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素养落实(九)(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150年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大熊猫国家公园()A地处陕、青、川三省,集中连片分布B气候较温暖湿润,没有寒潮冻害C分布区以盆地丘陵为主,建设难度较大D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2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聚焦在()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退耕还草,防风固沙C垃圾分类,资源优化D清淤治污,提升水质1D2A第1题,读图
2、可知,大熊猫国家公园主要地处陕、甘、川三省,但公园没有集中连片分布;这些地区受寒潮冻害影响较小,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寒潮冻害;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区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海拔较高,相对高差较大,受人类影响较小,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第2题,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因此应该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岷江上游退耕还草,是为了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不是为了防风固沙;岷江上游人口较少,人类活动较少,垃圾分类和资源优化对生态环境建设作用较小;岷江上游水流急、落差大,泥沙淤积较少,不需要清淤治理。下图为我国某山区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35题。3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特征为()A由南向北倾
3、斜B由西北向东南倾斜C由东向西倾斜D由东北向西南倾斜4该自然保护区可能位于()A南岭B太行山C天山D大兴安岭5该自然保护区易发的自然灾害有()A沙尘暴B洪涝C雪崩D泥石流3B4A5D第3题,图示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西北部为山地灌木草地,东南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根据各类植被对水热条件的要求,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地势特征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4题,读图可知,该山地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应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气候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南岭符合,太行山、天山、大兴安岭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无亚热带植被。第5题,该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南方山区,受夏季暴雨的影响,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崇明
4、东滩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1995年,互花米草被引种到崇明东滩,由于其具有强适应性和强扩散能力,现已大面积分布于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下图是崇明东滩三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面积变动统计图。据此完成68题。6崇明东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侵蚀B海水沉积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7据图可知,崇明东滩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海洋污染严重B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C陆地向海洋扩展D海岸遭受侵蚀8互花米草具有适应性强和扩散能力强的特点,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A抗寒能力B抗旱能力C抗盐能力D抗病虫害能力6D7B8C第6题,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处,长江流经该处,水流速度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使得长江挟
5、带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积,逐步形成了滩地,故崇明东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沉积。第7题,读图可知,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加,外来物种的入侵会挤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对本地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使得入侵地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第8题,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处,经常遭受海水入侵。互花米草能在此处迅速扩散,可能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抗盐能力。按照国际惯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别执行不同的生态保护标准,采取不同的保护措。读某自然保护区内部结构及邻近区示意图,完成910题。9自然保护区内适合发展旅游业的是()A核心区B缓冲区C外围区D邻近区10下列关
6、于自然保护区中核心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自然本底B一定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C只要经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皆可进入D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的人员与单位随时可以进入9C10A第9题,外围区位于缓冲区的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A、B错误,C正确;邻近区不属于自然保护区,D错误。第10题,核心区是保存完好的近乎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系统,A正确;自然遗迹保护区的核心区不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B错误;核心区内禁止一切干扰活动,C、D错误。11被称为我国“国宝”的大熊猫是世
7、界上最为珍稀的动物之一,它们作为中国人民友谊的象征,被送往世界各地。大熊猫生活在我国四川、甘肃等地的海拔2 000至3 000米的高山竹林里,由于种种原因使大熊猫步入濒危的边缘。据统计,目前野生的大熊猫仅存800只左右,请尝试分析:(1)造成大熊猫濒危的因素很多,如大熊猫喜食竹子,偶食小动物,食物链结构简单。因此,一旦竹子死亡,大熊猫面临_,生存受到威胁;繁殖能力很弱也是其原因之一,但是主要的原因是_。(2)应该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的每个物种都是一座天然_。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如果大熊猫灭绝,就意味着该物种所拥有的全部_将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3)为了保护大熊猫,最有效的措施是_。将失去栖息地的
8、大熊猫放养到动物园的措施属于_。同时,宣传教育也是重要的措施。解析第(1)题,大熊猫喜食竹子,一旦竹子开花死亡,食物短缺,生存受到威胁。造成大熊猫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了大熊猫的生活环境。第(2)题,自然界的每个物种都是一座天然基因库。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如果大熊猫灭绝,就意味着该物种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将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第(3)题,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迁地保护。答案(1)食物短缺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了大熊猫的生活环境(2)基因库基因(3)建立
9、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素养培优练图示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读1976年、1987年和2000年我国某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图,完成1214题。12导致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是()A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B修建108国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C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和秦岭隧道通车D发生了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13据图可知,图示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区域最可能位于()A四川省B广东省C陕西省D辽宁省14下列关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1976年
10、栖息地连成一片B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C国道的建成使大熊猫栖息地扩展D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12C13C14C第12题,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主要是因为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即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和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范围扩大。第13题,据图可知,图示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秦岭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所以该区域最可能位于陕西省。第14题,读图可知,1976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大,成片分布;1987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明显缩小,碎片化严重;修建国道,导致大
11、熊猫栖息地碎片化,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缩小;2000年左右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又逐渐扩大,且向北和向西扩展明显。15下列关于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B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C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D对某些珍稀动物进行就地保护时还要进行迁地保护A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A符合题意;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B不符合题意;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C不符合题意;迁地保护是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
12、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D不符合题意。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野骆驼学名野双峰驼,生性胆小、机警,是世界上唯一靠喝盐水和吃盐碱性植物生存的极度濒危动物。目前,野骆驼数量减少到不足1 000峰,大部分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为保护野骆驼种群繁衍,我国在罗布泊地区建立了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除野骆驼外还分布有雪豹、狼、豺狗等肉食动物。保护区规定在核心区外可以进行科考、旅游等活动,但不能进行采矿等开发建设活动。目前,经国家批准,该保护区由原先的7.8万平方千米缩减至6.12万平方千米,调减区域主要为北部哈密实验区部分。科考结果显示,哈密范围内煤炭、铜、镍、铁等资
13、源非常丰富,但已经属于无植被、无水系的干旱荒漠戈壁区。材料二下图是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1)为适应环境,野骆驼具有“全身披以细密柔软的绒毛,脚掌下生着宽厚的像弹簧一样的肉垫,长睫毛的眼睛和自动开闭的鼻孔”等身体特征。根据该地的生存环境,分析野骆驼这些身体特征的主要作用。(2)简述我国西北地区野骆驼种群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3)结合材料,简析调减保护区面积的主要原因。(4)为保护和改善罗布泊自然保护区野骆驼的生存环境,请你提出可行性措施。解析第(1)题,西北地区的环境对野骆驼身体特征的影响主要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野骆驼种群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主
14、要从栖息地破坏、人类滥捕滥杀等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角度分析。第(3)题,调减保护区面积的主要原因结合材料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第(4)题,保护和改善罗布泊自然保护区野骆驼的生存环境的措施主要从人类活动角度分析。答案(1)细密柔软的绒毛既可以保温,又可以防暑;脚掌下宽厚的肉垫能在松软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长睫毛的眼睛和自动开闭的鼻孔能使它免遭风沙的袭击。(2)人类盗猎捕杀;道路和工矿建设破坏野骆驼的栖息地;旅游、探险等活动对野骆驼生存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水源减少;食肉动物对野骆驼生存的威胁;气候变化、自然环境恶化,导致野骆驼水源、食物减少。(3)北部哈密实验区部分为无植被、无水系的干旱荒漠戈壁,已不能给野骆驼提供栖息、繁衍的生存环境;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可以进行矿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调减面积,有利于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4)恢复植被,增加水源,改善野骆驼生存(食物、饮水)条件;控制科考和旅游等活动的次数,减少对野骆驼的干扰;严格控制道路建设和工矿活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施生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