淀区重点中学2016年2月高三历史备考 隋唐时期 检测卷B卷一、选择题1.右图为唐朝章怀太子墓室壁画礼宾图,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唐朝国家统一,吏治清正廉明 唐朝国力强盛,影响远播海外 唐朝交通发达,对外政策开明 人物形象传神,艺术水平高超 A.B. C.D.2.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
4、一记载反映了唐朝初年经济的发展 反映了唐朝初年政治的安定 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情况 A B C D3.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聚集),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4.唐朝后期,扬州地区的商业活动超过长安、洛阳,居全国之首位,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江南地区的持续开发 .大运河成为重要的商业通道.长江下游棉纺织业发达 .扬州靠近沿海地区港口城市5.在对待少数民
5、族关系问题上,唐朝统治者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仕”。这一政策的转变说明了A.唐朝各族之间关系和睦 B.唐朝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C.唐朝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以固边防 D.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6.唐太宗曰:“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此言说明唐太宗A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 B完善并发挥中央机构的作用 C善于用人,知人善任 D实行严刑峻法以使人人自危7.“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 人民普遍缺乏安全感 从事买卖活动的人多了 农
6、村破败,田地荒芜 政府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A. B.C.D.8.关于唐朝谚语“扬一益二”的说法,正确的解释是A.扬州与长安城的工商业发达B.扬州和成都的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 C.我国农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出现在长江流域一带二、非选择题9.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有什么特点?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阅读以下资料,探寻历史真相。资料一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
7、唐摭言卷一资料二 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证件、名片)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科场应试者进呈的文章)为去留”,没有如“人门(门第)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开放”与“公平竞争”的特色。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资料三 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顾炎武日知录语义:唐玄宗开元以后,国家政治清明,所有的读书人都以不因文章显达为耻。其应诏而参加科举者,多则二千人,少则也不下千人,考中者大约百分之一。资料四 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门阀垄断仕途
8、的局面,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贫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从此,选拔官吏之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资料五 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科举的主考官)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读书人、学术界)鲜国体(国家典章制度)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语义:考中进士的人,当时大家都以他为尊贵,主考官判定的标准主要是诗赋,所以读书人很少有关国家典章制度的议论,这是科举考试的一大弊端所学习的不是所用到的,所用到的不是所学习的,因而当时做官的很少有称职的。资料六 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
9、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唐代的科举制度,实在亦有毛病。姑举一端言之,当时科举录取虽有名额,而报名投考则确无限制。于是因报考人之无限增加,而录取名额,亦不得不逐步放宽。而全国知识分子,终于求官者多,得官者少,政府无法安插,只有扩大政府的组织范围。唐代前后三百年,因政权之开放,参加考试者愈来愈多,于是政府中遂设有员外官,有候补官,所谓士十于官,求官者十于士,士无官,官乏禄,而吏扰人,这是政权开放中的大流弊。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资料一,说说“太宗皇
10、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什么意思?2根据资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3根据资料三、四、五,分析科举制的利弊。4(1)根据资料六,概括钱穆对科举制的评价。(2)你同意钱穆对科举制的评价吗?为什么?10.阅读下列材料:按:唐初,东突厥成为唐朝重大威胁。629年,唐太宗派军打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灭亡。次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太宗和群臣进行了讨论。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
11、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
12、之地,置顺、祜、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摘自资治通鉴卷193回答: 根据材料,把讨论中出现的三种不同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唐太宗决定怎样处理东突厥?该决定起了什么作用? 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贞观年间政治有什么特点?答案A卷1.C 2.B 3.A 4.B 5.D 6.A 7. (1)中央机构变革。隋确立、唐进一步明确了三省六部制度。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三省六部制,
13、加强了皇权和中央的统治力量,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并为后世王朝所沿袭。(2)选官制度变革。隋建立、唐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扩大了专制政权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为后世历朝所沿用。8. 以民为本(或存百姓);以德才选拔任用人才;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实践: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完善科举制;妥善安置东突厥降众 (如答在东突厥设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理);或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等。 B卷1.D 2.B 3.D 4.C 5.D 6.B 7.D 8.B 9. (1)科举制使得读书人一心读书求官,耗尽毕生精力,这有利于唐太宗巩固统治。(2)开放政权、公平竞争。(3)利: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社
14、会公平;加强中央集权。弊:只考文学素养不考政治素养;科举出身的官员不称职。(4)钱穆认为科举考试有利有弊,利在开放政权,弊在导致冗官冗员。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自圆其说即可。如:A.同意,因为钱穆的评价比较全面。B.不同意有的观点,如唐朝的冗官冗员现象并不一定是科举制造成的。10. 许多大臣主张采取强行内迁的政策,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李百药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护府管辖;文彦博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同时教之以礼仪。 唐太宗采纳了文彦博的意见,在东突厥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还告诫他们守法。这样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 映唐太宗决策过程中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择善而从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