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l 落实课标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严重落后;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内容: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提高粮食产量);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扩大自主权);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
2、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调整产品分配提高积极性)。3.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具体原因:急功近利,目标超越实际;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随意反复,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5、评价: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好转。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获得快速增长。改革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及成效:2
3、、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是修补性的改革;具体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经济陷入停滞。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985 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2、内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3、结果: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戈尔巴乔夫随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导致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4.历史启示:破除旧体制的束缚需要大胆改革;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循序渐进,尽量避免大起大落;改革要协调配套,要及时进行理论总结;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改革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只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