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重点题型一.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630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重点题型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重点题型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重点题型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重点题型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重点题型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重点题型一.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重点题型一.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重点题型一.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重点题型一.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重点题型一.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步步高》2015届高考总复习《WORD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重点题型一.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重点题型一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题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构建解答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题的知识体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里应包括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这是很重要的一步。首先要弄清楚它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筛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做出选择和辨别。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说明需要对于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筛选、整合信息看似只是找

2、、整、写几个步骤,但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除要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外,还需有:(1)统观意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在所难免。(2)结构意识。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

3、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从领奖台上逃亡王波与年迈的瑞典国王握手之后,意大利人恩里科费米从国王手里接过了那个属于自己的盒子。盒子里装着三样东西:诺贝尔奖奖章、奖状和信封。此时此刻,这位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最想要的,是那个并不起眼的信封。因为他知道,“那里面一定是奖金”。这笔钱的重要性,是站在他身旁的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难以想象的。不过,费米还来不及

4、想太多,万千思绪已为四周的掌声和祝贺声所淹没。1922年7月,费米完成了自己关于X光实验工作研究的博士论文。答辩时,这个年轻人滔滔不绝,眼前的11位答辩委员,或面带疑惑,或直接打起哈欠。答辩结束时,这些身着黑袍头戴方巾的人,没有一个上前来握手或祝贺。他唯一获得安慰的是,论文最后得分很高,然而不知为何,学校并没有遵照惯例出版费米的博士论文。好在参议员科尔比诺教授对费米偏爱有加。在这位政要的青睐下,费米在罗马大学获得了一个教职。当墨索里尼政权决定成立意大利最高学术机构“意大利学院”时,27岁的费米在科尔比诺的推荐下,成为院士中唯一的物理学家。此时的费米决定为国家贡献一切。院士身份,给费米带来了颇为

5、可观的薪水。他忍不住对妻子感叹:“金钱总是自己跑到那些不去找它的人那里。我不曾去找它,它却自己来了。”对于这个一直缺钱的人来说,钱可以给他安全感。但对那身象征身份的院士礼服,他十分反感,只是在学院成立那天穿过一次。那天,刚好家里雇油漆工,费米让妻子把所有面向走廊的门关上,他好穿着礼服出去,以免被人看见。他同样反感的,是法西斯的各种口号和标语。在和物理学教授布洛兹一起乘车去佛罗伦萨的途中,看着沿途写着“墨索里尼永远正确”等离奇的标语,费米每念一句标语,便大声评论道:“废话!废话!”与此同时,费米完成的关于核子放射阴电粒的深奥理论,也被人视为“废话”。1934年,他把论文寄给自然杂志,对方拒绝发表

6、。尽管这一理论成为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当时却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不被理解的年轻人,决定暂时把精力从理论物理转向实验物理。在实验室里,费米不断用中子撞击各种元素。在撞击当时的元素周期表上最后一种元素铀时,他们发现,铀元素具有十分强烈的反应,并且放射出来的不只是一种元素。这无疑是重大的发现,费米自然高兴,但更高兴的人,显然是科尔比诺。就在费米谨慎地表示要进一步做实验验证之时,科尔比诺已迫不及待地在科学院成果发布会上,宣布了费米实验小组取得的成果。在法西斯政权看来,费米的发现是“法西斯在文化领域的伟大胜利”。法西斯所掌握的各种媒体开始鼓吹这一成果,并且宣称这“再一次证明了在法西斯的领导下,意大利

7、又如同往日一样,完全可以在各方面成为全世界物理学家们的导师和物理发现的先驱”。虚夸的报道,令费米倍感尴尬。他深知为法西斯服务就是犯罪。深夜熟睡的妻子,自结婚来第一次被费米摇醒。丈夫以懊丧的语调告诉她,“我的名声成问题了”。但更成问题的,是他们的未来和生活。因为第一批反犹法律获得通过,而费米的夫人是犹太人。1938年11月10日,费米夫妇原本根据事先的电话通知,等待晚上6点斯德哥尔摩打过来的电话。孰料6点时,响起的不是电话铃声,而是广播里播音员生硬而冰冷的声音。对方宣读的是第二批有关种族政策的法令。法令限制犹太人的活动并降低他们的公民地位。这意味着费米的夫人和几个朋友都将受到这个法令的影响。就在

8、一家人心寒之极时,电话铃终于响了,“瑞典科学院决定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费米教授”。一个月后,费米登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这一次,意大利的媒体没有大吹大擂,只用三行字报道了费米获奖的消息。接下来便指责他犯了罪,罪名是没有对瑞典国王行法西斯式敬礼。利用这笔奖金,费米直接逃亡到美国,并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为制造原子弹迈出决定性一步。(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恩里科费米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遇到了哪些尴尬与寂寞?答:_答案专家对他的博士论文不感兴趣;碰到了反感的名誉身份和政治崇拜;核子放射阴电粒的深奥理论,被人视为“废话”。2.恩里科费米为什么要“从领奖台上逃亡”?答:_答

9、案虚夸报道令他倍感尴尬,种族歧视降低了亲人和朋友的身份地位,没有对瑞典国王行法西斯式敬礼而受到指责,深知为法西斯服务就是犯罪。如何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六朝人物”张中行谢志浩1909年,张中行先生出生于河北香河。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自由的学术空气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随风飘散。当时东北已沦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做学问还是搞政治,不可能不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在胡适、钱穆、陈寅恪、傅斯年、吴宓、梁思成等学术名流的支撑下,尽管政治已进校园,但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张中行那一代读书人,耳濡目染,有着自由的呼吸,经过慎思明

10、辨,然后有所确信,最后直道而行。危城北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点,对理解像张中行辈分的学者,是很关键的。张先生一辈子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天津、保定、北平当过多年的中学老师。1949年,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后半生完全奉献于此。“文革”结束之后,老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正希望。所以他像出土文物一样,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夕阳红。那个时代的读书,因为有冯亦代、黄裳、金克木、张中行这样的老先生做台柱子,所以既有趣,又好玩。张先生穿越时光隧道,围绕北大教授,展开记忆。妙趣横生的人物,飘逸潇洒的岁月,把读者带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给了读者无穷的力量。难怪洪子诚在当代文学史

11、中,特别推崇他的散文,认为其有大家风范。长期的动荡生活,使得具有佛学修养的老先生,更多地想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一点人生的乐趣。1997年,88岁退休回家后,跟随女儿住在燕园,与季羡林、邓广铭、金克木相过从,被坊间誉为“燕园四老”。这几位老哥,真是老顽童,居然合作研究起八股文。张先生还研究“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这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说干就能干得了的。先生还支持过河北的一张语文报纸。主持报纸事务的赵晓龙先生与我友善,给我说过老先生的趣事。晓龙兄到北京办事,看望先生,在红楼附近的酒馆小酌。花生米一碟,二锅头一小瓶,简简单单,情趣盎然。先生还提议,和晓龙一起前往正定访古,在86岁高龄,

12、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可谓殊胜因缘,堪称文坛佳话。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党派纷争,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很不太平。但短短三十八年恍惚间,让人觉得和六朝特别接近,有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风格,产生了不少具有魏晋风度的人物。如今,金克木、张中行、季羡林都已化作云烟。六朝人物,真是越来越稀罕了。(选自那些有伤的读书人,有删改)1.根据文意,概括张中行先生“夕阳红”的具体表现。现场答案1现场答案2上面两答案存在的问题_提示原题是一道信息筛选、概括题,筛选范围较明确,在25段,难度不大。可是因为题干要求高,导致出现了两种较典型问题:现场答案一是“概括”,但难以满足“具体表现”要求;现场答案二是“

13、具体表现”,但难以满足“概括”要求。正确的审题是:先筛选出“具体表现”,后将这些“点”适当归类,概括为“面”,按照“点面结合答题法”答题先“面”后“点”。不是像现场答案一有“面”无“点”,现场答案二有“点”无“面”。另外,现场答案一中的第点表述角度不对,其主语是“文章”,从题干要求看主语应是“张中行”。现场答案二漏掉了第2段的信息要点,即后半生奉献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这个工作岗位上。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修改为满分答案_参考答案支持教育事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兢兢业业,支持语文报纸。散文创作成果丰硕:为读书撰稿,有大师风范,给读者力量。学术研究精深:研究八股文、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回乡访古:

14、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2.作者称张中行先生为“六朝人物”的理由是什么?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_提示该题与前面那道题筛选显性信息有点不同,它要求既筛选显性信息,又筛选隐性信息,难度稍加。而现场答案似乎答得不错,从三个方面答出了理由。可是,细查一下,第点答得很好,可惜这“相似”的时代特点是什么,未答出;第点是说张中行的生活态度,可是他与“六朝人物”有什么联系,未说明,因而不能成为“理由”;第点同第点相类似,未点出什么“风度”。这个现场答案很能反映出考生答信息题的现状:辛辛苦苦做出答案,可就这么可惜地丢分。究其原因,还是缺少做信息题的精准意识。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修改为满分答案_参考答案在生活的时代上,民

15、国与六朝都是动乱的时代;在学术研究上,都有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风格;在生活情趣上,都处事淡泊乐观,忘怀得失;在人格操守上,都慎思明辨,有所确信,直道而行。在实际答题过程中,不少考生只知道抄录,至多是选择性抄录,导致写出来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这充分说明了考生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没有加工,或者说只是“粗加工”。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加工呢?1.舍与取舍去无用、次要信息,提取有用、主要信息,尤其要把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词语摘取出来。只要能把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其他都可舍去。2.分与合(1)对于信息最集中的段落,采取分层提取的方法。示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思考问题。而我们之所以不能直接观测到暗物质,是

16、因为暗物质不与电磁力相互作用,而且在推测的暗物质成分中,其是由一种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构成,这种粒子与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的弱,只能产生较小的能量,很难被现有科技水平的观测工具探测到。暗物质不能被直接观测到的原因有哪些?分析:所给段落是一个因果复句,答案在“因”句。而“因”句以“而且”为界分为两个层次,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于是分层提取为:a.暗物质不与电磁力相互作用;b.暗物质由一种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构成,现有科技水平的观测工具很难探测到这种粒子与普通物质弱相互作用时产生的较小的能量。(2)对于同一类信息,较分散的信息采取合并、归类的办法。如题干中出现了“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体现

17、了”等用语,一般都要求将信息归类,归到某一方面中去。3.添(换)与转在保留关键信息(关键词语)的前提下适当添(换)一些词语,使信息转为合乎答案要求的文字。转,有时要将否定性信息转为肯定性信息,将侧面信息转为正面信息。示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思考问题。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

18、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节选自谢希德的诚与真)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请看信息文字与答案之间的添(换)与转对应关系:信息文字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19、。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得出答案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信息文字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得出答案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信息文字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得出答案作为学界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即时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江南士子夏完淳丁帆很小就在明故宫一带玩耍,但那时不知道午朝门乃皇恩赐死之地。1647年10月16日,就在无尽的甬道旁,走来了三十四名即

20、将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反清复明的儒生,这一群人均着明装,长铐脚镣,一个个怒目横眉,无半点惧色。其中有位最年轻的白面书生,更是从容不迫地含笑赴义,他就是名扬一时而又被后人渐渐淡忘的十六岁的松江才子夏完淳。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短命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反清复明的斗争中。民族危亡之际,他舍弃了学业,投身反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天然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

21、之高尚。岳父钱栴问之:“子年少,何为亦求死?”答曰:“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种大气磅礴的境界中去。夏完淳的父亲就是夏允彝,是复社的领袖人物。其言传身教对夏完淳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所抒写的辉煌人格篇章,为夏完淳做出了楷模和榜样。夏允彝生前为夏完淳选择的导师也是十分注重名节和气质的江南名士。夏完淳十四岁就随父从军,征战于太湖地区。父亲殉国后,他又投身于明兵部职方主事吴易的太湖义师帐下任参谋,屡屡征战建功。后夏完淳从军中失散,吴易被捕后壮烈殉国。这段历史同样是夏完淳刻骨铭心的人格锻打。可以说,正是这些腥风血雨的战斗生活锤炼

22、和铸造了夏完淳那颗不屈的灵魂。夏完淳被捕后,在南京大骂投降清廷的前明崇祯兵部尚书洪承畴,其时,洪承畴坐镇南京,帮助清廷总督军务,此举自然是惹怒了他。大多数的江南士子,虽有性情柔弱的一面,然而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却表现了他们刚烈坚毅性格的另一面。夏完淳正是这样,以其短暂的人生抒写了人性价值的高亢音符。夏完淳的诗歌创作顶峰当然是关押在南京监狱中所作。这部分诗篇被他自题为“南冠草”。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狱中所写诗中,有一部分是怀念母亲和家人、爱妻的,但更多的是表现夏完淳效死国家的人格魅力的。一个十六岁花季的少年,缘何能够克服亲情的牵扯和情窦初开的诱惑,一心报效社稷呢?我想,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

23、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是深深影响夏完淳的重要因素。(有删改)1.夏完淳人格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家学师道(或“父辈的言传身教”),战斗生活经历,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2.夏完淳的“气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_ 答案舍弃学业投身抗清大业,大骂投降清廷的洪承畴,狱中作南冠草,慷慨赴死。信息筛选整合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一、审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的审题主要有两点:(1)审准信息筛选标准。不少题干列出的筛选标准用语严谨,带有暗示性或暗藏玄机,如理解不透彻,则答案肯定答非所问。需要逐字逐词地阅读,彻底弄清其含义。(2)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把命题所涉及的内容放

24、入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探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规范训练示例(2009江苏)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标准:冰炭同炉。理解:“冰”,冷,黄永厚为人为文“冷”的东西;“炭”,热,黄永厚为人为文“热”的东西;“同炉”,统一在黄永厚个人身上。“哪些地方”意味着“同炉”在哪些具体事上。总之,要求筛选出同时包含黄永厚“既热又冷”因素的为人为文的具体事情。区间:全文。演练1.(2013新课标全国)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标准:_理解:_区间:_答案标准:出色的军事家。理解:“军事家”一词包含

25、着立下战功(实践)和有军事理论(理论)两方面。区间:全文。2.(2012新课标全国)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标准:_理解:_区间:_答案标准: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理解:关键词是“求真”“态度”,这个“求真态度”非为人方面的,而是“在科学工作中”。要求筛选出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求真态度”的具体表现。区间:全文(涉及谢希德科学活动的文字)。3.(2012辽宁)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标准:_理解:_区间:_答案标准:克罗齐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理解:克罗齐达到“理论家”方面的,达到“实践者”方面的,达到“两

26、者协调统一”方面的。总之,要筛选出克罗齐三方面的信息:“理论家”的成就,“实践者”的探究,“两者协调统一”的分析。区间:全文。二、答题(1)遵循答题步骤第一步,浏览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要依据筛选标准,感知全文,筛选重要信息。第二步,比较辨别。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与次要,辨出现象与本质。通过比较辨别,选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第三步,调整组合。 对提取的重要信息进行调整组合。要依据题干要求,将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调整顺序;要按题目要求,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加工。(详见下面内容)(2)有效组织答案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

27、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问题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切合要求的答案。善于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比较贴近。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整合概括

28、。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词句,把它们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另外,筛选就是归纳,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具体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如果不止一点,往往要分点列举。文章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我们筛选就要归纳、替换,把记叙性的语言换为评价性的语言,这样的筛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筛选,没有归纳的筛选叫摘抄。因分赋点,列点分条陈述。要特别防止过度答题,即考生怕漏掉答题要点而信奉“多答比少答好”的原则,

29、过度答题,以致出现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的情况。规范训练(2013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

30、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节选自徐志摩罗曼罗兰)4.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该段内容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解析本

31、题考查理解段落主要内容的能力。要找到文中重要语句,原文说“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说明罗兰痴迷的是德国的音乐;又说“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说明那时罗兰还没见过德国人,不了解德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

32、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他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

33、听讲。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新亚书院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节选自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5.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能够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使他们有一个存身之处和精神归依。能够培养在民族存亡之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递文化薪火之人。有助于唤起青年人在艰苦时期经世救国的远大人生抱负,即“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的不屈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