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924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五盟校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

2、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

3、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

4、,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

5、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D.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

6、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C.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

7、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C.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答案】1. D 2. C 3. C【解析】视频【1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

8、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到原文中相应位置寻找选项的内容,选项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9、等。【2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 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A项,在文中第三段“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

10、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C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

11、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文学类文本阅读(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个多雨的夏天郭震海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

12、,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

13、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

14、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

15、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

16、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B. 作品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C. 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人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一点点自由。D. 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5. 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6. 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A 5. 1)结构上

17、多次写雨 ,照应标题“一个多雨的夏天”。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品写侯东升因雨而停工,因雨而心生烦恼想出去走走的所思所想,工友们盼雨而恨雨的矛盾的心理,因雨和妻子的争论,全文都是围绕“雨”而展开。(2)“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农民工让人心酸的现实处境。(3)雨凸显主题,写工友们盼雨又恨雨的心理表现了农民工工作的辛劳,侯东升和妻子关于雨的争论表现了这些农民工的“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6. (1)艺术效果上,以侯东升的疑问作结,留有空白,引人思考,耐人寻味。(2)人物形象上,表现侯东升的内心的困惑,以及对前途的迷茫。(3)小说主题上,表现了农民工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解析】【4题详解】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确实很低”有误,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明,这属于过度推测。C项,“简省地勾勒出”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几乎都是在描写居住的环境,如“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故应是“细

19、腻地表现了”,目的是为了表现这些农民工平日生活单调,以及被边缘化的生活状态。D项,“恨雨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有误,打工挣钱是农民工背井离乡的重要原因,由此说他们一心向钱看有失偏颇。【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可从文章结构、内容、主题等方面进行思考。首先从全文看,第一段“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第二段“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第六段“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雨”贯穿

20、全文并且和文章的题目“一个多雨的夏天”相照应,可以说“雨”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因“雨”展开故事情节,这是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其次,根据文本第三四段对工友在雨天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出进城务工人们的生活环境;另外,根据文本中工友们对“雨”盼和恨,以及侯东升和妻子的对话,可以看出当今进城务工的工人们处在既不熟悉农村生活也对城市生活陌生的生活处境。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

21、,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本题中,考生要关注题干中“多次”这一暗示,需要找出文中写“雨”的内容,然后从环境的角度答出“雨渲染了气氛”;从情节的角度答出 “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从主旨的角度答出“雨凸显主题”。【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了解“侯东升”这个人物形象对自己生活的看法,其次,可以从侯东升内心的困惑来进行分析,如文本第十段“侯东

22、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可从侯东升对城里人和工友及农村人的理解分析,文本第十一段“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如“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生活让侯东升对自己生活的茫然,从而点出当今社会农民工处在社会生边沿这一主旨。综上所述,考生可以从形象的塑造、主旨的揭示以及结尾的特色等几

23、个角度分析作答。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明确了这些角度,再分析本文的结尾即可。实用类文本阅读阅

24、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 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 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 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 1.8 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

25、全又环保。(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法制晚报)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 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 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

26、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每日新报)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

27、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 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做违法的事情,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东北新闻网”)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 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 佐证。事实上,“年味儿

28、”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法制晚报)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B. 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

29、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C. 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D. 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8. 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答案】7. B 8. 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昧儿。认为燃放鞭炮是安全的。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

30、些不安全因素。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解析】【7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错误,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

31、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故选B项。【8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本题要求回答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材料三“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可总结出第一点答案。材料一“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表明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而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从支持的人数上反推,另一部分不支持的禁放的

32、人,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也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这样可以总结出第二和第三点答案。当然,还可以补充一点,就是“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可总结为,不支持“禁炮令”的人认为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

33、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

34、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

35、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之。(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注】蓍(sh):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坎、离:均为卦名。青兕(s):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B. 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C. 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D. 夫民

36、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度使,唐朝为了巩固边防而设置的一种类似军区的单位,长官称“节度使”。B. 掌书记,全名为节度掌书记,类似记室参军,为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机要秘书。C. 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行同音行营,指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住所,又名御营。D. 美芹十论中的“美芹”是敬辞,古人对别人的上书、建议,称“芹献”。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于是决定南归。B.

37、 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辛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C. 辛弃疾写美芹十论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的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被实行。D. 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盗匪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褒奖。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2)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答案】9. B 10. D 11. B 12. (1)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这样的)变故,拿什么复命呢? (2)

38、辛弃疾于是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白,不被(孝宗)采纳。【解析】【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民”“国本”“贪吏”“盗”“陛下”“由(理由)”“术”“兵”,虚词“为”“而”“之”,再结合本句意思: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可是贪官污吏却迫使他们成为盗贼。希望陛下深入思考导致百姓做盗贼的原因,探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依靠平息盗贼的军队。句子可以断开为:夫民为

39、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故答案为B。【10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美芹是敬辞,古人对别人的上书、建议,称芹献”说法错误,“美芹”用以自谦。古人对自己的上书、建议,称“芹献”。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

40、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说法于文无据,原文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缘”,因,因为;“归”归顺;“我缘主帅来归朝”,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期”,想到,料到;“何以”,“以何”,拿什么;“何以复

41、命”,拿什么复命呢。(2)中的“因”:于是;“论”,谈论,谈;“持论”,所持观点;“劲直”,强硬而直白;“为”,表被动,被;“迎合”,指采纳。【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老师,与党怀英

42、一起学习,一起被称为辛、党。当初(他们两人)占卜仕途,用蓍草占卜来决断,党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了北方,为金做事,而辛弃疾得到了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度管束山东、河北的效忠大宋朝廷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做南归的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辛弃疾有时跟他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做事,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在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如果)抓不到他,(您)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给了金帅,于是马上行动抓住了他。

43、义端说:“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杀了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十分壮勇。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犒劳军队,召见并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见耿京。正遇上张安国、邵进已经杀死耿京,投降了金(这件事),辛弃疾就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这样的)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在与金将饮酒,(辛弃疾)就当着众人的面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刑

44、场将张安国斩首。乾道六年,孝宗在延和殿召见大臣们,商量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于是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白,不被(孝宗)采纳。(辛弃疾)作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辛弃疾,说他胸怀大志、谋略过人。(孝宗)召见了他。不久,辛弃疾担任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当时,盗贼在湖南接连兴起,辛弃疾全都讨伐平定了他们。然后就上奏章说:“现在朝廷十分清

45、明,可近年来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等盗贼相继兴起,他们都能一呼百应,杀死抢掠官吏、百姓,死尚且不顾,以至于劳烦大军来消灭(他们)。普通老百姓,郡府用搜刮(钱财)害他们,县衙用征收赋税害他们,官吏用索取(钱财)害他们,有钱有势的人用兼并(土地)来害他们,盗贼用掠夺来害他们,老百姓不去做盗贼,离开这里将到哪里去呢?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可是贪官污吏却迫使他们成为盗贼。希望陛下深入思考导致百姓做盗贼的原因,探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依靠平息盗贼的军队。”皇上诏令褒奖他。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刘禹锡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知君当此夕,亦望

46、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注】此诗写于 829 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 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B. “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C. “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D. 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距离遥远,但都在月下牵挂彼此。E. 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的思念。1

47、4. 本诗前六句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答案】13. CD 14.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解析】【13题详解】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如约”分析有误,于文无据。“知君当

48、此夕”是诗人因思念友人而推测或想象友人会欣赏月下湖景。没有约定之说。D项,“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赏析有误。漏掉了在越州的元稹,是三人的彼此思念。看题目“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即知。故选CD两项。【14题详解】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

49、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本诗前六句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题前先通读诗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所写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考生对诗歌中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知熟知,并能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判断和赏析。仔细审题,“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只能答一种,且是最主要的一种,诗歌的前六句主要写了诗人月夜思念友人的情感,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点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掌握常用的表

50、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名篇名句默写15.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沁园春 长

51、沙中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慨的句子是_,_,_?(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高歌的唱词是“_,_,” 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答案】 (1). 怅寥廓 (2). 问苍茫大地 (3). 谁主沉浮 (4). 风萧萧兮易水寒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

52、如怅、寥、廓、苍、萧等词,都要格外留意。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zh)、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_的作

53、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給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B. 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C.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D. 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54、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B.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C.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D.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B. 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C. 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D. 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答案】16. C 17. D 18. B【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

55、的是根据文意应用成语的能力。题中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第一空的对象为“工匠精神”,不指国家,故应选用“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第二空的对象为“作品”,不指人,故应选用“耳目一新”;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 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量”。第三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审美感受,故应选用“美不胜收”。故答案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

56、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语序不当,同一主语,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B项,搭配不当,介词使用不当,将“给” 改为“让”或“使”;C项,关联词位置错,应当是“这些作品不仅”,介词使用不当,将“给”改为“让”或“使”。故答案选D。【18题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

57、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结合语境,按时间顺序:先古后今;按工艺流程:先继承学习,后创新发展;按语言艺术:“传承”与“循古”对仗,“创新”与“发展”对仗,气势更足,更加积极 向上。故答案选B。【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

58、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B. 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C.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D. 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订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搭配不当,“大型客机”与“标志性工程”不搭配,应是“努力把大型客机项目打造成的标志性工程”。B项,定语语序不

59、当,“许多”应放到“朗诵爱好者”前,并在“等”后加“的”;D项,“按照”缺少宾语中心语。点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自与兄台金陵一別,转眼间已十余年了,小弟甚是垂念,然天高地迥,只能与兄梦中一晤,甚憾!B. 李女士的外子和我丈夫均在同一所大学教授古代文学,因为这个线故,我和李女士也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C. 这是我前几天才更换的手机号,敬诸惠存,以前的那个号码从明天开始就不用了,以后有什么事打这个电话。D. 不要过于客气,咱们是啥关系啊,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60、既然你找到我,我一定鼎力相助,请放宽心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本题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A项,垂念,是指别人想念自己,这里是自己想念对方,故错误。B项,外子,指自己的丈夫,不能指对方的丈夫。这里说别人的丈夫,表达不得体。C项,惠存,请求别人保存,这里用得正确。D项,鼎力相助:敬词,请别人帮

61、助,不能用于自己。本句是说自己,表达不得体。故选C。【点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试题考查的侧重点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答题技巧如下:看对象分你我;看谦敬长幼分;看场合析语境。四、写作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人的成长旅途中,有的说想要有所成就,就要

62、凡事与自己较真;也有人说想要有所成就,就不要凡事与自己较真;还有人说,有些事不该较真,有些事就要较真。在自己的成长中,你认可哪一种情况?请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学会不较真,人活着可别太累凡事都要“丁是丁,卯是卯”,你会活着很累。与其让自己身心疲惫,倒不如对有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人不可过于较真大画家毕加索对冒充他作品的假画,从来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概不追究。有人对此不理解,毕加索说:“我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穷画家混口饭吃不容

63、易,我也不能为难老朋友,还有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也要吃饭,况且我也没吃什么亏。”意大利的诗人、散文家和剧作家阿雷蒂诺说:“人如果太较真,就是不懂如何生活;不较真既是盾,刀枪不入;不较真又是箭,什么盾也挡不住。”如果说官场上的“不较真”能够让自己进退自如的话,那么在与人交往中的“不较真”就能让自己左右逢源了。所以,在不较真的时候,我们就得装模作样、装聋作哑,甚至是装疯卖傻。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现代商业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公司垄断了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在为人处世方面,洛克菲勒很有一套,尤其善于装糊涂。有一次,洛克菲勒正在工作时,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他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用拳

64、头猛击桌面,大发脾气:“洛克菲勒,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像傻子一样注视着他,对发生的事似乎毫无知觉,就如同被骂的是另外一个人一样!那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怒气渐渐平息下来。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大闹一场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会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不开口,他反倒不知如何是好了。不得已,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猛敲了几下,可是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趣地离去。再看洛克菲勒,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

65、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懂得装傻的人绝不是傻瓜,而是真正的聪明,就比如洛克菲勒。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斤斤计较、咄咄逼人,看似聪明绝顶但最后往往是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才是真正的傻瓜。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么借酒消愁,要么以牙还牙,这都是错误的做法。怎样才能做到不较真呢?首先,要学会理智处事,沉不住气时反复提醒自己要以理智的心态来控制感情。其次,要学会苦中作乐,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发泄郁闷。第三,遇到难受、挫折、失败的事,不妨找知心朋友聊聊天。第四,欲望少一点、心胸宽一点,这样更能保持心理平衡,维护身心健康。凡事都

66、要“丁是丁,卯是卯”,这样的人活着会很累。与其让自己身心疲惫,还不如在现实生活中,用一种“不较真”的思维方式,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该糊涂时就糊涂,这是历来被推崇的高明的处世之道。一个人如果真能如此的“不较真”: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知足常乐那么这辈子就会过得自在洒脱!凡事都要丁是丁,卯是卯,这样的人活着会很累。与其把自己累得身心疲惫,真不如在现实生活中,用一种“不较真”的方式,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中提供了三种现象,第一种现象的核心在“要与自己较真”,第二种现象的核心在“不要与自己较真”,第三种现

67、象则有所选择,有些可较真,有些不要较真。写作时,要紧扣自身实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认同要较真的角度,可立意为“敢于较真,才能活出自我的风采”“与自己较真才会有进步”“与自己较真是一种优秀品质”“较真,可以夯实人生的精神”等。从认同不要较真的角度,可立意为“人不较真才能活得惬意”“不必较真,潇洒走自己的路”“人不较真才能跳出人生束缚“能屈能伸,不必较真”等。从认同“有些事不该较真,有些事就要较真”的角度,可立意为“与自己较真需要理性的态度”“原则须较真,小节不计较”“与自己较真是一把双刃剑”“较真,要懂得方圆适度,刚柔并济”等。点睛: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