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频考点解读】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条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热点题型】题型一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农耕经济的演变趋势例1、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
2、提分秘籍】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形成。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益成熟,也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题型二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下的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演变 例2、 (2014课标全国,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
3、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提分秘籍】 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徽商与晋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特点。唐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出现,且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然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题型三 小农经济体现的“封闭守旧”“安土重迁”思想观念阻碍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例3、(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
4、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提分秘籍】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但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不思进取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农业、手工业的创新发展,也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不仅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且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其残余思想仍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题型四 “农本意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的观念阻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因素例4、清前期望江南百
5、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提分秘籍】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的产物,分为“重农”与“抑商”两方面。“农本抑商”思想滋长了小农意识、闭关自守思想,导致“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观念的盛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了商业文化的滞后。“重农抑商”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而且超过了经济领域,成为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传统的习惯势力,影响面广,甚至直接影响了今天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题型五
6、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的原因例5、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提分秘籍】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并最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1)中国 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 政治上: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思想上: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
7、,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2)欧洲 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外交上: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科技发展,近代科学产生。题型六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反映出的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例6、北宋入传官员(指正传和循吏传)统计,该统计数据表明()据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整理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北方 278人 84.5% 274人
8、63.9% 121人 40.3% 南方 51人 15.5% 155人 36.1% 179人 59.7% A南方人口数量开始超过北方B南北方官员选拔标准不同C南北方文化差异逐渐消失D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变化而变化【提分秘籍】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于平衡,唐末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折射出政治、教育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1)从政治折射点看:经济重心南移随着政治中心南移而进行,同时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2)从教育折射点看: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变化,南方科举官员比例逐
9、渐超过北方,促进了南方地区科举文化事业的发展。(3)从生态环境的折射点看: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题型七 宋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折射出的政治、科技文化的特点例7、据冯天瑜著中华文明史记载,南宋临安城居民中,官吏人数占临安城区居民总数的23%左右;从事工商业的居民总数达20万,约占城区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从事文教事业的生员、教谕还有各行业艺人也占临安城区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下推断正确的是()A作者文中数据可能来自东京梦华录B南宋社会生活世俗化程度较低C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已对中国古代政治结构造成严重冲击D南宋
10、兼具“官僚社会”“文人社会”“市民社会”的风貌特征【提分秘籍】 宋元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繁荣和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折射出封建政治和科技、文化方面的特点。 (1)从政治折射角度看:封建君主专制发展与强化,与此相关的思想、科技文化应运而生。如理学,适应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强化的需要,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2)从科技文化折射点看: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宋词和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反映
11、了宋元明清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宋元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与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密切相关。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明清时期小说反映商业发展,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高考押题】 1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2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在汉代取得明显进步的是()A水排 B耧车 C曲辕犁 D水转翻车3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
12、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4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5“美金”“恶金”二词,出自国语等先秦古籍,有学者认为:“铁在未能锻炼成钢之前品质赶不上青铜,故有美恶之分。”假如这样的推断符合史实,那时恶金主要会用于制造()A礼器 B兵器 C农具 D食具6 “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磵谷)诗
13、中描写的是()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7读下图,判断该图所处的时代,下列事件与这一时代最接近的是()A丝织业兴起 B规定商人入市籍C出现铁犁牛耕 D推行均田制8据唐律疏议记载“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反映了()A唐长安城出现了坊市混杂现象 B唐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商业限制政策C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多是楼阁建筑D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A有买及买(卖)
14、也,各婴其贾(价)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10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11据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彼得珀杜研究,在18世纪60年代,抵达广州的外国商船平均每年只有20艘,到19世纪40年代增长到300艘;在1760年至1840年期间,每年抵达广州的外国人的数量,从两三千人增加到三四万人。上述变化的发生主要是因为()A徽商和
15、晋商对外贸易的扩展B鸦片走私日益猖獗C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12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其主要特征是()A从农耕文明开始转向工业文明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C内阁制具备了近代政体的特征D民主思潮给社会带来思想解放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走的是一条歧路,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比较图1、图2、图3,提取两项有关西汉至明朝商业城市发生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观点的理解。(8分)
16、14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6分)(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8分)