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朝的建立(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朝。禹死启继,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这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2)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夏王朝是奴隶主贵族作为统治阶级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的国家。(3)夏朝的统治范围: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豫西晋南),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4)夏朝灭亡:夏桀暴政引起百姓的反抗。黄河下游商部落的首领汤,乘机起兵灭掉夏建立。注意:第一,从夏王朝的阶级关系看,奴隶主阶级是统治阶级,夏王是最高统治者,奴隶阶级和平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
2、夏政权性质是奴隶制的;第二,夏朝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包括武装、刑法、监狱、官职等内容),是一个国家。所以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而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是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端的根本理由。2商朝的兴衰(1)商汤建国: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被称为“中国第八大古都”)为都城。(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多次迁都,盘庚迁殷后安定(殷,今河南安阳,商朝也称殷朝)商都屡迁原因:政局不稳多次迁都;摆脱保守势力束缚;重视水源地;黄河中下游开发较早(从都城地址总结)。(3)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赋税沉重,奢侈腐朽(见史记材料);残害人民,自取灭亡(炮烙之刑;人祭、人殉)。3武王伐纣
3、和周朝的强盛(1)周国(商属国)振兴:位于泾水、渭水流域;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革内政,发展经济,使周国强大。(2)武王伐纣: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牧野之战(奴隶反戈)。(3)西周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4)西周强盛: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注意:牧野之战属于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斗争。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1)国人暴动:原因:周厉王暴政(材料: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激化社会矛盾。性质:平民和奴隶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武装斗争。影响:打击了奴隶
4、主贵族,动摇了西周政权。(2)西周灭亡: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不朝,战争连年,国力贫困。简况:前者771年,犬戎破京,杀死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3)东周开始: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春秋)开始。5井田制和分封制(1)井田制性质:表面上是国有土地制度,实质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制。(家天下)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诸侯臣下受田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纳贡;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2)分封制:性质: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内容: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重要诸侯国:齐、
5、鲁、燕、卫、晋、宋、楚、吴等。作用:前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成也分封);后期削弱了中央,壮大了诸侯,长期分裂混战(败也分封)。(思维方法:辩证观、发展观)注意:第一井田制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制在西周时,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西周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二古称分封制为“封建制”(即封土地建侯国),要注意这里“封建”的意思。诸侯在得到封地的同时也得到土地上的人民。第三井田制是西周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它反过来了又巩固了井田制。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和畜牧业(1)农业(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业发展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和农
6、田水利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农业发展表现:第一,作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黍、稷、麦、豆),商周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也有记载。第二,耕作技术提高: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农田水利发展:井田制的沟洫系统,发展了田间引水和排水技术。(2)畜牧业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的祭祀。注意:农业是夏、商、西周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地位与时代: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
7、代”。 三代青铜铸造业概况:夏朝: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朝: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产品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青铜产品日趋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2)其他手工业部门: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3商业、交通和城市(1)商业与交通交通工具: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人物与货币: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道路与设施:从都城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平坦大道;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2)城市夏、商、西周的都城,既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也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注意:我国“
8、商人”名称的来历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3)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这一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铁农具使用,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改革和变法;文化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繁荣,科学技术有许多领先世界的成果。三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1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的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封
9、建社会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民族不断融合,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是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1)背景与目的:周王室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命令,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进行频繁的战争。(2)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齐桓公首成霸主的条件和过程:物质条件齐国濒临大海,便鱼盐之利,国家富庶。政治和军事条件管仲相齐,改革内政和军事制度。全国设置常备军,士兵按居住区域编制,经常在一起操练。管仲改革稳定了齐的统治秩序,有利于生产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正确的策略“尊王攘夷”,假尊周天子之名,以号令诸侯,目的是提高齐的地位,发展
10、齐国势力。齐强大后,多次召集诸侯会盟,迫使许多诸侯跟随齐国作战。注意:“尊王”就是要替周王讨伐不服从王命的诸侯国,如伐楚;“攘夷”就是打退周边各族的进攻。如助燕退戎、助卫挫狄。齐桓公霸主地位正式确定的标志葵丘会盟周王派代表参加,说明其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3)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文公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训练军队,成为当时北方强国;同时南方楚国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诱敌深入战胜楚国(“退避三舍”)。此后,晋文公霸业确立。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楚王问鼎”)。(4)吴越争强(春秋晚期)吴、越在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
11、越王勾践苦心砺志(卧薪史书有载,尝胆后人所加),发展生产,训练士兵,重新强盛灭掉吴国。(5)春秋争霸战争的性质和影响(怎样看待“春秋无义战”的说法?)性质:“春秋无义战”是指春秋争霸战争都是非正义的,这种说法符合历史事实,是正确的。春秋争霸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痛苦。(性质上确实“无义战”)注意:分析战争性质主要看战争的目的,而战争的目的贯穿在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中。影响:(主要看客观进步影响)战争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大国扩展了疆域,区域性的统一实现,加强了集权性;争霸战争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便利
12、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争霸战争使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都在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影响上“无义战”太片面)3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背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诸侯国内卿大夫掌权),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格局。这些卿大夫取代国君事件的发生是奴隶制、分封制日益瓦解的表现之一。(2)战国七雄识记:方位: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和中原。都城:齐临淄赵邯郸燕蓟韩郑魏大梁楚郢秦咸阳。(3)主要兼并战争:齐魏争雄,互相削弱:桂陵之战(今河南长垣,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今山东郯城,减灶计)。东方衰落,秦国独霸:长平之战(今山西高平,离间计,纸上谈兵)。(4)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进一步
13、加强了统一趋势;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更加渴望统一;各国国君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所以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兴起。4春秋战国时的民族融合(1)多民族:中原华夏族,四周少数民族(2)融合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3)意义: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1)我国铁器的使用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运用并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运力的一次革命。注意:铁农具使用和牛耕运用标志着生
14、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3)水利事业发展:中原用桔槔汲水(杠杆原理);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淮河流域)、战国秦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长江流域;人物、方案、意义)、战国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渠(黄河流域;韩国“疲秦”之计);连通江淮的人工运河邛沟、连通黄淮的人工运河鸿沟等。注意:都江堰是集防洪、灌溉、水面漂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使关中成为当时的农业中心;蜀守李冰修都江堰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是郡县制已经出现。2手工业的发展类 别概 况冶铸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莲鹤方壶(春秋),金银错技术和雕
15、铸艺术漆工艺采有夹伫技术(战国)纺织业战国麻布纤维相当细密煮盐业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酿酒业春秋战国能以曲造酒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3商业和城市(1)关系: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和繁荣(2)物产:东方鱼盐;西方皮革;北方马匹;南方象牙(3)中心:经济政治双重中心(如史记记载齐国临淄,还有赵国邯郸、楚国郢等)(4)人物:范蠡春秋后期,陶朱公 吕不韦战国后期,由商入仕4从公田到私田(1)概念:公田: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无所有权的要上交赋税的土地。私田:诸侯、卿大夫私自叫人开垦的有所有权不上交赋税的土地。(2)根源与实质:春秋以前“私田”即已出现;
16、春秋战国时期私田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3)影响: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变化封建剥削方式出现:私国主人经营“私田”(一些贵族连“公田”也化为“私田”)时,改变了剥削方式,让种田人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这实质上是一种封建性质的剥削方式。注意:封建剥削方式较奴隶制剥削方式,更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原来耕种井田的奴隶转变为依附农民;一部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已开荒种地,获得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耕农。5春秋战国时期的改
17、革和变法(1)原理: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推广)促使生产关系变化(新剥削方式和新阶级统治)(2)春秋改革:齐:“相地而衰征” 鲁:“初税亩”目的: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实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历史趋势:井田制的瓦解趋势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趋势(3)战国变法: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A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推动社会变革。B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新兴地主来源: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工商地主;新兴地主的主张:政治上建立地主阶级政权,经济上建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争霸影响:为了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必须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增强国力。D巩固统治: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只有通过变法才能强国并巩
18、固统治。典型:魏国李悝(战国前期)、楚国吴起(战国中期)、秦国商鞅(战国后期)影响: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阶段。(4)商鞅变法:变法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井田。 政治上:连坐法;建立县制。军事上:奖励军功。 思想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抑儒尚法)。注意:商鞅第二次改革较第一次改革在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方面加大了力度。意义:(三个“了”)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评价:A积极为主: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005年高考题:战国后期秦国强盛的经济原因:变法
19、促进、农业发展)B消极为次:商鞅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有消极影响。注意: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措施;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秦孝公重用支持是重要因素。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老子和孔子(1)老子和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贵族,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道德经为其所著(一说是老子的弟子们回忆其言论所著)。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即让统治者无所作为,任其自然,反对采用严刑峻法。道德经中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从哲
20、学发展角度看是积极的。评价老子的思想:A积极:提出朴素辩证法(运动、变化);主张“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无所谓,而是不要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去胡作非为,此结论综合众多网站观点),反对严刑峻法。B消极:“小国寡民”思想。注意:老子言论选摘:(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右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4)小国寡民,使民人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
21、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孔子的儒家思想(大思想家):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维护“礼”:“贵贱有序”(维护奴隶制统治)。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孔子学说经历代儒者改造发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3)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的贡献(大教育家):教育思
22、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德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习方法:态度老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谦虚好问。教育实践: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教育为政治服务)。(4)孔子对古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贡献: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注意:春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5)孔子的局限: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看不起农业劳动。讨论:孔子思想在春秋末年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不受重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社会根源:春秋晚期,大国争战,生产力发展,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在奴隶制度逐步瓦解过程中,
23、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不受重视的原因:孔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后来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孔子主张中包含着坚决维护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利益的成分。后来的儒家思想家又加以改造和发 挥。2“百家争鸣”(百家:虚指,极言其多)(1)概念: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形成了很多学派。(儒墨两派最有实力)(2)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打基础;社会变革能催生;私学兴
24、起育人才;诸侯纷争是环境。总之,是经济基础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3)主要学派及其主张:墨家墨子:A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手工业者出身。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初,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扩大。C思想主张或要求:“兼爱”、“非攻”反对战乱,人们和睦相处,有安定生产环境;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要求珍惜劳动成果;“尚贤”反映小产者希望提高政治地位。儒家孟子:A战国中后期邹国人,鲁国贵族后代,名轲,著有孟子。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孟子代表新兴贵族地主的利益,希望用孔子思想维护封建统治。主张和要求:C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或重义轻
25、利、生于忧患的思想)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农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孟子要求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轻视劳动人民,为统治者辩护。儒家荀子:A战国中后期赵国人,名况,著有荀子。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增强。C主张和要求:“礼”(根本原则)“法”(具体措施)并用希望吸收儒法两家长处为地主阶级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道家庄子:A庄子,战国中期宋国人,名周,著有庄子。B思想主张:发展唯心哲学(庄周化蝶);痛恨不公平(“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认为“无用”比“有用”好。法家(
26、先商鞅、后)韩非:A代表人物: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贵族,著有韩非子。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时封建制度确立,统一趋势加强。C思想主张:改革观: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集权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法治观: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要求;也反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现实。注意:法家思想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儒、墨、道、法的历史地位。“非儒即墨”说明当时持儒墨两派主张的人最多;道家其次;而法家思想深受统治者欢迎。3诗经和屈原(1)诗经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时间: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构成:“风
27、”(民风淳朴)、“雅”(大雅之堂)、“颂”(歌功颂德)主题:反映奴隶社会晚期的社会状况。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井田制;有渝(意云)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国,爰及我私私田出现;其置(锋利的工具)斯 ,以薅荼蓼金属农具的使用;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商业的发展。影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2)屈原生平介绍: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希望革新政治挽救楚,被权贵排挤,遭楚王流放。在长期流放生活中了解民间疾苦。前278年,秦破楚都郢,屈原投汨罗江而死。创造新体裁楚辞写出好诗篇离骚(古代最长抒情诗)4诸子散文(1)老子散文:情感深沉,想像丰富,充满哲理。
28、(2)墨子散文:推理与叙事结合,表达政治主张,说明科学技术。(3)孟子散文: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深入浅出。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4)庄子散文:文字优美,想像丰富,秋水、逍遥游是其名篇(5)韩非散文:善用寓言比喻现实,如“守株待兔”(坐享其成、一成不变)5艺术(1)绘画独立: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2)青铜装饰:从图案花纹发展到完整画面。精品如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赏乐铜壶(06四川高考文综已考)(3)音乐:战国全套青铜编钟注意:全套编钟既反映了我国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也反映了当时音乐达到很高水平。6天文和物理(1)天文:哈雷彗星;十九年七闰;甘石星经(2)物
29、理:墨子墨经(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记载)7医学扁鹊:“脉学之宗”;“四诊法”(望、闻、问、切)【要点透析】1井田制、分封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井田制: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内容: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诸侯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周朝土地由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那时耕地阡陌(阡陌指区隔不同属主田地的田间小路)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2)分封制: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
30、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周王作战,保卫王室;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有齐、鲁、燕、卫、晋、宋等。意义: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2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主要不同点(1)从目的看,春秋时诸侯国的改革是奴隶主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建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进而
31、实现统一。(2)从内容看,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上的特权,奖励耕战;实行县制,建立集权政治,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3)从改革的特点和本质看,春秋时期的改革是维持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废除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地位。3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建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
32、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社会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为统一的核心力量。(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春
33、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4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评价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观点(1)历史角度:这是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情况下,主张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着重强调征服、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积极成果,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2)现实角度:今天,由于过度开发利用自然,已经造成严峻的环境灾难,不应再强调征服自然和
34、改造自然,而应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发展。5孔子和韩非子的思想比较(1)相同点:都国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都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本质上是一致的。(2)不同点:时期不同:孔子处于春秋晚期;韩非子处于战国时期。主张不同: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政”,维护周“礼”(奴隶制统治秩序);韩非子思想核心是“法”,主张改革、法治、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张的统治方式不同: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刑”,强调用严刑酷法镇压人民反抗。6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比较(1)相同点:都发生在重大社会转型时期;都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解放运动;都突出
35、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作用。(2)不同点:时空范围不同:百家争鸣发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地处东亚;文艺复兴发生在公元14至17世纪,地处西欧。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百家争鸣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文艺复兴处于封建社会瓦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主要打击对象不同:百家争鸣主要针对奴隶制残余;文艺复兴主要指天主教会。阶级性质不同:百家争鸣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文艺复兴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真题再现】1(2009年北京文综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
36、】C【解析】从题意知,武王灭商后封黄帝后代,应该是分封制。注重时空范围。2(2009年全国卷文综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答案】A【解析】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官职,故来源于官名。3(2009年江苏历史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答案】D【解析】从“九鼎”在夏商西周三代统
37、治者手中的流转可知,它们是国家统治权力的象征。4(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答案】B【解析】人性本恶,所以要用严刑峻法,这是荀子思想与法家相通之处,故选B。5(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26)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该典故说明扁鹊看病所用的诊法是 AA望诊 B闻诊 C问诊 D切诊【答案】A【解析】从题中“面见”蔡桓公而知其病性,突出诊断法为望诊。6(2009年浙江自选模块题号0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
38、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说历史现象的原因。(4分)【答案】(1)“诱”因: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受诱”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39、。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原因: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解析】从强国措施及结果角度分析商鞅“诱”三晋之人的原因和结果;从民众利益角度分析三晋之人受“诱”原因。从强兵措施及效果角度分析秦国兵强马壮的原因。【名师心得】 一易错知识点1区分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行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王位世袭制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通过“父终子继”的“家天下”形式,维持王位的继承。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本本质上仍是私有制,国有即“王有”。3“春秋无义战”讲的是春秋时期战争的性质,
40、但它在客观上有利各诸侯国实力增强,发展生产,有利于民族的融合。4儒家学派代表的阶级利益,春秋晚期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体现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5五经是指诗、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中只有春秋为孔子所著,其余都经过了他的整理和编订。二方法点拨1复习本单元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集中表现为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 社会的鼎盛时期,分封制的推行,大大发展了奴隶制王朝的势力,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崩溃。2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
41、化。例如,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导致了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力量对比变化、思想文化活跃,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同时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3应注意全面认识同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的特征,理解彼此的相互关系。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及其理解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4注意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如分封制和井田制曾促进了奴隶社会的发展和繁盛,但也正是它们在奴隶社会后期成为没落与分裂的重要因素。5贯穿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如对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分析、对商鞅与韩非子法治思想两面性的分析、对孔子和老子思想中进步内容和落后内容的分析。【知识网络】远古社会(不
42、作考试要求,略)。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夏商西周时期 王朝更替:禹建夏、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建周、犬戎破镐京。 重要制度:世袭制、宗法制、井田制、分封制。 社会经济:农业水利、青铜铸造、商业和城市。春秋争霸:齐桓公首霸、晋楚城濮之战、楚王问鼎、吴越争强。 政治斗争 卿大夫夺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兼并:齐魏桂陵之战、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铁农具、牛耕、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经济发展 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剥削方式改变:公田到私田(由奴隶制剥削变为封建剥削)。 春秋:“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社会变革 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思想:老子
43、、孔子、百家争鸣。 文学:诗经、屈原、诸子散文。 思想文化 艺术:绘画、青铜造型、音乐。 科技:天文历法、物理、名医扁鹊。【考点测试】考点一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朝代的更替:夏朝约公元前世纪,建夏,继承王位,至灭亡。其统治中心在今,都。商朝约前1600年,灭夏立商,前1046年,武王伐纣,之战,商亡。商先以为都城,至定都殷。周朝由周武王建立,史称西周,定都 ,前771年,攻杀周幽王, 亡。2暴政:夏有;商有,作炮烙之刑残害人民,西周暴政,引发前841年的。3制度:夏朝“公天下”变为“”,王位世袭代替了。西周,经济上实行,政治上实行,巩固了奴隶制统治。考点二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
44、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1)农业发展表现:作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黍、稷、麦、豆), 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和 也有记载。耕作技术提高: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 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农田水利发展:井田制的沟洫系统,发展了田间 和排水技术。(2)畜牧业: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 和 。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 时代”。)夏朝: 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朝: 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产品主要供 和 使用。西周:青铜产品日趋 ,日用器具数量增多。(2)其他手工业部门(略)3商业、交通
45、和城市(1)交通工具: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 。(2)人物与货币: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 作为货币。(4)道路与设施:从都城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平坦大道;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 制度。(5)城市:夏、商、西周的都城,既是全国政治、 中心,也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考点三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1春秋争霸:周王室衰微;实力增强。2称霸中原:齐桓公称霸,相齐,尊王攘夷,会盟。3晋楚争霸:之战,问鼎。4战国兼并: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标志是和。5兼并战争:之战、之战和之战。6民族融合:华夏族与周边各族,通过和逐步融合。考点
46、四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 社会经济:(1)农业:时代的到来,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 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的逐渐应用和推广,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水利灌溉事业中原普遍用灌溉,水利工程有、(2)手工业:冶铁业创造了 技术,早于欧洲 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出现了新技术,代表作有;酿酒技术有重要发明,用造酒;还有手工业专著。(3)商业:市场已经形成,出现了许多的商业中心,如、 等。2社会变革:(1)原因:根本原因是的使用和的逐渐推广;具体原因是的不断增加,井田制度受到冲击,新的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产生,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土地国有制;主观原因是要求政治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2
47、)表现:魏国变法;楚国变法;秦国变法(注意其内容与评价)。(3)影响:经过变法,新的制度终于确立。考点五春秋战国的文化1条件:春秋战国,是由向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2思想领域:(1)儒家:孔子是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政治上有保守的一面,但也主张;教育上最大的贡献是;整理了文化典籍、 、等。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反对苛政。荀子主张“”,具有思想。(2)道家:是道家的创始人,著作有,其思想核心是,精华是朴素的思想,政治上主张。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 的主观产物。(3)墨家:代表人物是 ,主张、,代表的利益。(4)法家:代表人物是,主张、。3文
48、学: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屈原创造了,以最为著名。4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代表作有和;青铜器装饰从过去的 发展为完整画面。5科技:前613年首次在世界上记录了;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有墨经八条;扁鹊创造了。【参考答案】考点一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朝代的更替:21 禹 启 桀 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阳城 汤 牧野 亳 盘庚 镐 京 犬戎 西周2暴政:桀 纣 周厉王 国人暴动3制度:私天下 禅让制 井田制 分封制考点二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商周 诗经 青铜 引水 拉车 祭祀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青铜 夏朝 商周 国王 贵族 生活化3商业、交通和城市:撬 贝 邮驿
49、传递 交通考点三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1春秋争霸:诸侯国2称霸中原:管仲 葵丘3晋楚争霸:城濮 楚庄王4战国兼并: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5兼并战争:桂陵 马陵 长平6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 频繁的战争考点四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社会经济:(1)农业:铁器 春秋 战国 牛耕 桔槔 芍陂 都江堰 郑国渠 (2)手工业:铸铁柔化处理 2000 金银错 莲鹤方壶 曲 考工记(3)商业:中原 临淄 邯郸 郢2社会变革:(1)原因:铁器 牛耕 私田 封建土地 新兴地主(2)表现:李悝 吴起 商鞅(3)影响:封建考点五春秋战国的文化1条件:奴隶制 封建制2思想领域:(1)儒家:儒 “仁” “礼” 创办私学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政在得民 制天命而用之 唯物(2)道家:老子 道德经 事物的对立和转化 辩证法 “无为” “我”(3)墨家: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小生产者(4)法家:韩非子 改革 法治 集权3文学:诗经 “楚辞” 离骚4绘画:妇女凤鸟图 御龙图 图案花纹5科技:哈雷彗星 甘石星经 墨子墨经 “四诊法”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