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957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14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农业区位因素】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12【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A进水区B出水区C水稻区D螺沟区【答案】11D 12C【解析】11该地位于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使沟与沟相连,

2、达到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改善了田螺的生长环境,D正确;稻田中开挖螺沟不能增加稻田光照强度,也不能减少天敌威胁,A、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进水口、出水口”可知,螺沟里有水,不利于稻田通风透气,B错误。故选D。12水稻生态系统包括与水稻生长发育相关联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周围其它各系统的关系,是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C正确;进水区的主要作用是进水,出水区的主要作用是出水,螺沟区是相互连通的沟水,借助水体的调节作用,使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三个地区生态循环过程较简单,不复杂,A、B、D错误。故选C。【点睛】田螺多栖息在水源的边缘或

3、者依附在水生植物上或者栖息在泥土表面,喜阴怕阳光直射,螺在水温达到28以上时活动频繁,当水温超过45时,将造成螺的死亡,水温在28-32是螺的最佳生活环境,当水温低于10时螺进入休眠期,当水温达到30时,螺将躲在水草等植物下进行避暑。(2022年新高考山东卷)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1991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1986年和2010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1986年相比,2010年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范围内()A分散林地和

4、农场的面积缩小B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C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提高D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4【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图中国家公园内退化斑块的景观类型可能是()灌丛草地草甸沼泽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ABCD【答案】3B 4A【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分散林地和农场面积增大,A错误;雨林景观变得破碎,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B错误,C错误;雨林遭受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D错误。所以选B。4该地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降水较多,地表水充足,灌丛草地、草甸沼泽广布,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导致该类景观类型退化,正确;该地纬度位置较低,海拔较低,没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分布,错误。所以

5、选A。【点睛】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还分布在墨西哥、巴西的东南部、马达加斯加东部、印度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2022年1月浙江卷)下表为我国某研究机构发布的农田、湿地、森林、草原四种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数值越大表示生态服务价值越高。完成下面小题。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调节气候2.70.90.917.1涵养水源3.20.80.615.5净化水中污染物1.31.31.618.2保护生物多样性3.31.10.72.52(森林、湿地的功能)表中至依次是( )A农田、湿地、森林、

6、草原B森林、农田、湿地、草原C森林、草原、农田、湿地D草原、湿地、森林、农田3(湿地的功能)湿地开发利用中,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明显的是( )A休闲垂钓B滩涂观光C移植红树林D水稻田养蟹【答案】2C 3C【解析】2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和湿地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能力显著;湿地的净化水中污染物能力最强,所以是是湿地;农田农作物种类较为单一,保护生物多样性能力最差,是农田;综上述,是森林,是草原;C正确。ABD错误。故选C。3由所学知识可知,休闲垂钓、滩涂观光、水稻田养蟹均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符合题意,ABD错误;移植红树林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较少,生态环境失衡,生态价值下降,符合题意,C正

7、确。故选C。(2022年6月浙江卷)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完成下面小题。9(湿地的功能)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10(湿地保护措施)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D河道整治清游,清除全部河滩【答案】9A 10B【解析】9据材料可知,该人工湿地系统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和处理,相对污水处理厂,不需要建设

8、厂房设施和使用药物,污水处理成本较低,A正确;图中人工湿地系统需要大量的土地,并没有减少土地占用面积,B错误;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污水处理能力也有季节差异,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工湿地系统靠微生物、植物自然净化,速度较慢,D错误。故选A。10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常因缺少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抢夺其他生物生长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或其他物种灭绝,A错误;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可提高湿地涵养水源能力和自净能力,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B正确;扩大养殖规模,可能导致水污染加剧,C错误;清除全部河滩,河床裸露,侵蚀加剧,进而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故

9、选B。(2022年新高考山东卷)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1)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2) 【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

10、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答案】(1)15.8(2)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绿色价值链,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短期来看,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长期来看,通过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种植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 (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以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为材料,涉及全球气候变暖、碳排放量、可持续发展、地理环

11、境的整体性、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安全等相关内容,创新性的利用地理原理及地理模型,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思维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1)a牧场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16.7+32.7+2.7=52.1,b香蒲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23.8+7.9+11.1+2.6-9.1=36.3,a模式与b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为52.1-36.3=15.8。(2)通过材料中的香蒲生产模式可以看到,通过种植香蒲,而非单一还草模式,能够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土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资源,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疾病传播

12、风险,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稳定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香蒲生产模式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开发新资源发展经济,对此我们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构建绿色价值链,满足未来全球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并将通过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安全的生计支撑可持续经济,可以促进固碳并应对气候危机,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短期来看,三江平原为我国农业重点开发地区,是我国粮仓,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可能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长期来看,通过退耕还湿,改善了生态环境,能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基础,同时湿地环境可以提高土地的肥力,维持农业的生产力,确保

13、粮食安全和营养,整体环境改善有利于粮食产量的稳定,保障粮食安全。 (2022年1月浙江卷)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跨流域调水某水源区示意图。该区域水源涵养能力突出,水质优良,承担着向京津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渭河平原(引汉济渭工程)的调水任务。材料二: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产生大量移民,部分移民后靠安置(安置到附近海拔更高区域)。(1)【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该水源区水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有_、_、_。【答案】(1)植被覆盖率高 开发强度较低 环境保护要求高【解析】(1)水源区水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根据材料“区域水源涵养能力突出”说明水源区植被覆盖

14、率高,涵养能力强;“水源区”特别作为饮用水的源头,环境保护要求高,受人类干扰小,开发强度较低。森林的碳汇作用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反之则表现为碳源。喀麦隆的森林主要由低地常绿林和低地半落叶林组成,不同类型森林的不同位置固碳能力差异显著。下表示意喀麦隆低地常绿林和低地半落叶林不同位置的碳储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部位碳储量(tCha)低地常绿林低地半落叶林胸径510cm树木地上部分5.120.024.170.29胸径510cm树木地下部分1.050.010.850.01胸径10cm树木地上部分261.9617.25302.3218.32胸径10cm树木地下部分5

15、3.700.0861.980.18枯木5.520.148.700.04土壤碳9.930.177.810.251将森林由碳汇转变为碳源最明显的行为是()A清除枯落物B砍伐成树C保护幼龄树D翻耕土壤2低地半落叶林土壤碳储量低于低地常绿林,主要因为()A雨水淋溶强烈B养分循环旺盛C有机碳来源少D有机碳分解慢3低地半落叶林的总固碳量更大,但生态学家仍然表示低地常绿林生态价值更高,可能因为低地常绿林()A枯枝落叶较少B分布范围更大C季相变化较小D物种更加丰富【答案】1B 2A 3D【解析】1由题干可知,碳源是指释放二氧化碳。由图表可知,枯木碳储量较低,枯落物没有碳汇作用,清除枯落物也不会明显释放二氧化碳

16、,A错误。成树胸径越大碳储量越大,砍伐成树使得成树失去碳汇作用,产生的枯落物成为碳源,故砍伐成树由碳汇转变为碳源最为明显,B正确。保护幼龄树会增强森林碳汇作用,没有体现碳汇到碳源的转变,C错误。翻耕土壤增加土壤底层碳的释放,但土壤含碳量较小,由碳汇转变为碳源不明显,D错误。故选B。2半落叶林在落叶期间,树冠对雨水的拦截作用弱,到达地表的降水强度更大,造成更强的淋溶,造成碳的流失,A正确。常绿林对养分的需求更大,养分循环更加旺盛,B错误。半落叶林有更多的落叶输入地表,土壤有机碳来源更多,C错误。有机碳分解慢会导致土壤碳储量增大,D错误。故选A。3常绿林只是一年四季常绿,并不代表没有落叶,且另一方

17、面枯枝落叶可以归还土壤,补充土壤肥力,A错误。无法比较半落叶林和常绿林的范围,B错误。季相变化大可能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生态效应,给动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存条件,未必代表生态价值低,C错误。常绿林自然条件更好,生物多样性可能更加丰富,其生态价值更高,D正确。故选D。【点睛】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其中游段(昌马水库至双塔水库河段,海拔11092901)人口稠密,农田广布,是甘肃省移民安置的主要区域之一。

18、该地区湿地类型多样,主要有永久性河流湿地、库塘湿地、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内陆盐沼五大类。斑块密度和景观形状指数能表征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斑块密度值越小,景观破碎化程度越低;景观形状指数越小,景观形状越规则)。下图1示意疏勒河流域位置,图2示意19872017年疏勒河中游五种湿地斑块密度及景观形状指数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19872017年,疏勒河中游地区湿地景观()趋于破碎、零散分布趋于整合、集聚分布形状趋向单一化形状趋向复杂化ABCD520072017年,疏勒河中游地区湿地景观发生显著变化,关键在于()A降水减少B气温升高C人口不断增长D工矿建设增多6疏勒河中游地区草本沼泽主要分

19、布于水体边缘,近30多年来该地区草本沼泽面积增长迅速。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水库蓄水截流B滴灌技术发展C气候变化D过度放牧【答案】4B 5C 6A【解析】4由图可以看出,19872017年疏勒河中游地区各类湿地景观的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呈增加趋势,说明该地各类湿地景观趋于破碎、零散分布,形状趋向复杂化,正确,错误。所以选B。5由题干可知,疏勒河中游地区是甘肃省移民安置的主要区域之一,当地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发展较快,对耕地需求量大,耕地面积扩张显著,对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挤占湿地用水造成湿地水源补给短缺,导致当地湿地破碎化程度加深,故人口不断增长是当地湿地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C正确。由图可以

20、看出,与2012年相比,2017年该地区的沼泽化草甸、内陆盐沼景观的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变化剧烈,而降水、气温等气候因子变化一般是相对比较缓和的,故气候因子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错误;疏勒河中游修建了多个水库,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故当地以农业活动为主,工矿建设相对较少,且工矿建设占据湿地的面积不大,D错误。所以选C。6草本沼泽主要分布于水体边缘,随着中游水库的蓄水截流,使得库塘补给水源下降,中心地带和外围水面缩减、水位变浅,转化为草本沼泽,使其面积增加,A正确。由上题分析可知,气候变化不是主因,C错误;过度放牧影响不大,D错误;滴灌技术发展使农业用水量减少,不会导致水体面积缩小,B错误。所以选

21、A。【点睛】“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挖掘农业碳汇潜力,推进农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化肥、地膜等农资使用和能源消耗、畜牧养殖和秸秆燃烧等环节;碳汇主要来自植物光合作用、秸秆还田等植物和土壤固碳。下表为黄土高原区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碳效应对比数据。完成下面小题。农业生产模式具体生产形式亩均碳排放量/吨亩均净碳汇量/吨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粮食作物+家禽家畜0.13

22、10.195设施作物复种模式蔬菜/瓜果类轮作(多茬)0.587-0.194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粮食作物/家禽家畜+经济林园0.1410.130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粮食作物/作物秸秆/饲草)(家禽家畜+沼气技术)粮食作物0.2060.253说明:净碳汇量常用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差值来衡量7推测设施作物复种模式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A畜牧养殖B地膜大量使用C秸秆燃烧D农业机械耗能8从发展低碳农业的角度,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农户适宜发展的生产模式是()A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B设施作物复种模式C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D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答案】7B 8D【解析】7依据表中信息,作物复种模式主要是蔬菜和瓜

23、果类多茬轮作,需要大量使用地膜来改善黄土高原区的热量条件,提高复种殖数,因此增加了农资使用和能源消耗,使碳排放增加,B项符合题意;作物复种模式以蔬菜和瓜果类轮作为主,畜牧养殖规模小,也不会产生大量的秸秆,基本不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耗能少,因此排除ACD三项。故选B。8根据题目要求,退耕还林农户耕地数量减少,提高经济效益,需要依靠技术,增加单位耕地面积投入,通常以发展设施农业为主,故选项A、C错误;比较设施作物复种模式和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后者的碳排放量更低,并且净碳汇量明显高于前者,也是4种农业生产模式中最高的,应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首选,因此,D正确,B错误。故选D。【点睛】农业生产对地理

24、环境的影响:(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每年秋季,生活在落基山脉东部的帝王蝶成群结队从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启程,飞往数千公里外的墨西哥山林越冬。次年二、三月,又一路北上,重回故土。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是回程第一站,在这里产下第一代子女。随后,第一代子帝王蝶将在5月到6月继续北上至美国北部和加拿

25、大南部,产下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帝王蝶。8月末,新生的帝王蝶会重新回到墨西哥中部的越冬地。下图为“帝王蝶越冬地种群数量变化图”,下表为“2004-2018年影响帝王蝶种群规模因素权重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影响夏季种群规模因素权重(%)影响冬季种群规模因素权重(%)晚冬帝王蝶种群规模(6)夏季种群峰值规模(92)繁殖地春季气温、降水(58)秋季可供使用的花蜜数量(0.5)繁殖地夏季气温、降水(30)越冬地森林面积(7)草甘膦使用状况(10)91994-2018年,越冬地帝王蝶种群数量()A20世纪末缓慢增长B500万以下的年份占比60%C21世纪初迅速下降D1000万以上的年份占比20%10影响帝

26、王蝶种群规模的因素()A冬季规模与夏季规模呈负相关B气候变化是种群变化最重要因素C草甘膦是种群锐减的首要因素D迁徙中的死亡是种群萎缩的主因11符合帝王蝶天性的保护性措施有()控制草甘膦使用量建立自然保护区,引导就地生存减少碳排放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人工繁殖ABCD【答案】9D 10B 11B【解析】9阅读图文材料可知,1994-2000年,越冬帝王蝶种群数量减少,故A错误;1994-2018年期间,越冬帝王蝶500万以下的年份较少,500万年份以上的较多,故B错误;图中显示2000-2006年期间越冬帝王蝶种群数量,先上升后减少,故C错误;图中显示1994-2018年期间,越冬帝王蝶种群数量在1

27、000万以上的只有三个年份,因此占比低于20,故D正确。答案选择D。10阅读图文材料,表中显示影响帝王蝶冬季种群规模因素权重中,夏季种群峰值规模占比高达92,因此冬季规模和夏季规模呈正相关的关系,故A错误;夏季帝王蝶种群规模因素中,春夏季的气温和降水占比较高,且夏季峰值影响冬季种群规模,因此气候的变化是帝王蝶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故B正确;表中显示草甘膦的权重比只有10,因此不是首要因素,故C错误;材料并未显示迁徙图中死亡数量,故D错误。答案选择B。11根据题意,要保护帝王蝶,应当控制草甘膦的使用,减少对帝王蝶的伤害,故正确;帝王蝶受到气温和降水影响较大,因此需要迁徙,建立自然保护区,帝王蝶也不

28、能就地生存,需要随时间的变化迁徙,故错误;表中显示气温与帝王蝶种群因素权重比例较大,因此减少碳排放,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很有必要,故正确;加大科技的投入,人工繁殖帝王蝶,将大大增加种群数量,破坏生态平衡,故错误。综合上述分析,组合正确,故本题选B。【点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四种: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

29、人和自然都有好处。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和田河是塔里木河四大源流之一,也是唯一一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生态走廊的河流,流域上游由玉龙喀什河(简称玉河,发源于昆仑山)与喀拉喀什河(简称喀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两支流组成。近30年来,该流域生态环境变得异常脆弱。下图示意和田河流域玉河和喀河的降水、冰川径流、气温年代际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和田河流域的冰川径流呈现增加趋势,说明该区域()A气候冷干化B气候冷湿化C气候暖干化D气候暖湿化13对冰川消融产生抑制作用的有()全球变暖降水增加保护森林和人工造林大

30、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ABCD14玉河与喀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是()A人类活动强度不同B发源山系不同C地表径流速度不同D植被分布不同【答案】12D 13C 14B【解析】【分析】12读图可知,该流域近30年来,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也明显增加,冰川径流呈现增加趋势,说明该区域气候暖湿化,D正确,ABC错误。故选D。13由图中可知,冰川径流量与气温变化和降水变化趋势相关,全球变暖有利于冰川融化,加速冰川消融,错误;降水增加,冰川补给量增加,能抑制冰川消融,正确;保护森林和人工造林,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消耗,缓解全球变暖,抑制冰川消融,正确;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

31、二氧化碳的排放,能减缓全球变暖,抑制冰川消融,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4读图可知,玉河与喀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降水差异上,都位于高山区,人类活动都较小,A错误;都是河流的源头,山区河流落差大,地表径流速度差别不大,C错误;都位于高山上的积雪冰川带,都没有植被分布,D错误;但两河发源的山系不同,地形对山地降水的影响下,降水量的变化差异较大,B正确。故选B。【点睛】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球处于温暖时期,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火山爆发等影响到气温的变化。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气温室气体总量增

32、多;森林的破坏,减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土地的利用方式变化会引起“碳源”和“碳汇”的变化。下表示意2000-2010年鄱阳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t)。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年份/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碳排放总量碳源与碳汇的比值200044.05-27.75-0.16-10.58426.31-0.03431.8512.21200543.53-28.24-0.15-10.65752.89-0.03757.3520.39201043.10-28.19-0.13-10.781190.41-0.031194.3731.5215鄱阳湖区“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A

33、耕地B林地C草地D建设用地16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量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A促使气候增暖B增加土壤肥力C提升生态安全D改善人居环境17为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B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C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D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答案】15B 16A 17D【解析】15读图可知,鄱阳湖区林地的碳排放量值为负值最大,即林地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最多,因此“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量都为正值,是主要的碳源区,AD错误;草地的碳排量值仅为0.160.13,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较少,不是主要的碳汇区,C错误。

34、故选B。16读表可知,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总量增加很多,碳源与碳汇的比值也增加较多,因此促使气候增暖,A正确;与增加土壤肥力无关,B错误;降低生态安全,C错误;与改善人居环境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17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耕地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增加耕地面积不利于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A错误;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和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与土地利用方式无关,BC错误;湖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建设用地,因此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有利于低碳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D。【点睛】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

35、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碳源与碳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即碳源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减少碳源一般通过二氧化碳减排来实现,增加碳汇则主要采用固碳技术。景观水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呈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科研人员采用玻璃箱模拟静止、轻度污染景观水体,研究不同水动力条件对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藻细胞总数的影响(下图)。依据水体循环特征,分为水循环和泥循环两种方式。水循环的主要特征是底泥不悬浮、上覆水循环,如风生流、波浪、跌水等。泥循环的主要特征是底泥

36、悬浮、上覆水与底泥混合循环,如机械驱动、水闸泄流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实验过程发现()A不循环水体藻类数量持续不断增多B14天后泥循环水体藻类数量下降C水循环水体藻类数量前期高于泥循环D三种水体藻细胞数量总和持续增多19实验表明()A实验初期,因水体运动从而破坏藻类的聚集状态B实验中期,因营养盐浓度升高导致水体藻类增加C实验后期,因水体浊度从而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D景观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治理采用水循环方式最佳【答案】18B 19C【解析】【分析】18读图,实验结果发现,不循环水体藻类在初期减少,中期持续加大,后期增加较慢,A错误;14天后泥循环水体藻类数量下降,B正确;水循环水体藻类数量前期低

37、于泥循环,35天后水循环水体藻类数量高于泥循环,C错误;三种水体藻细胞数量总和在14天前持续增多,14天到21天时减少,28天后增加,D错误;故选B。19实验表明,实验初期,不循环和泥循环、水循环水体中的藻细细胞总数一样,都比较少,不是因为水体运动从而破坏藻类的聚集状态,是因为悬浮物少,营养盐类少所致,A错误;实验中期(21到28天)时,泥循环水体中藻类减少,水循环水体中21天时藻类最少,B错误;实验后期(35天后)泥循环水体中藻类最少,原因是水体浊度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致使藻类死亡,C正确;通过实验可知,泥循环方式水体中藻细胞总数最少,因此景观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治理采用泥循环方式最佳,D错误。

38、故选C。【点睛】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失衡,单一物种疯长,破坏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使整个水生态系统逐渐走向灭亡。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河头道拐-潼关区间(下左图)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得益于退耕还林政策,这里成为中国植被恢复最快的地区,黄河含沙量显著下降。研究发现,枝叶繁茂林地保持水土能力特别强;头道拐地区人工林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出现了异常(下右图)。(1)从黄土高原地形特征角度说明流失土壤更多的原因。(2)统计发现图示区域东南部森林植被恢复速度快于西北部,分析原因

39、。(3)研究发现森林枝叶越繁茂,治理水土流失效果越好,对此进行解释。(4)说明头道拐地区人工林7、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相较于其他月份很低的原因。【答案】(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坡度陡陡坡土壤在重力作用下容易下滑;陡坡水流速度快,搬运侵蚀强下渗少,地表径流多,搬运侵蚀多。(2)东南部水热条件更好,适合森林生长;东南部原有耕地多但破坏严重;受退耕还林政策影响植树造林多。(3)森林枝叶越繁茂,拦截的雨水就越多;分层拦截让水体冲击力减弱;更利于雨水下渗。(4)虽然7,8月降水较多,但由于土壤前期缺水(7,8月前表层土壤水分下降),因此渗漏到深层土壤中的水分较多。随着气温的回升,尤其是植被的旺盛生长,

40、蒸腾量大增,从而导致土壤表层含水量低。【解析】【分析】本题以黄河头道拐-潼关区间水土保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土流失的原因、植被恢复速度、治理效果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1)由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为千沟万壑,地形坡度比较大,陡坡土壤在重力作用下容易下滑,在坡度大的地区,水流速度快,水的下渗量少,地表径流量大,河流的搬运能力强,下切侵蚀强。(2)观察地图,东南部比西北部纬度更低,离海更近,水热条件更好,更有利于森林的生长;因东南部自然条件比西北部更好,所以开垦的耕地也更多,原植被破坏的也更多,受退耕还林政策影响植树造林更多。(3)由材料知“枝叶繁

41、茂林地保持水土能力特别强”,是因为枝叶对雨水起到了拦截的作用,枝叶越繁茂,拦截的作用越强。同时森林植被高低错落,分层拦截,使水体冲击力减弱,有利于雨水下渗。(4)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区,降水集中在夏季。由表层含水量图图可知,5、6月土壤含水量较低,所以雨季渗漏到深层土壤中的水分较多。同时夏季气温高,植物生长旺盛,蒸腾量大,消耗了更多土壤中的水分,所以头道拐地区人工林7、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相较于其他月份低。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黑颈鹤是我国特有的世界性珍稀鹤类,是唯一一种在高原上繁殖越冬的鹤类。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大山包乡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中国最大的黑颈鹤越冬种群。1988年,科

42、学家在大山包乡发现黑颈鹤,并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黑颈鹤,当地政府鼓励村民退耕还草、移民,给村民分发补偿金,但村民却是与黑颈鹤的共生系统中的失利者。近年来,随着政府和当地社区村民的努力,当地开发以鹤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下图为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示意图。(1)分析大山包乡成为我国最大的黑颈鹤越冬种群栖息地的有利条件。(2)1988年以前大山包乡高原湿地容易萎缩,试推测其原因。(3)1988年以后大山包乡村民成为黑颈鹤保护系统中的失利者,试说明理由。(4)分析当地开发生态旅游对大山包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答案】(1)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温和,降水量适中,适宜鸟类生存;当地高原分布广

43、泛,地形较平坦,草类茂盛,鸟类栖息地广阔;高原湿地、水域面积大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食物较充足(种类多样);当地环境保护力度大,人类干扰鸟类的活动较少。(2)降水变率大;湿地面积不稳定;靠近人类居住地,当地海拔高,热量条件较差;粮食单产低,人们过度开垦、过度用水,加剧对湿地的破坏;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3)粮食平均产量偏低;随着当地人口的逐年增加,补偿金有限,难以满足村民改善生活的需求;受生态保护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减少,致使大量青壮年人口外流,劳动力减少;为了响应生态环境保护,当地退耕还湿,农业用地锐减,当地村民经济收入降低;天然食物不足时,黑颈鹤进入农田啄食农作物

44、叶片和果实,严重影响田间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4)促进经济结构由以单一产业为主向以多元化产业为主转变,减少传统耕作和放牧等对湿地环境有害的活动;村民通过积极保护黑颈鹤开发以鹤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1)越冬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该地所处纬度相对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温和,降水量适中,适合鸟类生存,黑颈鹤是唯一在高原上繁殖越冬的

45、鹤类,结合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当地高原分布广泛,地形相对平坦,草类茂盛,栖息空间广阔。结合图中图例信息可知,该区域高原湿地、水域面积广阔,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食物来源充足,适合黑颈鹤越冬。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988年当地发现黑颈鹤开始,就建立自然保护区,其环境保护力度较大,人类对鸟类的干扰较少,适合黑颈鹤越冬。(2)该地高原湿地易萎缩雨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变率大,湿地面积不稳定,夏季面积较大,冬季面积相对较小,当地海拔相对较高,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高原生态环境脆弱,高原湿地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破坏后便很难恢复。1988年以前该地尚未发现黑颈鹤,没有建立

46、自然保护区,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高原湿地靠近人类居住地,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高原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差,粮食单产低,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垦、过度用水,加剧了对湿地的破坏,从而导致湿地出现萎缩。(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黑颈鹤,政府鼓励村民退耕还草、移民,从而导致农业用地锐减,村民的经济收入降低,同时。当该区域天然食物不足时,黑颈鹤还容易进入有限的农田啄食农作物的叶片和果实,导致田间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下降,给当地农民造成经济损失。由于受到了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当地的经济发展减缓,就业机会减少。一方面,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机会的减少,导致大量青壮

47、年外出务工,人口外流,当地的劳动力进一步减少,又进一步抑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虽然政府给村民分发了补偿金,但补偿的金额有限,当地所处海拔相对较高,热量条件相对较低,粮食的单产较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出生率相对较高,人口的增长和有限的补偿金难以改善村民的生活,所以村民成为黑颈鹤保护系统中的失利者。(4)当地开发生态旅游促使当地经济结构由原先的以农业为主向以旅游业等服务业为主,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从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变,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发展旅游业,减少了传统的耕作业以及放牧业等对湿地的破坏,进一步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黑

48、颈鹤的栖息。当地开发的生态旅游是以观鹤为主题,鹤的数量影响着旅游人数,最终影响当地村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村民保护黑颈鹤的意识,提高当地以观鹤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的知名度,形成良性的循环,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土滑坡是黄土斜坡上大块土体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表过程或现象。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905010米,是世界上黄土滑坡分布最集中、频率最高、危害最大的区域。下图为黄土滑坡核密度分布图(搜索半径40千米)。(1)描述黄土高原黄土滑坡核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2)分析黄土高原黄土滑坡形成的自然原因。(3)黄土塬是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

49、高地,是黄土滑坡相对密度最高的地貌单元。就此作出合理解释。(4)黄土滑坡给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危害,就此提出防治黄土滑坡的主要措施。【答案】(1)黄土滑坡核密度空间分布不均衡;南部核密度大北部尤其是东北部核密度小;地势起伏大的区域核密度大,反之核密度小。(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显著土体易沿滑动面下滑;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崩解,具有湿陷性和软化性;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雨水通过黄土垂直和侧向渗透土体容重增加,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滑坡。(3)长期的人类活动使黄土高原沟谷发育黄土塬地貌在整个黄土高原中的面积比例较小;黄土塬周边与沟谷地貌的相对高度大,坡度陡峻极易

50、受到重力作用而发生黄土滑坡。(4)一是绕避对于规模较大的滑坡或滑坡群因防治困难或整治工程耗资巨大缺乏经济实力,同时又具备避开条件的,宜采用绕避措施;二是加强监测预报,利用滑坡活动的规律性,通过一定的监测手段,随时掌握滑坡动态,及时迁移搬迁滑坡危害区的人群、设施,减小、降低滑坡危害性;三是采取简单工程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滑坡的长期稳定等。【解析】【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山体滑坡为材料,涉及滑坡形成的原因、防治措施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1)地理事物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从总体和具体变化规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读

51、图黄土滑坡核密度,总体分布不均,南部核密度大于北部,靠近山脉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滑坡核密度大。(2)滑坡和地势、软弱面以及触发作用有关。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貌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土质疏松,土体易发生下滑;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孔隙度大,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崩解,湿陷性和软化性强,该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的重力,同时增加了润滑程度,易形成滑坡。(3)根据材料黄土塬是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塬面和周边地区地势起伏大,易发生山体滑坡;黄土高原大多地区沟壑纵横,黄土塬所占面积较小,周围沟谷众多,所以黄土塬是黄土滑坡密度最高的地貌单元。(4)防

52、治黄土滑坡主要从加强检测、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滑坡的发生需要一定的触发作用,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滑坡体进行检测和预报,及时进行预警,减少损失;可以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如岩锚)加固滑坡体,保持其稳定;同时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滑坡的发生;对于防治难度较大的滑坡可以采用移民异地安置的方式,避免其带来的危害。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亚洲象是世界濒危物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如下左图)。成年亚洲象食量极大,喜食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季节会在各栖息地间迁移。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主,近年来随

53、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区内亚洲象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象生存空间重叠”问题逐渐凸显。2020年一群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下右图)引起了全球媒体的热切关注,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1)解释西双版纳亚洲象不同季节在各栖息地间迁移的原因。(2)分析近年来西双版纳亚洲象活动范围向保护区周边扩大的原因。(3)针对“人象生存空间重叠”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4)专家认为亚洲象的这次远行”映射着我国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简述其理由。【答案】(1)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野生植物的丰富度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亚洲象食量大,旱季时植物有限不能满足其需要,象群会迁移到其他栖息地或农田寻找食物

54、。(2)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亚洲象群规模扩大,觅食和活动的范围扩展;森林的恢复导致亚洲象采食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减少,从而迁移到保护区外寻找食物。(3)引导当地村民种植亚洲象不喜食的作物,减少亚洲象对作物的采食和破坏;加强象群活动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向村民发出警报;建立国家公园,使各子保护区连通,将亚洲象栖息和迁移区域纳入公园范围;加强对亚洲象食物结构和迁移路线的研究,种植亚洲象喜食的植物,提前采取保护措施。(4)象群北迁途中的植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为北迁提供了条件;象群沿途受人类活动影响小,说明人们保护意识提高;各级政府的科学管控有效避免了人象冲突,人象关系和谐。【解析】【分析】本题以西双

55、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为背景,并结合亚洲象的有关材料,涉及生物多样性、气候等知识点,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体现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1)根据地理位置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由材料可知成年亚洲象食量极大,喜食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季节会在各栖息地间迁移。由于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旱雨季变化,旱季植被较少,不能满足亚洲象对食物的需求,因此亚洲象群会迁移到其他地区或农田寻找食物。(2)根据材料可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主,随着森林的恢复,导致亚洲象采食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减少,需要迁移到

56、保护区外寻找食物;由于环保力度加大,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多,生存空间不断扩展,觅食和活动的范围扩大,继而出现“人象生存空间重叠”的问题。(3)针对“人象生存空间重叠”问题,可以调整受野象侵害较重的村寨的种植结构,倡导当地的农民种植亚洲象不喜食的农作物,可以减少亚洲象对农作物的破坏;完善监测设施,及时向村民反馈大象的活动情况;研究亚洲象的食物结构和迁移路线;划定保护区的范围,并种植亚洲象喜食的植物,防止其迁移;寻找合适的安置点,把保护区内部及周边的村寨搬迁出来,尽量扩大野象栖息地的范围,扩大保护区规模;通过建立生态走廊带等措施,使各保护区之间、亚洲象栖息地和迁移区连通等。(4)由于象群在向北迁

57、移,说明北部的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越;象群可以大规模迁移,说明人类对其干扰较小,人们的保护意识增强;各级政府管控措施得当,有效避免了人象冲突,人象关系和谐发展。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巽他大陆架(左图)位于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马来群岛之间。末次冰期时(距今约11万年1.!7万年)海平面下降,特别是末次盛冰期(距今约23万年19万年),巽他大陆架海平面与现代海平面相比下降约123米。右图为加里曼丹岛水系图。 (1)指出末次冰期热带雨林与现代热带雨林的分布在纬度位置上的差异,并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2)与图示现代热带雨林相比较,末次冰期热带雨林面积更大。说明末次冰期热带雨林面积更大的原因

58、及其对当时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影响。(3)加里曼丹岛上分布着热带山地雨林低山雨林、低地雨林。指出岛上主要山脉的走向,并说明末次冰期热带山地雨林相较于现代分布的变化。【答案】(1)末次冰期热带雨林更集中于低纬度(趋向赤道)地区分布。(只写纬度范围缩小不给分)。气候原因:末次冰期时气温降低;降水减少。(2)原因:海平面下降,巽他大陆架广泛出露。影响:吸收二氧化碳量多(释放氧气多);固定、储存碳元素多。(3)主要山脉走向:东北-西南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相当于山体海拔升高,热带山地雨林由现代分布地区向较低海拔移动,分布面积扩大。【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

59、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读图可知,两条实线区间为现代热带雨林分布范围,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两条虚线区间为末次冰期热带雨林分布范围,大致在南北纬5度之间,比较可知,末次冰期热带雨林分布范围要小,更集中于低纬度(趋向赤道)地区分布。由材料“末次冰期时(距今约11万年1.!7万年)海平面下降,特别是末次盛冰期(距今约23万年19万年),巽他大陆架海平面与现代海平面相比下降约123米”可知,末次冰期时,海平面比现在低很多,说明末次冰期时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因此自然带分布范围向低纬移动。(2)读图可知,末次冰期热带雨林分布的纬度

60、较现代热带雨林分布的纬度范围小,但末次冰期热带雨林面积更大,说明赤道地区在末次冰期是陆地面积广阔。由材料“巽他大陆架海平面与现代海平面相比下降约123米”可知,海平面下降,巽他大陆架广泛出露。出露的大陆架部分生长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植被。“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的肺”,热带雨林茂密对当时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是光合作用强,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多(释放氧气多);固定、储存碳元素多。(3)读右图可知,图中河流发源于中部山脉,北侧河流主要自南向北流,再侧河流主要是自北向南流,之间是南北两侧各河流的源头位置和分水岭,由此可以判断主要山脉走向是东北-西南走向。根据材料“末次冰期时(距今约11万年1.!7万年

61、)海平面下降,特别是末次盛冰期(距今约23万年19万年),巽他大陆架海平面与现代海平面相比下降约123米”可知,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相当于山体海拔升高,热带雨林植被是热带雨林带的水平地带的植被,相当于山地的基带位置的自然带。因此热带山地雨林由现代分布地区向较低海拔移动,分布面积扩大。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冻土活动层,是指覆盖于多年冻土冻结层之上的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研究表明,泛北极地区积雪对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即积雪一方面会增加其厚度,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其厚度。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泛北极地区多年冻土退化,其封存的有机碳被释放出来,旱生植物增加。下图示意2017

62、年泛北极地区冻土活动层的厚度空间分布,其纬度地带性差异明显。(1)描述2017年泛北极地区冻土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2)泛北极地区积雪对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对其原因进行合理解释。(3)从土壤和气候角度,说明冻土退化导致北极地区旱生植物增加的原因【答案】(1)总体上,冻土活动层厚度随纬度升高而变薄;高值区出现在50N附近,低值区分布在70N以北地区;活动层厚度50-100cm的面积分布最广。(2)积雪能阻隔寒冷的大气,起到保温作用,使土壤温度得以保持,从而促进夏季多年冻土融化,使活动层厚度增加;积雪深度的增加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回加大夏季蒸发,使土壤温度降低,不利于夏季多年冻土

63、融化,导致多年冻土活动厚度降低。(3)冻土退化导致有机碳被释放,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利于植物生长;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改善,植物生长期延长;蒸发变强,土壤水分减少,趋于干旱,利于旱生植物生长。【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全球变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1)读图例可知,冻土活动层大于150cm的地区分布在北纬50度附近,向极地冻土活动层厚度依次变为100150cm,50100cm和050cm。总体上,冻土活动层厚度随纬度升高而变薄;高值区出现在50N附近,低值区分布在70N以北地区;

64、活动层厚度50-100cm的面积分布最广。北纬50度以北地区,在大陆东岸冻土活动层较薄,大多是50150cm范围;大陆西岸冻土活动层较厚,大多是大于150cm厚度。 (2)根据材料“冻土活动层,是指覆盖于多年冻土冻结层之上的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研究表明,泛北极地区积雪对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即积雪一方面会增加其厚度,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其厚度”可知,积雪能阻隔寒冷的大气,起到保温作用,使土壤温度得以保持,冬季冻结层较薄,从而促进夏季多年冻土融化,使活动层厚度增加;同时由于积雪深度的增加,大量融化的积雪水渗入地下,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夏季气温高时,会加大蒸发,使土壤温度降低,不利于夏

65、季多年冻土融化,导致多年冻土活动厚度降低。(3)根据材料“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泛北极地区多年冻土退化,其封存的有机碳被释放出来”可知,冻土退化导致有机碳被释放,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利于植物生长;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热量条件得到改善,能使植物生长期延长;气温升高,蒸发变强,土壤水分减少,趋于干旱,土壤温度升高,从而使土壤性状得到改善,也有利于旱生植物生长。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程海地处云南西北部,原属金沙江水系,1690年前后水位快速下降,形成封闭型湖泊。近年来,程海水体富营养化渐趋严重。受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程海水文特征的垂直分布季节差异显著,夏季出现稳定的热力分层,表层、底层

66、湖水停止交换;冬季热力分层消失。在缺氧的环境下,底泥中的有机盐分更容易被降解矿化,释放出营养盐类。下图示意程海不同季节水温、溶解氧随深度的变化。(1)与我国大部分湖泊不同,程海冬季表层浮游生物量仍较大。从程海冬季气候特点的角度分析其原因。(2)分析程海夏季热力分层现象对冬季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3)与长江中下游湖泊相比,程海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更高,请说明理由。【答案】(1)(与我国大部分湖泊相比,)程海所处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仍能满足浮游生物生长的热量需求,冬季该地光照仍较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2)夏季(热力分层显著,表层、底层湖水停止交换,)底层缺氧,底泥有机盐被降解矿化,释放

67、营养盐,储存在湖泊底层,冬季,热力分层消失,底层营养盐带被到表层,(由于气候条件能够满足藻类生长需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较严重。(3)湖泊封闭,水体流动缓慢,交换周期长,纬度低,冬季光热条件较好,富营养化发生的时间长。经济、技术较落后,防治力量薄弱。【解析】【分析】本题以程海的水体富营养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以及水污染的形成原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由材料“程海地处云南西北部”可知,与我国大部分湖泊相比,程海所处纬度较低,且在昆明准静止锋暖气团控制下,冬季气温较

68、高,仍能满足浮游生物生长的热量需求,地处云南西北部,地势较高,冬季该地太阳高度角较大,晴天多,光照仍较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所以程海冬季表层浮游生物量仍较大。 (2)根据材料“夏季出现稳定的热力分层,表层、底层湖水停止交换;冬季热力分层消失。在缺氧的环境下,底泥中的有机盐分更容易被降解矿化,释放出营养盐类”可知,夏季热力分层显著,表层水温高,底层水温低,表层、底层湖水停止交换,底层溶解氧很低,出现缺氧环境,在缺氧环境下,底泥有机盐被降解矿化,释放营养盐,储存在湖泊底层;冬季,热力分层消失,表层水温下降,表层和底层湖水交换频繁,底层营养盐带被到表层,由于冬季水温仍较高,光照较强,能够满足藻类

69、生长需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较严重。(3)由材料“程海地处云南西北部,原属金沙江水系,1690年前后水位快速下降,形成封闭型湖泊”可知,湖泊封闭,水体流动缓慢,交换周期长;而长江中下游湖泊与长江水相连,与长江水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流动性好,水体更新速度快于程海。纬度低,冬季光热条件较好,富营养化发生的时间长。程海地处西部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经济、技术较落后,防治力量薄弱,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饮用水水源地是指提供城镇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饮用水源污染包括颗粒态污染和溶解态污染。目前常用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下图),从“

70、源”与“汇”两个方面对污染物进行拦截、吸附和吸收,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植物是人工净化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净化需求及区域气候条件的限制,分为浮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不同类型。2018年4月19日,潍坊市白浪河水库农业面源污染被列“山东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单”。有专家提出,可以在白浪河水库上游建设人工湿地系统解决“汇”方面的污染问题,但需要注意气候条件对人工湿地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影响。(1)指出白浪河水库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2)说明气候条件可能影响白浪河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原因。(3)说明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中草地、乔木缓冲带的具体作用。【答案】(1)农业生

71、产化肥、农药,禽畜养殖垃圾和污水,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2)潍坊市位于温带,冬季气温低,可能导致植物死亡或者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3)降低流速,对颗粒状污染物进行拦截;通过土壤吸附、植被吸收溶解态的污染物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农业面源污染的处理以及湿地的生态功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1)读图可知,在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和饮用水湿地的上游在草地、乔木缓冲带,在草地、乔木缓冲带上游有农田、村庄、养猪场。因此白浪河水库的农业面尖污染有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随地表径流或渗入到地下,随

72、地下径流汇入;养猪场,家庭饲养的禽畜粪便以及清洗棚舍等带来的垃圾和污水;还有居民生产和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2)由所学知识可知,潍坊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湿地水源补给量少,水域面积减少;气温低,人工植被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可能导致植物死亡或者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人工湿地难以发挥它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的作用。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地、乔森能涵养水源,增大地表粗糙度,从而降低流速,削减风力等作用,对颗粒状污染物进行拦截,减少带入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中的污染物质。通过土壤吸附、植被吸收溶解态的污染物质,使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中的溶解态污染物质减少,从而提高水污染的处理效率,降低水污染处理成本,提高水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