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下语文读写大赛试卷-竞赛_2013连云港市(无答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13052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语文读写大赛试卷-竞赛_2013连云港市(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语文读写大赛试卷-竞赛_2013连云港市(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语文读写大赛试卷-竞赛_2013连云港市(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连云港市小学语文六年级读写大赛试卷(满分为100分,比赛时间为90分钟)项 目填空题连线题选择题简答题读后感合 计得 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古往今来,当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时,便自然而然吟咏起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 。2西游记中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3在西天取经后,唐僧被封为 ,悟空被封为 ,八戒被封为 ,沙僧被封为 ,白龙被封为八部天龙。4我国文学史上的“三苏”是 、苏轼和 。5历代诗人赞美春天的诗句很多,如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 。”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 。”还有苏轼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6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

2、了孔子的 、伦理思想、 及 等。与大学、 、 、礼记、尚书、 、易经、 并称“四书五经”。7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篇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 , 。”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高适在别董大中用“ , 。”安慰朋友;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 , 。”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8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作者是 ,他曾经说过“ ”,这就是书中塑造的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所体现的精神。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

3、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A、 汉朝名将霍去病 B、汉朝名将李广 C、赵国名将廉颇 D、三国名将赵云 2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是( )国人?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3西游记的作者是( )。 A、吴承恩 B、施耐庵 C、曹雪芹 D、罗贯中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独特。B、这两句诗写出了春风吹拂、梨花盛开的美景。C、“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D、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

4、( )。A.论语 B.庄子 C.礼记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描写的是( )的景色。A、洞庭湖 B、太湖 C、西湖 D、洪泽湖7“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 )。 A.为政第二 B.里仁第四 C.学而第一 D.述而第七8狮驼岭三魔中老二的真身是( )。(B)A.青狮 B.白象 C.黑鹏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A.慎于思 B.慎于言 C.慎于行10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A.似曾相识鸟归来 B.似曾相识雁归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三、连一连。(每题2分,共8分。)猪八戒耍把戏 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 心腹之患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 又生一计

5、 白骨精一计未成 倒打一耙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 1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哪两句诗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的心情?2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能联系实际生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3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五、读后感。(30分。)1659年,鲁滨逊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大浪,船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卷到了这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从此,鲁滨逊开始了在荒岛上的孤独生活,他自己搭建房屋,尝试着打猎、中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还搭救并训练了一个野人“星期五”就这样,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最后,终于回到了英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需要有乐观的精神去迎接每一次挑战,用自己的毅力以及坚韧不拔的品质去战胜困难,那么成功就在不远的拐弯处。”相信鲁滨逊这个人物的英雄形象让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现在就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把你读鲁宾逊漂流记的体会写下来吧。题目自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