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一中2020 -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恒定不变淋巴液、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多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
2、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正确;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也称内环境,错误;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基本不变,不是恒定不变,错误;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蛋白质(血浆蛋白)含量多,错误;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发生改变,若内环境温度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降低,错误;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3、条件,正确。综上正确。故选C。点睛】2. 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下列相关叙述叙述错误的是()A. 这一过程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 吃食物引起唾液腺分泌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反射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答案】B【解析】【分析】1、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
4、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2、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详解】A、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A正确;B、这一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B错误;C、吃食物引起唾液腺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C正确;D、参与这一过程的神经中枢中存在突触,而在突触处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故选B。3. 下列关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5、 )A. 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B. 血浆内CO2浓度升高会刺激下丘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C. 血浆中Na+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使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D. 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详解】A、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A错误;B、血浆内CO2浓度升高会刺激脑干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促进CO2排出体外,维
6、持内环境稳定,B错误;C、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引起的,血浆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使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强肾脏对水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D正确。故选D。4.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 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细胞时,细胞可分泌大量的抗体B. 过程表示辅助性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杀灭病原体C. 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也可以分化为细胞D. 细胞膜表面无抗原受体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是吞噬细胞摄取病原体
7、的过程,吞噬细胞处理和呈递病原体的过程,表示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抗原的过程,是抗体与抗原结合消灭抗原的过程;是吞噬细胞,是效应T细胞,是记忆T细胞,是B细胞,是效应B细胞,是记忆B细胞。【详解】A、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细胞记忆B细胞时,细胞VI增殖分化为新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可分泌大量的抗体,A错误;B、过程表示浆细胞释放抗体与抗原结合,B错误;C、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细胞(记忆T细胞)可以分化为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错误;D、细胞V(浆细胞)膜表面无抗原受体是细胞分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D。5. 下图表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系列实验(一表示光照
8、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b的生长素含量相等,胚芽鞘将直立生长B. 将向右侧弯曲生长,将直立生长C. 胚芽鞘直立生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D. 和都会向暗箱开孔处弯曲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燕麦胚芽鞘尖端由于匀速旋转处理后a、b琼脂快上生长素的含量相等,故直立生长;图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快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因此出现弯向右侧生长的现象;图用锡箔小帽罩住燕麦胚芽鞘的尖端,故出现直立生长的现象;图燕麦胚芽鞘尖端的中间插入云母片,故出现直立生长的现象;图在燕麦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侧插入云母片,阻断了这一侧生长素的运输,因此出现向右弯曲生长的现象;图在胚芽鞘的尖端一下
9、放入琼脂快,直立照射,胚芽鞘出现直立生长的现象;图由于暗箱不动,花盆匀速旋转,故出现直立生长现象;图整个装置运输旋转,导致植物出现弯向小窗的生长现象。【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的生长素含量相等,胚芽鞘将直立生长,A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将向右侧弯曲生长,将直立生长,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胚芽鞘直立生长,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即向光弯曲生长,C正确;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出现直立生长,会向暗箱开孔处弯曲生长,D错误。故选D。6.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植物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都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顶芽产生
10、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的方式是极性运输赤霉素不仅能促进果实发育,还可延长植物种子的贮藏时间用生长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对成熟期的植物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会加快叶片衰老和脱落A. 0B. 1C. 2D. 3【答案】B【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
11、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详解】植物的向光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根的向地性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错误;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生长素浓度较高时,促进乙烯的合成,正确;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这种运输为极性运输,但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错误;赤霉素能促进果实发
12、育,也能促进种子萌发,缩短植物种子的贮藏时间,错误;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生长素的作用是可以促进果实发育,从而形成无子果实,用生长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不能得到多倍体番茄,错误;对成熟期的植物喷洒一定浓度的脱落酸会加快叶片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不会加速叶片衰老和脱落,错误;综上所述:正确。故选B。【点睛】7. 瓜藤上还没有成熟就“疯狂”地炸裂开来的西瓜被称为“爆炸西瓜”,罪魁祸首是膨大素(果实膨大剂),膨大素对细胞的分裂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促进叶绿素合成,延长叶片保绿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膨大素是植物细胞产生的少量激素B. 膨大素与细胞分裂素间存在协
13、同关系C. 膨大素与脱落酸间存在拮抗关系D. 膨大素处理后的叶片制成的色素带,其下面两条会变宽【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的化学物质。生产实践中广泛使用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制剂。与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大量生产,不易被分解,效果更持久。【详解】A、膨大素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错误;B、膨大素和细胞分裂素都能促细胞分裂,二者是协同作用,B正确;C、脱落酸对细胞的分裂与伸长起抑制作用,膨大素对细胞的分裂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二者存在拮
14、抗作用,C正确;D、膨大素促进叶绿素合成,膨大素处理后的叶片制成的色素带,其下面两条(叶绿素a和叶绿素b)会变宽,D正确。故选A。8. 下列与调查类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用目测估计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B. 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土壤中某些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 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蚜虫、跳蝻等昆虫的种群密度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
15、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A、用抽样检测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A错误;B、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正确;C、用样方法调查蚜虫、跳蝻等昆虫的种群密度,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错误;D、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
16、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故选B。9.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步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步骤共有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除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A. 2步B. 3步C. 4步D. 5步【答案】B【解析】【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提供的培养液应保证营养物质,可用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者葡萄糖溶液。对酵母菌进行计
17、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一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详解】项,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为酵母菌生长提供能源和碳源,适宜条件为酵母菌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故正确。项,吸取培养液前要振荡锥形瓶,待酵母菌分布均匀后在进行取样,故错误。项,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一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故错误。项,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故正确。项,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故正确。综上所述,因
18、为正确,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能力。10.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解析】【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
19、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A错误;B、种群的内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但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B正确;C、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可呈现“J”型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C错误;D、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食物丰富的季节,生物的食物充足,环境容纳量最大;冬季食物贫乏,环境容纳量较小,D错误。故选B。11.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B. 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灌木阶段C. 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D. 群落中种群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答案】C【解析】【分析】
20、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详解】A、群落垂直分层是指不同种的生物占据不同的空间,A错误;B、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草木阶段,B错误;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C正确;D、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D错误。故选C。【点睛】12.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森林中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生活在树下B. 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C. 一般来说,群落所处的纬度越高,物种丰富度越大D. 不同森
21、林群落,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完全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其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详解】A、森林中不同种群对于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生活在树下,A正确;B、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B正确;C、一般来说,群落所处的纬度越高,物种丰富度越小,C错误;D、森林群落中的群落结构复杂而且稳定,有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和种类繁多的动物,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都有其适应环境的方式,D正确。故
22、选C。13.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研究不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B.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C. 重捕时方法不当使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不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D. 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
23、行。3、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详解】A、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研究也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比如礁石上的贝类,A错误;B、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精耕稻田杂草少谷物多,弃耕稻田杂草数量会慢慢替代谷物成为优势物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B正确;C、重捕时方法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
24、个数(m),操作不当使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对整个公式无影响,所以不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C正确;D、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卷叶螟数目下降,这时候拟水狼蛛主要以褐飞虱为食,所以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D正确。故选A。1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事例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任何生态系统都
25、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A. 一项B. 两项C. 三项D. 四项【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
26、信息:如动物的行为。4、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详解】某种生物灭绝后,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会被其他生物替代,错误;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属于抵抗力稳定性,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正确;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一个生态系统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正确
27、;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它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的,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的体内,错误;信息传递的作用: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正确。综上正确的选项有,共三项,C正确,故选C。15. 某研究性小组对学校附近鱼塘中5种不同的生物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见下表。请据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代表字母生物种类消化道内食物千克体重汞含量A鲇鱼小鱼78B河蚌水蚤、小球藻25C小球藻/3D小鱼水蚤10E水蚤小球藻5A. 鱼塘中A、B、C、D、E的总和就是一个生态系
28、统,河蚌与小鱼之间是竞争关系B. 5种生物形成了3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CEDA C. 农田中的化肥被雨水冲入池塘后,会使小球藻等浮游植物快速、大量繁殖,从而使水蚤、河蚌、鱼的数量增多D. 5种生物中,小球藻所含的能量最少,鲇鱼富集的重金属最多【答案】B【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3、捕食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
29、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详解】A、河蚌与小鱼都能以水蚤为食,是竞争关系;C小球藻是生产者,A鲇鱼、B河蚌、D小鱼、E水蚤都是动物,属于消费者,其中无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所以鱼塘中A、B、C、D、E的总和不是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B、5种生物形成的食物链为:C小球藻E水蚤D小鱼A鲇鱼,C小球藻E水蚤B河蚌,C小球藻B河蚌,共3条食物链;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CEDA,B正确;C、农田中的化肥被雨水冲入池塘后,会使池塘生态系统富营养化,水体溶氧量降低,水质恶化,从而使水圣、河蚌、鱼的
30、数量减少,C错误;D、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该鱼塘中,小球藻所含的能量最多;在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升高有富集现象,所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积累的重金属越多,在这5种生物中,鲇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所以鲇鱼富集的重金属最多,D错误。故选B。16. 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B.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保持不变C.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状态D. 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
31、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详解】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A正确;B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B错误,C正确;D、负反馈调节能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从而维持生态平衡,D正确。故选B。17.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B. 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100%表示C. 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D. 若迁走全
32、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答案】B【解析】【分析】1、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是该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作用消耗;(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利用;(4)未被利用。【详解】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而马尾松与松毛虫在数量上出现倒金字塔模型,A错误;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100%表示,B正确;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C错误;D、若迁走全部杜鹃,由于食物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仍然是“S”型增长,D错误。故选B。18.
33、 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由生产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过程D. 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明辨图示中的数字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所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进而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详解】图中、和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由生产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
34、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过程固定的能量,B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过程,C错误;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均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19.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和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对下列古诗词的分析,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A.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间的寄生关系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命
35、活动的作用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36、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A错误;B、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远芳”到“晴翠”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了光、温度、水、空气等物理信息对生命活动的作用,C正确;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D正确。故选A。20. 甲、乙、丙、丁4个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
37、鱼泥沙生态瓶编号甲+-+乙-+-+丙+-丁+注:“+”表示有;“-”表示无。A. 生态瓶必须是密闭的,放在直射光下,生物成分的数量要搭配合理B. 乙瓶中缺乏光照,生态瓶不稳定说明了生态系统需要稳定的能量输入C. 丙瓶中没有泥沙,分解者太少,不利于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D. 丁瓶中虽然物种更加丰富,但可能因为氧气含量少而不如甲瓶稳定【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光和泥沙中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草和藻类属于生产者;浮游动物和小鱼属于消费者;泥沙中的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详解】A、生态瓶必须是密闭的,不能放在直射光下,生物成分的数量要搭配合理,A错误;B、乙瓶无光照,藻类和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
38、用,生态瓶不稳定说明了生态系统需要稳定的能量输入,B正确;C、由于丙瓶中没有泥沙,缺少分解者,所以不利于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C正确;D、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减少,因为有消费者小鱼,呼吸要消耗较多的氧气,D正确。故选A。【点睛】21. 心理药物可分为三类:兴奋剂、镇静剂和致幻剂,其中大多数药物可能导致细胞或器官功能异常、损坏免疫、具有成瘾性,所以心理药物要慎用。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表明,心理药物大多是通过改变递质的浓度或作用时间来发挥作用的。据此推断镇静剂能使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浓度_,作用时间_,递质储存在_,以_方式释放,作用于_结构。(2)有一种兴奋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就是存在
39、于咖啡、可可和茶中的咖啡因,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还可引起尿量增多,甚至导致脱水。这是咖啡因作用于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调节使_释放_激素的量减少,导致尿量增加。(3)致幻剂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改变情绪、思想和感知力,还能够使呼吸频率加快,体温上升,有时还引起出汗等症状。致幻剂可导致_激素含量增加,从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答案】 (1). 降低 (2). 缩短 (3). 突触小泡 (4). 胞吐 (5). 突触 (6). 下丘脑 (7). 垂体 (8). 抗利尿激素 (9).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解析】【分析】1、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经垂
40、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2、神经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经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模。【详解】(1)镇静剂是抑制神经兴奋,使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浓度降低,作用时间缩短。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以胞吐方式释放,作用于突触结构。(2)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3)促进代谢增加产热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点睛】本题从兴奋剂、镇静剂和致幻剂入手,考察神经递质、渗透压调节、体温调节,主要基础知识,要注意识记理解相关知识。22
41、. 植物的激素调节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式,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如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关系。请据图回答:(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_,是由前体物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2)图中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芽生长的效应分别是_。(3)比较图中三条曲线,说明三种器官中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_。(4)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说明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_。如图表示某实验小组利用玉米胚芽鞘探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请据图回答(1)实验一段时间后,甲丁四组中的_组空白琼脂块能检测到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这是因为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_运输,即只能由形
42、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2)为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上述运输特点,应选择甲丁四组中_两组做对照实验。、某种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一段时间后,能够提早萌发。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1)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_作用。(2)该曲线图表明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_。但是,激素的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_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答案】 (1). 吲哚乙酸 (2). 抑制、促进 (3). 根 (4). 具有双重性 (5). 甲和丁 (6). 极性运输 (7). 乙和丁或
43、甲和丙 (8). 抑制 (9). 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10). 基因表达【解析】【分析】1、生长素合成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生长素运输:(1)极性(轴向)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2)横向运输:在单侧光或重力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详解】(1)生长素由前体物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2)根对生长素更敏感,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为说是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对芽来说是低浓度,起促进作用,但已超过其最适促进浓度。(3)从图中三条曲线可知,根最适促进浓度最低,根对生长素最敏感。(4)不同
44、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说明生长素具有双重性。(1)由于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为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对应图中就是只能从a向b方向运输。因此实验一段时间后,甲丁四组中的甲和丁组空白琼脂块能检测到一定浓度的生长素。(2)为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特点,自变量是植物胚芽鞘的摆放位置,应选择甲丁四组中乙和丁或甲和丙两组做对照实验。(1)在种子休眠状态下,脱落酸含量较高,在打破休眠萌发的过程中,脱落酸减少,故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2)各种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
45、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点睛】掌握生长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功能、作用特点以及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能分析图示、曲线,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解决问题。23. 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表示绿藻和蓝细菌对水体中N、P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 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度时,若标记
46、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 图1内a-e五个点中,d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_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点。(3) 该湖泊受到富含 P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培养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据图 2 分析选择的藻类应是_,理由是_。(4) 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 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图3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
47、为15个,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_个。【答案】 (1). 竞争和捕食 (2). 偏高 (3). 衰退 (4). b (5). 绿藻 (6). 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低 (7). 抽样检测法 (8). 12 (9). 24108【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 10 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大约5年开始下降,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分析图2: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详解】(1)由题干分析可知,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2)由
48、图1曲线可知,图1内a-e五个点中,d点种群数量继续减少,因此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3)据图2分析可知:选择的藻类应是绿藻,理由是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低。(4)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12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5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525400104100=2.4108个。【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种间关系、种群的年龄结构和酵母菌密度调查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种群数量变化,学会分析曲线趋势,识记种间
49、关系和种群年龄组成。24. 草原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有着广泛的分布,如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兔子种群的值(=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3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为简单,因此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较低。(2)图1共有_条食物链,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_,蛇占据第_营养级。若蛇的食物来自鼠,来自青蛙,且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蛇种群增加的能量为6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消耗植物的能量是_
50、kJ。(3)据图2可知,当兔子的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兔子的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当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兔子的种群数量为_只。(4)图3中,碳元素由B进入到A可以通过_,碳元素在A、C和D之间以_的形式传递,图3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_(填字母)。【答案】 (1). 抵抗力稳定性 (2). 4 (3). 兔、鼠、食草昆虫 (4). 三、四 (5). 11000kJ (6). “J” (7). 150 (8). 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9). 含碳有机物 (10). B和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
51、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兔子种群的值,当值大于1时兔种群数量增加,当值小于1时兔种群数量降低;图3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二氧化碳库,C表示消费者,D表示分解者。【详解】(1)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为简单,因此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2)由图1可知,共有四条食物链,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兔、鼠、食草昆虫。蛇占据了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已知蛇的食物1/3来自鼠,2/3来自青蛙,且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消费者到消
52、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蛇种群的能量增加60 kJ需要消耗的植物的能量=601/320%10%+ 602/320%20%10%=11000kJ。(3)根据图2可知,当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值一直等于2,兔子数量每年成倍的增长,为“J”型增长曲线;当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此时兔子的种群数量为150只。(4)图3中A是生产者,B是二氧化碳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中的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产者;图3中有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而图1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图3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B和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
53、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以及种群的数量增长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数出图1中食物链、弄清楚图2中值与兔种群数量的关系,并能够判断出图3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成分的名称。25. 水稻抛秧育苗时,多数茎和根系平躺在田面。科学家针对此现象开展下列研究。(1)在横放的水稻幼根中,受重力影响,近地侧IAA浓度较高,导致近地侧细胞的生长速度比远地侧_,根向地弯曲生长。(2)将水稻根分成8组,先将各组置于黑暗环境中,之后对各组分别进行处理,放入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实验处理和结果如表所示:组别处理根尖的生长情况1黑暗中垂直生长2某处理负向光倾斜生长3遮住根尖以上的部位负向光倾斜生长4遮住根尖垂直生长5完全剥除根冠6不
54、完全剥除根冠(残留根冠原始细胞)约在1天内失去负向光性,新根冠形成后仍负向光生长7切除根尖05mm(即切除根冠和分生区)有限的伸长生长,无负向光性8切除根尖2mm(即切除根冠、分生区和伸长区)对28组应给予_,第5组根尖的生长情况为_,第8组根尖的生长情况为_。根据上表推测_是根的感光部位。(3)用单侧光处理水稻根后,检测根尖4mm向光侧和背光侧IAA含量结果如表处理弯曲度向光侧背光侧光强63184498黑暗0418418据表可知,单侧光照使水稻根IAA_,引起根的负向光性生长。(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以上研究分析秧苗能够扎根直立的原因是_。【答案】 (1). 慢 (2). 单侧光 (3)
55、. 伸长生长,但失去负向光性 (4). 停止生长,无负向光性 (5). 根冠 (6). 分布不均 (7). 根尖一方面受到重力的影响发生向地弯曲生长,另一方面受到上方光照发生向下弯曲生长;茎负向地生长【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的生长素可以发生横向运输,导致生长素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进而出现向光弯曲生长。2、生长素的作用有两重性。【详解】(1)在横放的水稻幼根中,IAA因重力影响使近地侧浓度较高,抑制生长,近地侧细胞的生长速度比远地侧慢,根出现向地弯曲生长。(2)要研究水稻根在不同的处理下是否会出现负向光性
56、,1为对照组处于黑暗中,对28组实验组应给予单侧光处理,观察其是否会出现负向光性。根据第6、7组结果可知,第5组完全去掉根冠,由于有伸长区,根尖能伸长生长,但失去负向光性;第8组切除根冠、分生区和伸长区后,根停止生长,无负向光性。由图表信息可知,有根冠可以感受单侧光刺激,无根冠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故推测根冠是根的感光部位。(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明显低于背光侧,故推测单侧光照使水稻根IAA分布不均,引起根的负向光性生长。(4)根尖一方面受到重力的影响发生向地弯曲生长,另一方面受到上方光照发生向下弯曲生长;茎负向地生长,故秧苗能够扎根直立。【点睛】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在向光侧和背光侧分布不均匀,但根和茎的反应不同,做题时要认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