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名称】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法指导】三步五段【学情调查、情境导入】1、检查:第一单元习题做的情况,讨论讲解个别难题。 2、导入:西风东渐,中国交通邮政为之一变。【问题展示、合作探究】夯实双基(一)陆运: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119世纪后半期产生(1)原因:优点: , , 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向西方学习的结果。(2)概况:1881年,中国人自建第一条铁路 至 的铁路通车。188
2、8年,宫廷专用铁路“ ”建成。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1)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 权。一方面迫使清政府放弃自主修路权,另一方面也促使清朝官员认识到修路的重要性。修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2)概况:1909年,中国工程师 设计施工的 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3、20世纪以来发展缓慢:(1)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无法走上正轨。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概况:1911年,全国铁路总里程达4800千米,但其中 是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清政府自主所修铁路仅 千米。民国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铁路建
3、设始终未入正轨。二、“水运与航空”:1.轮船航运: 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 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 的诞生。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但在 排挤中艰难求生。2.航空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 年。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 ,开始研制 。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 ”,先后拟订以 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 此后10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至解放前夕,中国各航空公司总共拥有70架各种型号的飞机,航线总里程近 。三、从驿传到邮政1邮政: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 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晚清时期:1896年,“ ”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设立 ,邮传正式脱离海关。民国时期:1913年
4、, 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大会,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数年后,外国在华开办的“ ”一律被撤消。2电讯开端: 年,福建巡抚在 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短短数年, 遍及各省,民用电报事业也普遍开展。民国时期战乱频仍, 一度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 年代情况才发生变化。 展示探究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影响:晚清以至民国,近代交通在艰难坎坷中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积极方面: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
5、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达标训练、巩固提升】1.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A京张铁路通车 B紫光阁铁路 C京广铁路 D包兰铁路2.近代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的影响程度不同B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C地理环境不同D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3.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起步于( ) A外国的在华航运业B洋务运动的军用工
6、业C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D中国的民族工业4.铁路成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主要的因素有( )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清政府从一开始就支持建设铁路 A B c D5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路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贴。这是指义和团( )A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 B没有区别开外来的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 C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的先进 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6清政府主持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是在( ):A上海 B.台湾 C南京 D北京【知识梳理、归纳总结】(集体完成,重点掌握) 从1840年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更加巨大和丰富,不仅民众的衣食住行发生变化,而且民众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也有变化。中国近百年的衣食住等社会生活和习俗是在吸收和扬弃的过程中,按照中国人民自身的生活逻辑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的,其变迁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预习指导、新课链接】单元复习,夯实双基。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