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143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4(人教版必修2).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0分)1(2010年12月广东六校联考6题)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反映了:( )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农民分田到户违背了当时政府的土地政策A B C D 【答案】B【解析】1958年建立起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由于高度集权,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徘徊局面。粉碎“四人帮”后,农村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急需来一个大的变化,正是在

2、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契约,迈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本题中项符合所学,第项“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说法错误,土地所有制1956年后至今未变化(国有和集体所有)。2(2011年1月佛山市质检9题)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A到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展开 B“大跃进”的影响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答案】A【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到B段时间是在1950年1957年之间。城镇人口发展趋势是上升,正是由于1953年开展一五计划,制定了

3、优先发展工业化的目标,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增长。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3(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8题)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答案】A【点拨】图片型材料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三看”: 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无关的。本题以杂志的封面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4、通过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特别是对新中国成立后重大事件的考查,以史为鉴,难度不大。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获取材料的相关信息,从材料中可知该事件发生的时间为1958年。B项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项1970年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C、D三项均与图片时间不符,故不选。1958年党发动了大跃进,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成为该运动的主要标志,与题意相符,总之,抓住图片中的一个关键信息,1958年。正是大跃进时期,此时“浮夸风”胜行,与图片信息吻合

5、,而其他项时间不符,故选A项。4(2011年1月广东四校高三联考19题)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答案】B【点拨】把握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60年,前30年即是19491979年,后30年则19792009年,实质题干的时间信息是改革开放前后,显然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自由的流动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现。AC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合。5(2011年1月中山市高三统考12

6、题)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D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两地设置。1980年国家正式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作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

7、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本题选C项,ABD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6(2011年4月肇庆市二模17题)“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这首山歌最早可能传唱于w.w.w.c.o.m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A【点拨】从山歌的内容看,是关于进行农业合作社的好处和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好处情况。而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均开展于20世纪50年代,故正确答案为A。7(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20题)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

8、;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晚清模式(百日维新)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答案】B【点拨】本题考察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模式。B项史实错误,孙中山的议会民主在中国没有深入广大老百姓的思想,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不具有“权威整合能力”。8(2011年5月肇庆市二模17题)同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约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

9、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趋于稳定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了积极作用【答案】B【点拨】本题实则考查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根据所学,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材料中所提及1952年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B项错误。9(2011年4月广东六校联考17题)据媒体报道,2010年5月开始,我国CPI指数屡创新高,老百姓对通货膨胀的感受真真切切。改革开放之后,在此次通胀之前,中国发生过三次通货膨胀,第三次通货膨胀出现在19921994年,其物价上涨率一度高达217%。与第三

10、次通货膨胀相关度最高的历史事件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B美国“新经济”的影响C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而采取了贸易自由化的政策【答案】C【点拨】A、B、D三个选项的事件加大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流,只会造成物价的下降。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的措施,则造成紧俏商品的抢购,造成通货膨胀,所以选C10(2011年4月肇庆市二模18题)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19561966年经济建设遭受挫败,毫无成就D经济体制

11、改革首先从城市开始【答案】A【点拨】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B错误。19561966年为十年探索时期,国民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故C错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故D错误。而三大改造的完成,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它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正确答案为A。11(2011年1月珠海市质检7题)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这主要表明我国( )A商品供求矛盾突出 B政府放弃了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C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答案】D【点拨】本题较简单

12、,材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12(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18题)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1960年是218:261:521;1962年是333:303:363。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 ) A知青下乡促进农业大发展 B中国实现了工业化目标C中央彻底清算了“左”倾错误 D国民经济凋整政策成效显著【答案】D【点拨】题干中60年、62年农轻重比例最大的变化在于重工业比重下降明显,结合1

13、960年的八字方针,可知选择D项。13(2011年4月肇庆市二模16题)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A美苏争霸的影响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答案】C【点拨】新中国成立时,美苏争霸尚未形成,A错误,排除A。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开展的,故B不属于此政策制定的原因,排除B。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制定一五计划时,还谈不上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故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C。这与当时的时

14、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14(2011年1月江门市高三调研10题)张建国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A1954年,张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B1958年,张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C1976年,张建国参加全国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D1984年,张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我国正式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15(2011年3月揭阳市一模17题)“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

15、) 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术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答案】B【点拨】材料反映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发生变化、美国对华进行封锁、人民群众生活困苦,根据所学,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本题选B项。16(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19题)读右图,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分别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自然灾害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6、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B【点拨】本题考察新中国初期的经济状况。A项不符合史实,三大改造是在1953年到1956年进行的,不符合“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的要求。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得粮食产量增加,从1958年起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左”倾错误,B项正确。“八字方针”属于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调整,C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1953年提出的,D项错误。17(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5题)“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

17、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A【点拨】从“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18(2011年1月佛山市质检10题)有15家丰流媒体征集的“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白猫黑猫论”、“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 和“雄起”。 第个流行语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法宝,它是( ) A南方谈话 B市场经济 C入世 D中国特色【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国改革开放决策转变就在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实事求是的根据中国国

18、情,并结合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势,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19(2011年4月茂名市二模17题)下表是我国1961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年份国民经济比例(%)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602182615211962338303363A新中国已经建成工业化国家 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答案】D【点拨】扣住题干中的时间“1961年至1962年”可排除A、C项,同时A项本身表述不合史实;而B项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不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5666年,工

19、业化的基础初步建立;从表格中1962年的国民经济比例338:303:363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20(2011年1月湛江市高三模拟8题)读下表“中国20世纪6070年代粮食产量变化”,分析我国粮食产量在70年代末出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年)19601962197019781979产量(亿斤)23703400430060006642 A农业税的取消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农业税的取消是在2006年;1992年党

20、的十四大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是在1958年,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导致农业生产下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21(2011年4月湛江二模19题)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物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对右图历史现象解读最恰当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B抗美援朝胜利激发人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C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鼓舞 D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左”倾错误影响一代人【答案】D【点拨】从图片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时间

21、为1959年,而且与人民公社有关,A选项体现不出与图片的内在联系,排除A。抗美援朝胜利已经过去了6年,与图片关系也不大,排除B。C也不符合图片的内容,排除C。从高举的“人民公社万岁”宣传牌上看,当时人民深受左倾错误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均是在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之下发动,所以说D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左”倾错误影响一代人符合图片的含义,正确选项为D。22(2011年3月肇庆市一模17题)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位(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791984年相对应的是( )【答案】D【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

22、信息和所学史实19531958由于一五计划“一化三改”的实施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19591964前期总路线犯有左倾错误导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后期1960年由于农村经济工作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经济方针因此国民经济开始好转;19701975文革后期由于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整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19791984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发展。故此题应该选择D。23(2011年1月清远市一模22题)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

23、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答案】D【点拨】ABC三项说法错误,与本题材料无关联,本题选D项。24(2011年4月深圳调研18题)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 A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 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D【点拨

24、】“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反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本题选D项。25(2011年1月中山市高三统考10题)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下面关于这一指标评价正确的是( )体现了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

25、愿望A B C D【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本题选项。第项体现了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说法错误,恰恰违背了八大的路线方针;第项说法错误,“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

26、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26(2011年1月广东四校高三联考17题)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被许多学者誉为“五十年代现象”。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答案】D【点拨】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阶段。ABC都符合,而经济建设屡遭挫折应是在50年代末以后。27(2011年1月东莞市高三期末调研17题)新中国成立后,曾把麻雀与老鼠、苍蝇、蚊子并列为“四害”加以消灭,

27、原因是与人争食,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 )A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C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D二十一世纪初【答案】B【点拨】本题考察建国初期的政治。根据提干信息所述,以上行为属于盲目措施,是“左”倾思想的体现,该思想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28(2011年1月江门市高三调研7题)2010年9月6日,胡锦涛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胡锦涛所说的党的基本理论不包括(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C“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

28、理论D“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理论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理论是19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八字方针故应该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29(2011年3月广州市一模18题)与右图主题一致的标语是( )A“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B“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C“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D“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 【答案】C【点拨】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惟妙惟肖的展示了那个荒唐时代的荒唐事件。C项盲目夸大人的主

29、观能动性,与图片的主题一致。从图片(“大跃进”时壁画)上的文字“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可知,反映是五十年代大跃进的历史现象,而C项正是大跃进时期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鲜明反映的时代标语。“宁要社会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是文革时期的标语; 而“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应是出现在改革开放后。AB都是“文革”的口号,C是 “大跃进” 的口号,D是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口号。本题与其说是考历史,毋宁说是考语文。30(2011年1月茂名市一模17题)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

30、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答案】A【点拨】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联系所学,应是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31(2011年1月东莞市高三期末调研18题)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万里:改革开放的大功臣中说:“那时,在中国大地上甚至广为流传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的佳话,当然这不是对几个人的颂扬,而是人民对中共中央正确决策的高声歌唱。”文章中的“正确决策”是指实行了( )A减租减息 B土地改革 C农业集体化道路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

31、点拨】本题考察中国的改革开放。根据题干信息“万里:改革开放”“吃粮”“吃米”说明此种制度深远影响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农业生产,因此应是改革开放中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2(2011年1月广州市高三调研17题)春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春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春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状况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 B万里山河归人民 五亿群众庆新生 C斧头开辟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 D抗战胜利一元复始 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答案】A【点拨】题干提供的时代背景中20世纪50年代后期,正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探索阶段,春联也当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

32、动相符。B项反映新中国的成立,C项为中国共产党成立,D项为抗战胜利。本题考查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社会状况。A反映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社会状况(公共食堂与人民公社);B属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C属于井冈山根据地时期;D属于抗战胜利后。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0分)33(2011年3月汕头市一模39题)(27分)阅读材料:材料一 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材料二 (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

33、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材料三 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1800年1949年1957年1978年2008年中国38731091794568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6分)(2)19世纪70年代,材料一中的生产模式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政治民主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试列举其中两件大事。(4分)(3)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哪种新的经济模式?采取了

34、哪些措施?有何得失?(10分)(4)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7分)【答案】(1)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分)工厂制度;大机器生产。(2分)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1分)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有益补充。(每点1分,答出后三点中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2分)(2)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每点2分,共4分)(3)模式: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2分)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三大改造

35、,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实行一五计划,加快工业发展。(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4分)得:基本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或初步建立起国家工业化基础、奠定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基础);(2分)失:但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1分)三大改造急于求成,过渡太快。(1分)(4)正确。(1分)理由:1949年以前我国仍然以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为主,城市化进程缓慢;(2分)1957年后采用计划经济模式,加快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1978年改革开放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2分)【点拨】(1)第1问考查了近代中英两国经济生产模式和特征。分析材料一

36、、二,英国的生产模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行工厂制度;大机器生产。而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2)第2问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政治民主化带来的两件事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推动发动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第3问考查了有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有关知识点。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根据所学知识,当时的措施有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实行一五计划,加快工业发展。得失主要表现在,得:基本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或初步建立起国家工业化基础、奠定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基础);失:但造

37、成农、轻、重比例失调;(1分)三大改造急于求成,过渡太快。(4)第4问考查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关知识点,问题的观点正确,主要可从1949年以前我国仍然以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为主,城市化进程缓慢;1957年后采用计划经济模式,加快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1978年改革开放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等角度来回答。34(2011年1月东莞市高三期末调研38题)(26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材料一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

38、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1)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概括“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所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2分)材料二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因,(6分)并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2分)材料三

39、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以上材料来自“凤凰网”(3)各方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2分)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4)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历次改革与革命成败给我们的启示。(2分)【答案】(1)洋务运动。(2分)主要措施: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改革教育体制(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等。(每点1分,共4分。如果是只正确列举具体的企业而没有体现“概括”,酎情扣分。)理解:洋务运动只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没有从根本

40、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停留在学器物层面)。(2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2)原因:清政府的腐朽;政治体制改革的欺骗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日益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等等。(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得6分)影响:中国被迫放弃改革,转而选择革命的道路。(或答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3)“中国经济模式”指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成果。(或改革开放之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和平崛起之路等等)(2分)史实: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市

41、场经济体制等;(4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任意2点即得4分)对外开放: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2分,答对任意一点即得2分)(4)改革者和政府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变革落后的制度;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思想不能僵化)等等。(2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点拨】(1)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问,根据材料中“19世纪下半叶”“李鸿章”等提示信息回答,是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出现的洋务运动。第二问,集合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从企业引进、军事、教育变革等方面说明。第三问,要抓住洋务运动的目的来回答实质。(2)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第一问,从

42、十九世纪后半期清政府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回答。第二问,结合二十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回答。(3)本题考察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一问,抓住材料中“当代”这一关键词判断时间。第二问,根据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回答,注意条理性,可以从城市和农村、对外和对内等方面概括。(4)本题考察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此问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提出自己的观点。35(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39题)(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

43、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报(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

44、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答案】(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2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国内忧外患。(2分)(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

45、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点拨】本题以研究性学习引入,以“经济政策(制度)的选择与探索为主题,综合考查中外经济建设,考查了考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切合时政热点改革与经济转型,立足教材同时超越教材。主要考查点有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现代中国经济建设(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改革)。本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能力有:考查了考生对现代世界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6、,现代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等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提取历史信息、理解历史事实、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看法的能力;引导考生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第(1)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特别注意材料来源的时间提示,从第一段材料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肯定,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

47、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围剿”)。第(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要从国内面临任务和国际环境分析,其影响要注意从积极与消极、现实与长远角度分析。第(3)问实际上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与梳理结合课本内容即可回答。第(4)问属于开放型题目,实际上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总结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6(2011年3月肇庆市一模38题)(28分)政治经济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

48、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材料三:18721913年中国企业发展情况统计表年代商办外国人办设厂数资本(千元)资本所占比重设厂数资本(千元)资本所占比重第一时期18721894年53469796%10328000573%第二时期18951913 年4639080141%13610315346%材料四: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49、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材料五: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述: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中国经济体制十年述: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并分析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的经济、文化

50、条件,并分析辛亥革命在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影响。(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五两种不同经济政策产生的国内外政治背景。这两种不同的政策措施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结果?(14分)【答案】(1)诸侯混战,社会动荡;(2分) 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2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分)(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2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2分)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加速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3)材料四的政策措施是在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形成,(2分

51、)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背景下形成的;(2分)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材料五的政策措施是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2分)“文化大革命”结束,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形成的;(2分)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分,答“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样赋分)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加强国际竞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2分,言之有理即可)【点拨】(1)此题考查的是对儒家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及其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为第一问: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第二问:

52、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爆发的的经济、文化条件及其在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第二问影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中国两种不同经济政策产生的国内外政治背景及其政策措施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结果的理解。根据材料四、五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为材料四的政策措施是在美苏两极对峙局面

53、形成,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背景下形成的;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五的政策措施是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文化大革命”结束,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形成的;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分,答“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样赋分)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加强国际竞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37(2011年1月中山市高三统考28题)(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793年6月通过法令将流亡者产业分成小块出售,把土地分成小块诚然能使相当数量的农民从此拥有土地,法令允许按人口平分市镇公地,使

54、每个居民都能分得一份土地。G勒菲弗尔法国革命史材料二 19世纪末法国共有农户560多万,农业人口占60以上。耕种5公顷以下的400万户(占70以上),只有650万公顷土地。农民贫困和农业经营的分散性阻碍了农业机器和农艺科学的广泛应用,并间接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材料三 人们对某个历史事件和历史时期的印象,常常会受到某种有影响作品的重大影响,那些对于历史事件富于感情色彩的文字会使后人在历史评价时发生偏差。人们对16世纪圈地运动的印象一度也处于这种境地。自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本主义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从这一点看,英国要

55、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材料四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978年邓小平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唱的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法国处理土地问题的方式并分析其对法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分)(2)材料三中马克思为什么称英国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2分)(3)材料四所述1950年中国土地改革

56、和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当时的共同积极作用是什么?用发展的观点审视其在经营方式上又有何局限性?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时提出了什么新主张?(5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土地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答案】(1)法国把土地分成小块,形成了小农小土地所有制。(1分)法国小土地所有制阻碍了新技术的使用,造成农业经营落后和国内市场狭窄,滞缓了法国工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2分)(2)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建立起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2分) (3)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

57、业化建设。(2分)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1分)提出允许农户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经营。(2分)(4)土地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性;土地规模经营要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土地政策要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2分)【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外土地制度。第1问要求回答近代法国处理土地问题的方式并分析其对法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方式是法国把土地分成小块,形成了小农小土地所有制。这一方式产生的影响有:法国小土地所有制阻碍了新技术的使用,造成农业经营落后和国内市场狭窄,滞缓了法国工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第2问马克思为什么称英国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分析材料

58、三可知,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建立起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第3问根据所学来回答1950年中国土地改革和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当时的共同积极作用,主要反映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经营方式上的局限性主要指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时提出的新主张,主要指提出允许农户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经营。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土地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可从土地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性;土地规模经营要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土地政策要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等方面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