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 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使用说明】1.根据知识清单从细微处牢牢把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2.利用单元知识框架,理清每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基本内容。3.组长明确安排预习达标,对不同层次同学有明确要求和安排;【课程标准】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3.了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十
2、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确立。提高分析概括能力。2.通过合作探究,加强传统和现实的联系,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3.认识并总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里程和成功经验,积极高效,享受学习。【问题引导】1、了解建国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背景、措施及意义。2、如何正确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调研24页3、“一五”计划的背景、任务、主要成就、意义。4、三大改造的概况(方针、原则、过程)、实质、意义。5、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意义6、“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特点、危害。7
3、、全面认识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及经验教训-调研248、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经验教训。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意义。10、如何正确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前提、实质、目的、特点、内容、意义)-调研27页11、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作用。1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特点、意义。13、十四大的重要内容、意义。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建立的原因、主要特征。-调研29页15、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有何不同?-调研26页【自学引导】 过渡时期 国民经济的恢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1956) 社会主义
4、改造-起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曲折发展(1956-1966)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拓展】1.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1)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2)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3)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4)1992十四大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教训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合作
5、社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训:(1)必须实事求是 (2)合乎经济规律( 3)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很低。(2)实施过程:首先在安徽凤阳的小岗村秘密实行,随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推广,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3)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4)作用: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4.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3)1997年,中共十五大在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做出进一步的阐述。5.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异同相同点:都是一种自主经济、平等经济、竞争经济、开放性经济。不同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其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7、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因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很强的调控能力。6.农村和城市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的:(1)目的都是为了改变经济发展中国家统得过死的现象,改变“一大二公”的局面,以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2)方法上都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都实行责任制以激发经济活力。(3)过程上都讲究循序渐进,先试点后逐步推进。(4)结果上都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和工作热情,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不同:(1)从目的上看农村是激发农民的热情而城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2)从改革中的层次来看,农村的改革是先导,承
8、担着改革的思想突破和模式创新的重任。特别提醒:1. 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2. “文革“的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9、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4.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对对应的经济范畴,两者主要区别是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后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预习自测】(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带题C层可不做)1.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造 ( )2.近几年,我国政府通过采取减免农业税等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这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10、 ( )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实现共同富裕 C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 D加强宏观调控3“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4.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系统固定资产的80,垄断了钢产量的90,控制着全国金融机构、交通、对外贸易等。新中国成立后,将没收的官僚资本转为国营经济,这意味着( )A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体地位B民主革命的最后任务得以完成C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5.下列对1956年中国社会重大变
11、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6.下列关于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选择B、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C、其特点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D、其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惟一经济基础7.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B、发动“大跃进”运动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
12、针8.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得出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 B、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C、必须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D、必须坚持反对“左”的错误思想9.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1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 B、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1.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
13、要形式的责任制都是( )A、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D、为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12.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名称下列表述是一个地域的是(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区 厦漳泉三角区A、 B、 C、 D、13.在1988年6月22日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时,邓小平指出:“在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什么叫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搞清楚。现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从经验教训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给出正确回答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14、)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讲话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1992年南方谈话 D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61年春,安徽在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农村作了试点工作。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旱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材料二:1962年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关于农村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中的混乱,是造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必须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材料三:1979年1月安徽凤阳梨园佛祖山岗队
15、18户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从此以后,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后来全国主要采用把土地包干到户经营,不定额,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为“自负盈亏”。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实行农业责任制的原因。综合上述三段材料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责任制与1979年以来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何异同。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刚刚实行即被批判为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尖锐斗争的表现”。1979年的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人说中国农村又回复到农业
16、合作化以前的状况,中国农村必将两极分化,将再次出现剥削制度在农村复辟。请简要评述上述观点。农业生产力下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混乱。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在保持耕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经营管理的责任制。也有差别:60年代是部分责任制,1979年以后是全部的责任制。两个时期的责任制都是在保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而不是所有制的改变,因此,不是“社”同“资”的斗争,不会回到合作化以前的状况,虽然责任制会造成贫富差异,但土地公有,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不会出现,剥削制度也不会复辟。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而责任制实行后,多劳多得,真正体现了这一原则。【收获与疑惑】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